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易中天中华史:祖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滔天洪水中,
中国历史第一个政权勃然崛起。
脉脉温情的禅让制背后,
是杀机暗藏的惊天大案。
真有尧舜吗
提起尧舜,许多人就两眼放光。
尧舜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圣人和圣王。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最好的时代叫“尧舜之世”,最好的帝王叫“尧舜之君”,最高的理想叫“人皆可为尧舜”。就连不信三皇五帝的毛泽东,也说“六亿神州尽舜尧”。
显然,这是世俗的上帝,道德的上帝,政治的上帝,也是统治阶级的上帝。
这样的上帝,从来就很可疑。[1]
尧舜正是如此。他俩来历不明,形迹待考,身份不清。作为五帝的最后两位,尧舜是人?是神?半人半神?氏族部落?没人知道。但,前三皇,女娲是蛙,伏羲是蛇,炎帝是牛;后五帝,黄帝可能是熊,颛顼半人半鱼,帝喾鸟头猴身。就连尧的司法部长皋陶,也是鸟嘴或马嘴;文化部长夔,则是独脚神牛。这些都是牛鬼蛇神,或半人半兽,怎么一到尧舜就一片人间烟火?[2]
何况尧舜之后或同时,还有鲧和禹。鲧,其实是鱼;禹,则可能是虫,或蛇,甚至龙。[3]
好嘛!前则百兽率舞,中则马牛同台,后则鱼龙并出,唯独夹在当中的尧和舜纯然是人,岂非咄咄怪事?而且,舜叫“姚重华”,尧叫“姬放勋”,像远古时代的人名吗?还有人说尧叫“伊祁放勋”,日本人呀?[4]
嘿嘿,就连名字,都像是编出来的。
事实上,孔子之前,根本就没人提到过尧舜。在最古老也最可靠的典籍《诗经》中,他俩连影子都没有。《尚书》虽然也古老,《尧典》和《舜典》却是赝品。真正开始说尧舜的,是《论语》、《墨子》和《孟子》。
这就很不合情理。
按照后世儒家包括司马迁的说法,夏商周三代的始祖都曾是尧舜的臣属。夏的始祖禹是舜的接班人,商的始祖契(读如谢)是尧的民政部长,周的始祖弃(后稷)是尧的农业部长。也就是说,尧和舜,是夏商周三代的始祖的“老领导”。没有尧舜禹,就没有夏商周。
然而《诗经》当中,周人的作品《大雅》,鲁人的作品《鲁颂》,殷人或殷人后代宋人的作品《商颂》,却都只歌颂禹,不歌颂尧舜。难道殷、宋、周、鲁之人,都把老祖宗忘了?而且这两位老祖宗,从夏到商再到西周东周,一直无人问津,到春秋战国却大放异彩,难道是“出土文物”?
很有可能。
的确,尧和舜,如果完全子虚乌有,孔子就不会一讲再讲;如果当真功勋盖世,《诗经》就不会只字不提。因此事实也许是:尧舜曾经存在,但既没那么神,也没那么圣,根本不是后人说的那个样子。而且,因为并不伟大,所以《诗经》置若罔闻;由于毕竟存在,因此后人可以大做文章。
大做文章的原因,是春秋战国之际礼坏乐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孔子他们要打鬼,必须借助钟馗;要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也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托古改制,借尸还魂,哪怕那亡灵其实并不神圣。
但既然是亡灵,就可以重新梳妆打扮。因此尧和舜,弄不好就是他们从某个并不起眼的故纸堆里挖掘出来,再按照道德楷模的标准,包装上市的“创业板”。
可惜榜样的力量从来就很有限,造出来的也总归不是真家伙。我们读尧舜的传记,实在看不出他俩的伟大之处,只知道尧是很简朴的,舜是很孝悌的。尧过的日子,连门房都不如;舜的父亲和弟弟一再陷害谋杀他,他却以德报怨。一个老劳模,一个受气包,怎么就成了神圣?[5]
相反的故事倒是印象深刻。有个名叫壤父的八十岁老顽童就不客气地说: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帝对我有何功德?[6]
假作真时真亦假。尧和舜,到底有还是没有?
部落大联盟
可以有,也应该有,但要重新解释。
为什么应该有?因为时代需要标志,需要象征,需要代表。部落的代表是炎黄,国家的代表是夏启。二者之间,部落联盟的时代谁来领衔?只能是尧舜。既然如此,何妨不论真假,权当他们是符号,是代码?
