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晚唐新气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万里烽火灭的张义潮(1)
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声震河西的英雄人物张义潮在京师长安病死,唐朝廷赠官太保。
[敦煌石室文卷记载为张议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均记载为张义潮,可推测为张议潮归义后,改为张义潮。特此说明。]
一年后,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十二岁的僖宗即位。八年后,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农民军领袖黄巢攻进长安。三十五年后,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末代皇帝哀帝禅位,自登帝位,建国号梁,定都于汴州(开封),唐朝至此宣告灭亡。三十八年后,开平四年(910年),张义潮之族孙张承奉自立西汉金山国,自号白衣天子。
倘若张义潮尚在人世,不知道是怎样的感慨!
为什么要讲这个张义潮呢?因为他是懿宗一朝惟一的骄傲。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张义潮就是唐末的英雄。
在玄宗一朝,名将哥舒翰采用“步步为营”的军镇策略,收复了失陷于吐蕃1≌,多年的黄河九曲之地。而吐蕃在与哥舒翰的交战中,开始时尚能发动反击,到后来只能是疲于招架,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在哥舒翰的手中,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哥舒歌》在陇右一带广为流传:“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充分地反映了一方的黎民百姓对哥舒翰的信赖和赞颂。
然而,安史之乱时,唐朝廷将边军大量内调,哥舒翰也在安史之乱中死去。吐蕃趁着唐朝的内乱,重新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唐朝廷为了对抗吐蕃,于宝应二年(763年)设河西副元帅一职,统一指挥河西、北庭、安西三地的残余唐军。首任河西副元帅为杨志烈,在他的指挥下,吐蕃人的攻势一度被遏制。但到了永泰元年(765年),杨志烈为叛将所害,形势便开始急转直下。永泰二年(766年),吐蕃人占领河西重镇甘州、肃州。第二年,继任的河西副元帅杨休明战死。这样,河西,安西,北庭三地唐军互相失去联系,进入各自为战的境地。之后的十多年中,唐军在河西走廊的各个要塞因孤立无援陆续被吐蕃军各个击破。
沙州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从大历五年(770年)开始,沙州受到吐蕃军的围攻。当时沙州以东的唐军要塞已经全部失陷,所以沙州城处于孤立无援状态。沙州刺史周鼎一面率军民固守,一面向唐朝廷在西域的盟友回鹘求援。然而,援军经年不至。沙州一直被围困,城中粮草将尽。周鼎主张焚毁城郭,率军民东归唐朝。但他手下的部将都不同意,认为一旦军民东奔,沙州以后将永不复为大唐之地。经过一番激烈争论,最后,都知兵马使阎朝缢杀了周鼎,然后继续率部抵抗吐蕃。
为了解决粮草问题,阎朝贴出告示:“出绫一端,募麦一斗。”用这样的方法来征集粮草。这样,沙州这个只有四、五万人的弹丸小邑一直坚持了十一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城终于弹尽粮绝,山穷水尽。阎朝实在无路可走,为了保全城中百姓,只得与围城的吐蕃主将绮心儿相约,在得到沙州城民众不外迁的许诺下,向吐蕃军投降。至此,唐朝在河西的最后一座要塞沙州被吐蕃军所攻破,完全丧失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而北庭都护府则在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人所破,安西都护府在元和三年(808年)为吐蕃所破,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沙州失陷之后,沙州百姓受到了吐蕃的残酷压迫,“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汉人尤其受到歧视,吐蕃人规定河西各城的汉人走在大街上必须弯腰低头,不得直视吐蕃人。之前率沙州顽强抵挡吐蕃进攻的阎朝也被吐蕃用“置毒靴中”的手段暗杀。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心更加思念唐朝。
开成年间(836年),有一支唐朝的使团出使西域,途径甘、凉、瓜、沙诸州,当地民众闻讯后夹道相迎,流着泪问唐使者说:“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张淮深变文》记载唐朝使者到了沙州,叹念敦煌虽“百年阻汉,没落西戎”,而“人物风化,一同内地”,当左右从人无不感动凄怆。此时,河西和西域沦陷已经长达几十年,但当地民众仍然视自己为唐朝子民,念念不忘唐朝,盼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唐朝治下。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吐蕃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人饥疫,死者相枕藉”。一些贵族将自然灾害都归咎于吐蕃信奉佛教所致。吐蕃赞普达磨新即位后,大力采取措施禁佛:下令封闭吐蕃境内的全部佛寺,焚毁佛教经典;强迫所有僧人还俗,不愿还俗者,被迫从事屠夫、猎人等违反佛教戒律的职业;有些高僧还遭到了无情的杀戮。因此,吐蕃国内尊信佛教的人都十分痛恨新赞普达磨,视达磨为牛魔王下凡,称他为“朗达磨”。朗,藏语,意为牛。达磨的禁佛措施未能维持很久,会昌二年(842年),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死。
