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iquge34.net,暗黑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谶语,或者叫谶谣,谶纬,这玩意儿威力在古代太大了。
它是怎么来的?
准确的时间是萌芽于西汉,奠基者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吗,所以会出现一些诡异的隐语、预言,昭示吉凶祸福,比如《左传》中的一些断句,季氏亡而鲁不昌……
其背景是董仲舒建议罢废百家,独尊儒术,但这必须要获得汉武帝的支持,单凭儒学的思想还不够的,因此董仲舒推出了谶纬之说,用此来满足汉朝统治者的正统性、合理性。
“周秦以还,图篆遗文渐与儒道二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篆,入儒家者为谶纬。董刘大儒,竞言灾异,实为谶纬之****。”
它是儒家弄出来的东东!
所以儒学从这时候起,就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夫子儒学了。
所谓的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这是《说文解字》所给出的解释。
那么何谓纬,那不是地球经纬的纬,而是纬书的纬,也就是用神学去附会儒学的书,想一想孔夫子说的那句,敬鬼神而远之吧!
接着到了王莽。
王莽篡汉,怕天下不附,因此伪托尧舜禅让的旧例,说自己是“继体受命”,武功长孟通看到机会,说俺浚井得到一块白石,上面有书著石: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随后齐郡一个小亭长说梦见天公派使者告诉他,摄皇帝当为真,王莽便告诉王太后,以此为根据请求去掉摄字,在臣民面前只称皇帝,并改元初始。后面的就越来越多了。其实这是一种心虚的表现,不仅王莽,还有武则天……
这时谶纬说法正式大成了。
王莽与一些宵小弄出来的谶语几乎是一个笑话,然而后面出现了一个很关健的谶语:刘秀当为天子!
这又是怎么来的?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刘)钦娶湖阳樊重女,生三男:演,仲,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演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秀隆准日角,性勤稼穑。演常非笑之,比于高祖兄仲。秀姊元为新野邓晨妻,秀尝与晨俱过穰人蔡少公,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秀戏曰:“何用知非仆邪?”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
宛人李守,好星历、谶记,为莽宗卿师。尝谓其子通曰:“刘氏当兴,李氏为辅。”及新市、平林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谓通曰:“今四方扰乱,汉当复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通笑曰:“吾意也!”会秀卖谷于宛,通遣轶往迎秀,与相见,因具言谶文事,与相约结,定谋议。
后人以为真,但是王巨认为司马光这个记载有些牵强附会了。
为什么呢?
因为刘秀当时的光景。
后世有许多人说****太祖出身低,确实太祖出身不高,但还有人比太祖出身差的,特别是朱元璋,刘邦出身也就那么一回事,刘秀同样很不好。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生了舂附节候刘买,刘买爵位为儿子刘熊渠所继承,另一个儿子刘外曾任郁林太守,刘外儿子刘回为巨鹿都尉,刘回儿子刘钦是南顿令。刘钦早死,刘秀三兄弟为叔叔刘良抚养。
到了这时候刘家三兄弟家产肯定不多了,而且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家业,轮到刘秀手中的就更加少了。所以才出现青年时刘秀的光景,据史书记载就是“性勤稼穑”,喜欢做活……估计他家田地不是太多,但他胸怀大志,因此要习文练武,这得花钱吧,还要娶妻生子,更得花钱吧,逼得他没办法,于是只好亲自做农活,又在农闲后放下身架,做一个小粮贩以赚取更多身家。
在古代小商贩是何等的地位,由是他的大哥刘演都时常取笑他。
这时的刘秀,哪里能看到天子的样子哦?
