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棣曾派出两路人去寻找建文帝,一路是胡濙,他的事情我们已经讲过了,这位胡濙的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也不奇怪,因为他从事的是秘密工作,大肆宣传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马的际遇却大不相同,不但闻名于当时,还名留青史,千古流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郑和舰队和他们七下西洋的壮举。
同样是执行秘密使命,境遇却如此不同,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原因很多,如队伍规模、附带使命等等,但在我看来,能成就如此壮举,最大的功劳应当归于这支舰队的指挥者——伟大的郑和。
伟大这个词用在郑和身上是绝对不过分的,他不是皇室宗亲,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传奇——中国人的海上传奇,在郑和之前历史上有过无数的王侯将相,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但郑和只有一个。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
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这位伟大航海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按说在当时的中国,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学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会喜欢航海呢?
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
去麦加朝圣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最大愿望,居住在麦加的教徒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时刻仰望圣地,但对于当时的郑和来说,这实在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麦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图上把麦加和云南连起来,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远了。不过好在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麦加,在郑和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跋山涉水的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郑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郑和与他同龄的那些孩子并不一样,他没有坐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背诵圣贤之言,以求将来图个功名,而是努力锻炼身体,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风破浪,朝圣麦加。
如果他的一生就这么发展下去,也许在十余年后,他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完成一个平凡的伊斯兰教徒的夙愿,然后平凡地生活下去。
可是某些人注定是不会平凡地度过一生的,伟大的使命和事业似乎必定要由这些被上天选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时是以十分残忍的方式。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远征云南,明军势如破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郑和的命运。顺便提一句,在这次战役中,明军中的一名将领戚祥阵亡,他的牺牲为自己的家族换来了世袭武职,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从此他的子孙代代习武。这位戚祥只是个无名之辈,之所以这里要特意提到他,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争气的后代子孙——戚继光。
历史真是让人难以捉摸啊。
对于明朝政府和朱元璋来说,这不过是无数次远征中的一次,但对于郑和而言,这次远征是他人生的转折,痛苦而未知的转折。
战后,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按说战俘就战俘吧,拉去干苦力也就是了,可当时对待儿童战俘有一个极为残忍的惯例——阉割。
这种惯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实在让人不忍多说,而年仅十一岁的马三保正是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员。
我们不难想象当年马三保的痛苦,无数的梦想似乎都已经离他而去了,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悲剧,还是荣耀,只取决于你,取决于你是否坚强。
从此,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北方的风雪、大漠的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以他的年龄,本应在家玩耍、嬉戏,却突然变成了战争中的一员,在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上飞奔。刀剑和长枪代替了木马和玩偶,在军营里,没有人会把他当孩子看,也不会有人去照顾和看护他,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下来,所以唯一可以照顾他的就是他自己。
可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怎么能照顾自己呢?
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马三保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多少次死里逃生,我们知道的是,悲惨的遭遇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郑和。
总结历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经历,我们可以断言:小时候多吃点苦头,实在不是一件坏事。
在度过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朱棣。
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又目光坚毅的少年,并挑选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保就跟随朱棣左右,成为了他的亲信。
金子到哪里都是会发光的,马三保是个注定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在之后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我们之前介绍过,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正是采用他的计策,连破李景隆七营,大败南军。
朱棣从此也重新认识了这个贴身侍卫,永乐元年(1403),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这已经是内官的最高官职,永乐二年(1404),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他便改名为郑和,这个名字注定要光耀史册。
要知道,皇帝赐姓是明代至高无上的荣耀,后来的郑成功被皇帝赐姓后,便将之作为自己一生中的最大光荣,他的手下也称呼他为“国姓爷”,可见朱棣对郑和的评价之高。
上天要你受苦,往往会回报更多给你,这也是屡见不鲜的。郑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了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朱棣的臣子,他已经得到了很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荣耀,想来当年的郑和应该也知足了。
但命运似乎一定要让他成为传奇人物,要让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荣将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更大的事业将等待他去开创。
出航
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目的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外,郑和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统,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一些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中国强盛,万国景仰,这大概就是... -->>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棣曾派出两路人去寻找建文帝,一路是胡濙,他的事情我们已经讲过了,这位胡濙的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也不奇怪,因为他从事的是秘密工作,大肆宣传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马的际遇却大不相同,不但闻名于当时,还名留青史,千古流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郑和舰队和他们七下西洋的壮举。
同样是执行秘密使命,境遇却如此不同,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原因很多,如队伍规模、附带使命等等,但在我看来,能成就如此壮举,最大的功劳应当归于这支舰队的指挥者——伟大的郑和。
伟大这个词用在郑和身上是绝对不过分的,他不是皇室宗亲,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传奇——中国人的海上传奇,在郑和之前历史上有过无数的王侯将相,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但郑和只有一个。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
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这位伟大航海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按说在当时的中国,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学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会喜欢航海呢?
