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穿越成农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天,王琳和李大石没有吃早饭就去了李河家,打算到了镇上再吃。
李河正在套牛车,李大石过去帮忙,李张氏对王琳说:“大石和我们一起去,你李大哥就不去了,留在家里看孩子,不然让孩子们自己留在家里我们做大人的不放心。”
王琳点点头没说什么。
套好牛车后,王琳三人就出发了,李大石驾着牛车,王琳和李张氏坐在后面。外面灰蒙蒙的,冷风习习,幸好临出门时王琳想到早上坐牛车肯定很冷,就和李大石又穿了件厚衣裳,不然现在肯定会冷死,特别是李大石。
牛车没从村里过而是绕着村子走的,一路上冷冷清清的,王琳来了句国问:“嫂子,你吃早饭了吗?”
“吃了,怎么弟妹你们没吃啊。”
王琳不好意思地说:“没有,起来晚了。”说完李张氏就暧昧的看着王琳,显然是想歪了。
王琳被她看得浑身不自在,见李张氏身边放着一个大篮子,上面用布遮着,于是转移话题道:“嫂子,你要到镇上去卖什么东西吗?”
李张氏顺着王琳的视线也看着身边的篮子,“是啊,家里鸡下的蛋,我存了一个月,想到镇上去卖了,再买点油盐回去。”
王琳点点头,李张氏又开始东家长西家短的聊了起来,什么村头李山的媳妇儿是个大嘴巴,什么事只要她知道第二天全村人都会知道;钱寡妇要嫁给村里张牛当媳妇儿等等。王琳听的津津有味,这可是她了解村里人的捷径啊。
***
一个时辰后,王琳他们就到了礼庙镇镇门口,李大石给了镇门口专门看牛车的老汉一文钱让他帮忙看着牛车,说他们下午来取车,就背着背篓和王琳、李张氏进了镇,李张氏和王琳他们约好下午在停牛车的地方汇合一起回去,然后就去了西市专门卖菜和家禽的地方去卖鸡蛋了。
王琳和李大石在镇门口卖面的小店里一人点了一碗素面,满满一大碗才三文钱,王琳吃不完分给了李大石一大半,吃完面两人就向西市去了。
经过上次王琳和王刘氏买布的布庄时,王琳见里面没有客人就和李大石走了进去,想先在这里买布然后存放在这里,等他们买了其他的东西再过来取。
掌柜的见王琳他们进来,热情的招呼:“客官来看看,本店布种类齐全,价格公道。”
王琳指着一匹藏青色的棉布问:“掌柜的,这布怎么卖?”
“客官这布十文一尺,900文一匹。”
又指着一匹深蓝色的棉布问道:“这匹布呢?”
掌柜的指着王琳看布的方向说道:“客官,你看的那边,布都是10文一尺,900文一匹;从那匹红色的棉布断,你右边的都是厚棉布,要12文一尺,1100文一匹;再过来就是印花棉布,要21文一尺,2000文一匹;白棉布9文一尺,800文一匹。”
王琳想:给李大石做一身大约要用13尺布,(棉衣要背一点布,每身棉衣就比平时做衣服多算一尺,即一身棉衣要用14尺布)给他做三身厚衣服(一身藏青色,一身深蓝色,一身藏蓝色)等秋天时穿;做两身棉衣,一身用一般的棉布做(深蓝色),一身用厚棉布做(藏青色),等冬天时穿;做一身薄衣服(深蓝色),现在可以穿,天气热的时候也可以穿。
自己也要做两身厚衣服(一身绿色,一身粉蓝色),两身棉衣(一身粉绿色,一身粉蓝色)。王琳还想再每人做两身类似保暖衣的衣服(都是白色),天气冷时可以穿在里面,就像做棉衣那样做,但里面的棉花要少一点,这个用一般的棉布做就行。那就要厚棉布78尺,要936文;一般的棉布36尺,要360文;白棉布45尺,要405文,总共要1701文。
王琳想到还要买棉花,就打算问了棉花的价钱在一起讲价,这样就不怕掌柜的故意将棉花的价提高,“请问掌柜的,店里可有棉花卖,多少钱一斤?”
“客官有的,但都是去年的旧棉,今年的新棉还没有出来,旧棉都是卖的二十文一斤,但客官放心我们的棉花都保存的很好,保证和新棉差不多。”
掌柜的把库房里的棉花拿了一袋出来,王琳看了看,棉花很白,质量还行,王琳点点头。
“这都是去年的上等棉花,如果是新棉的话,一斤上等棉要35文。”
王琳在心里盘算着:李大石一身棉衣要2斤半棉花,保暖衣一身要1斤,一身要半斤;自己的棉衣一身要2斤就行了,保暖衣一身要半斤。一共就要棉花11斤半,要230文。加上买布的钱,一共就要1931文。
“掌柜的,我们要一般的棉布:深蓝色的27尺,粉绿色的9尺,一共就需要36尺;厚棉布:藏青色的27尺,深蓝色的13尺,藏蓝色的13尺,绿色的8尺,粉蓝色的17尺,一共就是78尺;白棉布45尺;棉花11斤半。你看我们一次就买这么多,而且做开门生意,你就给我们算一般的棉布9文钱一尺,厚棉布10文钱一尺,白布8文钱一尺,怎么样?做了我们的生意保证你以后生意新隆,节节高。”
掌柜的见... -->>
第二天,王琳和李大石没有吃早饭就去了李河家,打算到了镇上再吃。
李河正在套牛车,李大石过去帮忙,李张氏对王琳说:“大石和我们一起去,你李大哥就不去了,留在家里看孩子,不然让孩子们自己留在家里我们做大人的不放心。”
王琳点点头没说什么。
套好牛车后,王琳三人就出发了,李大石驾着牛车,王琳和李张氏坐在后面。外面灰蒙蒙的,冷风习习,幸好临出门时王琳想到早上坐牛车肯定很冷,就和李大石又穿了件厚衣裳,不然现在肯定会冷死,特别是李大石。
牛车没从村里过而是绕着村子走的,一路上冷冷清清的,王琳来了句国问:“嫂子,你吃早饭了吗?”
