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大国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重旅。每师4个炮兵团,团辖3营6个6门制炮兵连,每团共编压制火炮36门,全师火炮144门。通常为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按照标准编制每个军团有一个炮兵师,但只有主力军团编有炮兵师。全军炮兵师共计5个。两个属于独立师,战时配属某军团。
独立陆军师,团以上编制同军团属陆军师。团以下,炮团少了一个炮营,步兵团没有机枪连。
独立重炮旅(副师级级别),一炮兵团,一辎重旅,装备36门150毫米榴弹炮。这种口径火炮购自国外,价格不菲,数量较少,这种旅全国只有两个。战时配属重点部队。
独立混成旅(副师级级别),白洋联邦陆军一种特殊的灵活编制。混成旅的编成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混成旅下辖有步兵2至3个团,骑兵1个连至1个营,炮兵一到两个营,工兵、辎重兵1个连。混成旅通常编有一到两个3连12门制野炮营(75mm)。编制小一些的有六千多官兵,多的则超过万人,从兵种组成上可以看出,混成旅具备战斗、战斗支持和战斗勤务支持全方面功能,可以独立承担作战任务。
独立坦克旅,这是白洋联邦军专业的坦克战部队和冲突破口的坦克部队,装备本国仿造的当时世纪先进水平的轻型坦克。旅辖一个坦克团,一个步兵团,一个维修大队,一个工兵大队,一个辎重大队。坦克团辖两个坦克营,每营坦克58辆,有一个7辆坦克的营部排,三个连,每连17辆坦克(5车一排,15车一连,外加连长副连长指挥坦克2辆),全团共装备坦克116辆。仿德国编制啊,按理说,当时该国的装甲战理论水平应该不比苏联和德国落后。
独立装甲旅,装甲团两个,轻便炮兵营一个(75野炮18门),每个团三个装甲大队,6个装甲中队。每个装甲中队有5辆重型坦克、6名军官和170名士兵。外加维修辎重团一个。全旅坦克30辆。这时候居然就知道机械化部队多兵种协同了。
独立装甲步兵旅,装机步兵团两个,维修辎重营一个。每团,装甲步兵营两个,每营装甲车42辆,战斗步兵400人;装备重型坦克的装甲大队一个,下辖两个装甲中队。
上面各种部队的编制显示白洋联邦军的基本战术单位的兵种合成是到位的,甚至在某些部队兵种合成战术认知上接近了二战苏军的水准。尤其是炮兵师和重炮旅这种编制,说明该国对大炮兵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十分到位的。
从上面的步兵团级基层编制可以看出白洋联邦军对炮兵极为重视,小炮配到了排上,独立师属步兵团不要重机枪也得要小炮,营以下火力居然没有机枪。为都是啥捏?
是不是李中堂的那句“太贵了”?绝对不是。不过,重机枪确实比小炮贵,轻机枪可能也要比40mm小炮贵些。机枪机枪哒哒哒打,子弹消耗那是哗哗的,花钱肯定也多。但绝不是买不起花钱多的原因。
在白洋民主联邦陆军眼里,炮要比枪好的多,能轰掉碉堡火力点的小步兵炮绝对要强于只能压制步兵的重机枪。另外,白洋民主联邦大量装备了简化版汤姆森冲锋枪和大口径卡宾枪,每班两支冲锋枪,其余都是半自动卡宾枪,不缺自动火力。这仿M1921式“芝加哥打字机”被中国人俗称“冲锋机关枪”、“手提机枪”,连排级部队似乎真的用不着班用轻机枪,团里的重机枪甚至都显得多余。因认为重机枪这一武器纯属鸡肋,部分野战部队甚至取消了重机枪连建制。
机关枪总是在国内军盲导演拍的战争片中充当重要角色,“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这一所谓军队格言也给人留下了印象深刻,但这里,我告诉大家火炮才是真正统治战场的武器。形象一点说,大规模战争(不是几个散兵游勇的混战也不是特种作战)就是拼大炮拼重武器的战争。美国学者梅尔在《一战秘史》一书中说:“大炮杀死的人比轻武器和空袭杀死的人要多,比其他任何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这种情况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大战的后期,大炮的优势被充分发挥,机关枪失去作用。没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进攻中取胜,也无法在防守中不败。”于是就形成了“炮兵征服,步兵占领”的新作战模式。大炮成为战场上胜利女神的代言人。
