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行在宽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老的民营企业来说,1993年是一道坎儿。1993年之后,海南的那些企业,没有真正转型成现代公司的,大部分都死掉了。有段时间我们在海南搞一个项目,有个哥们儿跑来找我,说终于把我盼回来了。然后他说想做这个想做那个,我问他这么多年有没有融资,现在有多少股本金,有多少人,董事会搞得怎么样。他说他现在五六个公司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他现在这种情况大概跟我们当年离开海南时差不多,这么多年来,他的企业在组织上没有任何变化。我跟他说,现在做事情的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点对点办事,比如搞定某个行长就能贷款,甚至不用自己出马,找个“小姐”搞定他都能贷款,事情很容易办成。而现在是链条对链条,从办事员到行长,整个系统、整个链条你都要搞定,而且要有一个公开的标准,要透明、要诚信。另外,还有信息记录,银行刷一下卡,你到底能不能贷款,看得很清楚。所以,不是说你认识谁就可以的。他老拿认识说事,我说认识没用,你认识某个行长,他今天能给你贷款吗?不可能。银行有审贷会、风控部门,等等。现在,中国社会的制度和组织都在变,你连报表都拿不出来,怎么能贷款呢?时代早就变了,但他做事的方式还是老一套,仍然是把某个领导请到一栋别墅里吃喝玩乐。
有一次,我在美国见到一个朋友,他说他已经六七年没跟行长见面了。我说是的,我们现在终于过好日子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去见行长了。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把公司治理好了,资本金很清楚,财务很透明,业务程序也很清楚。如此,信用就好了,信用好了,银行就支持你。现在,银行给我们万通的授信额度很大。有一次,我在签约完才见了行长一面,大家一起吃了顿饭,表示一下感谢,平时没有任何私人交往。这就是真正把企业治理成公司后的进步。我看到很多当年在海南创业的朋友,如今来到北京,大部分人的公司还停留在当年的水准上。过去的江湖习气在今天已经不好使了,必须清理企业的内部关系,进行组织变革,实现江湖组织到现代企业组织的转变,这是突破企业增长极限的关键。
科学治理要学习华盛顿
为什么说到了2000年就进入科学治理时代了呢?在1995年的时候,田溯宁他们把亚信从美国带了回来,我们美国万通有幸成为亚信的第一个投资人。田溯宁他们回来以后,我们帮他注册公司,最后他自己拿到了第一笔单子,在当时的邮电部。
后来,他提出要扩股,让我们控股,但每股要十几块钱。我们当时觉得这太不够哥们儿了,就和他们讨论。他们说你们不控股,那我们找外国人来行不行,我们说行啊。找来外国人以后,他们又说人家外国人同意多少钱一股,给我们稍微便宜点儿。可我们还是不舒服,最后我们决定退出。因为退出,我们少赚了好多钱(当然,比起初期的投资,我们也赚了几倍)。后来亚信上市,如果不退出,我们大概能赚一亿多美元。在2000年,就这一笔投资,我们就能赚一亿多美元。
我们退出以后,亚信就上市了,它是当时市场上第一家海外留学生利用风险投资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从那时候起,我们的观念就发生了改变:公司的价值和公司账面上的钱有时候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有多少净资产就有多少钱,还要考虑公司未来的利润和现金流。怎样才能给资本的价值和公司未来的预期定价呢?后来,我们发现,做公司,光知道《公司法》的那套知识是不行的,还要科学治理。治理得好,资本可以溢价,团队可以溢价,公司的未来可以变现。大家都知道,现在企业的估值是用企业未来的利润乘以PE(市盈率)的倍数来计算的,凡是谈风险投资,都是用这种方式谈。所以,2000年以后,大家都明白了一点:要治理好公司,不仅要在《公司法》层面上治理好,还要争取让公司的资本有溢价。要科学治理,治理到各个层面,包括你的投资者、客户、银行甚至员工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实际上,公司的估值比账面上的估值要大很多。