因此这个谶语还真可能与另一个刘秀有关,也就是资治记载中的国师公刘秀,彼刘秀名气很大,他是光禄大夫、大学问家刘向的儿子,原名叫刘歆,本人同样是一个大学问家,早年时与王莽关系不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逼得他准备诛王莽,事泄自杀。
不过究竟是什么情况,因为史书记载混乱,或者许多没有记下来,后人就不大清楚了。
但不管如何,这个刘秀真的成为天下一统的天子了,并且成了所有大一统开国皇帝中几乎最完美的天子。
至于这个推算出鹰语的李守,在京城做官,李通于南阳造反,李守得知后,主动见王莽,请求宽大处理,结果满门被诛,反而李通后来成了东汉的开国功臣、大司空,所以谜团太多太多了。
接着李世民来了,据说李世民四岁时,有一个方士拜见李渊,看到李世民,说李世民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害怕断语泄露,派人追杀,却没有找到人。
王巨同样不相信真有此事,因为李渊很长时间是准备将江山交给长子的,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
主要是后面的谶语,十八子,得天下。
隋炀帝听说后,开始查询了,普通的李不用担心的,但有三个李,一是八柱国李弼的重孙李密,但李密那时正在逃亡中,二是李虎的孙子李渊,也是杨广的亲戚,正在山西为官,不过李渊低调,又可能用了一些手段,同样逃过了一劫,三是李远的孙子李敏,也是杨广的外甥女婿,而且李敏在朝中势力很大,于是不久李氏一门三十二人全部处死,余下人等一起流放到岭南。
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赵匡胤的点检为天子。
李淳风的“唐三代后,有女主武王”。
秦朝的“亡秦者胡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所以沾到这玩意儿,历代统治者的态度只有十二个字:宁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但不能说它好用,实际上古今往来,罕有人用这一招对付政敌。
不要说王莽,那时王氏家族与王太后已经把持了朝政,至于曹操刘裕赵匡胤的啥,说了也不管用,反而加速他们更替王朝的速度。
或者是秦桧、蔡京之流,说他们专权乱国有可能,但能说他们有机会更朝换代?
因此说了没有人相信,反过来反而会迎来他们的疯狂报复。
然而放在王巨身上,恰恰好,什么条件都似乎有了……
几位大佬脸色阴沉,那怕范纯仁内心深处都有些反感。不为别的,而是为眼下,如果王巨拿下西夏,将西夏安定,赖着不走,用这个谶谣将王巨逼走,还是一说。关健眼下西夏还没有平定,辽国又在关注呢!
于是几人都看着赵顼。
赵顼神情很肃穆,显然刚才王巨先行进宫,已经讲过了,他有了思想准备,不过赵顼内心同样复杂。
先前王巨进宫,一开始不是说这个的,而是说了他儿子的亲事。
赵天赐渐渐大了,因此王巨想从宗室女子当中,挑选一个儿媳妇。
赵顼大喜。
对于彼岸赵顼心情同样复杂,说舍弃吧,他是舍不得的,不要说那么大的疆域,就说彼岸对宋朝的帮助吧,赵顼也不可能默视它完全独立出去。
不过想要管辖,似乎也不大可能。
首先是官员,不要说大海几千里几万里的海外了,就说琼州岛吧,都没有官员愿意过去。也许有,但肯定很少很少,就那么几十个官员不怕危险,愿意为朝廷效力,可这几十个官员能将彼岸控制住吗?
其实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官本制思想,做了官,就会有美女香车豪宅金钱粮食,有了这种思想,还会有几个官员愿意吃苦?
反观几百年后的欧洲,他们人口很少,根本做不到象王巨这样,动辄能迁徙几百万百姓,生生将异地变成同民族为主的地区,即便在美洲那边做到了,有英格兰人,爱尔兰人,法兰克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因此有了移民,却不能团结一致,所以才有了美国独立的土壤。
但就是这个情况,西方却一度控制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就连大清王国都成了他们的半殖民地。
不过王巨有天大的能力,也不能改变宋朝士农工商的排位。
因此赵顼看到了,却是一个无解之题。
派的官员少,又要面临第二道难关。宋朝统治国家的手段与前面王朝差不多,还是官员与乡绅共治国家模式。
官员只到了县一级,里正耆户长是乡绅,县里的胥吏也是乡绅豪强,有人说宋江不是乡绅,他确实不是乡绅大地主大商人,但他是强!
于是有的官员能力弱,都生生被地方乡绅豪强架空。
但这种架空是有限的,至少大方向上这些乡绅豪强不敢违背朝廷,否则就会迎来国家机器的强力镇压,所以这种模式,保障了国家在大的方面得以安定。
然而国家机器能不能控制彼岸的乡绅豪强?
所以是有官员过去了,并且彼岸每年都放开一些市,让它们成为宋朝的州,但这些官员始终不能将彼岸这些州得以控制。
赵顼思考了很久,最后给彼岸一个定位,那就是当作一个超大号羁縻地区,就象唐朝的河中地区那样。
然后就是王巨,王巨未来要走,对此赵顼还是有些不舍,不过扪心自问,真要是王巨不走,他在的时候会放心,但他一旦身体不行了,能不能放心?