白洋民主联邦军炮兵与当时多数国家相比,至少在编制上要先进的多,采用当时在国际上都少见的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白洋联邦常备军的炮兵营采用3连每连6门的编制)。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与当时各国普遍采用的12炮制炮兵营比起来火力更加凶猛不提,单就火力打击速度来看要比12炮制炮兵营,尤其是当时采用3连4炮制的西鲁帝国陆军要快要猛。尤其是液压弹簧管退位速射炮(简称退管炮,现代火炮几乎都是这一模式)大量装备白洋联邦陆军后这一效果更加突出。
具体武器装备上,自产仿德式克虏伯75毫米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各部队的野炮均为克虏伯75毫米炮系列(克虏伯原装野炮,自产仿造克式野炮),山炮则为克虏伯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炮系列(仿造原装都有)。而且还有一点很值得称赞,当时各部队火炮的装备数量,每师54门山野炮满编,这点是西鲁帝国陆军全军任何一支军队所望尘莫及的。
整个陆军只有72门克虏伯150毫米重榴弹炮,虽然不多,但编为两个旅集中使用,杀伤力确实惊人。直到今天,任何国家的军队都很难抗住这样的火力。
白洋联邦军步兵团级支援火力使用当时流行的轻便步兵炮,炮兵随时可以出现在需要的地方。营级连级也有炮兵火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联邦军有了团以上建制的坦克部队和机械化步兵部队。她的坦克可以算是集中使用的,还有编制内专业负责跟坦克协同作战的步兵。
独立坦克旅全部装备仿制的德国LKⅡ坦克。
LKⅡ坦克的战斗全重为8.5吨,乘员3人,装1门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机枪,动力装置为“戴姆勒一奔驰”型5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为60马力(44.1千瓦)。坦克的最大速度为16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65千米。车体为钢板铆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为14毫米。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仿制的坦克上还装上了无线电台,成为世界上最早装上无线电台的坦克之一。
白洋联邦军装甲旅和装甲步兵旅的坦克全部是仿造普鲁士A7V坦克,并加以改进的产物。每个旅只装备一种基本型号坦克,其余坦克由此型号改进,便于维护和后勤供应。
A7V坦克基本型武器系统,可以用“一炮六枪”来加以概括。坦克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低速火炮,身管长为26.3倍口径,1504毫米;火炮全重为193千克。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40度。发射减装药弹时的初速为395米/秒,射程为4000米;发射全装药弹时的初速为487米/秒,最大射程为6400米。
辅助武器为6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2挺,车体后部2挺,弹药基数为18000发,由12名乘员来操纵这6挺机枪。不妨说,机枪在当时起到主要武器的作用。由于有“一炮六枪”,其综合火力性能要优于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A7V坦克的整个车体为铆接结构,但是,它只采用普通钢板,不是装甲钢板,其抗弹性一般。前甲板的厚度为30毫米,侧甲板的厚度为15毫米,底装甲为6毫米。作为对比,英国的Ⅰ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也是普通钢板。看来A7V的防护性能要优于Ⅰ型坦克。A7V坦克的火力较强,防护性能也不错。在战斗中,发生过英国的Ⅳ型坦克以3发炮弹命中一辆A7V坦克的事件,但那辆A7V坦克仍能继续战斗。
白洋联邦主要装备的是这种坦克的改进型,“三炮顶枪”,三门57毫米火炮,顶部旋转机枪塔。这一产品显露出白洋联邦军对炮兵火力的重视,炮确实比机枪更有威力。