但,该说明的还得说明。一,黄帝、颛顼、帝喾、尧,无血缘关系,更不是祖孙父子;二,尧和舜,并非道德高标,只是曾经的存在;三,他俩也不是什么天子。天子的概念要到西周才有,目的则是解释政权的合法性。尧舜时代尚无君主,也没有国家和天下的概念,哪来的天子?
不是天子,又是什么?
部落联盟的CEO。
联盟从黄帝时代就开始了,之前则是战争,包括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这是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的,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中华大地就是全世界。远在天边的埃及、苏美尔、哈拉巴、克里特等等,并不在我们视野中。
战争的结果是联盟,联盟的结果是产生了部族。部族是从氏族到民族的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尧舜之世,就是部族的时代。之后,才变成民族,也就是以禹为始祖的夏族。《诗经》歌颂禹,并非没有道理,没有原因。
但,作为部族时代的标志,尧舜的意义同样重大。
意义重大的尧和舜,是部落联盟的领袖。而且那时的情况,可能真如郭沫若和翦伯赞先生所说,是实行“二头政长”或“二头军务”的配置,双执政制。[7]
双执政,就是CEO(首席执行官)加COO(首席运营官)。开始,尧是首席执行官,舜是首席运营官;后来,舜是首席执行官,禹是首席运营官;再后来,禹是首席执行官,益是首席运营官。等到启废禅让,这个制度才终结。
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尧舜禹,就没有。他们是选出来的。选举权,首先在“四岳”。舜和禹,就得自他们的举荐。
四岳是谁?《史记》没说。就连四岳是一个人,还是四个人,还是许多人,也不清楚。《国语》说是共工的四个从孙,但这是靠不住的。可能的情况是:当时大联盟下面还有小联盟。四岳,就是小联盟的CEO或COO。[8]
除了四岳,还有“十二牧”。
十二牧,也就是各个大部落的酋长。这些大部落分散在各地,酋长们当然也分散在各地。联盟有重大事务,才到总部来开会。当然,他们也可能派有驻会的代表,这些代表应该也可以叫十二牧。
然后就是“百姓”。
百姓不是小民,是氏族长。这些氏族都来自母系,因此都有“姓”;数量则很多,因此叫“百姓”。当然,百姓并不一定就是一百个。正如四岳和十二牧,不一定就是四个和十二个。四、十二、百,只是表明小联盟数量最少,部落多一点,氏族数量最多。
所以远古的百姓(氏族长),其实地位很高,他们后来又叫百官和百工。真正地位低的,叫黎民,即战败者。黎民百姓合为一词,是很晚的事。
百姓:氏族。
十二牧:部落。
四岳:部落联盟。
尧舜:部落大联盟。
这就是尧舜的时代,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前夜。夏娃时代弱小分散的点(原始群),在女娲和伏羲的时代变成了面(氏族),在炎帝和黄帝的时代连成了片(部落),现在又变成了圈(部落联盟)。它是生存圈,也是文化圈。大圈子下面是小圈子,即个位数的小联盟,然后是数以十计的片(部落)和数以百计的面(氏族)。大联盟实行双首长制,首席执行官(CEO)地位略高,算是老大,或一把手。
那么,谁是老大?谁该当老大,谁又能当老大?
禅让还是夺权
当老大的事,让人纠结。
中国人是很在意一把手的。因为长时间的中央集权告诉我们,二把手跟一把手,差的不是一丁点儿;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则不是巧取(宫廷政变),便是豪夺(武装斗争)。一把手的地位,也可以禅让吗?这不能不让人怀疑。
不过,中央集权之前的人是相信的。儒家和墨家便都说可以禅让,还曾经有过。只不过,后来人心不古,没了。这是很让孔孟、墨子,甚至还有道家,深感遗憾痛心疾首的。
但,人心为什么不古,又怎么会不古?难道远古跟后世,人性是不同的?人就是人。远古是,现在也是。人性,本善就善,本恶就恶。本善,禅让制就不会被废除;本恶,禅让制就不可能存在。你说哪个是事实?
于是质疑纷起。
质疑禅让制的,古有韩非子、刘知己;后有康有为、顾颉刚。韩非子就称“舜逼尧,禹逼舜”,《竹书纪年》则称尧被舜软禁在平阳;康有为说禅让是战国儒家的托古改制,顾颉刚则说是儒墨两家不约而同的伪造。韩非子甚至不无讥讽地说:儒也说尧舜,墨也说尧舜,两家都说如假包换,尧舜又不能起死回生,请问谁来鉴别儒墨的真伪?[9]
嘿嘿,一个尧舜,各自表述。弄不好,都是人造。
那么,舜接班,禹继位,禅让还是夺权?
