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行者玄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好奇也就罢了,竟把道通也扶了出来。
“你们也要受具足戒吗?”玄奘的目光从他们身上扫过。
“不,不是,”看到师父身披袈裟,威仪整肃的样子,道信竟有些紧张,忙不迭地摆手,“师父,弟子只是觉得小师弟这段日子总呆在房间里,太过憋闷,所以带他出来散散心。”
“要散心的话,后院比较凉快。”玄奘平静地说。
“是,是。”道信合掌施了一礼,三个人赶紧开溜。
关上门,回到道诚面前坐下,玄奘轻叹一声,缓缓说道:“受具足戒,严格地说,要经过三师七证,可惜这里只有为师一个人……好在,戒律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受持,至于外缘,倒不必太过执著。这段日子都是你的受戒期,为师先将戒律教给你,至于‘五篇七聚’之类,则需要你花费多年时间慢慢研读。”
“是,师父。”
除比丘戒外,玄奘还给道诚系统地讲了《俱舍论》、《婆娑经》等西域各国流行的经论,并希望他日后为这里的僧俗界讲经说法。他告诉弟子,飒秣建国佛法之所以这么凋零,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这其中,没有真正的法师讲经说法是最重要的一条理由。
道信虽说很想陪师父再行一段,但他毕竟是个商人,为了商队的利益,就不能在这个地方耽搁太久。在其他成员的摧促下,他不得不采买货物,准备打道回府了。
“要是能既陪师父,又陪朵耶,那该有多好!”跟玄奘告别时,道信带着几分遗憾说,“人世间偏有那么多不如意事。”
玄奘叹道:“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就连菩萨还要留一丝有情在人间呢。道信,你要知道,菩萨之所以比声闻缘觉更动人,就因为他们在乎,在乎一切的有情,追求事事圆满反倒不是菩萨的志向,菩萨的志向是恒常保持一个有希望的点,生生不息。”
道信点头道:“要是朵耶也知道这些道理就好了,她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只要自己快乐,别的什么都不管。”
玄奘笑道:“没有人不喜欢快乐,人们都追求快乐,但快乐也不是靠一些表面的形式来获得或者判定的,快乐其实来源于每个人的心底。生活中的情趣是靠心灵去体会的。去掉繁杂,我们的心会更简单,会得到更多的快乐。生命短暂,找到自己的快乐才是本质。”
“可是弟子弃道行商,实在是罪孽深重,只怕日后也很难找到真正的快乐了。”
玄奘道:“你陪着为师走了这一路,又请我做开示,便是没有弃道,何来罪孽之说?其实,在家出家,从修行的意义上说,没有胜劣高下。人有智愚,遂有净浊之分;心有善恶,遂有极乐地狱之别。在家人行善,火宅变红莲;出家人作恶,黄金变秽土。道信,你只须明白,‘息心自如如,寂灭唯常乐。’也就是了。”
道信喜道:“师父,这些道理,我可以向朵耶宣说吗?”
“当然可以,”玄奘道,“人以亲缘为爱,爱便为系缚之本;若以法缘为亲,则现无我大慈。对于你来说,朵耶既是亲缘,又是法缘。”
“多谢师父开示!”道信合掌道,“弟子谨记于心。”
到了正式度僧的日子,已是秋高气爽。那一天,撒马尔罕一大半的居民都赶到了劫布迦那寺,观看多年未见的度僧仪式。寺院内外幡幢飘扬,钟鼓齐鸣,人流如潮。
国王也带着他的卫队,浩浩荡荡赶来观礼。他先依佛制上殿拜佛散花,然后便在戒坛的一边坐了下来。
围观的人群静静地肃立着,等候法师的到来。
随着几声钟响,玄奘出现在众人面前,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依旧是象牙般皎洁的脸,依旧是被一袭宽大僧袍包裹着的颀长的身材。民众们在那条通往戒坛的小径上洒满了鲜花,玄奘赤足从这些浸满朝露的鲜花上缓缓通过,一步步地踏上戒坛。
头一天刚刚受了具足戒的道诚,站立在师父身旁,手中托着一个漆盘,里面是一把崭新的剃刀,协助师父度僧传戒。
求度者依次走上戒坛,玄奘从漆盘上拿起剃刀,替他们一一除去三千烦恼丝。他的动作熟练而又庄严,他的目光高贵而又疏离,每个人心中都不由得生发出无限的温暖和慈悲。
人们屏息静气,诺大的会场一时鸦雀无声,秋日温暖的阳光洒在法师的肩上,使他看上去仿佛包裹在一层金色的佛光之中。
“自今日起,你们便是飒秣建国劫布迦那寺的常住僧人,”玄奘对这些新戒沙弥们说,“飒秣建国这些年来佛法凋零,你们要以戒为师,精进修行,帮助人们重建信心。须知人身难得,六道苦轮回。智慧学佛,是唯一的解脱之道。”
“弟子谨尊师命。”沙弥们一起顶礼道。
一个新戒沙弥突然问道:“师父,佛法到底应该如何去学?我如何才可以做到一心不乱,战胜火神和死屋呢?”