达磨无子,不过他被刺杀前,王妃已经怀孕。王后为争夺权位,也伪装成有孕的样子。会昌三年(843年),王妃生一子,为了防止王后抢走孩子,白天派人四下围住孩子,晚间用许多盏灯光守护,以故取名欧松,意思是“光护”。王后也不甘示弱,到外面买了一个要饭人的孩子,胁迫朝臣认可是她亲生,并取名为永丹,意为“母坚”,即母亲坚持认定的。这两个孩子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操纵,用来争夺赞普宝座。双方互不相让,进行了长年累月的斗争。王室分裂后,吐蕃各领兵将帅也拥兵自重,相互混战。吐蕃国一时大乱,势力急剧衰落。
而唐朝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见吐蕃大乱,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唐王朝的一连串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
张义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来的西域豪杰。张义潮,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张氏世为州将,是沙州的大族。父张谦逸祖籍南阳,在唐朝官至工部尚书。张义潮兄名张义潭,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淮深的父亲。张义潮有姐张媚媚,后出家为尼,法名了空。今敦煌莫高窟156号窟供养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张媚媚。
万里烽火灭的张义潮(2)
张义潮出生之时,沙州已经被吐蕃统治多年。由于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张义潮在青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他十分崇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被宦官边令诚陷害身死的著名将领封常清,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
唐朝廷收复三州七关后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尚恐热的暴虐行径,不但令河西民众愤慨,就连他的部下也怨望不平,“皆欲图之”。这时候,张义潮已经开始暗中结交豪杰,密谋起事。
大中二年(848年),张义潮见时机成熟,率众在沙州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他率部众披甲执锐,与吐蕃军在城内展开激战。城中的汉人纷纷响应,人人争相与吐蕃军拼命。吐蕃军在沙州城中军力本来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难以抵挡,于是仓皇逃出沙州。
此时,“春风不度玉门关”已经将近七十年,河西的事情唐朝廷均一无所知。张义潮完全可以据地称王,雄霸一方。然而,张义潮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后,立即派遣使者,赴京师长安向唐朝廷报捷。由此可见,张义潮确实胸怀归唐之心,并非贪图个人权势。
沙州和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当道的凉州等地仍然被吐蕃控制,可以说,通往唐朝的道路根本就不通。为了确保消息送到长安,张义潮一共派出了十队信使,每队信使都带着相同的文书。信使们将经由不同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后,再向长安进发。
这是一个相当悲壮的故事,其曲折动人之处不亚于任何一部传奇。信使们与张义潮等沙州军民道别后,英勇地踏上了艰难行程。他们非常清楚,他们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到达目的地,而绝大部分人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仍然义无反顾,没有一个人回头。
信使中不少人是僧侣,其中就有敦煌高僧悟真。这主要是考虑到佛教在西域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由僧侣来送信,更利于掩护。
这十队信使无一例外地进入了茫茫大漠,奔向不同的方向,各自面临九死一生的考验。这是一群舍生忘死的英雄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其中的九队,要么死在了吐蕃军的追击下,要么迷失了方向,被埋在了无情冷酷的大漠中。只有向东北方向进发的那支队伍,由敦煌高僧悟真率领,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到达了唐军要塞天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天德军防御使李丕惊讶感动于这群近乎从天而降的使者,立即以最大的热情护送他们前往长安。在李丕的协助下,悟真等人于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抵达了长安。这时候,离张义潮在沙州起事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