禅让。
但也要重新解释。
实际上,部落联盟的CEO,跟后世的帝王并不是一码事。他的待遇没那么高,权力也没那么大。尧的艰苦朴素也未必就是道德高尚,多半是生活水平有限,想摆谱也摆不起。
禅让也一样。它既不是儒家标榜的礼让,也不是墨家鼓吹的尚贤,更不是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是规矩如此,习惯如此。部落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最早不过会议的召集人,或者会议的主持人,有什么好争的?
就连总部的其他公职人员,比如民政部长契,农业部长弃,司法部长皋陶,文化部长夔,手工业部长羲均(又名倕),还有神枪手羿,也都是尽义务。这种风气或制度直到周代还有,比如各国的大夫都是有领地的,但也都为诸侯的公室服务,同样是尽义务。
事实上联盟的部门负责人,也同时是自己部落的酋长,甚至小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比如弃,就叫后稷。夔和羿,则叫后夔、后羿。后,不是前后之后(後)的简体字。它原本就写作“后”。但也不是后妃的后,是头儿、老大、领导人、一把手的意思。[10]
联盟的部长或内阁成员既然都是“后”,当然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决策权。比如抗洪总指挥的人选,尧并不赞成鲧,但四岳坚持,也只好同意。尧老大并没有一票否决权,尽管尧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11]
相反,如果“岳牧咸荐”,事情就比较有谱。
显然,这里面没有道德的因素,也不能理解为“民主集中制”。尧成为部落联盟的一把手,只因为当时尧部落的实力最强。舜和禹也一样,后来居上而已。四岳、十二牧有发言权,则因为他们的实力不容小看。既然谁都吃不掉谁,又要在一起共谋发展,那么,民主共和,有事好商量,无疑是最聪明的选择。
因此,历史的尧舜是存在的,道德的尧舜是人造的。什么德才兼备、高风亮节、温良恭俭让,通通都是扯淡!
禅让,是不得不让。
 ... -->>
滔天洪水中,
中国历史第一个政权勃然崛起。
脉脉温情的禅让制背后,
是杀机暗藏的惊天大案。
真有尧舜吗
提起尧舜,许多人就两眼放光。
尧舜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圣人和圣王。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最好的时代叫“尧舜之世”,最好的帝王叫“尧舜之君”,最高的理想叫“人皆可为尧舜”。就连不信三皇五帝的毛泽东,也说“六亿神州尽舜尧”。
显然,这是世俗的上帝,道德的上帝,政治的上帝,也是统治阶级的上帝。
这样的上帝,从来就很可疑。[1]
尧舜正是如此。他俩来历不明,形迹待考,身份不清。作为五帝的最后两位,尧舜是人?是神?半人半神?氏族部落?没人知道。但,前三皇,女娲是蛙,伏羲是蛇,炎帝是牛;后五帝,黄帝可能是熊,颛顼半人半鱼,帝喾鸟头猴身。就连尧的司法部长皋陶,也是鸟嘴或马嘴;文化部长夔,则是独脚神牛。这些都是牛鬼蛇神,或半人半兽,怎么一到尧舜就一片人间烟火?[2]
何况尧舜之后或同时,还有鲧和禹。鲧,其实是鱼;禹,则可能是虫,或蛇,甚至龙。[3]
好嘛!前则百兽率舞,中则马牛同台,后则鱼龙并出,唯独夹在当中的尧和舜纯然是人,岂非咄咄怪事?而且,舜叫“姚重华”,尧叫“姬放勋”,像远古时代的人名吗?还有人说尧叫“伊祁放勋”,日本人呀?[4]
嘿嘿,就连名字,都像是编出来的。
事实上,孔子之前,根本就没人提到过尧舜。在最古老也最可靠的典籍《诗经》中,他俩连影子都没有。《尚书》虽然也古老,《尧典》和《舜典》却是赝品。真正开始说尧舜的,是《论语》、《墨子》和《孟子》。
这就很不合情理。
按照后世儒家包括司马迁的说法,夏商周三代的始祖都曾是尧舜的臣属。夏的始祖禹是舜的接班人,商的始祖契(读如谢)是尧的民政部长,周的始祖弃(后稷)是尧的农业部长。也就是说,尧和舜,是夏商周三代的始祖的“老领导”。没有尧舜禹,就没有夏商周。
然而《诗经》当中,周人的作品《大雅》,鲁人的作品《鲁颂》,殷人或殷人后代宋人的作品《商颂》,却都只歌颂禹,不歌颂尧舜。难道殷、宋、周、鲁之人,都把老祖宗忘了?而且这两位老祖宗,从夏到商再到西周东周,一直无人问津,到春秋战国却大放异彩,难道是“出土文物”?