玄奘道:“这个问题佛陀早在经典中就为我们指出来了,《楞严经》中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学习佛法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戒、定、慧’这三个字,‘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心为戒,不犯恶业,这是戒律,有了戒律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就可以产生智慧。”
“但是,总要有个方式吧?”这沙弥道,“是念佛比较好,还是持咒、坐禅?要坐多久?”
玄奘默默注视着这个年轻人:“我来问你,你要到一个地方去,是首先考虑骑马、坐车、步行这种方式呢,还是首先考虑行进的方向?”
“呃,应该是方向吧。”那个沙弥说道。
“这就是了,”玄奘道,“你所问的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则。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修行的原则是‘以戒为师’,只要把握住这一条,你总有一天可以成就。而如果你忘记了这条原则,却过于关注那些细枝末节,就如同忽略了你要行进的方向,很难真正到达目的地。”
看到这沙弥一脸不以为然的神色,玄奘又接着说道:“你用什么方式来学佛,那是你个人的因缘。念佛、持咒、坐禅,这些都只是方法。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一天到晚地去念佛、持咒,也不大可能整天都闭关打坐。摄心为戒是要我们把自己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态,远离恶业痛苦。我们学佛的基础和基石就是这一条,没有了这一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所成就。”
说到这里,他把目光投向所有新戒沙弥:“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学佛的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到神通感应,然后去战胜什么火神。因为福报也好,智慧也罢,无不是由戒产生的。一心不乱是定,定由戒而生,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要一心不乱,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佛陀把这个‘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原则称为三无漏学,也就是没有缺憾的、圆满的佛法。学佛无不是通过‘戒、定、慧’这个阶梯而成就。佛陀是大医王,以持戒治贪欲,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我们不要想着去走捷径,应该踏踏实实按照佛陀指出的这个原则来修学佛法,也唯有如此,才会得到真实的佛法利益,获得安乐受用。”
听了这话,沙弥弟子们合掌礼拜:“谨依师命。”
好奇也就罢了,竟把道通也扶了出来。
“你们也要受具足戒吗?”玄奘的目光从他们身上扫过。
“不,不是,”看到师父身披袈裟,威仪整肃的样子,道信竟有些紧张,忙不迭地摆手,“师父,弟子只是觉得小师弟这段日子总呆在房间里,太过憋闷,所以带他出来散散心。”
“要散心的话,后院比较凉快。”玄奘平静地说。
“是,是。”道信合掌施了一礼,三个人赶紧开溜。
关上门,回到道诚面前坐下,玄奘轻叹一声,缓缓说道:“受具足戒,严格地说,要经过三师七证,可惜这里只有为师一个人……好在,戒律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受持,至于外缘,倒不必太过执著。这段日子都是你的受戒期,为师先将戒律教给你,至于‘五篇七聚’之类,则需要你花费多年时间慢慢研读。”
“是,师父。”
除比丘戒外,玄奘还给道诚系统地讲了《俱舍论》、《婆娑经》等西域各国流行的经论,并希望他日后为这里的僧俗界讲经说法。他告诉弟子,飒秣建国佛法之所以这么凋零,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这其中,没有真正的法师讲经说法是最重要的一条理由。
道信虽说很想陪师父再行一段,但他毕竟是个商人,为了商队的利益,就不能在这个地方耽搁太久。在其他成员的摧促下,他不得不采买货物,准备打道回府了。
“要是能既陪师父,又陪朵耶,那该有多好!”跟玄奘告别时,道信带着几分遗憾说,“人世间偏有那么多不如意事。”
玄奘叹道:“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就连菩萨还要留一丝有情在人间呢。道信,你要知道,菩萨之所以比声闻缘觉更动人,就因为他们在乎,在乎一切的有情,追求事事圆满反倒不是菩萨的志向,菩萨的志向是恒常保持一个有希望的点,生生不息。”
道信点头道:“要是朵耶也知道这些道理就好了,她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只要自己快乐,别的什么都不管。”
玄奘笑道:“没有人不喜欢快乐,人们都追求快乐,但快乐也不是靠一些表面的形式来获得或者判定的,快乐其实来源于每个人的心底。生活中的情趣是靠心灵去体会的。去掉繁杂,我们的心会更简单,会得到更多的快乐。生命短暂,找到自己的快乐才是本质。”
“可是弟子弃道行商,实在是罪孽深重,只怕日后也很难找到真正的快乐了。”
玄奘道:“你陪着为师走了这一路,又请我做开示,便是没有弃道,何来罪孽之说?其实,在家出家,从修行的意义上说,没有胜劣高下。人有智愚,遂有净浊之分;心有善恶,遂有极乐地狱之别。在家人行善,火宅变红莲;出家人作恶,黄金变秽土。道信,你只须明白,‘息心自如如,寂灭唯常乐。’也就是了。”
道信喜道:“师父,这些道理,我可以向朵耶宣说吗?”
