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先秦百家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墨家提倡节俭,准确的说墨家提倡的是最实用的,把那些不必要的部分都去掉,这是墨家所希望的。
这和墨家大部分人的社会地位的有关系的,墨家从最早的墨子开始,都是属于有技术的工人和农民占多数,尤其是那些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孤儿和可怜人,这是墨家最大的组成部分。
这是墨家和其他百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实际上除了墨家,还有一家也就是提倡耕作的农家,这一家以许由为首,奉神农为祖,但是这一家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流传下来,只能从其他诸子的经典里看到些许的思想痕迹,但也可以看出,很注重节俭,认为要舍去浮华的部分。
在孟子里,有一个儒家弟子因为见了许行非常高兴,于是舍了儒家跟随许行,后来遇见孟子,和孟子进行了一番辩论,当然最后孟子赢了,而且在孟子这部经典来看,许行的思想有一定缺陷,但是就像墨子里批判儒家一样,很多东西是不全面也不等于儒家思想的,所以不能完全下定论,如果将来哪一天在考古里发现了农家思想的典籍,或许会更贴近历史事实,根据记载,农家有《神农》二十篇,还有各种经典共一百多篇,无一流传。
在孟子里记载,对许行思想有一个大的概括“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大概意思是说,真正的圣贤,应该和百姓一样一同耕作,种地和治理天下并行不悖。
孟子反问对方,许先生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烧饭的铁锅是不是自己做的,对方回答是用粮食换的,借此孟子解释说,既然如此,那许先生不会损害铁匠的利益吗?铁匠,纺织的人也是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粮食,那许先生为什么什么都必须要自己做呢?那样不是很烦恼吗?
对方回答,这世上不可能一个人兼干所有人的活,互相会有分工,孟子借此说,如此官员就一定要种地吗?官员做的事是管理和治理天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这里分出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个划分我们今天还在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说,要努力学习,不然将来就得去搬砖,如果努力学习就能坐办公室。
当然孟子这里其实没有说哪种更好哪种更不好,只是说这是一种分工,且能够治理天下的圣贤是很罕见的,他们要做大事,如果即要求其贤明有才,又要求他会种地,是不现实的,就像让一个铁匠又要打铁又要自己种地一样。
并且举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在后面对方提出,如果能照着许子的思想去做,社会就会公平,布匹和丝织品全国统一价,只按大小来计价,丝和麻应该等价,只按多少来计价。
孟子反驳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表示物品的价值有本身的市场决定,刻意将其平均对等,才是对市场最大的破坏。
总的来说,农家和墨家一样,提倡节俭,以及相对平均的社会属性,但农家要温和很多,也没有太高尚的理想,其思想的核心还是在耕种上,人皆有田,人人都能吃饱饭,这可以说就是农家最高的理想了,朴素但很最有价值,也最基础。
儒家提倡礼乐,是因为在儒家看来,礼和乐都与当时春秋战国最大的问题有关,就是战乱。
儒家认为,天下失序,战乱不休在于失去了礼的协调,礼的作用是为天下的和谐,如果说儒家推崇礼乐,不如说礼乐是为了令天下令人与人达到“和”的方法和手段。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的修身到平天下,都是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从自我的和谐,到天下的和谐,甚至不止儒家,道家阐述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佛家讲的自性,法性,乃至后来在中国产生的“禅”这些都是一种和的大化之境。
人之所以有种种烦恼,社会之所以有种种问题,都是因为失和了,人如果能达到绝对的玄同状态,儒家讲这是圣人,道家说这是真人。
而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为了要让社会回归到和谐,远离纷争,孔子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兴复周礼。
为什么是周礼呢?到民国以后很多人批孔孟,就说孔子提倡的阶级是压迫劳苦大众的,是不平等的。
但实际上,仔细想一想,在那个年代,孔子所能找到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就是周礼,夏商时期实际上是还没有建立出礼的,那时候还在用活人祭祀,还在讲神授君权,而到了孔孟的时代,反对人祭,并且不认为神授君权是授予的血脉,认为是授予的君王的德行,仁德的君王才能成为天下拥戴成为天子,不仁的君王都会被消灭。
当然有人说这是刻意美化周武王,但实际上如果看儒家典籍,儒家并不反商,孔子的先祖是商汤,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可以看出,当时的史观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其实是差不多的,包括墨家,道家都承认这点,大禹之子启立夏,夏末暴桀出世,于是商汤应天道推翻了暴桀,在之后一直到最后,商纣王又无道昏君,于是周武王反商,建立周。
我们今天比较喜欢追究到底周武王是篡位夺权诛了纣王然后再美化自己的行为,还是周武王真的如传说里一样是仁德的君子,玄机正好有部武庚纪,讲的正是这么个故事。
这是因为,我们现代社会建立的时期,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有了一种反威权的思想,就是反对和怀疑以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事实。
到底事实怎么样楼主是没法给个答案了,只能说孔子的时代还没有这样反威权,大家都是相信那个时代的史料的,相信周武王是仁德的天子,商纣王是无道暴君,当然即使那个时代也同样有人怀疑,只不过没有成为历史的主流。
而且从时代来看,孔子的时代,正好是人类刚刚从蛮荒蒙昧中走出后的第一个曙光的时代,自那个时代开始,奴隶开始有了生存权,就是说虽然可以买卖奴隶,但是不能随意打杀,在这以前,奴隶的生命是奴隶主掌握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但事实上活人殉葬的习俗一直都有,杀害奴隶对贵族来说也就是交个罚款,执... -->>
墨家提倡节俭,准确的说墨家提倡的是最实用的,把那些不必要的部分都去掉,这是墨家所希望的。
这和墨家大部分人的社会地位的有关系的,墨家从最早的墨子开始,都是属于有技术的工人和农民占多数,尤其是那些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孤儿和可怜人,这是墨家最大的组成部分。
这是墨家和其他百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实际上除了墨家,还有一家也就是提倡耕作的农家,这一家以许由为首,奉神农为祖,但是这一家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流传下来,只能从其他诸子的经典里看到些许的思想痕迹,但也可以看出,很注重节俭,认为要舍去浮华的部分。
在孟子里,有一个儒家弟子因为见了许行非常高兴,于是舍了儒家跟随许行,后来遇见孟子,和孟子进行了一番辩论,当然最后孟子赢了,而且在孟子这部经典来看,许行的思想有一定缺陷,但是就像墨子里批判儒家一样,很多东西是不全面也不等于儒家思想的,所以不能完全下定论,如果将来哪一天在考古里发现了农家思想的典籍,或许会更贴近历史事实,根据记载,农家有《神农》二十篇,还有各种经典共一百多篇,无一流传。
在孟子里记载,对许行思想有一个大的概括“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大概意思是说,真正的圣贤,应该和百姓一样一同耕作,种地和治理天下并行不悖。
孟子反问对方,许先生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烧饭的铁锅是不是自己做的,对方回答是用粮食换的,借此孟子解释说,既然如此,那许先生不会损害铁匠的利益吗?铁匠,纺织的人也是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粮食,那许先生为什么什么都必须要自己做呢?那样不是很烦恼吗?