在这种武器的具体使用上,白洋联邦仿照普鲁士人把A7V坦克编成若干个坦克小队,每个坦克小队有5辆坦克、6名军官和170名士兵,5辆坦克加一个连的步兵,步兵坦克协同作战。这点值得称赞。不过步兵比例有些高。
轻武器方面,白洋联邦军更为超前,甚至有些当代军队流行的武器配置理念。
从上次换装开始就全军尽量执行同一个口径标准,在那个时代颇有些现代后勤系统工程的味道。这也确实给弹药生产商提供了方便,只需要制造同一种口径的两种子弹,已经极大的降低了成本。联邦还放弃用量较少的手枪弹国产,国内军工厂只生产中间威力型枪弹,这可以说是比较经济学在军工领域的成功应用。
重机枪,全部是11.43毫米大口径马克沁原理水冷式,使用11.43mm中间威力枪弹。
单兵步枪(更类似于卡宾枪),11.43毫米,外形类似M-1卡宾枪及其改进型,可半自动射击,后期型号可连发,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有效射程450米。
轻机枪,没有装备,有冲锋枪重机枪,这货显得多余了。为便于后勤供应,果断省了。
冲锋枪,仿11.43mm汤普森冲锋枪,但改为发射中间威力型枪弹。40发或100发弹鼓供弹,有效射程350米,威力巨大。
手枪,口径11.43mm,勃朗宁大威力,就是至今仍在使用的M1911,使用进口手枪弹。
手榴弹自然是仿造M18式长柄手榴弹,也就是久负盛誉的M-24了。
手雷贵又扔不远,所以没有装备。
后来,因为重机枪过于笨重行军不便、价格昂贵、结构复杂不宜维护、在联邦军眼里性价比远不如火炮等诸多原因致使多数部队都不愿装备重机枪。B世纪98年,在联邦军总司令部装备司和编制司一致同意下,取消了团属重机枪连的建制。此举顺应基层官兵心愿又降低了装备采购支出,全军上下都很满意。
步兵装备似乎简化了太多,不过总体上还是能满足当时作战需求的,后勤也很轻松。商人都是会算计的,何况这国的领导是做了上千年买卖的商人,人家懂得少花钱多办事。
重旅。每师4个炮兵团,团辖3营6个6门制炮兵连,每团共编压制火炮36门,全师火炮144门。通常为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按照标准编制每个军团有一个炮兵师,但只有主力军团编有炮兵师。全军炮兵师共计5个。两个属于独立师,战时配属某军团。
独立陆军师,团以上编制同军团属陆军师。团以下,炮团少了一个炮营,步兵团没有机枪连。
独立重炮旅(副师级级别),一炮兵团,一辎重旅,装备36门150毫米榴弹炮。这种口径火炮购自国外,价格不菲,数量较少,这种旅全国只有两个。战时配属重点部队。
独立混成旅(副师级级别),白洋联邦陆军一种特殊的灵活编制。混成旅的编成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混成旅下辖有步兵2至3个团,骑兵1个连至1个营,炮兵一到两个营,工兵、辎重兵1个连。混成旅通常编有一到两个3连12门制野炮营(75mm)。编制小一些的有六千多官兵,多的则超过万人,从兵种组成上可以看出,混成旅具备战斗、战斗支持和战斗勤务支持全方面功能,可以独立承担作战任务。
独立坦克旅,这是白洋联邦军专业的坦克战部队和冲突破口的坦克部队,装备本国仿造的当时世纪先进水平的轻型坦克。旅辖一个坦克团,一个步兵团,一个维修大队,一个工兵大队,一个辎重大队。坦克团辖两个坦克营,每营坦克58辆,有一个7辆坦克的营部排,三个连,每连17辆坦克(5车一排,15车一连,外加连长副连长指挥坦克2辆),全团共装备坦克116辆。仿德国编制啊,按理说,当时该国的装甲战理论水平应该不比苏联和德国落后。
独立装甲旅,装甲团两个,轻便炮兵营一个(75野炮18门),每个团三个装甲大队,6个装甲中队。每个装甲中队有5辆重型坦克、6名军官和170名士兵。外加维修辎重团一个。全旅坦克30辆。这时候居然就知道机械化部队多兵种协同了。
独立装甲步兵旅,装机步兵团两个,维修辎重营一个。每团,装甲步兵营两个,每营装甲车42辆,战斗步兵400人;装备重型坦克的装甲大队一个,下辖两个装甲中队。
上面各种部队的编制显示白洋联邦军的基本战术单位的兵种合成是到位的,甚至在某些部队兵种合成战术认知上接近了二战苏军的水准。尤其是炮兵师和重炮旅这种编制,说明该国对大炮兵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十分到位的。
从上面的步兵团级基层编制可以看出白洋联邦军对炮兵极为重视,小炮配到了排上,独立师属步兵团不要重机枪也得要小炮,营以下火力居然没有机枪。为都是啥捏?