或者象祖宗那样,来一个杯酒释兵权,嗯,不但释兵权,还要释政权,让王巨彻底养老。可就是这样,赵顼也未必放心。与王巨相比,石守信他们弱爆了!要比,拿司马懿与王巨相比吧。
这样一想,王巨去彼岸,反过来是最好的结局,并且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
那么王巨去彼岸会不会称王?
王巨曾数次隐晦地说不会称王,赵顼想了许久也认为王巨不会称王。可能王巨对这些海客们有恩,也有一定的约束力,甚至彼岸的一些制度就是王巨制订的,但这些海客未必赞成王巨成为拥有生杀大权的王!
因此赵顼对王巨去彼岸的定位,则是一个拥有很高威望的隐形王,而不是公开王。
对彼岸未来的定位,则可能也象河中那样,虽奉唐朝为主,但可能各自为政,一个松散的联盟!
而且彼岸地域面积太大了,又隔着一道道大海,特别是彼岸最远的那两块庞大的大陆。
他的想法大半还真想对了,不过也有许多也想错了。
王巨之所以不真心地将彼岸交给宋朝,一是彼岸制度更先进,王巨不可能让落后的制度代替先进的制度。
二也就是赵顼想到的万里大海,以眼下的科技力量,任何人也不可能将这么大的地域相统,更致命的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
但王巨并没有将彼岸割除出去,而是要等,等未来中原能不能在彼岸影响下,出现一种更先进制度的国家,二是等科技力量的迅速发展。可那不知要过多少年了。
王巨想法与赵顼想法无关,但正是因为赵顼这些想法,他还是希望王巨去了彼岸后,对宋朝继续保持着亲近的关系,那样,彼岸的财富以及广褒的地域,则继续能对宋朝产生有利的帮助。
那么何谓亲近?
这个与宗室联姻岂不是保持亲近最好的手段?
一个是姑姑的儿子,一个是宗室女子,想不思念宋朝都难了。
所以赵顼立即说好啊,正好他弟弟女儿多,愁嫁妆呢,第五个女儿没有出嫁,姿色也不错。
不过王巨立即摇头,说,臣看好了人。
不是赵颢的女儿,而是另一名宗室女子,“八贤王”赵元俨的重孙女。
赵元俨在宋仁宗时威望很高,有十三子,除了允熙、允良、允迪、允初,余皆早卒。但允初向佛,没有后人,只剩下前面三脉。
王巨选择的是赵允迪的孙女,据说此人很不成器,居父丧不哀,又在宫中为优戏,连他妻子钱氏都看不下去,向朝廷告发,宋仁宗下旨降为右监门大将军,不给他朝谒,妻子钱氏失望之下,出家为女道士。
那与王巨无关了,而且赵允迪死了很久。
之所以选择这个少女,可能是因为其祖父的行为,这一脉渐渐没落,反而让这个少女十分懂事,其姿容也娇好,年龄也般配。
赵顼迟疑不决,在宋朝公主也就那么一回事,况且是赵允迪的孙女,连一个县主都不是!
王巨便将这个谶谣说了出来。
当然,王巨去了彼岸,无论传出什么谶谣都无所谓了,关健现在王巨还不能去彼岸,他威望又是如此之高,手中又掌控着几十万精兵猛将,陕西数路财政支配大权,若是加上一个有声望的公主郡主的啥,到时候就是有十张嘴巴也说不清楚了。
几个大佬暂时不知道联亲的内幕,不过都知道事情大条了。
与公,在这个最最关健的时候,一土盖天会产生什么影响?
与私,他们都承认王巨的功劳,但王巨可是一个很小气很不好惹的主。
有了这个一土盖天,王巨去了西北后会很难受,弄不好寸步难行。但这是七伤拳,伤人也伤己,即便是致仕在家的文彦博,只要将这个一土盖天往文彦博头上一盖,文彦博照样悲催。不要问理由,只要有一个动机,就可以酿成弥天大案!
