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执宰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听到“定南将军”四个字,李清正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股复杂的神色,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了李云天的影像来。
当李清正接到朝廷再次派兵平定交趾叛乱的公文时,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这次带兵来交趾的竟然会是李云天,而不是周征和张辅这样的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勋贵。
不过,转念一想的话李清正又觉得李云天带兵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年他离开京城时李云天曾经到城外送他,不仅拜托他治理好宣化府的政务,还说过要去交趾看望他。
那个时候李清正正在气头上,觉得李云天说的话充满了讽刺和挖苦,故而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如今看来李云天履行了其当年的诺言,果然来了交趾这种蛮荒之地,而且还是作为平叛大军的主帅。
对于李云天,李清正的感情非常复杂,原本他以为来到宣化府后就不会与李云天有什么瓜葛,可是事与愿违,在家人和朋友写给他的信中却提起了李云天。
家人告诉李清正,自从他走后李云天非常照顾家里的生活,而朋友们则惊讶地告诉了他一个消息,李云天竟然为了他在太和殿与弹劾他的官员展开了激辩,最后使得宣德帝放弃了惩处他的念头。
宣德帝登基后,对李清正在洪熙帝驾崩前上的那道奏章耿耿于怀,认为李清正在众臣面前羞辱了洪熙帝,这才导致了洪熙帝忽然驾崩。
朝中的官员并不乏那些揣测圣意之人,再加上平常与李清正有仇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李清正,其中最为恶毒的理由就是李清正明知洪熙帝身体有恙还要用如果激烈的言辞奏事,其心可诛!
一句“其心可诛”使得那些想要为李清正辩解的官员纷纷知难而退,毕竟洪熙帝确实死在了李清正上疏后,这使得李清正上疏的目的变得扑朔迷离,涉及到了阴谋谋害洪熙帝一事。
即使是朝中的清流们也无法开口为李清正辩解,说到底“忠君”是清流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打着这个旗号清流们才能在朝堂之上畅所欲言,即使是冒犯了皇帝也往往被皇帝所宽容,而李清正的事情无疑是犯了一个大忌。
既然连清流们都选择了退缩,其余的官员更是不想因为此事而面对宣德帝的怒火,免得陷入谋害洪熙帝的漩涡中。
就当众臣都以为李清正这次必死无疑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身为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李云天挺身而出,为李清正进行了辩解。
在李云天看来,李清正身为翰林学士,朝堂上的言官之首,而言官谏言是天经地义之事,李清正上疏奏事并无不妥。
至于李清正在上疏时言行过激,是他平日里的性格使然,这也正是洪熙帝欣赏李清正的地方,其忠心无需言表,否则的话李清正岂能坐到翰林学士的位子上来?
因此,李云天认为李清正错就错在了太过耿直,遇事不知道变通,在洪熙帝身体有恙时还上演辞激烈的奏章。
如今,李清正已经被洪熙帝惩罚,贬去了荒芜偏远的交趾担任知府,已经为其过错付出了代价。
自隋唐起,历朝历代的帝王都重视言官,谏者无罪已经成为了帝王畅通言路的重要基石,而李清正身为言官之首,岂能因为他的一道谏言就追加其罪责?
故而,李云天认为不应再旧事重提,以免徒生滋扰。
李云天的出面使得太和殿的文武百官颇为震惊,不过要是细说起来,也唯有李云天胆敢如此做,先不说李云天深受洪熙帝的信赖,单凭他护送身为太子的宣德帝进京登基,宣德帝就不会怀疑他的忠心,也最能听进他的进言。
听到李云天提及“言路畅通”四个字,宣德帝知道李云天的用意,要是严惩了李清正,必然会使得言官们进谏时畏首畏尾,进而堵塞了言路。
而且这也会使得外界胡乱猜测洪熙帝驾崩的原因,正如李云天所说的那些“途生滋扰”。
所以,左右权衡了一番后,宣德帝按捺下了心中对李清正的怒火,驳回了那些弹劾李清正的奏章,并且下诏以后任何人都不得再提及此事,至此李清正才算真正地从洪熙帝驾崩一事的旋涡中脱身而出。
李清正得知这件事情后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他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李云天在这件事情上帮他,而且他也弄不明白李云天究竟为何要这样做,难道是要收买人心?
