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神眷西班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土司和藩属是不同的,藩属国来朝贡,礼部回礼要比对方多,不然就是丢脸。但是,土司却不用朝贡,而是要纳税。
当然,土司纳税和个州县不一样,是土司和朝廷商议决定的,一般比郡县要少。因为土司权力很大,因此,纳税数量,有时土司自己说了算。而朝廷,只要土司对朝廷恭敬有加,年年能看到赋税,即使少点,也不会太计较。毕竟,土司所占之地,基本是西南和西北的边疆地区,的确穷困。
魏忠贤也算老谋深算了,他把阿方索封为大明的土司伯爵,这样一来,以后阿方索手下再来朝贡,就算土司纳税了,而不是朝贡。如此,大明就不需要考虑回礼,只要好吃好喝地招待下使者就可以,可谓精明无比。
如果不考虑大员岛的主权问题,这真的算是很老辣的计策,对大明朝廷也颇有贡献了。天启帝也很高兴,把对方列为土司,以后就不用回礼,就算他们再来进贡琉璃镜,也不怕朝廷回不起礼了,因为压根不用回礼。
天启帝还巴不得对方再送点琉璃镜呢,那玩意,非常受宫中后妃们青睐。1000面琉璃镜,除了部分被后妃们瓜分,天启帝还拿出部分,赏赐了那些公卿大臣们。剩下还有500面,真的被魏广微拿去私下卖了,每面卖2000两,一下子为内库筹集到了100万两银子。然后,在萨顿和切尼离京前,魏广微又告诉他们——以后再纳贡,那就算赋税了,不再有回礼。至于那种琉璃镜子……咳……皇后和娘娘们很喜欢……
萨顿和切尼都是老混子,哪里听不出来?萨顿连忙表示——以后每次上贡都会带一些镜子来……
在礼部领取了朝廷帮忙制作的大员伯的大印后,萨顿和切尼离开京城南下,先去宁波和泉州二地,和当地官员和海防水师打了招呼,并约定好船只的旗号,避免发生误会。
而后,萨顿和切尼直接在泉州,开始招募人员。为啥要招募人员呢?朝廷不允许西洋人轻易登陆啊,怕西洋人的奇怪长相吓到百姓。所以,他们必须招募一批大明人,帮他们购买商品和生活物资。
萨顿和切尼两个二货,不懂行情,直接用欧洲行情在大明招人。在欧洲,一般市民的年收入在20杜卡特的样子,转换成大明银两,大约是28.4两银子的样子。
这两二货为了招到人,开出了接近双倍的薪水——50两一年。尼玛!大明朝这个年代的县官,年收入不过45两。50两!你这是要打县官的脸么?
泉州知府陈敏吾连忙派人去提醒,两个二货才把价钱降到了30两,但在大明,也算高薪了。
于是,不少人前来报名,尤其是那些住在城里,却找不到活干的穷人。这些人靠出卖劳力为生,有活干才有钱,没活干,全家就要饿肚子。
所以,普通员工一下子就招满。然后,两个二货又开始招募一些读书人。要知道,这个年代,没有推广普通话,和外地人交流,需要懂“官话”(南京话和京城话混杂的一种语言)的人。而懂“官话”的,主要是读书人。
不过,读书人真不好找。一般有希望考取功名的,谁特么愿意给洋夷做事?因此,两人只能派人去劝说那些考举无望,且家境贫寒的人。
至于工资,肯定不能比县令高,不然县令们觉得被打脸。但是,萨顿和切尼有自己的办法——我不开高工资,给高奖金还不成么?