很有可能。
的确,尧和舜,如果完全子虚乌有,孔子就不会一讲再讲;如果当真功勋盖世,《诗经》就不会只字不提。因此事实也许是:尧舜曾经存在,但既没那么神,也没那么圣,根本不是后人说的那个样子。而且,因为并不伟大,所以《诗经》置若罔闻;由于毕竟存在,因此后人可以大做文章。
大做文章的原因,是春秋战国之际礼坏乐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孔子他们要打鬼,必须借助钟馗;要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也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托古改制,借尸还魂,哪怕那亡灵其实并不神圣。
但既然是亡灵,就可以重新梳妆打扮。因此尧和舜,弄不好就是他们从某个并不起眼的故纸堆里挖掘出来,再按照道德楷模的标准,包装上市的“创业板”。
可惜榜样的力量从来就很有限,造出来的也总归不是真家伙。我们读尧舜的传记,实在看不出他俩的伟大之处,只知道尧是很简朴的,舜是很孝悌的。尧过的日子,连门房都不如;舜的父亲和弟弟一再陷害谋杀他,他却以德报怨。一个老劳模,一个受气包,怎么就成了神圣?[5]
相反的故事倒是印象深刻。有个名叫壤父的八十岁老顽童就不客气地说: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帝对我有何功德?[6]
假作真时真亦假。尧和舜,到底有还是没有?
部落大联盟
可以有,也应该有,但要重新解释。
为什么应该有?因为时代需要标志,需要象征,需要代表。部落的代表是炎黄,国家的代表是夏启。二者之间,部落联盟的时代谁来领衔?只能是尧舜。既然如此,何妨不论真假,权当他们是符号,是代码?
但,该说明的还得说明。一,黄帝、颛顼、帝喾、尧,无血缘关系,更不是祖孙父子;二,尧和舜,并非道德高标,只是曾经的存在;三,他俩也不是什么天子。天子的概念要到西周才有,目的则是解释政权的合法性。尧舜时代尚无君主,也没有国家和天下的概念,哪来的天子?
不是天子,又是什么?
部落联盟的CEO。
联盟从黄帝时代就开始了,之前则是战争,包括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这是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的,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中华大地就是全世界。远在天边的埃及、苏美尔、哈拉巴、克里特等等,并不在我们视野中。
战争的结果是联盟,联盟的结果是产生了部族。部族是从氏族到民族的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尧舜之世,就是部族的时代。之后,才变成民族,也就是以禹为始祖的夏族。《诗经》歌颂禹,并非没有道理,没有原因。
但,作为部族时代的标志,尧舜的意义同样重大。
意义重大的尧和舜,是部落联盟的领袖。而且那时的情况,可能真如郭沫若和翦伯赞先生所说,是实行“二头政长”或“二头军务”的配置,双执政制。[7]
双执政,就是CEO(首席执行官)加COO(首席运营官)。开始,尧是首席执行官,舜是首席运营官;后来,舜是首席执行官,禹是首席运营官;再后来,禹是首席执行官,益是首席运营官。等到启废禅让,这个制度才终结。
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尧舜禹,就没有。他们是选出来的。选举权,首先在“四岳”。舜和禹,就得自他们的举荐。
四岳是谁?《史记》没说。就连四岳是一个人,还是四个人,还是许多人,也不清楚。《国语》说是共工的四个从孙,但这是靠不住的。可能的情况是:当时大联盟下面还有小联盟。四岳,就是小联盟的CEO或COO。[8]
除了四岳,还有“十二牧”。
十二牧,也就是各个大部落的酋长。这些大部落分散在各地,酋长们当然也分散在各地。联盟有重大事务,才到总部来开会。当然,他们也可能派有驻会的代表,这些代表应该也可以叫十二牧。
然后就是“百姓”。
百姓不是小民,是氏族长。这些氏族都来自母系,因此都有“姓”;数量则很多,因此叫“百姓”。当然,百姓并不一定就是一百个。正如四岳和十二牧,不一定就是四个和十二个。四、十二、百,只是表明小联盟数量最少,部落多一点,氏族数量最多。
所以远古的百姓(氏族长),其实地位很高,他们后来又叫百官和百工。真正地位低的,叫黎民,即战败者。黎民百姓合为一词,是很晚的事。
百姓:氏族。
十二牧:部落。
四岳:部落联盟。
尧舜:部落大联盟。
这就是尧舜的时代,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前夜。夏娃时代弱小分散的点(原始群),在女娲和伏羲的时代变成了面(氏族),在炎帝和黄帝的时代连成了片(部落),现在又变成了圈(部落联盟)。它是生存圈,也是文化圈。大圈子下面是小圈子,即个位数的小联盟,然后是数以十计的片(部落)和数以百计的面(氏族)。大联盟实行双首长制,首席执行官(CEO)地位略高,算是老大,或一把手。
那么,谁是老大?谁该当老大,谁又能当老大?