这支满身尘土的信使队伍感动了所有的长安人,长安官民争相涌上大街,用真诚的欢呼来迎接这些来自远方的英雄。
自建中二年(781年)唐朝完全失去河西之后,河西走廊就成了帝国心中的隐痛。谁也想不到,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悄然出了一个叫张义潮的英雄人物,平息了烽火,圆了唐朝廷可望不可及的梦想,这是何等的惊喜!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悟真后来被唐朝封为“京城临坛大德”,以表彰他的功绩。
有了张义潮和十队信使的故事,人类也可以存在更多的信心。历史上总会有英雄人物出现,而英雄非凡的勇气,意志和信念,如同有源之水,永远不会枯竭。
在派出信使后,张义潮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缮甲兵,耕且战”,积极备战,逐渐展开收复河西诸城的计划。由于吐蕃国内政治阴谋和内讧不断,一遇到张义潮强有力的挑战,在河西的统治随即土崩瓦解。到大中五年(851年),张义潮已经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中除凉州之外的所有州县,声震西域。
大中五年(851年)八月,张义潮第二次派信使到长安,其中有其兄张议潭和沙州豪族李明达、李明振(张义潮女婿,娶张义潮第十四女)、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并献上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的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由于河西走廊的大多数州县已经处在张义潮军的控制之下,所以这一次的信使团出使长安的行程十分顺利。唐宣宗接到捷报后,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义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义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随后,唐朝廷在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十一州,授张义潮归义军节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张义潮兄张义潭按照惯例被留在长安为人质,被授为金吾卫大将军。而后来张义潮年老时,主动入京,其实也是做人质的意思。
咸通二年(861年... -->>
万里烽火灭的张义潮(1)
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声震河西的英雄人物张义潮在京师长安病死,唐朝廷赠官太保。
[敦煌石室文卷记载为张议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均记载为张义潮,可推测为张议潮归义后,改为张义潮。特此说明。]
一年后,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十二岁的僖宗即位。八年后,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农民军领袖黄巢攻进长安。三十五年后,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末代皇帝哀帝禅位,自登帝位,建国号梁,定都于汴州(开封),唐朝至此宣告灭亡。三十八年后,开平四年(910年),张义潮之族孙张承奉自立西汉金山国,自号白衣天子。
倘若张义潮尚在人世,不知道是怎样的感慨!
为什么要讲这个张义潮呢?因为他是懿宗一朝惟一的骄傲。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张义潮就是唐末的英雄。
在玄宗一朝,名将哥舒翰采用“步步为营”的军镇策略,收复了失陷于吐蕃1≌,多年的黄河九曲之地。而吐蕃在与哥舒翰的交战中,开始时尚能发动反击,到后来只能是疲于招架,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在哥舒翰的手中,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哥舒歌》在陇右一带广为流传:“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充分地反映了一方的黎民百姓对哥舒翰的信赖和赞颂。
然而,安史之乱时,唐朝廷将边军大量内调,哥舒翰也在安史之乱中死去。吐蕃趁着唐朝的内乱,重新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唐朝廷为了对抗吐蕃,于宝应二年(763年)设河西副元帅一职,统一指挥河西、北庭、安西三地的残余唐军。首任河西副元帅为杨志烈,在他的指挥下,吐蕃人的攻势一度被遏制。但到了永泰元年(765年),杨志烈为叛将所害,形势便开始急转直下。永泰二年(766年),吐蕃人占领河西重镇甘州、肃州。第二年,继任的河西副元帅杨休明战死。这样,河西,安西,北庭三地唐军互相失去联系,进入各自为战的境地。之后的十多年中,唐军在河西走廊的各个要塞因孤立无援陆续被吐蕃军各个击破。