是不是李中堂的那句“太贵了”?绝对不是。不过,重机枪确实比小炮贵,轻机枪可能也要比40mm小炮贵些。机枪机枪哒哒哒打,子弹消耗那是哗哗的,花钱肯定也多。但绝不是买不起花钱多的原因。
在白洋民主联邦陆军眼里,炮要比枪好的多,能轰掉碉堡火力点的小步兵炮绝对要强于只能压制步兵的重机枪。另外,白洋民主联邦大量装备了简化版汤姆森冲锋枪和大口径卡宾枪,每班两支冲锋枪,其余都是半自动卡宾枪,不缺自动火力。这仿M1921式“芝加哥打字机”被中国人俗称“冲锋机关枪”、“手提机枪”,连排级部队似乎真的用不着班用轻机枪,团里的重机枪甚至都显得多余。因认为重机枪这一武器纯属鸡肋,部分野战部队甚至取消了重机枪连建制。
机关枪总是在国内军盲导演拍的战争片中充当重要角色,“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这一所谓军队格言也给人留下了印象深刻,但这里,我告诉大家火炮才是真正统治战场的武器。形象一点说,大规模战争(不是几个散兵游勇的混战也不是特种作战)就是拼大炮拼重武器的战争。美国学者梅尔在《一战秘史》一书中说:“大炮杀死的人比轻武器和空袭杀死的人要多,比其他任何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这种情况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大战的后期,大炮的优势被充分发挥,机关枪失去作用。没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进攻中取胜,也无法在防守中不败。”于是就形成了“炮兵征服,步兵占领”的新作战模式。大炮成为战场上胜利女神的代言人。
白洋民主联邦军炮兵与当时多数国家相比,至少在编制上要先进的多,采用当时在国际上都少见的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白洋联邦常备军的炮兵营采用3连每连6门的编制)。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与当时各国普遍采用的12炮制炮兵营比起来火力更加凶猛不提,单就火力打击速度来看要比12炮制炮兵营,尤其是当时采用3连4炮制的西鲁帝国陆军要快要猛。尤其是液压弹簧管退位速射炮(简称退管炮,现代火炮几乎都是这一模式)大量装备白洋联邦陆军后这一效果更加突出。
具体武器装备上,自产仿德式克虏伯75毫米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各部队的野炮均为克虏伯75毫米炮系列(克虏伯原装野炮,自产仿造克式野炮),山炮则为克虏伯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炮系列(仿造原装都有)。而且还有一点很值得称赞,当时各部队火炮的装备数量,每师54门山野炮满编,这点是西鲁帝国陆军全军任何一支军队所望尘莫及的。
整个陆军只有72门克虏伯150毫米重榴弹炮,虽然不多,但编为两个旅集中使用,杀伤力确实惊人。直到今天,任何国家的军队都很难抗住这样的火力。
白洋联邦军步兵团级支援火力使用当时流行的轻便步兵炮,炮兵随时可以出现在需要的地方。营级连级也有炮兵火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联邦军有了团以上建制的坦克部队和机械化步兵部队。她的坦克可以算是集中使用的,还有编制内专业负责跟坦克协同作战的步兵。
独立坦克旅全部装备仿制的德国LKⅡ坦克。
LKⅡ坦克的战斗全重为8.5吨,乘员3人,装1门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机枪,动力装置为“戴姆勒一奔驰”型5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为60马力(44.1千瓦)。坦克的最大速度为16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65千米。车体为钢板铆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为14毫米。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仿制的坦克上还装上了无线电台,成为世界上最早装上无线电台的坦克之一。