禅让还是夺权
当老大的事,让人纠结。
中国人是很在意一把手的。因为长时间的中央集权告诉我们,二把手跟一把手,差的不是一丁点儿;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则不是巧取(宫廷政变),便是豪夺(武装斗争)。一把手的地位,也可以禅让吗?这不能不让人怀疑。
不过,中央集权之前的人是相信的。儒家和墨家便都说可以禅让,还曾经有过。只不过,后来人心不古,没了。这是很让孔孟、墨子,甚至还有道家,深感遗憾痛心疾首的。
但,人心为什么不古,又怎么会不古?难道远古跟后世,人性是不同的?人就是人。远古是,现在也是。人性,本善就善,本恶就恶。本善,禅让制就不会被废除;本恶,禅让制就不可能存在。你说哪个是事实?
于是质疑纷起。
质疑禅让制的,古有韩非子、刘知己;后有康有为、顾颉刚。韩非子就称“舜逼尧,禹逼舜”,《竹书纪年》则称尧被舜软禁在平阳;康有为说禅让是战国儒家的托古改制,顾颉刚则说是儒墨两家不约而同的伪造。韩非子甚至不无讥讽地说:儒也说尧舜,墨也说尧舜,两家都说如假包换,尧舜又不能起死回生,请问谁来鉴别儒墨的真伪?[9]
嘿嘿,一个尧舜,各自表述。弄不好,都是人造。
那么,舜接班,禹继位,禅让还是夺权?
禅让。
但也要重新解释。
实际上,部落联盟的CEO,跟后世的帝王并不是一码事。他的待遇没那么高,权力也没那么大。尧的艰苦朴素也未必就是道德高尚,多半是生活水平有限,想摆谱也摆不起。
禅让也一样。它既不是儒家标榜的礼让,也不是墨家鼓吹的尚贤,更不是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是规矩如此,习惯如此。部落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最早不过会议的召集人,或者会议的主持人,有什么好争的?
就连总部的其他公职人员,比如民政部长契,农业部长弃,司法部长皋陶,文化部长夔,手工业部长羲均(又名倕),还有神枪手羿,也都是尽义务。这种风气或制度直到周代还有,比如各国的大夫都是有领地的,但也都为诸侯的公室服务,同样是尽义务。
事实上联盟的部门负责人,也同时是自己部落的酋长,甚至小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比如弃,就叫后稷。夔和羿,则叫后夔、后羿。后,不是前后之后(後)的简体字。它原本就写作“后”。但也不是后妃的后,是头儿、老大、领导人、一把手的意思。[10]
联盟的部长或内阁成员既然都是“后”,当然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决策权。比如抗洪总指挥的人选,尧并不赞成鲧,但四岳坚持,也只好同意。尧老大并没有一票否决权,尽管尧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11]
相反,如果“岳牧咸荐”,事情就比较有谱。
显然,这里面没有道德的因素,也不能理解为“民主集中制”。尧成为部落联盟的一把手,只因为当时尧部落的实力最强。舜和禹也一样,后来居上而已。四岳、十二牧有发言权,则因为他们的实力不容小看。既然谁都吃不掉谁,又要在一起共谋发展,那么,民主共和,有事好商量,无疑是最聪明的选择。
因此,历史的尧舜是存在的,道德的尧舜是人造的。什么德才兼备、高风亮节、温良恭俭让,通通都是扯淡!
禅让,是不得不让。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