PS:完本了,但成绩太差了,差得都不想上传。我什么也不求了,一共875章,慢慢上传吧,给订阅的读者一个交待。(未完待续。)
谶语,或者叫谶谣,谶纬,这玩意儿威力在古代太大了。
它是怎么来的?
准确的时间是萌芽于西汉,奠基者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吗,所以会出现一些诡异的隐语、预言,昭示吉凶祸福,比如《左传》中的一些断句,季氏亡而鲁不昌……
其背景是董仲舒建议罢废百家,独尊儒术,但这必须要获得汉武帝的支持,单凭儒学的思想还不够的,因此董仲舒推出了谶纬之说,用此来满足汉朝统治者的正统性、合理性。
“周秦以还,图篆遗文渐与儒道二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篆,入儒家者为谶纬。董刘大儒,竞言灾异,实为谶纬之****。”
它是儒家弄出来的东东!
所以儒学从这时候起,就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夫子儒学了。
所谓的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这是《说文解字》所给出的解释。
那么何谓纬,那不是地球经纬的纬,而是纬书的纬,也就是用神学去附会儒学的书,想一想孔夫子说的那句,敬鬼神而远之吧!
接着到了王莽。
王莽篡汉,怕天下不附,因此伪托尧舜禅让的旧例,说自己是“继体受命”,武功长孟通看到机会,说俺浚井得到一块白石,上面有书著石: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随后齐郡一个小亭长说梦见天公派使者告诉他,摄皇帝当为真,王莽便告诉王太后,以此为根据请求去掉摄字,在臣民面前只称皇帝,并改元初始。后面的就越来越多了。其实这是一种心虚的表现,不仅王莽,还有武则天……
这时谶纬说法正式大成了。
王莽与一些宵小弄出来的谶语几乎是一个笑话,然而后面出现了一个很关健的谶语:刘秀当为天子!
这又是怎么来的?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刘)钦娶湖阳樊重女,生三男:演,仲,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演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秀隆准日角,性勤稼穑。演常非笑之,比于高祖兄仲。秀姊元为新野邓晨妻,秀尝与晨俱过穰人蔡少公,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秀戏曰:“何用知非仆邪?”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
宛人李守,好星历、谶记,为莽宗卿师。尝谓其子通曰:“刘氏当兴,李氏为辅。”及新市、平林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谓通曰:“今四方扰乱,汉当复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通笑曰:“吾意也!”会秀卖谷于宛,通遣轶往迎秀,与相见,因具言谶文事,与相约结,定谋议。
后人以为真,但是王巨认为司马光这个记载有些牵强附会了。
为什么呢?
因为刘秀当时的光景。
后世有许多人说****太祖出身低,确实太祖出身不高,但还有人比太祖出身差的,特别是朱元璋,刘邦出身也就那么一回事,刘秀同样很不好。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生了舂附节候刘买,刘买爵位为儿子刘熊渠所继承,另一个儿子刘外曾任郁林太守,刘外儿子刘回为巨鹿都尉,刘回儿子刘钦是南顿令。刘钦早死,刘秀三兄弟为叔叔刘良抚养。
到了这时候刘家三兄弟家产肯定不多了,而且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家业,轮到刘秀手中的就更加少了。所以才出现青年时刘秀的光景,据史书记载就是“性勤稼穑”,喜欢做活……估计他家田地不是太多,但他胸怀大志,因此要习文练武,这得花钱吧,还要娶妻生子,更得花钱吧,逼得他没办法,于是只好亲自做农活,又在农闲后放下身架,做一个小粮贩以赚取更多身家。
在古代小商贩是何等的地位,由是他的大哥刘演都时常取笑他。
这时的刘秀,哪里能看到天子的样子哦?