沙州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从大历五年(770年)开始,沙州受到吐蕃军的围攻。当时沙州以东的唐军要塞已经全部失陷,所以沙州城处于孤立无援状态。沙州刺史周鼎一面率军民固守,一面向唐朝廷在西域的盟友回鹘求援。然而,援军经年不至。沙州一直被围困,城中粮草将尽。周鼎主张焚毁城郭,率军民东归唐朝。但他手下的部将都不同意,认为一旦军民东奔,沙州以后将永不复为大唐之地。经过一番激烈争论,最后,都知兵马使阎朝缢杀了周鼎,然后继续率部抵抗吐蕃。
为了解决粮草问题,阎朝贴出告示:“出绫一端,募麦一斗。”用这样的方法来征集粮草。这样,沙州这个只有四、五万人的弹丸小邑一直坚持了十一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城终于弹尽粮绝,山穷水尽。阎朝实在无路可走,为了保全城中百姓,只得与围城的吐蕃主将绮心儿相约,在得到沙州城民众不外迁的许诺下,向吐蕃军投降。至此,唐朝在河西的最后一座要塞沙州被吐蕃军所攻破,完全丧失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而北庭都护府则在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人所破,安西都护府在元和三年(808年)为吐蕃所破,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沙州失陷之后,沙州百姓受到了吐蕃的残酷压迫,“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汉人尤其受到歧视,吐蕃人规定河西各城的汉人走在大街上必须弯腰低头,不得直视吐蕃人。之前率沙州顽强抵挡吐蕃进攻的阎朝也被吐蕃用“置毒靴中”的手段暗杀。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心更加思念唐朝。
开成年间(836年),有一支唐朝的使团出使西域,途径甘、凉、瓜、沙诸州,当地民众闻讯后夹道相迎,流着泪问唐使者说:“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张淮深变文》记载唐朝使者到了沙州,叹念敦煌虽“百年阻汉,没落西戎”,而“人物风化,一同内地”,当左右从人无不感动凄怆。此时,河西和西域沦陷已经长达几十年,但当地民众仍然视自己为唐朝子民,念念不忘唐朝,盼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唐朝治下。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吐蕃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人饥疫,死者相枕藉”。一些贵族将自然灾害都归咎于吐蕃信奉佛教所致。吐蕃赞普达磨新即位后,大力采取措施禁佛:下令封闭吐蕃境内的全部佛寺,焚毁佛教经典;强迫所有僧人还俗,不愿还俗者,被迫从事屠夫、猎人等违反佛教戒律的职业;有些高僧还遭到了无情的杀戮。因此,吐蕃国内尊信佛教的人都十分痛恨新赞普达磨,视达磨为牛魔王下凡,称他为“朗达磨”。朗,藏语,意为牛。达磨的禁佛措施未能维持很久,会昌二年(842年),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死。
达磨无子,不过他被刺杀前,王妃已经怀孕。王后为争夺权位,也伪装成有孕的样子。会昌三年(843年),王妃生一子,为了防止王后抢走孩子,白天派人四下围住孩子,晚间用许多盏灯光守护,以故取名欧松,意思是“光护”。王后也不甘示弱,到外面买了一个要饭人的孩子,胁迫朝臣认可是她亲生,并取名为永丹,意为“母坚”,即母亲坚持认定的。这两个孩子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操纵,用来争夺赞普宝座。双方互不相让,进行了长年累月的斗争。王室分裂后,吐蕃各领兵将帅也拥兵自重,相互混战。吐蕃国一时大乱,势力急剧衰落。
而唐朝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见吐蕃大乱,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唐王朝的一连串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
张义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来的西域豪杰。张义潮,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张氏世为州将,是沙州的大族。父张谦逸祖籍南阳,在唐朝官至工部尚书。张义潮兄名张义潭,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淮深的父亲。张义潮有姐张媚媚,后出家为尼,法名了空。今敦煌莫高窟156号窟供养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张媚媚。
万里烽火灭的张义潮(2)
张义潮出生之时,沙州已经被吐蕃统治多年。由于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张义潮在青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他十分崇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被宦官边令诚陷害身死的著名将领封常清,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
唐朝廷收复三州七关后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尚恐热的暴虐行径,不但令河西民众愤慨,就连他的部下也怨望不平,“皆欲图之”。这时候,张义潮已经开始暗中结交豪杰,密谋起事。
