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抵巇第四:见微知著,及时补救 (2) (2/2)
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项羽之所以最后败北,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后世不少人认为是由于项羽在鸿门宴上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间接导致了范增的计划失败,亦埋下了自己日后兵败的伏线。当时,刘邦已经有了称王的兆头,项羽却未加防范,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后果。如果项羽听范增的话,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日后称帝的必定是项羽。
要避免不利的小趋势发展成不可掌握的大趋势,就要在有苗头的时候及时制止,或者在苗头发展的时候及时补救,不让其继续扩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抵”的方式补救,防患于未然;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性,扬长避短,对事物有利的方面加以利用,阻止其对自己不利的方面;要注意平常的细节,很多事物的细节就透露出日后的发展趋势,注意细节就要“见微知著”。《鬼谷子》第四章中的“巇”指的就是事变、奸计等。明察“巇”可以看见奸人,可以知道某件事的好坏程度及发展,能尽快作出决定,补救已经出现的变故。
鬼谷子在本篇讲道:“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意为解决问题的原则是抓住“时机”,实施谋略。按事物的发展法则去做,就“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而且“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由此可以知道,审时度势是抵术的重要原则。矛盾是客观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必须抓住时机,使之迎刃而解。
我国历史上的诸多大事件,都是通过用“抵”术来掌握对方心理,防患于未然的。南北朝时,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这件大事上费尽了周折,其中就暗含了本篇所讲的内容。
当时,北魏的国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地处偏远,地瘠民贫。孝文帝要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迁都势在必行。但鲜卑族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迁都谈何容易,于是孝文帝便想出了一个“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谋略。因为迁都会遭到反对,但南征是没有人敢反对的。
公元493年夏季的一天,孝文帝把大臣们集中到明堂进行斋戒,命令太常卿王堪进行占卜,预测南伐之事是否可行。占卜的结果,得一“革”卦。孝文帝十分高兴,当即宣布南下伐齐。群臣一听,谁也不敢反对。于是,孝文帝发布檄文,征召兵士,声势造得轰轰烈烈,不明真相的人还真以为他要大举南征呢。
八月,大军从平城出发。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
九月到达洛阳,士兵个个精疲力竭,不少人还染上了可怕的瘟疫。在洛阳休息几天之后,孝文帝下令军队继续南进。然而此时淫雨不止,人马疲惫,再往前走,路途遥远,积水更厉害了。孝文帝想趁此时机,告谕天下人要迁都洛阳。孝文帝在众位王公大臣面前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众朝臣明白,孝文帝的决定一旦作出,就不能再改变了。朝廷议策时,孝文帝要求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右边。这时,南安王拓跋桢站出来说:“如今陛下要停止南征,迁都中土,这是千秋不朽的大业,也是我们群臣的心愿。”他这样一说,大家齐呼“万岁”。迁都洛阳一事就这样决定了。
孝文帝导演的这场迁都戏,终于降下帷幕。当初,他虽然谋划着要迁都,但他明白臣子们安土重迁,上上下下都眷恋旧土,阻力太大,于是他打出了南征的旗号(这在当时是谁也不敢反对的理由),以行南迁之实,终于获得成功。
事实上,“抵术”仅仅是鬼谷子纵横八术中的一术。但这一术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因为万事万物都起于秋毫之末,一发展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大。圣人的事业在很多时候会遇到小人的破坏,因此需要“抵”。另外,生活中的一些裂痕,如父子分离、夫妻反目等,也可以通过“抵”的方法来解决。
纵观本篇,“抵巇”在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时候,也告诉我们碰到有障碍的事情时,就要想办法加大力度促进事情的发展,使之最终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因素。
。
项羽之所以最后败北,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后世不少人认为是由于项羽在鸿门宴上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间接导致了范增的计划失败,亦埋下了自己日后兵败的伏线。当时,刘邦已经有了称王的兆头,项羽却未加防范,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后果。如果项羽听范增的话,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日后称帝的必定是项羽。
要避免不利的小趋势发展成不可掌握的大趋势,就要在有苗头的时候及时制止,或者在苗头发展的时候及时补救,不让其继续扩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抵”的方式补救,防患于未然;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性,扬长避短,对事物有利的方面加以利用,阻止其对自己不利的方面;要注意平常的细节,很多事物的细节就透露出日后的发展趋势,注意细节就要“见微知著”。《鬼谷子》第四章中的“巇”指的就是事变、奸计等。明察“巇”可以看见奸人,可以知道某件事的好坏程度及发展,能尽快作出决定,补救已经出现的变故。
鬼谷子在本篇讲道:“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意为解决问题的原则是抓住“时机”,实施谋略。按事物的发展法则去做,就“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而且“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由此可以知道,审时度势是抵术的重要原则。矛盾是客观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必须抓住时机,使之迎刃而解。
我国历史上的诸多大事件,都是通过用“抵”术来掌握对方心理,防患于未然的。南北朝时,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这件大事上费尽了周折,其中就暗含了本篇所讲的内容。
当时,北魏的国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地处偏远,地瘠民贫。孝文帝要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迁都势在必行。但鲜卑族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迁都谈何容易,于是孝文帝便想出了一个“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谋略。因为迁都会遭到反对,但南征是没有人敢反对的。
公元493年夏季的一天,孝文帝把大臣们集中到明堂进行斋戒,命令太常卿王堪进行占卜,预测南伐之事是否可行。占卜的结果,得一“革”卦。孝文帝十分高兴,当即宣布南下伐齐。群臣一听,谁也不敢反对。于是,孝文帝发布檄文,征召兵士,声势造得轰轰烈烈,不明真相的人还真以为他要大举南征呢。
八月,大军从平城出发。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
九月到达洛阳,士兵个个精疲力竭,不少人还染上了可怕的瘟疫。在洛阳休息几天之后,孝文帝下令军队继续南进。然而此时淫雨不止,人马疲惫,再往前走,路途遥远,积水更厉害了。孝文帝想趁此时机,告谕天下人要迁都洛阳。孝文帝在众位王公大臣面前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众朝臣明白,孝文帝的决定一旦作出,就不能再改变了。朝廷议策时,孝文帝要求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右边。这时,南安王拓跋桢站出来说:“如今陛下要停止南征,迁都中土,这是千秋不朽的大业,也是我们群臣的心愿。”他这样一说,大家齐呼“万岁”。迁都洛阳一事就这样决定了。
孝文帝导演的这场迁都戏,终于降下帷幕。当初,他虽然谋划着要迁都,但他明白臣子们安土重迁,上上下下都眷恋旧土,阻力太大,于是他打出了南征的旗号(这在当时是谁也不敢反对的理由),以行南迁之实,终于获得成功。
事实上,“抵术”仅仅是鬼谷子纵横八术中的一术。但这一术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因为万事万物都起于秋毫之末,一发展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大。圣人的事业在很多时候会遇到小人的破坏,因此需要“抵”。另外,生活中的一些裂痕,如父子分离、夫妻反目等,也可以通过“抵”的方法来解决。
纵观本篇,“抵巇”在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时候,也告诉我们碰到有障碍的事情时,就要想办法加大力度促进事情的发展,使之最终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