“当然可以,”玄奘道,“人以亲缘为爱,爱便为系缚之本;若以法缘为亲,则现无我大慈。对于你来说,朵耶既是亲缘,又是法缘。”
“多谢师父开示!”道信合掌道,“弟子谨记于心。”
到了正式度僧的日子,已是秋高气爽。那一天,撒马尔罕一大半的居民都赶到了劫布迦那寺,观看多年未见的度僧仪式。寺院内外幡幢飘扬,钟鼓齐鸣,人流如潮。
国王也带着他的卫队,浩浩荡荡赶来观礼。他先依佛制上殿拜佛散花,然后便在戒坛的一边坐了下来。
围观的人群静静地肃立着,等候法师的到来。
随着几声钟响,玄奘出现在众人面前,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依旧是象牙般皎洁的脸,依旧是被一袭宽大僧袍包裹着的颀长的身材。民众们在那条通往戒坛的小径上洒满了鲜花,玄奘赤足从这些浸满朝露的鲜花上缓缓通过,一步步地踏上戒坛。
头一天刚刚受了具足戒的道诚,站立在师父身旁,手中托着一个漆盘,里面是一把崭新的剃刀,协助师父度僧传戒。
求度者依次走上戒坛,玄奘从漆盘上拿起剃刀,替他们一一除去三千烦恼丝。他的动作熟练而又庄严,他的目光高贵而又疏离,每个人心中都不由得生发出无限的温暖和慈悲。
人们屏息静气,诺大的会场一时鸦雀无声,秋日温暖的阳光洒在法师的肩上,使他看上去仿佛包裹在一层金色的佛光之中。
“自今日起,你们便是飒秣建国劫布迦那寺的常住僧人,”玄奘对这些新戒沙弥们说,“飒秣建国这些年来佛法凋零,你们要以戒为师,精进修行,帮助人们重建信心。须知人身难得,六道苦轮回。智慧学佛,是唯一的解脱之道。”
“弟子谨尊师命。”沙弥们一起顶礼道。
一个新戒沙弥突然问道:“师父,佛法到底应该如何去学?我如何才可以做到一心不乱,战胜火神和死屋呢?”
玄奘道:“这个问题佛陀早在经典中就为我们指出来了,《楞严经》中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学习佛法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戒、定、慧’这三个字,‘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心为戒,不犯恶业,这是戒律,有了戒律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就可以产生智慧。”
“但是,总要有个方式吧?”这沙弥道,“是念佛比较好,还是持咒、坐禅?要坐多久?”
玄奘默默注视着这个年轻人:“我来问你,你要到一个地方去,是首先考虑骑马、坐车、步行这种方式呢,还是首先考虑行进的方向?”
“呃,应该是方向吧。”那个沙弥说道。
“这就是了,”玄奘道,“你所问的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则。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修行的原则是‘以戒为师’,只要把握住这一条,你总有一天可以成就。而如果你忘记了这条原则,却过于关注那些细枝末节,就如同忽略了你要行进的方向,很难真正到达目的地。”
看到这沙弥一脸不以为然的神色,玄奘又接着说道:“你用什么方式来学佛,那是你个人的因缘。念佛、持咒、坐禅,这些都只是方法。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一天到晚地去念佛、持咒,也不大可能整天都闭关打坐。摄心为戒是要我们把自己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态,远离恶业痛苦。我们学佛的基础和基石就是这一条,没有了这一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所成就。”
说到这里,他把目光投向所有新戒沙弥:“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学佛的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到神通感应,然后去战胜什么火神。因为福报也好,智慧也罢,无不是由戒产生的。一心不乱是定,定由戒而生,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要一心不乱,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佛陀把这个‘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原则称为三无漏学,也就是没有缺憾的、圆满的佛法。学佛无不是通过‘戒、定、慧’这个阶梯而成就。佛陀是大医王,以持戒治贪欲,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我们不要想着去走捷径,应该踏踏实实按照佛陀指出的这个原则来修学佛法,也唯有如此,才会得到真实的佛法利益,获得安乐受用。”
听了这话,沙弥弟子们合掌礼拜:“谨依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