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理性人和真实世界 (2/2)
笔趣阁 www.biquge34.net,金融心理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换句话说,汇率波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验证的。当价格上升时,价值也相应提高。
上述推理同样适用于股票。当股价上涨时,该公司的信用改善,获得贷款和增发新股的机会也增大。公司在用户中的形象也随之改善,并且可能赢得更多的用户。因此,价格波动影响真实价值。
期货市场的情况也相差不多。在大多数市场,供货商们结成联盟,以期控制价格。当价格上升时,联盟成员毫无疑问会兑现他们的诺言,规则得以维持。但是,如果价格下跌,联盟中最弱的成员往往增加产量以寻求稳定的回报,结果供给曲线开始扭曲,导致短期来看,任何价格上涨都刺激产量削减,而价格下跌产量增加,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价格下跌的压力。这就是所谓的自我验证过程,即供求关系的波动作为价格变化的函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非初学者也感到惊奇。难怪那么多人放弃了所谓的“长期投资”理念,其中之一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的发现
卡尔·马克思去世的1883 年,凯恩斯出生于英格兰。他从小就极其聪明,6 岁时他就想研究他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到28 岁时他已经是英国最著名的金融刊物《经济杂志》的编辑。他一生写了许多划时代的经济著作,还曾任职英国财政部。
卡尔·马克思的个人生活很不幸,凯恩斯则沉浸在成功中——不论是其公众形象,还是其作为一个投资者。每天早晨他躺在床上花半个小时考虑投资计划(凯恩斯偏好期货商品和外汇交易),试图赚200 万美元以上。他同时还为剑桥大学管理一只基金,在他的领导下,该基金增值超过10 倍。因此,凯恩斯对投资和股市的看法很有影响力。那么,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呢?在其1936 年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他作了如下描述:
也许有人以为:有些人以投资为业,他们是专家,他们所有的知识和判断能力超出一般私人投资者;若听凭无知无识者自己去从事投资,固然可以使市场变化多端,但专家之间互相竞争,也许可以矫正这种趋势。然而事实上则不然。这批职业投资者与投机者之精力与才干,大都用在其他方面。事实上,这批人最关切的,不在比常人高出一筹,预测某一投资品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生的收益如何,而在比一般群众稍微早一些,预测决定市价的陈规本身会有什么改变。
从社会观点看,要使得投资高明,只有战胜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加强我们对于未来之了解;但从私人观点来看,所谓最高明的投资,则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让给别人。
很显然,凯恩斯认为股票市场是缺乏远见和非理性的,而且,与“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的斗争远远难于“领先一步”。在他自己的股票操作中,他将经济学放在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这是他投资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最大的难题
探寻真实价值的最大难题不在于构筑适当的经济模型上的困难,也不在于真实价值随价格波动,而在于描述真实世界动力学的经济仿真模型越好,得到的结果就越混沌。或者说,经济学家们越精细地完善他们的模型,那种模型根本不能预测长期发展的证据就越明显。
一些数学家对此加以嘲笑,因为他们一直怀疑这点。他们说:“原因在于,像复杂经济那种动态系统,其真实数学本质是非常混乱和高度不可预测的。”在数学家看来,很简单,经济学家在认识他们所从事的任务的真实本质上就已经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非线性数学的本质。而且数学家们指出:“通常,非线性数学的本质是,你只能预测系统的非常短期的行为。”
上述结论可以用一种通常称为“确定性混沌”的复杂独特现象加以解释。对许多或绝大多数经济系统而言,混沌意味着不可能做出客观和定量的长期预测。因此,在与“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斗争时,我们只能转而寻求个人主观的猜测,而这当然与我们个人和主观的感受——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密切相关。
技术分析和图学家
在《为投资生存而斗争》一书中,一个成功的投资者——美国人杰拉尔德·洛布(gerald leob),是这样描述市场的:
根本就不存在所谓证券价值的最终答案这样一种东西,12 个专家可能有12 种不同的结论。如果过了一会儿,条件稍有变化,再给他们一个机会的话,他们立刻就会改变自己的预测。市场价值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仅有部分关系,市场价值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人性的希望与恐惧、贪婪、野心,随机性,金融应力与应变,天气,新的发现,时尚和其他无限多的、不可能毫无遗漏地一一罗列出来的东西。
很显然,这些“大腕”可能对如何在股市上赚钱有分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市场常常是非理性的。但是能否分析“希望与恐惧”、“贪婪和野心”来预测投资者的“金融应力和如何应变”呢?或者说,能否计算某个给定时刻的买气呢?或者预测什么时尚将流行?