因此这个谶语还真可能与另一个刘秀有关,也就是资治记载中的国师公刘秀,彼刘秀名气很大,他是光禄大夫、大学问家刘向的儿子,原名叫刘歆,本人同样是一个大学问家,早年时与王莽关系不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逼得他准备诛王莽,事泄自杀。
不过究竟是什么情况,因为史书记载混乱,或者许多没有记下来,后人就不大清楚了。
但不管如何,这个刘秀真的成为天下一统的天子了,并且成了所有大一统开国皇帝中几乎最完美的天子。
至于这个推算出鹰语的李守,在京城做官,李通于南阳造反,李守得知后,主动见王莽,请求宽大处理,结果满门被诛,反而李通后来成了东汉的开国功臣、大司空,所以谜团太多太多了。
接着李世民来了,据说李世民四岁时,有一个方士拜见李渊,看到李世民,说李世民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害怕断语泄露,派人追杀,却没有找到人。
王巨同样不相信真有此事,因为李渊很长时间是准备将江山交给长子的,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
主要是后面的谶语,十八子,得天下。
隋炀帝听说后,开始查询了,普通的李不用担心的,但有三个李,一是八柱国李弼的重孙李密,但李密那时正在逃亡中,二是李虎的孙子李渊,也是杨广的亲戚,正在山西为官,不过李渊低调,又可能用了一些手段,同样逃过了一劫,三是李远的孙子李敏,也是杨广的外甥女婿,而且李敏在朝中势力很大,于是不久李氏一门三十二人全部处死,余下人等一起流放到岭南。
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赵匡胤的点检为天子。
李淳风的“唐三代后,有女主武王”。
秦朝的“亡秦者胡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所以沾到这玩意儿,历代统治者的态度只有十二个字:宁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但不能说它好用,实际上古今往来,罕有人用这一招对付政敌。
不要说王莽,那时王氏家族与王太后已经把持了朝政,至于曹操刘裕赵匡胤的啥,说了也不管用,反而加速他们更替王朝的速度。
或者是秦桧、蔡京之流,说他们专权乱国有可能,但能说他们有机会更朝换代?
因此说了没有人相信,反过来反而会迎来他们的疯狂报复。
然而放在王巨身上,恰恰好,什么条件都似乎有了……
几位大佬脸色阴沉,那怕范纯仁内心深处都有些反感。不为别的,而是为眼下,如果王巨拿下西夏,将西夏安定,赖着不走,用这个谶谣将王巨逼走,还是一说。关健眼下西夏还没有平定,辽国又在关注呢!
于是几人都看着赵顼。
赵顼神情很肃穆,显然刚才王巨先行进宫,已经讲过了,他有了思想准备,不过赵顼内心同样复杂。
先前王巨进宫,一开始不是说这个的,而是说了他儿子的亲事。
赵天赐渐渐大了,因此王巨想从宗室女子当中,挑选一个儿媳妇。
赵顼大喜。
对于彼岸赵顼心情同样复杂,说舍弃吧,他是舍不得的,不要说那么大的疆域,就说彼岸对宋朝的帮助吧,赵顼也不可能默视它完全独立出去。
不过想要管辖,似乎也不大可能。
首先是官员,不要说大海几千里几万里的海外了,就说琼州岛吧,都没有官员愿意过去。也许有,但肯定很少很少,就那么几十个官员不怕危险,愿意为朝廷效力,可这几十个官员能将彼岸控制住吗?
其实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官本制思想,做了官,就会有美女香车豪宅金钱粮食,有了这种思想,还会有几个官员愿意吃苦?
反观几百年后的欧洲,他们人口很少,根本做不到象王巨这样,动辄能迁徙几百万百姓,生生将异地变成同民族为主的地区,即便在美洲那边做到了,有英格兰人,爱尔兰人,法兰克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因此有了移民,却不能团结一致,所以才有了美国独立的土壤。
但就是这个情况,西方却一度控制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就连大清王国都成了他们的半殖民地。
不过王巨有天大的能力,也不能改变宋朝士农工商的排位。
因此赵顼看到了,却是一个无解之题。
派的官员少,又要面临第二道难关。宋朝统治国家的手段与前面王朝差不多,还是官员与乡绅共治国家模式。
官员只到了县一级,里正耆户长是乡绅,县里的胥吏也是乡绅豪强,有人说宋江不是乡绅,他确实不是乡绅大地主大商人,但他是强!
于是有的官员能力弱,都生生被地方乡绅豪强架空。
但这种架空是有限的,至少大方向上这些乡绅豪强不敢违背朝廷,否则就会迎来国家机器的强力镇压,所以这种模式,保障了国家在大的方面得以安定。
然而国家机器能不能控制彼岸的乡绅豪强?
所以是有官员过去了,并且彼岸每年都放开一些市,让它们成为宋朝的州,但这些官员始终不能将彼岸这些州得以控制。
赵顼思考了很久,最后给彼岸一个定位,那就是当作一个超大号羁縻地区,就象唐朝的河中地区那样。
然后就是王巨,王巨未来要走,对此赵顼还是有些不舍,不过扪心自问,真要是王巨不走,他在的时候会放心,但他一旦身体不行了,能不能放心?
