全本小说网 biquge34.net,大秦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又有“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从中可见古代戍关、征战的艰辛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由于前文所述原因,中原军队抗击蒙古南下袭扰的战争也就格外惨烈。蒙古军队南下一般是大肆烧杀抢掠一番后,就返回草原,不作长期停留,毕竟草原才是它们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地。蒙古各部落势力也是内部纷争不绝,城头变幻大王旗,充满了血腥的部落仇杀,同中原地区一样经历着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在蒙古各部轮番洗劫下,北方城郭焚弃、人口灭绝、赤地千里,人民遭受巨大灾难,中原王朝国家政权被肆意羞辱,“胡虏”遂成为中原文明的千年之患。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在《子夜吴歌》中就曾写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不教胡马度阴山”成为中原人民梦寐以求的期盼。
可是万里长城也不能够阻挡蒙古军队南下的铁蹄,长城因为没有完全联结,存在许多缺口,敌军可以绕道而行,长城守备不足,往往被轻易突破,这个被世界称为雄奇的浩大战略工程在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发挥过应有的作用,只不过成了点燃烽火,通知内地“蒙古骑兵来了!”的了望哨。
敌人来了,守土有责,再实力不济,中原军队也只能与强大的敌军舍命搏杀,死者十之八九,真可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蒙古的连年入侵,给中国历史上许多中原王朝带来空前的浩劫,却往往对此无可奈何而空悲叹。连年的战火和边事,大量人口被征发戍边,伤亡惨重,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杜甫在《兵车行》中就描绘了人民的苦难“车遴遴,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读此诗篇,人民遭受的痛苦令人感慨万千。
古代中原王朝为应对蒙古的威胁,一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略:
1、军事进攻
、筑城、屯田防御
、进贡求和
4、合亲结盟
以上几个方面往往结合使用,只不过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点。
筑城、屯田防御乃是不得已的办法,在边境修筑坚城、设关隘,小股蒙古骑兵来犯时就出城交战,敌人势大就闭关不出、专事防御,也能为附近百姓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屯田是为了能够长期坚守,不过分依赖南方或内地后勤支援。这个办法直到今天还被新疆建设兵团、东北北大荒使用。
进贡求和也是得到使用较多的办法,就是中原政权向蒙古各部每年奉送大量黄金、白银、铁器、绫罗绸缎、粮食等等,这在中原王朝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尤以宋代为甚。宋朝向西夏、大金、大辽等许多北方政权俯首称臣,每年支付巨额贡品来换取平安,几乎占到朝廷岁入的一半,遇到灾年还入不敷出,蒙古还往往背信弃义嫌中原贡纳的东西品质不好、粮食不是新粮,继续兴兵来犯,中原朝廷只得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增加贡奉数量以曲意逢迎。为了求和,中原地区有时还不得不割让土地。
相对消极防御的筑城、丧权辱国的进贡求和,合亲结盟的办法就值得称道了。中原朝廷派遣公主嫁给蒙古各部,作儿女亲家。此举不但可以联合一些北方同样饱受蒙古强权欺凌的国家(主要是西域方向)共同对敌,如果女儿嫁给了蒙古单于至少可以换取几年的和平,蒙古一些部落作了中原王朝的亲家,其它部落南下侵略就有了后顾之忧,这种制造彼此隔阂、拆散蒙古部落联盟、以求自保的策略,也就被中原历代统治者“发扬光大”了。据统计,历史上中国中原政权有700多位年青貌美的公主或皇妃下嫁蒙古,这些人一般是作蒙古王公的妃子,没有机会登上太后的宝座,她们生养的孩子们,依照草原的风俗也不能象在中原那样继承王位,她们中有许多女子不适应蒙古严酷的自然环境,过早地夭亡了,一些人还被蒙古主家任意赏赐给他人享用,但正是这些被牺牲的中原女子们以其苦难的命运,竟然为中原王朝换来了500多年的和平!