大中二年(848年),张义潮见时机成熟,率众在沙州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他率部众披甲执锐,与吐蕃军在城内展开激战。城中的汉人纷纷响应,人人争相与吐蕃军拼命。吐蕃军在沙州城中军力本来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难以抵挡,于是仓皇逃出沙州。
此时,“春风不度玉门关”已经将近七十年,河西的事情唐朝廷均一无所知。张义潮完全可以据地称王,雄霸一方。然而,张义潮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后,立即派遣使者,赴京师长安向唐朝廷报捷。由此可见,张义潮确实胸怀归唐之心,并非贪图个人权势。
沙州和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当道的凉州等地仍然被吐蕃控制,可以说,通往唐朝的道路根本就不通。为了确保消息送到长安,张义潮一共派出了十队信使,每队信使都带着相同的文书。信使们将经由不同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后,再向长安进发。
这是一个相当悲壮的故事,其曲折动人之处不亚于任何一部传奇。信使们与张义潮等沙州军民道别后,英勇地踏上了艰难行程。他们非常清楚,他们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到达目的地,而绝大部分人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仍然义无反顾,没有一个人回头。
信使中不少人是僧侣,其中就有敦煌高僧悟真。这主要是考虑到佛教在西域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由僧侣来送信,更利于掩护。
这十队信使无一例外地进入了茫茫大漠,奔向不同的方向,各自面临九死一生的考验。这是一群舍生忘死的英雄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其中的九队,要么死在了吐蕃军的追击下,要么迷失了方向,被埋在了无情冷酷的大漠中。只有向东北方向进发的那支队伍,由敦煌高僧悟真率领,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到达了唐军要塞天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天德军防御使李丕惊讶感动于这群近乎从天而降的使者,立即以最大的热情护送他们前往长安。在李丕的协助下,悟真等人于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抵达了长安。这时候,离张义潮在沙州起事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
这支满身尘土的信使队伍感动了所有的长安人,长安官民争相涌上大街,用真诚的欢呼来迎接这些来自远方的英雄。
自建中二年(781年)唐朝完全失去河西之后,河西走廊就成了帝国心中的隐痛。谁也想不到,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悄然出了一个叫张义潮的英雄人物,平息了烽火,圆了唐朝廷可望不可及的梦想,这是何等的惊喜!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悟真后来被唐朝封为“京城临坛大德”,以表彰他的功绩。
有了张义潮和十队信使的故事,人类也可以存在更多的信心。历史上总会有英雄人物出现,而英雄非凡的勇气,意志和信念,如同有源之水,永远不会枯竭。
在派出信使后,张义潮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缮甲兵,耕且战”,积极备战,逐渐展开收复河西诸城的计划。由于吐蕃国内政治阴谋和内讧不断,一遇到张义潮强有力的挑战,在河西的统治随即土崩瓦解。到大中五年(851年),张义潮已经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中除凉州之外的所有州县,声震西域。
大中五年(851年)八月,张义潮第二次派信使到长安,其中有其兄张议潭和沙州豪族李明达、李明振(张义潮女婿,娶张义潮第十四女)、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并献上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的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由于河西走廊的大多数州县已经处在张义潮军的控制之下,所以这一次的信使团出使长安的行程十分顺利。唐宣宗接到捷报后,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义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义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随后,唐朝廷在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十一州,授张义潮归义军节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张义潮兄张义潭按照惯例被留在长安为人质,被授为金吾卫大将军。而后来张义潮年老时,主动入京,其实也是做人质的意思。
咸通二年(861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