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重生之我全都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普通新生来说,报到日要忙活的手续还挺多的。
不过顾辙是个例外,所以第一天他就见到了将来要带他的布希维尔教授,还混了个脸熟。
当天报到的新生也很少,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秋季学期入学的,顾辙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布希维尔教授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考虑到他的职级, 这已经算年轻了。
新派教授规矩就没那么多,布希维尔教授还是那种跟硅谷科技公司略有瓜葛的类型,就更容易被世俗利益说服了。
一起喝了个下午茶之后,教授就让顾辙过完五一假期后、回来好好聊聊开题的事儿,争取夏季学期一学期把这事搞了。
一般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如果是三年制的, 拿出第一年来上一点前沿课、把科研开题做好, 基本上就算中规中矩了。
在斯坦福, 每个学年都是三学期制的,这个节奏就会被拆分为第一学期也是秋季学期上前沿课,
春季学期看看综述、了解最新行业现状和痛点、开始写开题报告,
夏季完成开题报告的答辩,如果有问题还要打回修改、微调后续拟定的研究方向。
如果是两年制的硕研,开题的节奏也会被压缩,一般要求秋、春两学期内完成,夏季学期已经开始实打实的新研究了。
顾辙来晚了,他等于是这一学年三个学期的最后一学期才入学的,教授就让他趁着暑假前的最后两个半月到三个月,把第一学年的活儿统统搞定,大家都省事。
这对顾辙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因为他本来就很了解行业前沿现状,就是产业界回来的人,产学研知识高度结合。
他自己就是写综述引领行业研究节奏的人,还看个毛线的别人综述,心里的路径清楚得很,直接上手开干就好。
跳过调研, 直接写开题报告, 直接答辩。
此后十天,顾辙过了五一假期,又初步认识了一下其他跟随布希维尔教授一起混的前辈同学、打听打听其他人都在研究些什么内容。
之前迎新时接待他的汤砚,只是跟顾辙同一个院系,但并不是布希维尔教授带的。
没办法,主要是物科院的在校研究生里,华人比较少。东海大学最近几年交流过来的,更是只有汤砚一个跟顾辙同院。
所以,布希维尔教授带的那些学长学姐,总共十几号人,硕士博士都算上,除了顾辙之外就只有一个亚裔,还特么是个南棒来的整容脸。
顾辙也就收了在学长们学姐中间拉帮结派培养势力的心思。
5月10日,又一个星期一。随着新一周的到来,顾辙终于第一次拿出了他的开题计划草稿,找布希维尔教授详谈了一次。
其实这个计划也不是他临时写的,而是出国之前就准备了好几份, 都是他天元科技如今在布局的研发方向。
无非来了之后,再看看身边的人都研究些啥,顾辙好从他预先做好的计划里挑一份跟同学们相比尽量没那么格格不入的, 送上去。
“你想搞电离膜沉积法领域的研究?你这个有点偏材化了吧,既然想做这个,当初为什么报方向要报我们材物。”
布希维尔教授还算好说话,大致看了一下之后,虽然不太满意,却也不是不能商量。
顾辙当然不能直接告诉他“因为我将来要拿的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诺贝尔化学奖,如果学历专业是材化,双方都尴尬”。
所以他只能说:“没办法,这个方向跟我公司的商业目标有关,我做的课题必须产学研结合,听说斯坦福大学在这方面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我才来这儿读研。
另外,我觉得膜沉积法的材料制备研究虽然偏材化,但是研究过程中,却可以分析出很多底层的材物特性原理,说不定能推动理论进步、修正理论预期。”
当时材料物理的研究,大部分是“先根据当前的理论研究总结出预期特性,然后去研发材料”,
但也有极为罕见的情况,是“偶然研发出一种完全不符合预期特性的新材料,然后把之前物理学的理论认知稍稍推翻一个小角落”。
顾辙要搞的石墨烯,当年就是起到这么一个作用的。这玩意儿值钱,并不只是因为它商业上有多大前景——虽然商业上的前景也确实很大。但最关键的,是根据之前的基础物理理论,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可以存在单层原子厚度的纯二维平面材料。
这种东西的存在本身,甚至跟当时前沿的一些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研究结论,是相悖的。最后石墨烯用自己的真实存在打脸了原有理论,理论物理学家们稍稍修整微调了理论后,才算是补上。
(注:石墨烯的存在究竟违反了之前那些理论物理论断,具体我就不展开了。懒得再去研究那么多英文论文,就算费大劲儿写出来,也没读者会感兴趣的。这本书大家也看得出来在加速剧情推进,把之前挖的坑都填好了,快速过一遍,不水字了。)
当然,顾辙肯定不会在读研阶段,就直接研究石墨烯,那样的话成果有可能被布希维尔教授分润走。
所以,顾辙要做的,是其他的电离膜沉积法的材料研究,跟他在明远国际做的plga/pva复合材料相关。
好在学术界留下几个脚印,证明他“读研的时候研究的就是电离膜沉积法材料”,以后用铜离子膜和甲烷蒸汽沉积出吸附在铜膜表面的石墨烯时,才显得他不是“偶然走了狗s运”。
布希维尔教授沉吟许久,总觉得顾辙肯定有别的想法,但他也懒得多计较了,因为顾辙很快给他看到了足够的利益。
顾辙当着他的面,很有诚意地拿出了几篇论文草稿,显然是顾辙出国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只是压着没投稿。
这些论文,都是天元科技下属的实验室做出来的。有些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的话,应该顾辙挂通讯(如果他想挂的话),一作二作这些应该是李怡然,后面再挂个硕士。
不过顾辙自己就精通相关的科研法务,肯定不会留下瑕疵,该说清楚的都说清楚了,该给到位的好处也绝不含糊。