其中比较著名的合亲事件有:
1)汉武帝女嫁乌孙
唐诗人李颀《古从军行》中记录了这一事件:“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度交河。行人凋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这句诗词曾被琼瑶在《还珠格格》一书中引用)
)昭军出塞
汉元帝的妃子王昭君被作为政治牺牲品嫁给蒙古呼韩邪单于。杜甫《咏怀古迹》一文记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沦。”
)明代“历配三王”
明代隆庆年间,公主嫁给蒙古国王,后来又依次嫁给其儿子和孙子,史称“历配三王”,为大明王朝带来了0多年的和平。
中原王朝每次嫁女都要陪送很多人口、财宝作为嫁妆,蒙古方面往往回报几十、数百张兽皮了事。
--------------
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腹地并不广阔,它基本被压缩在西起嘉裕关、东到大海,北起阴山、南到五岭的范围。
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国自夏代(约公元前070年—公元前1600年)大禹的儿子启,初次统一华夏,建立统一国家之后,共传十七王,延续约471年,后为商汤所灭.。
商朝经历了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延续之后,在朝歌的烈火中,被周朝取而代之。
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镐京被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宣告覆灭。
其后的东周(前770年-前56年),王室暗弱,诸侯雄起,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如何划分“春秋”和“战国”,史学界莫衷一是。大体公认: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独大,统领西周朝纲,其他诸侯俯首称臣。战国时期,诸侯国谁也不服谁,混战厮杀!
以上有三个问题:
1)古中国,国家是何时建立的?目前没有发现有更久远的资料记载,就是记载了也无人能认识史前的那些文字,所以就只好默认为是夏朝吧------
)东周之前,虽然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政权更替,但古中国近100年一直保持江山统一,从没有分裂过。东周开始,古中国第一次出现了长达500多年的分裂,狼烟四起,战乱不止。此时民心思定,渴望统一。
)许多人认为秦国征服六国,是野蛮战胜文明。笔者以为恰恰相反,那是文明战胜野蛮,光复华夏的辉煌壮举。
首先,秦国征服了东周,领受周统,占据了统治合法性和道义的制高点。
其次,关东六国混战不休,国力大弱。而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农耕水利技术的发展,农业文明若要继续快速发展,也呼唤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出现,这就是统一、止战。
秦国险要的地势和关隘、强大的军力,使得渭河大平原、巴蜀一代,基本未受到严重的战争祸害(只是短暂被攻破过函谷关),保持了长足的发展势头,较六国明显要更加稳定、先进。
在政治文化方面,秦国秦孝公即位之初,曾为秦国国家衰弱、被关东六国蔑视而痛心疾首,下求贤令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大兴改革开放之风、变法图强,招揽了六国无数的人才入秦,其中既有战略家、政治家,更有许多能工巧匠、文人墨客,使得秦国各项事业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很快崛起为区域强国。
这样,一统华夏江山的重任,交由秦国来完成,自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未完待续)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又有“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从中可见古代戍关、征战的艰辛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由于前文所述原因,中原军队抗击蒙古南下袭扰的战争也就格外惨烈。蒙古军队南下一般是大肆烧杀抢掠一番后,就返回草原,不作长期停留,毕竟草原才是它们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地。蒙古各部落势力也是内部纷争不绝,城头变幻大王旗,充满了血腥的部落仇杀,同中原地区一样经历着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在蒙古各部轮番洗劫下,北方城郭焚弃、人口灭绝、赤地千里,人民遭受巨大灾难,中原王朝国家政权被肆意羞辱,“胡虏”遂成为中原文明的千年之患。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在《子夜吴歌》中就曾写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不教胡马度阴山”成为中原人民梦寐以求的期盼。
可是万里长城也不能够阻挡蒙古军队南下的铁蹄,长城因为没有完全联结,存在许多缺口,敌军可以绕道而行,长城守备不足,往往被轻易突破,这个被世界称为雄奇的浩大战略工程在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发挥过应有的作用,只不过成了点燃烽火,通知内地“蒙古骑兵来了!”的了望哨。
敌人来了,守土有责,再实力不济,中原军队也只能与强大的敌军舍命搏杀,死者十之八九,真可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蒙古的连年入侵,给中国历史上许多中原王朝带来空前的浩劫,却往往对此无可奈何而空悲叹。连年的战火和边事,大量人口被征发戍边,伤亡惨重,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杜甫在《兵车行》中就描绘了人民的苦难“车遴遴,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读此诗篇,人民遭受的痛苦令人感慨万千。