对方回答,这世上不可能一个人兼干所有人的活,互相会有分工,孟子借此说,如此官员就一定要种地吗?官员做的事是管理和治理天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这里分出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个划分我们今天还在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说,要努力学习,不然将来就得去搬砖,如果努力学习就能坐办公室。
当然孟子这里其实没有说哪种更好哪种更不好,只是说这是一种分工,且能够治理天下的圣贤是很罕见的,他们要做大事,如果即要求其贤明有才,又要求他会种地,是不现实的,就像让一个铁匠又要打铁又要自己种地一样。
并且举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在后面对方提出,如果能照着许子的思想去做,社会就会公平,布匹和丝织品全国统一价,只按大小来计价,丝和麻应该等价,只按多少来计价。
孟子反驳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表示物品的价值有本身的市场决定,刻意将其平均对等,才是对市场最大的破坏。
总的来说,农家和墨家一样,提倡节俭,以及相对平均的社会属性,但农家要温和很多,也没有太高尚的理想,其思想的核心还是在耕种上,人皆有田,人人都能吃饱饭,这可以说就是农家最高的理想了,朴素但很最有价值,也最基础。
儒家提倡礼乐,是因为在儒家看来,礼和乐都与当时春秋战国最大的问题有关,就是战乱。
儒家认为,天下失序,战乱不休在于失去了礼的协调,礼的作用是为天下的和谐,如果说儒家推崇礼乐,不如说礼乐是为了令天下令人与人达到“和”的方法和手段。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的修身到平天下,都是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从自我的和谐,到天下的和谐,甚至不止儒家,道家阐述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佛家讲的自性,法性,乃至后来在中国产生的“禅”这些都是一种和的大化之境。
人之所以有种种烦恼,社会之所以有种种问题,都是因为失和了,人如果能达到绝对的玄同状态,儒家讲这是圣人,道家说这是真人。
而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为了要让社会回归到和谐,远离纷争,孔子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兴复周礼。
为什么是周礼呢?到民国以后很多人批孔孟,就说孔子提倡的阶级是压迫劳苦大众的,是不平等的。
但实际上,仔细想一想,在那个年代,孔子所能找到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就是周礼,夏商时期实际上是还没有建立出礼的,那时候还在用活人祭祀,还在讲神授君权,而到了孔孟的时代,反对人祭,并且不认为神授君权是授予的血脉,认为是授予的君王的德行,仁德的君王才能成为天下拥戴成为天子,不仁的君王都会被消灭。
当然有人说这是刻意美化周武王,但实际上如果看儒家典籍,儒家并不反商,孔子的先祖是商汤,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可以看出,当时的史观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其实是差不多的,包括墨家,道家都承认这点,大禹之子启立夏,夏末暴桀出世,于是商汤应天道推翻了暴桀,在之后一直到最后,商纣王又无道昏君,于是周武王反商,建立周。
我们今天比较喜欢追究到底周武王是篡位夺权诛了纣王然后再美化自己的行为,还是周武王真的如传说里一样是仁德的君子,玄机正好有部武庚纪,讲的正是这么个故事。
这是因为,我们现代社会建立的时期,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有了一种反威权的思想,就是反对和怀疑以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事实。
到底事实怎么样楼主是没法给个答案了,只能说孔子的时代还没有这样反威权,大家都是相信那个时代的史料的,相信周武王是仁德的天子,商纣王是无道暴君,当然即使那个时代也同样有人怀疑,只不过没有成为历史的主流。
而且从时代来看,孔子的时代,正好是人类刚刚从蛮荒蒙昧中走出后的第一个曙光的时代,自那个时代开始,奴隶开始有了生存权,就是说虽然可以买卖奴隶,但是不能随意打杀,在这以前,奴隶的生命是奴隶主掌握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但事实上活人殉葬的习俗一直都有,杀害奴隶对贵族来说也就是交个罚款,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