我举个小例子,投资者关系重要在哪儿呢?大家知道,在A股市场上,治理结构和道德的平均溢价在10%~15%之间,这是多大的溢价呢?有一家上市地产公司,有120亿元资本金。120亿元资本金溢价10%就是12亿元,如果溢价是15%,就是17亿~18亿元。也就是说,你治理得好还是不好,道德上能不能站得住,溢价是差很多的。我们做过比较,同样利润的公司、同样营业额的公司,和这家地产公司相比,市场的估值差30%,也就是差了二三十亿元。这部分钱靠什么来?就是靠治理结构,靠你的道德和你的品牌。
为什么会这样呢?非常简单,和拍电影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统计了拿来比较的这家公司和我们公司的数据,一个很大的差距是散户的差距。我们公司大概有14.3万散户(不算机构投资者),而他们只有六七万散户。如果你是一个好导演,大家都相信你,就买票进电影院看你的电影。假设我们有12亿元股本,也就是有12亿张椅子,如果有14亿人来看电影,那电影票就要涨价,否则人就没法儿进来。如果有12亿张椅子,结果只有5万人来看电影,那显然空位就很多,票就卖不出去,就得打折,股票价格就要降。
大家为什么愿意来呢?买股票有很多种买法,有人买你的传奇故事,有人买你是一个好人,你的公司不会垮,不会出大问题。大家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更多的人是想买既安全又有创新的公司的股票,比如像万科这样的公司。看你电影的人多,票房就高,票房高,每张电影票就可以卖贵点儿,也就是每只股票卖贵点儿,这就是溢价。买的人相信你是好人,同时也相信你是能人,而不是炒题材。机构投资者也是这样。机构投资者曾经发布过一份报告,在全国150多家上市的地产公司中,我们公司排在第17位。在各种指标中,我们最好的排在第2位,最差的排在第21位。综合起来看,这说明一件事情:这家公司历史悠久。我们公司做了20多年了,经历了很多政策周期,但我们这个团队20多年来基本没变过,经验很丰富,也很诚实、很稳健,没有出过大问题。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金融危机或市场下行的时候,美德变成了一个溢价因素。在快速成长的时候,投资者有时候就忽略了美德,只看财务数据。也就是说,治理结构和价值观能帮企业抗风险。所以,科学治理会带来很大的溢价,这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当然,科学治理还能让你省很多心。我早年办公司,碰到过一个很有趣的民营企业老板。他背了个军挎包,里面放了一本《毛泽东选集》,那时候我们在海南炒地... -->>
对于老的民营企业来说,1993年是一道坎儿。1993年之后,海南的那些企业,没有真正转型成现代公司的,大部分都死掉了。有段时间我们在海南搞一个项目,有个哥们儿跑来找我,说终于把我盼回来了。然后他说想做这个想做那个,我问他这么多年有没有融资,现在有多少股本金,有多少人,董事会搞得怎么样。他说他现在五六个公司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他现在这种情况大概跟我们当年离开海南时差不多,这么多年来,他的企业在组织上没有任何变化。我跟他说,现在做事情的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点对点办事,比如搞定某个行长就能贷款,甚至不用自己出马,找个“小姐”搞定他都能贷款,事情很容易办成。而现在是链条对链条,从办事员到行长,整个系统、整个链条你都要搞定,而且要有一个公开的标准,要透明、要诚信。另外,还有信息记录,银行刷一下卡,你到底能不能贷款,看得很清楚。所以,不是说你认识谁就可以的。他老拿认识说事,我说认识没用,你认识某个行长,他今天能给你贷款吗?不可能。银行有审贷会、风控部门,等等。现在,中国社会的制度和组织都在变,你连报表都拿不出来,怎么能贷款呢?时代早就变了,但他做事的方式还是老一套,仍然是把某个领导请到一栋别墅里吃喝玩乐。
有一次,我在美国见到一个朋友,他说他已经六七年没跟行长见面了。我说是的,我们现在终于过好日子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去见行长了。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把公司治理好了,资本金很清楚,财务很透明,业务程序也很清楚。如此,信用就好了,信用好了,银行就支持你。现在,银行给我们万通的授信额度很大。有一次,我在签约完才见了行长一面,大家一起吃了顿饭,表示一下感谢,平时没有任何私人交往。这就是真正把企业治理成公司后的进步。我看到很多当年在海南创业的朋友,如今来到北京,大部分人的公司还停留在当年的水准上。过去的江湖习气在今天已经不好使了,必须清理企业的内部关系,进行组织变革,实现江湖组织到现代企业组织的转变,这是突破企业增长极限的关键。
科学治理要学习华盛顿