&n... -->>
对于普通新生来说,报到日要忙活的手续还挺多的。
不过顾辙是个例外,所以第一天他就见到了将来要带他的布希维尔教授,还混了个脸熟。
当天报到的新生也很少,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秋季学期入学的,顾辙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布希维尔教授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考虑到他的职级, 这已经算年轻了。
新派教授规矩就没那么多,布希维尔教授还是那种跟硅谷科技公司略有瓜葛的类型,就更容易被世俗利益说服了。
一起喝了个下午茶之后,教授就让顾辙过完五一假期后、回来好好聊聊开题的事儿,争取夏季学期一学期把这事搞了。
一般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如果是三年制的, 拿出第一年来上一点前沿课、把科研开题做好, 基本上就算中规中矩了。
在斯坦福, 每个学年都是三学期制的,这个节奏就会被拆分为第一学期也是秋季学期上前沿课,
春季学期看看综述、了解最新行业现状和痛点、开始写开题报告,
夏季完成开题报告的答辩,如果有问题还要打回修改、微调后续拟定的研究方向。
如果是两年制的硕研,开题的节奏也会被压缩,一般要求秋、春两学期内完成,夏季学期已经开始实打实的新研究了。
顾辙来晚了,他等于是这一学年三个学期的最后一学期才入学的,教授就让他趁着暑假前的最后两个半月到三个月,把第一学年的活儿统统搞定,大家都省事。
这对顾辙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因为他本来就很了解行业前沿现状,就是产业界回来的人,产学研知识高度结合。
他自己就是写综述引领行业研究节奏的人,还看个毛线的别人综述,心里的路径清楚得很,直接上手开干就好。
跳过调研, 直接写开题报告, 直接答辩。
此后十天,顾辙过了五一假期,又初步认识了一下其他跟随布希维尔教授一起混的前辈同学、打听打听其他人都在研究些什么内容。
之前迎新时接待他的汤砚,只是跟顾辙同一个院系,但并不是布希维尔教授带的。
没办法,主要是物科院的在校研究生里,华人比较少。东海大学最近几年交流过来的,更是只有汤砚一个跟顾辙同院。
所以,布希维尔教授带的那些学长学姐,总共十几号人,硕士博士都算上,除了顾辙之外就只有一个亚裔,还特么是个南棒来的整容脸。
顾辙也就收了在学长们学姐中间拉帮结派培养势力的心思。
5月10日,又一个星期一。随着新一周的到来,顾辙终于第一次拿出了他的开题计划草稿,找布希维尔教授详谈了一次。
其实这个计划也不是他临时写的,而是出国之前就准备了好几份, 都是他天元科技如今在布局的研发方向。
无非来了之后,再看看身边的人都研究些啥,顾辙好从他预先做好的计划里挑一份跟同学们相比尽量没那么格格不入的, 送上去。
“你想搞电离膜沉积法领域的研究?你这个有点偏材化了吧,既然想做这个,当初为什么报方向要报我们材物。”
布希维尔教授还算好说话,大致看了一下之后,虽然不太满意,却也不是不能商量。
顾辙当然不能直接告诉他“因为我将来要拿的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诺贝尔化学奖,如果学历专业是材化,双方都尴尬”。
所以他只能说:“没办法,这个方向跟我公司的商业目标有关,我做的课题必须产学研结合,听说斯坦福大学在这方面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我才来这儿读研。
另外,我觉得膜沉积法的材料制备研究虽然偏材化,但是研究过程中,却可以分析出很多底层的材物特性原理,说不定能推动理论进步、修正理论预期。”
当时材料物理的研究,大部分是“先根据当前的理论研究总结出预期特性,然后去研发材料”,
但也有极为罕见的情况,是“偶然研发出一种完全不符合预期特性的新材料,然后把之前物理学的理论认知稍稍推翻一个小角落”。
顾辙要搞的石墨烯,当年就是起到这么一个作用的。这玩意儿值钱,并不只是因为它商业上有多大前景——虽然商业上的前景也确实很大。但最关键的,是根据之前的基础物理理论,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可以存在单层原子厚度的纯二维平面材料。
这种东西的存在本身,甚至跟当时前沿的一些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研究结论,是相悖的。最后石墨烯用自己的真实存在打脸了原有理论,理论物理学家们稍稍修整微调了理论后,才算是补上。
(注:石墨烯的存在究竟违反了之前那些理论物理论断,具体我就不展开了。懒得再去研究那么多英文论文,就算费大劲儿写出来,也没读者会感兴趣的。这本书大家也看得出来在加速剧情推进,把之前挖的坑都填好了,快速过一遍,不水字了。)
当然,顾辙肯定不会在读研阶段,就直接研究石墨烯,那样的话成果有可能被布希维尔教授分润走。
所以,顾辙要做的,是其他的电离膜沉积法的材料研究,跟他在明远国际做的plga/pva复合材料相关。
好在学术界留下几个脚印,证明他“读研的时候研究的就是电离膜沉积法材料”,以后用铜离子膜和甲烷蒸汽沉积出吸附在铜膜表面的石墨烯时,才显得他不是“偶然走了狗s运”。
布希维尔教授沉吟许久,总觉得顾辙肯定有别的想法,但他也懒得多计较了,因为顾辙很快给他看到了足够的利益。
顾辙当着他的面,很有诚意地拿出了几篇论文草稿,显然是顾辙出国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只是压着没投稿。
这些论文,都是天元科技下属的实验室做出来的。有些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的话,应该顾辙挂通讯(如果他想挂的话),一作二作这些应该是李怡然,后面再挂个硕士。
不过顾辙自己就精通相关的科研法务,肯定不会留下瑕疵,该说清楚的都说清楚了,该给到位的好处也绝不含糊。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