或者象祖宗那样,来一个杯酒释兵权,嗯,不但释兵权,还要释政权,让王巨彻底养老。可就是这样,赵顼也未必放心。与王巨相比,石守信他们弱爆了!要比,拿司马懿与王巨相比吧。
这样一想,王巨去彼岸,反过来是最好的结局,并且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
那么王巨去彼岸会不会称王?
王巨曾数次隐晦地说不会称王,赵顼想了许久也认为王巨不会称王。可能王巨对这些海客们有恩,也有一定的约束力,甚至彼岸的一些制度就是王巨制订的,但这些海客未必赞成王巨成为拥有生杀大权的王!
因此赵顼对王巨去彼岸的定位,则是一个拥有很高威望的隐形王,而不是公开王。
对彼岸未来的定位,则可能也象河中那样,虽奉唐朝为主,但可能各自为政,一个松散的联盟!
而且彼岸地域面积太大了,又隔着一道道大海,特别是彼岸最远的那两块庞大的大陆。
他的想法大半还真想对了,不过也有许多也想错了。
王巨之所以不真心地将彼岸交给宋朝,一是彼岸制度更先进,王巨不可能让落后的制度代替先进的制度。
二也就是赵顼想到的万里大海,以眼下的科技力量,任何人也不可能将这么大的地域相统,更致命的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
但王巨并没有将彼岸割除出去,而是要等,等未来中原能不能在彼岸影响下,出现一种更先进制度的国家,二是等科技力量的迅速发展。可那不知要过多少年了。
王巨想法与赵顼想法无关,但正是因为赵顼这些想法,他还是希望王巨去了彼岸后,对宋朝继续保持着亲近的关系,那样,彼岸的财富以及广褒的地域,则继续能对宋朝产生有利的帮助。
那么何谓亲近?
这个与宗室联姻岂不是保持亲近最好的手段?
一个是姑姑的儿子,一个是宗室女子,想不思念宋朝都难了。
所以赵顼立即说好啊,正好他弟弟女儿多,愁嫁妆呢,第五个女儿没有出嫁,姿色也不错。
不过王巨立即摇头,说,臣看好了人。
不是赵颢的女儿,而是另一名宗室女子,“八贤王”赵元俨的重孙女。
赵元俨在宋仁宗时威望很高,有十三子,除了允熙、允良、允迪、允初,余皆早卒。但允初向佛,没有后人,只剩下前面三脉。
王巨选择的是赵允迪的孙女,据说此人很不成器,居父丧不哀,又在宫中为优戏,连他妻子钱氏都看不下去,向朝廷告发,宋仁宗下旨降为右监门大将军,不给他朝谒,妻子钱氏失望之下,出家为女道士。
那与王巨无关了,而且赵允迪死了很久。
之所以选择这个少女,可能是因为其祖父的行为,这一脉渐渐没落,反而让这个少女十分懂事,其姿容也娇好,年龄也般配。
赵顼迟疑不决,在宋朝公主也就那么一回事,况且是赵允迪的孙女,连一个县主都不是!
王巨便将这个谶谣说了出来。
当然,王巨去了彼岸,无论传出什么谶谣都无所谓了,关健现在王巨还不能去彼岸,他威望又是如此之高,手中又掌控着几十万精兵猛将,陕西数路财政支配大权,若是加上一个有声望的公主郡主的啥,到时候就是有十张嘴巴也说不清楚了。
几个大佬暂时不知道联亲的内幕,不过都知道事情大条了。
与公,在这个最最关健的时候,一土盖天会产生什么影响?
与私,他们都承认王巨的功劳,但王巨可是一个很小气很不好惹的主。
有了这个一土盖天,王巨去了西北后会很难受,弄不好寸步难行。但这是七伤拳,伤人也伤己,即便是致仕在家的文彦博,只要将这个一土盖天往文彦博头上一盖,文彦博照样悲催。不要问理由,只要有一个动机,就可以酿成弥天大案!
PS:完本了,但成绩太差了,差得都不想上传。我什么也不求了,一共875章,慢慢上传吧,给订阅的读者一个交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