二人私下许诺,读书人,除了每年开40两的年薪,还可以领取40两的固定“赏钱”。就这样,二人才招募到10名读书人。
然后,就是招募翻译的事情了。萨顿和切尼固然懂得汉话,但是,其他人不懂啊。于是,找一个翻译,就显得很重要了。
可惜的是,大明这个年代,找个翻译实在不容易。因为大明和外国接触很少,因此,专门的翻译很少。会日语和越南话的翻译倒是好找。但会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就极少了。
无奈,二人决定还是去马尼拉找——那里懂西班牙语的华人不少。但是,在他们准备撤离泉州的时候,大海商李旦突然派人找上门,推荐了一个翻译……
“什么?尼古拉斯... -->>
土司和藩属是不同的,藩属国来朝贡,礼部回礼要比对方多,不然就是丢脸。但是,土司却不用朝贡,而是要纳税。
当然,土司纳税和个州县不一样,是土司和朝廷商议决定的,一般比郡县要少。因为土司权力很大,因此,纳税数量,有时土司自己说了算。而朝廷,只要土司对朝廷恭敬有加,年年能看到赋税,即使少点,也不会太计较。毕竟,土司所占之地,基本是西南和西北的边疆地区,的确穷困。
魏忠贤也算老谋深算了,他把阿方索封为大明的土司伯爵,这样一来,以后阿方索手下再来朝贡,就算土司纳税了,而不是朝贡。如此,大明就不需要考虑回礼,只要好吃好喝地招待下使者就可以,可谓精明无比。
如果不考虑大员岛的主权问题,这真的算是很老辣的计策,对大明朝廷也颇有贡献了。天启帝也很高兴,把对方列为土司,以后就不用回礼,就算他们再来进贡琉璃镜,也不怕朝廷回不起礼了,因为压根不用回礼。
天启帝还巴不得对方再送点琉璃镜呢,那玩意,非常受宫中后妃们青睐。1000面琉璃镜,除了部分被后妃们瓜分,天启帝还拿出部分,赏赐了那些公卿大臣们。剩下还有500面,真的被魏广微拿去私下卖了,每面卖2000两,一下子为内库筹集到了100万两银子。然后,在萨顿和切尼离京前,魏广微又告诉他们——以后再纳贡,那就算赋税了,不再有回礼。至于那种琉璃镜子……咳……皇后和娘娘们很喜欢……
萨顿和切尼都是老混子,哪里听不出来?萨顿连忙表示——以后每次上贡都会带一些镜子来……
在礼部领取了朝廷帮忙制作的大员伯的大印后,萨顿和切尼离开京城南下,先去宁波和泉州二地,和当地官员和海防水师打了招呼,并约定好船只的旗号,避免发生误会。
而后,萨顿和切尼直接在泉州,开始招募人员。为啥要招募人员呢?朝廷不允许西洋人轻易登陆啊,怕西洋人的奇怪长相吓到百姓。所以,他们必须招募一批大明人,帮他们购买商品和生活物资。
萨顿和切尼两个二货,不懂行情,直接用欧洲行情在大明招人。在欧洲,一般市民的年收入在20杜卡特的样子,转换成大明银两,大约是28.4两银子的样子。
这两二货为了招到人,开出了接近双倍的薪水——50两一年。尼玛!大明朝这个年代的县官,年收入不过45两。50两!你这是要打县官的脸么?
泉州知府陈敏吾连忙派人去提醒,两个二货才把价钱降到了30两,但在大明,也算高薪了。
于是,不少人前来报名,尤其是那些住在城里,却找不到活干的穷人。这些人靠出卖劳力为生,有活干才有钱,没活干,全家就要饿肚子。
所以,普通员工一下子就招满。然后,两个二货又开始招募一些读书人。要知道,这个年代,没有推广普通话,和外地人交流,需要懂“官话”(南京话和京城话混杂的一种语言)的人。而懂“官话”的,主要是读书人。
不过,读书人真不好找。一般有希望考取功名的,谁特么愿意给洋夷做事?因此,两人只能派人去劝说那些考举无望,且家境贫寒的人。
至于工资,肯定不能比县令高,不然县令们觉得被打脸。但是,萨顿和切尼有自己的办法——我不开高工资,给高奖金还不成么?
二人私下许诺,读书人,除了每年开40两的年薪,还可以领取40两的固定“赏钱”。就这样,二人才招募到10名读书人。
然后,就是招募翻译的事情了。萨顿和切尼固然懂得汉话,但是,其他人不懂啊。于是,找一个翻译,就显得很重要了。
可惜的是,大明这个年代,找个翻译实在不容易。因为大明和外国接触很少,因此,专门的翻译很少。会日语和越南话的翻译倒是好找。但会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就极少了。
无奈,二人决定还是去马尼拉找——那里懂西班牙语的华人不少。但是,在他们准备撤离泉州的时候,大海商李旦突然派人找上门,推荐了一个翻译……
“什么?尼古拉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