有一类投机客试图根据市场过去的行为预测其未来走势,他们被称为“技术分析师”或“图学家”。
今天已经没有人能够搞清图形分析什么时候第一次用于预测金融市场了,最古老的证据是日本的稻米市场。
1730 年,日本开始采用稻米期货合约标准交易。这些合约与现在很多交易所的商品期货合约完全相同,仅有一个例外:它并不需要对所交易商品进行实物交割。期货合约可以买卖,而不需要稻米实物的交割。然而,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稻米的现金交易价格很少波动,但期货交易价格波动很大,而且永远如此。1869 年,政府终于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情况,下令关闭了期货市场。
但是怪事出现了:期货市场刚一关闭,实物市场就开始剧烈波动。两年后,市场一片混乱,政府不得不恢复期货交易。不过,这次与以前不同了,期货交易必须伴随基础市场的实物交割,这样市场才逐渐稳定下来。
日本投机客由此得到的教训是,股票价格并不仅仅反映供求关系,它还反映心理因素。在此之后,经纪人发展了一系列研究利用心理因素的方法。他们很快开始用图形表示价格变化,从中发现价格变化的规律,现在全世界的股民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
神秘力量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的四项基本原理:
第一项原理:市场走在前面。所有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看法总和通常都不是某个人所能掌握的。也许“其他人”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不得不承认,要走在市场认识并且在价格方面消化此认识之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二项原理:市场是非理性的。市场可能对事件反应非常快,但这是主观的、感性的,并且被人们的狂想所控制,这种狂想又被变幻的趋势所左右。有时候,价格与投资者的经济情况和利率同步波动,因大众的疯狂和冷漠而摇摆不定,而不是由证券价值决定。每个投资者都试图理性,但实际上却表现出非理性行为。
第三项原理:混沌支配。宏观经济预测通常非常不精确,对投资没有任何帮助。尤其明显的是,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常常受到小的但非常关键的细节的影响,这种细节可能改变一切,但无人可以预测到或猜测到。更糟糕的是,上述原理同样适用于金融市场。
只要市场存在一天,上述原理就一直适用,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其真正含义。
还有第四项原理,这是由那些使用技术图形分析市场的技术分析师们创立的。如果许多人在相同的图形上画着相同的线,并且输入到装有相同决策软件的计算机中,则其效果是自我强化的。因此这第四项原理是:技术图形自我实现。如果许多人使用同样的图形系统,他们可能从中获利,而无论这些图形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投资有点儿像游戏,要学会这个游戏必须理解上述四项基本原理。我们将在第3~6 章中仔细讨论这些原则。但是在此之前,需要解释一些实用术语,下一章就是为此打基础。
。换句话说,汇率波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验证的。当价格上升时,价值也相应提高。
上述推理同样适用于股票。当股价上涨时,该公司的信用改善,获得贷款和增发新股的机会也增大。公司在用户中的形象也随之改善,并且可能赢得更多的用户。因此,价格波动影响真实价值。
期货市场的情况也相差不多。在大多数市场,供货商们结成联盟,以期控制价格。当价格上升时,联盟成员毫无疑问会兑现他们的诺言,规则得以维持。但是,如果价格下跌,联盟中最弱的成员往往增加产量以寻求稳定的回报,结果供给曲线开始扭曲,导致短期来看,任何价格上涨都刺激产量削减,而价格下跌产量增加,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价格下跌的压力。这就是所谓的自我验证过程,即供求关系的波动作为价格变化的函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非初学者也感到惊奇。难怪那么多人放弃了所谓的“长期投资”理念,其中之一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的发现
卡尔·马克思去世的1883 年,凯恩斯出生于英格兰。他从小就极其聪明,6 岁时他就想研究他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到28 岁时他已经是英国最著名的金融刊物《经济杂志》的编辑。他一生写了许多划时代的经济著作,还曾任职英国财政部。
卡尔·马克思的个人生活很不幸,凯恩斯则沉浸在成功中——不论是其公众形象,还是其作为一个投资者。每天早晨他躺在床上花半个小时考虑投资计划(凯恩斯偏好期货商品和外汇交易),试图赚200 万美元以上。他同时还为剑桥大学管理一只基金,在他的领导下,该基金增值超过10 倍。因此,凯恩斯对投资和股市的看法很有影响力。那么,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呢?在其1936 年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他作了如下描述:
也许有人以为:有些人以投资为业,他们是专家,他们所有的知识和判断能力超出一般私人投资者;若听凭无知无识者自己去从事投资,固然可以使市场变化多端,但专家之间互相竞争,也许可以矫正这种趋势。然而事实上则不然。这批职业投资者与投机者之精力与才干,大都用在其他方面。事实上,这批人最关切的,不在比常人高出一筹,预测某一投资品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生的收益如何,而在比一般群众稍微早一些,预测决定市价的陈规本身会有什么改变。
从社会观点看,要使得投资高明,只有战胜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加强我们对于未来之了解;但从私人观点来看,所谓最高明的投资,则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让给别人。