为什么说到了2000年就进入科学治理时代了呢?在1995年的时候,田溯宁他们把亚信从美国带了回来,我们美国万通有幸成为亚信的第一个投资人。田溯宁他们回来以后,我们帮他注册公司,最后他自己拿到了第一笔单子,在当时的邮电部。
后来,他提出要扩股,让我们控股,但每股要十几块钱。我们当时觉得这太不够哥们儿了,就和他们讨论。他们说你们不控股,那我们找外国人来行不行,我们说行啊。找来外国人以后,他们又说人家外国人同意多少钱一股,给我们稍微便宜点儿。可我们还是不舒服,最后我们决定退出。因为退出,我们少赚了好多钱(当然,比起初期的投资,我们也赚了几倍)。后来亚信上市,如果不退出,我们大概能赚一亿多美元。在2000年,就这一笔投资,我们就能赚一亿多美元。
我们退出以后,亚信就上市了,它是当时市场上第一家海外留学生利用风险投资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从那时候起,我们的观念就发生了改变:公司的价值和公司账面上的钱有时候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有多少净资产就有多少钱,还要考虑公司未来的利润和现金流。怎样才能给资本的价值和公司未来的预期定价呢?后来,我们发现,做公司,光知道《公司法》的那套知识是不行的,还要科学治理。治理得好,资本可以溢价,团队可以溢价,公司的未来可以变现。大家都知道,现在企业的估值是用企业未来的利润乘以PE(市盈率)的倍数来计算的,凡是谈风险投资,都是用这种方式谈。所以,2000年以后,大家都明白了一点:要治理好公司,不仅要在《公司法》层面上治理好,还要争取让公司的资本有溢价。要科学治理,治理到各个层面,包括你的投资者、客户、银行甚至员工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实际上,公司的估值比账面上的估值要大很多。
我举个小例子,投资者关系重要在哪儿呢?大家知道,在A股市场上,治理结构和道德的平均溢价在10%~15%之间,这是多大的溢价呢?有一家上市地产公司,有120亿元资本金。120亿元资本金溢价10%就是12亿元,如果溢价是15%,就是17亿~18亿元。也就是说,你治理得好还是不好,道德上能不能站得住,溢价是差很多的。我们做过比较,同样利润的公司、同样营业额的公司,和这家地产公司相比,市场的估值差30%,也就是差了二三十亿元。这部分钱靠什么来?就是靠治理结构,靠你的道德和你的品牌。
为什么会这样呢?非常简单,和拍电影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统计了拿来比较的这家公司和我们公司的数据,一个很大的差距是散户的差距。我们公司大概有14.3万散户(不算机构投资者),而他们只有六七万散户。如果你是一个好导演,大家都相信你,就买票进电影院看你的电影。假设我们有12亿元股本,也就是有12亿张椅子,如果有14亿人来看电影,那电影票就要涨价,否则人就没法儿进来。如果有12亿张椅子,结果只有5万人来看电影,那显然空位就很多,票就卖不出去,就得打折,股票价格就要降。
大家为什么愿意来呢?买股票有很多种买法,有人买你的传奇故事,有人买你是一个好人,你的公司不会垮,不会出大问题。大家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更多的人是想买既安全又有创新的公司的股票,比如像万科这样的公司。看你电影的人多,票房就高,票房高,每张电影票就可以卖贵点儿,也就是每只股票卖贵点儿,这就是溢价。买的人相信你是好人,同时也相信你是能人,而不是炒题材。机构投资者也是这样。机构投资者曾经发布过一份报告,在全国150多家上市的地产公司中,我们公司排在第17位。在各种指标中,我们最好的排在第2位,最差的排在第21位。综合起来看,这说明一件事情:这家公司历史悠久。我们公司做了20多年了,经历了很多政策周期,但我们这个团队20多年来基本没变过,经验很丰富,也很诚实、很稳健,没有出过大问题。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金融危机或市场下行的时候,美德变成了一个溢价因素。在快速成长的时候,投资者有时候就忽略了美德,只看财务数据。也就是说,治理结构和价值观能帮企业抗风险。所以,科学治理会带来很大的溢价,这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当然,科学治理还能让你省很多心。我早年办公司,碰到过一个很有趣的民营企业老板。他背了个军挎包,里面放了一本《毛泽东选集》,那时候我们在海南炒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