古代中原王朝为应对蒙古的威胁,一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略:
1、军事进攻
、筑城、屯田防御
、进贡求和
4、合亲结盟
以上几个方面往往结合使用,只不过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点。
筑城、屯田防御乃是不得已的办法,在边境修筑坚城、设关隘,小股蒙古骑兵来犯时就出城交战,敌人势大就闭关不出、专事防御,也能为附近百姓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屯田是为了能够长期坚守,不过分依赖南方或内地后勤支援。这个办法直到今天还被新疆建设兵团、东北北大荒使用。
进贡求和也是得到使用较多的办法,就是中原政权向蒙古各部每年奉送大量黄金、白银、铁器、绫罗绸缎、粮食等等,这在中原王朝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尤以宋代为甚。宋朝向西夏、大金、大辽等许多北方政权俯首称臣,每年支付巨额贡品来换取平安,几乎占到朝廷岁入的一半,遇到灾年还入不敷出,蒙古还往往背信弃义嫌中原贡纳的东西品质不好、粮食不是新粮,继续兴兵来犯,中原朝廷只得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增加贡奉数量以曲意逢迎。为了求和,中原地区有时还不得不割让土地。
相对消极防御的筑城、丧权辱国的进贡求和,合亲结盟的办法就值得称道了。中原朝廷派遣公主嫁给蒙古各部,作儿女亲家。此举不但可以联合一些北方同样饱受蒙古强权欺凌的国家(主要是西域方向)共同对敌,如果女儿嫁给了蒙古单于至少可以换取几年的和平,蒙古一些部落作了中原王朝的亲家,其它部落南下侵略就有了后顾之忧,这种制造彼此隔阂、拆散蒙古部落联盟、以求自保的策略,也就被中原历代统治者“发扬光大”了。据统计,历史上中国中原政权有700多位年青貌美的公主或皇妃下嫁蒙古,这些人一般是作蒙古王公的妃子,没有机会登上太后的宝座,她们生养的孩子们,依照草原的风俗也不能象在中原那样继承王位,她们中有许多女子不适应蒙古严酷的自然环境,过早地夭亡了,一些人还被蒙古主家任意赏赐给他人享用,但正是这些被牺牲的中原女子们以其苦难的命运,竟然为中原王朝换来了500多年的和平!
其中比较著名的合亲事件有:
1)汉武帝女嫁乌孙
唐诗人李颀《古从军行》中记录了这一事件:“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度交河。行人凋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这句诗词曾被琼瑶在《还珠格格》一书中引用)
)昭军出塞
汉元帝的妃子王昭君被作为政治牺牲品嫁给蒙古呼韩邪单于。杜甫《咏怀古迹》一文记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沦。”
)明代“历配三王”
明代隆庆年间,公主嫁给蒙古国王,后来又依次嫁给其儿子和孙子,史称“历配三王”,为大明王朝带来了0多年的和平。
中原王朝每次嫁女都要陪送很多人口、财宝作为嫁妆,蒙古方面往往回报几十、数百张兽皮了事。
--------------
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腹地并不广阔,它基本被压缩在西起嘉裕关、东到大海,北起阴山、南到五岭的范围。
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国自夏代(约公元前070年—公元前1600年)大禹的儿子启,初次统一华夏,建立统一国家之后,共传十七王,延续约471年,后为商汤所灭.。
商朝经历了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延续之后,在朝歌的烈火中,被周朝取而代之。
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镐京被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宣告覆灭。
其后的东周(前770年-前56年),王室暗弱,诸侯雄起,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如何划分“春秋”和“战国”,史学界莫衷一是。大体公认: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独大,统领西周朝纲,其他诸侯俯首称臣。战国时期,诸侯国谁也不服谁,混战厮杀!
以上有三个问题:
1)古中国,国家是何时建立的?目前没有发现有更久远的资料记载,就是记载了也无人能认识史前的那些文字,所以就只好默认为是夏朝吧------
)东周之前,虽然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政权更替,但古中国近100年一直保持江山统一,从没有分裂过。东周开始,古中国第一次出现了长达500多年的分裂,狼烟四起,战乱不止。此时民心思定,渴望统一。
)许多人认为秦国征服六国,是野蛮战胜文明。笔者以为恰恰相反,那是文明战胜野蛮,光复华夏的辉煌壮举。
首先,秦国征服了东周,领受周统,占据了统治合法性和道义的制高点。
其次,关东六国混战不休,国力大弱。而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农耕水利技术的发展,农业文明若要继续快速发展,也呼唤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出现,这就是统一、止战。
秦国险要的地势和关隘、强大的军力,使得渭河大平原、巴蜀一代,基本未受到严重的战争祸害(只是短暂被攻破过函谷关),保持了长足的发展势头,较六国明显要更加稳定、先进。
在政治文化方面,秦国秦孝公即位之初,曾为秦国国家衰弱、被关东六国蔑视而痛心疾首,下求贤令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大兴改革开放之风、变法图强,招揽了六国无数的人才入秦,其中既有战略家、政治家,更有许多能工巧匠、文人墨客,使得秦国各项事业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很快崛起为区域强国。
这样,一统华夏江山的重任,交由秦国来完成,自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