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
去麦加朝圣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最大愿望,居住在麦加的教徒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时刻仰望圣地,但对于当时的郑和来说,这实在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麦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图上把麦加和云南连起来,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远了。不过好在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麦加,在郑和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跋山涉水的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郑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郑和与他同龄的那些孩子并不一样,他没有坐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背诵圣贤之言,以求将来图个功名,而是努力锻炼身体,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风破浪,朝圣麦加。
如果他的一生就这么发展下去,也许在十余年后,他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完成一个平凡的伊斯兰教徒的夙愿,然后平凡地生活下去。
可是某些人注定是不会平凡地度过一生的,伟大的使命和事业似乎必定要由这些被上天选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时是以十分残忍的方式。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远征云南,明军势如破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郑和的命运。顺便提一句,在这次战役中,明军中的一名将领戚祥阵亡,他的牺牲为自己的家族换来了世袭武职,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从此他的子孙代代习武。这位戚祥只是个无名之辈,之所以这里要特意提到他,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争气的后代子孙——戚继光。
历史真是让人难以捉摸啊。
对于明朝政府和朱元璋来说,这不过是无数次远征中的一次,但对于郑和而言,这次远征是他人生的转折,痛苦而未知的转折。
战后,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按说战俘就战俘吧,拉去干苦力也就是了,可当时对待儿童战俘有一个极为残忍的惯例——阉割。
这种惯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实在让人不忍多说,而年仅十一岁的马三保正是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员。
我们不难想象当年马三保的痛苦,无数的梦想似乎都已经离他而去了,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悲剧,还是荣耀,只取决于你,取决于你是否坚强。
从此,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北方的风雪、大漠的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以他的年龄,本应在家玩耍、嬉戏,却突然变成了战争中的一员,在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上飞奔。刀剑和长枪代替了木马和玩偶,在军营里,没有人会把他当孩子看,也不会有人去照顾和看护他,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下来,所以唯一可以照顾他的就是他自己。
可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怎么能照顾自己呢?
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马三保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多少次死里逃生,我们知道的是,悲惨的遭遇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郑和。
总结历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经历,我们可以断言:小时候多吃点苦头,实在不是一件坏事。
在度过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朱棣。
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又目光坚毅的少年,并挑选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保就跟随朱棣左右,成为了他的亲信。
金子到哪里都是会发光的,马三保是个注定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在之后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我们之前介绍过,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正是采用他的计策,连破李景隆七营,大败南军。
朱棣从此也重新认识了这个贴身侍卫,永乐元年(1403),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这已经是内官的最高官职,永乐二年(1404),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他便改名为郑和,这个名字注定要光耀史册。
要知道,皇帝赐姓是明代至高无上的荣耀,后来的郑成功被皇帝赐姓后,便将之作为自己一生中的最大光荣,他的手下也称呼他为“国姓爷”,可见朱棣对郑和的评价之高。
上天要你受苦,往往会回报更多给你,这也是屡见不鲜的。郑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了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朱棣的臣子,他已经得到了很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荣耀,想来当年的郑和应该也知足了。
但命运似乎一定要让他成为传奇人物,要让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荣将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更大的事业将等待他去开创。
出航
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目的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外,郑和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统,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一些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中国强盛,万国景仰,这大概就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