对于李云天的目的,李清正是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心中对李云天的印象无形中已经有了一个改观。
br />
听到“定南将军”四个字,李清正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股复杂的神色,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了李云天的影像来。
当李清正接到朝廷再次派兵平定交趾叛乱的公文时,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这次带兵来交趾的竟然会是李云天,而不是周征和张辅这样的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勋贵。
不过,转念一想的话李清正又觉得李云天带兵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年他离开京城时李云天曾经到城外送他,不仅拜托他治理好宣化府的政务,还说过要去交趾看望他。
那个时候李清正正在气头上,觉得李云天说的话充满了讽刺和挖苦,故而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如今看来李云天履行了其当年的诺言,果然来了交趾这种蛮荒之地,而且还是作为平叛大军的主帅。
对于李云天,李清正的感情非常复杂,原本他以为来到宣化府后就不会与李云天有什么瓜葛,可是事与愿违,在家人和朋友写给他的信中却提起了李云天。
家人告诉李清正,自从他走后李云天非常照顾家里的生活,而朋友们则惊讶地告诉了他一个消息,李云天竟然为了他在太和殿与弹劾他的官员展开了激辩,最后使得宣德帝放弃了惩处他的念头。
宣德帝登基后,对李清正在洪熙帝驾崩前上的那道奏章耿耿于怀,认为李清正在众臣面前羞辱了洪熙帝,这才导致了洪熙帝忽然驾崩。
朝中的官员并不乏那些揣测圣意之人,再加上平常与李清正有仇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李清正,其中最为恶毒的理由就是李清正明知洪熙帝身体有恙还要用如果激烈的言辞奏事,其心可诛!
一句“其心可诛”使得那些想要为李清正辩解的官员纷纷知难而退,毕竟洪熙帝确实死在了李清正上疏后,这使得李清正上疏的目的变得扑朔迷离,涉及到了阴谋谋害洪熙帝一事。
即使是朝中的清流们也无法开口为李清正辩解,说到底“忠君”是清流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打着这个旗号清流们才能在朝堂之上畅所欲言,即使是冒犯了皇帝也往往被皇帝所宽容,而李清正的事情无疑是犯了一个大忌。
既然连清流们都选择了退缩,其余的官员更是不想因为此事而面对宣德帝的怒火,免得陷入谋害洪熙帝的漩涡中。
就当众臣都以为李清正这次必死无疑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身为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李云天挺身而出,为李清正进行了辩解。
在李云天看来,李清正身为翰林学士,朝堂上的言官之首,而言官谏言是天经地义之事,李清正上疏奏事并无不妥。
至于李清正在上疏时言行过激,是他平日里的性格使然,这也正是洪熙帝欣赏李清正的地方,其忠心无需言表,否则的话李清正岂能坐到翰林学士的位子上来?
因此,李云天认为李清正错就错在了太过耿直,遇事不知道变通,在洪熙帝身体有恙时还上演辞激烈的奏章。
如今,李清正已经被洪熙帝惩罚,贬去了荒芜偏远的交趾担任知府,已经为其过错付出了代价。
自隋唐起,历朝历代的帝王都重视言官,谏者无罪已经成为了帝王畅通言路的重要基石,而李清正身为言官之首,岂能因为他的一道谏言就追加其罪责?
故而,李云天认为不应再旧事重提,以免徒生滋扰。
李云天的出面使得太和殿的文武百官颇为震惊,不过要是细说起来,也唯有李云天胆敢如此做,先不说李云天深受洪熙帝的信赖,单凭他护送身为太子的宣德帝进京登基,宣德帝就不会怀疑他的忠心,也最能听进他的进言。
听到李云天提及“言路畅通”四个字,宣德帝知道李云天的用意,要是严惩了李清正,必然会使得言官们进谏时畏首畏尾,进而堵塞了言路。
而且这也会使得外界胡乱猜测洪熙帝驾崩的原因,正如李云天所说的那些“途生滋扰”。
所以,左右权衡了一番后,宣德帝按捺下了心中对李清正的怒火,驳回了那些弹劾李清正的奏章,并且下诏以后任何人都不得再提及此事,至此李清正才算真正地从洪熙帝驾崩一事的旋涡中脱身而出。
李清正得知这件事情后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他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李云天在这件事情上帮他,而且他也弄不明白李云天究竟为何要这样做,难道是要收买人心?
对于李云天的目的,李清正是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心中对李云天的印象无形中已经有了一个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