白洋联邦军装甲旅和装甲步兵旅的坦克全部是仿造普鲁士A7V坦克,并加以改进的产物。每个旅只装备一种基本型号坦克,其余坦克由此型号改进,便于维护和后勤供应。
A7V坦克基本型武器系统,可以用“一炮六枪”来加以概括。坦克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低速火炮,身管长为26.3倍口径,1504毫米;火炮全重为193千克。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40度。发射减装药弹时的初速为395米/秒,射程为4000米;发射全装药弹时的初速为487米/秒,最大射程为6400米。
辅助武器为6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2挺,车体后部2挺,弹药基数为18000发,由12名乘员来操纵这6挺机枪。不妨说,机枪在当时起到主要武器的作用。由于有“一炮六枪”,其综合火力性能要优于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A7V坦克的整个车体为铆接结构,但是,它只采用普通钢板,不是装甲钢板,其抗弹性一般。前甲板的厚度为30毫米,侧甲板的厚度为15毫米,底装甲为6毫米。作为对比,英国的Ⅰ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也是普通钢板。看来A7V的防护性能要优于Ⅰ型坦克。A7V坦克的火力较强,防护性能也不错。在战斗中,发生过英国的Ⅳ型坦克以3发炮弹命中一辆A7V坦克的事件,但那辆A7V坦克仍能继续战斗。
白洋联邦主要装备的是这种坦克的改进型,“三炮顶枪”,三门57毫米火炮,顶部旋转机枪塔。这一产品显露出白洋联邦军对炮兵火力的重视,炮确实比机枪更有威力。
在这种武器的具体使用上,白洋联邦仿照普鲁士人把A7V坦克编成若干个坦克小队,每个坦克小队有5辆坦克、6名军官和170名士兵,5辆坦克加一个连的步兵,步兵坦克协同作战。这点值得称赞。不过步兵比例有些高。
轻武器方面,白洋联邦军更为超前,甚至有些当代军队流行的武器配置理念。
从上次换装开始就全军尽量执行同一个口径标准,在那个时代颇有些现代后勤系统工程的味道。这也确实给弹药生产商提供了方便,只需要制造同一种口径的两种子弹,已经极大的降低了成本。联邦还放弃用量较少的手枪弹国产,国内军工厂只生产中间威力型枪弹,这可以说是比较经济学在军工领域的成功应用。
重机枪,全部是11.43毫米大口径马克沁原理水冷式,使用11.43mm中间威力枪弹。
单兵步枪(更类似于卡宾枪),11.43毫米,外形类似M-1卡宾枪及其改进型,可半自动射击,后期型号可连发,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有效射程450米。
轻机枪,没有装备,有冲锋枪重机枪,这货显得多余了。为便于后勤供应,果断省了。
冲锋枪,仿11.43mm汤普森冲锋枪,但改为发射中间威力型枪弹。40发或100发弹鼓供弹,有效射程350米,威力巨大。
手枪,口径11.43mm,勃朗宁大威力,就是至今仍在使用的M1911,使用进口手枪弹。
手榴弹自然是仿造M18式长柄手榴弹,也就是久负盛誉的M-24了。
手雷贵又扔不远,所以没有装备。
后来,因为重机枪过于笨重行军不便、价格昂贵、结构复杂不宜维护、在联邦军眼里性价比远不如火炮等诸多原因致使多数部队都不愿装备重机枪。B世纪98年,在联邦军总司令部装备司和编制司一致同意下,取消了团属重机枪连的建制。此举顺应基层官兵心愿又降低了装备采购支出,全军上下都很满意。
步兵装备似乎简化了太多,不过总体上还是能满足当时作战需求的,后勤也很轻松。商人都是会算计的,何况这国的领导是做了上千年买卖的商人,人家懂得少花钱多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