“吃了,怎么弟妹你们没吃啊。”
王琳不好意思地说:“没有,起来晚了。”说完李张氏就暧昧的看着王琳,显然是想歪了。
王琳被她看得浑身不自在,见李张氏身边放着一个大篮子,上面用布遮着,于是转移话题道:“嫂子,你要到镇上去卖什么东西吗?”
李张氏顺着王琳的视线也看着身边的篮子,“是啊,家里鸡下的蛋,我存了一个月,想到镇上去卖了,再买点油盐回去。”
王琳点点头,李张氏又开始东家长西家短的聊了起来,什么村头李山的媳妇儿是个大嘴巴,什么事只要她知道第二天全村人都会知道;钱寡妇要嫁给村里张牛当媳妇儿等等。王琳听的津津有味,这可是她了解村里人的捷径啊。
***
一个时辰后,王琳他们就到了礼庙镇镇门口,李大石给了镇门口专门看牛车的老汉一文钱让他帮忙看着牛车,说他们下午来取车,就背着背篓和王琳、李张氏进了镇,李张氏和王琳他们约好下午在停牛车的地方汇合一起回去,然后就去了西市专门卖菜和家禽的地方去卖鸡蛋了。
王琳和李大石在镇门口卖面的小店里一人点了一碗素面,满满一大碗才三文钱,王琳吃不完分给了李大石一大半,吃完面两人就向西市去了。
经过上次王琳和王刘氏买布的布庄时,王琳见里面没有客人就和李大石走了进去,想先在这里买布然后存放在这里,等他们买了其他的东西再过来取。
掌柜的见王琳他们进来,热情的招呼:“客官来看看,本店布种类齐全,价格公道。”
王琳指着一匹藏青色的棉布问:“掌柜的,这布怎么卖?”
“客官这布十文一尺,900文一匹。”
又指着一匹深蓝色的棉布问道:“这匹布呢?”
掌柜的指着王琳看布的方向说道:“客官,你看的那边,布都是10文一尺,900文一匹;从那匹红色的棉布断,你右边的都是厚棉布,要12文一尺,1100文一匹;再过来就是印花棉布,要21文一尺,2000文一匹;白棉布9文一尺,800文一匹。”
王琳想:给李大石做一身大约要用13尺布,(棉衣要背一点布,每身棉衣就比平时做衣服多算一尺,即一身棉衣要用14尺布)给他做三身厚衣服(一身藏青色,一身深蓝色,一身藏蓝色)等秋天时穿;做两身棉衣,一身用一般的棉布做(深蓝色),一身用厚棉布做(藏青色),等冬天时穿;做一身薄衣服(深蓝色),现在可以穿,天气热的时候也可以穿。
自己也要做两身厚衣服(一身绿色,一身粉蓝色),两身棉衣(一身粉绿色,一身粉蓝色)。王琳还想再每人做两身类似保暖衣的衣服(都是白色),天气冷时可以穿在里面,就像做棉衣那样做,但里面的棉花要少一点,这个用一般的棉布做就行。那就要厚棉布78尺,要936文;一般的棉布36尺,要360文;白棉布45尺,要405文,总共要1701文。
王琳想到还要买棉花,就打算问了棉花的价钱在一起讲价,这样就不怕掌柜的故意将棉花的价提高,“请问掌柜的,店里可有棉花卖,多少钱一斤?”
“客官有的,但都是去年的旧棉,今年的新棉还没有出来,旧棉都是卖的二十文一斤,但客官放心我们的棉花都保存的很好,保证和新棉差不多。”
掌柜的把库房里的棉花拿了一袋出来,王琳看了看,棉花很白,质量还行,王琳点点头。
“这都是去年的上等棉花,如果是新棉的话,一斤上等棉要35文。”
王琳在心里盘算着:李大石一身棉衣要2斤半棉花,保暖衣一身要1斤,一身要半斤;自己的棉衣一身要2斤就行了,保暖衣一身要半斤。一共就要棉花11斤半,要230文。加上买布的钱,一共就要1931文。
“掌柜的,我们要一般的棉布:深蓝色的27尺,粉绿色的9尺,一共就需要36尺;厚棉布:藏青色的27尺,深蓝色的13尺,藏蓝色的13尺,绿色的8尺,粉蓝色的17尺,一共就是78尺;白棉布45尺;棉花11斤半。你看我们一次就买这么多,而且做开门生意,你就给我们算一般的棉布9文钱一尺,厚棉布10文钱一尺,白布8文钱一尺,怎么样?做了我们的生意保证你以后生意新隆,节节高。”
掌柜的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