很显然,凯恩斯认为股票市场是缺乏远见和非理性的,而且,与“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的斗争远远难于“领先一步”。在他自己的股票操作中,他将经济学放在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这是他投资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最大的难题
探寻真实价值的最大难题不在于构筑适当的经济模型上的困难,也不在于真实价值随价格波动,而在于描述真实世界动力学的经济仿真模型越好,得到的结果就越混沌。或者说,经济学家们越精细地完善他们的模型,那种模型根本不能预测长期发展的证据就越明显。
一些数学家对此加以嘲笑,因为他们一直怀疑这点。他们说:“原因在于,像复杂经济那种动态系统,其真实数学本质是非常混乱和高度不可预测的。”在数学家看来,很简单,经济学家在认识他们所从事的任务的真实本质上就已经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非线性数学的本质。而且数学家们指出:“通常,非线性数学的本质是,你只能预测系统的非常短期的行为。”
上述结论可以用一种通常称为“确定性混沌”的复杂独特现象加以解释。对许多或绝大多数经济系统而言,混沌意味着不可能做出客观和定量的长期预测。因此,在与“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斗争时,我们只能转而寻求个人主观的猜测,而这当然与我们个人和主观的感受——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密切相关。
技术分析和图学家
在《为投资生存而斗争》一书中,一个成功的投资者——美国人杰拉尔德·洛布(gerald leob),是这样描述市场的:
根本就不存在所谓证券价值的最终答案这样一种东西,12 个专家可能有12 种不同的结论。如果过了一会儿,条件稍有变化,再给他们一个机会的话,他们立刻就会改变自己的预测。市场价值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仅有部分关系,市场价值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人性的希望与恐惧、贪婪、野心,随机性,金融应力与应变,天气,新的发现,时尚和其他无限多的、不可能毫无遗漏地一一罗列出来的东西。
很显然,这些“大腕”可能对如何在股市上赚钱有分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市场常常是非理性的。但是能否分析“希望与恐惧”、“贪婪和野心”来预测投资者的“金融应力和如何应变”呢?或者说,能否计算某个给定时刻的买气呢?或者预测什么时尚将流行?
有一类投机客试图根据市场过去的行为预测其未来走势,他们被称为“技术分析师”或“图学家”。
今天已经没有人能够搞清图形分析什么时候第一次用于预测金融市场了,最古老的证据是日本的稻米市场。
1730 年,日本开始采用稻米期货合约标准交易。这些合约与现在很多交易所的商品期货合约完全相同,仅有一个例外:它并不需要对所交易商品进行实物交割。期货合约可以买卖,而不需要稻米实物的交割。然而,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稻米的现金交易价格很少波动,但期货交易价格波动很大,而且永远如此。1869 年,政府终于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情况,下令关闭了期货市场。
但是怪事出现了:期货市场刚一关闭,实物市场就开始剧烈波动。两年后,市场一片混乱,政府不得不恢复期货交易。不过,这次与以前不同了,期货交易必须伴随基础市场的实物交割,这样市场才逐渐稳定下来。
日本投机客由此得到的教训是,股票价格并不仅仅反映供求关系,它还反映心理因素。在此之后,经纪人发展了一系列研究利用心理因素的方法。他们很快开始用图形表示价格变化,从中发现价格变化的规律,现在全世界的股民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
神秘力量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的四项基本原理:
第一项原理:市场走在前面。所有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看法总和通常都不是某个人所能掌握的。也许“其他人”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不得不承认,要走在市场认识并且在价格方面消化此认识之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二项原理:市场是非理性的。市场可能对事件反应非常快,但这是主观的、感性的,并且被人们的狂想所控制,这种狂想又被变幻的趋势所左右。有时候,价格与投资者的经济情况和利率同步波动,因大众的疯狂和冷漠而摇摆不定,而不是由证券价值决定。每个投资者都试图理性,但实际上却表现出非理性行为。
第三项原理:混沌支配。宏观经济预测通常非常不精确,对投资没有任何帮助。尤其明显的是,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常常受到小的但非常关键的细节的影响,这种细节可能改变一切,但无人可以预测到或猜测到。更糟糕的是,上述原理同样适用于金融市场。
只要市场存在一天,上述原理就一直适用,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其真正含义。
还有第四项原理,这是由那些使用技术图形分析市场的技术分析师们创立的。如果许多人在相同的图形上画着相同的线,并且输入到装有相同决策软件的计算机中,则其效果是自我强化的。因此这第四项原理是:技术图形自我实现。如果许多人使用同样的图形系统,他们可能从中获利,而无论这些图形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投资有点儿像游戏,要学会这个游戏必须理解上述四项基本原理。我们将在第3~6 章中仔细讨论这些原则。但是在此之前,需要解释一些实用术语,下一章就是为此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