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当时只道是寻常 (1/2)
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扶桑镜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万延元年(1860年)7月上旬的一天,备后福山藩的新涯热闹非凡,两里八村的百姓、水吞、小前都云集于此,要知道今天可是分地的大日子啊。
分到地的农人们,忘记了之前出国役时的抱怨,不顾泥泞,跪在其中不断向藩主大人叩首,“英主”之声不绝于耳
可侧用人江木繁太郎,却没有如往常一样陪在家主的身边,经历过千山千水的他,明白“在这个出风头的日子,荣耀应该由一人独享”。
他能理解家主的压力,今天就让他尽情高兴一下好了。
二十一岁的阿部伊予守正教,在别人眼中是享不尽繁华的贵人,可实际上,背负着巨大压力的正教其实很是烦恼——可这两年福山的重臣谁不是这样呢。
阿部家虽然是幕府的名门,但谱代大名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安政六年六月二日(1859年7月1日)起,长崎、神奈川(横滨)、箱馆对外通商。当年就物价沸腾,这转过年来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
按理说,备后福山藩的底子不差,地处濑户内海交通方便,十一万石的领地也颇为富饶,隐居大殿阿部侍从还当过多年的老中首座。可花无百日红,自从安政四年(1857年)后,这家里的财政就每况愈下了。
当年六月,阿部侍从大人得了急病,等好不容易痊愈后,他不顾公方样和各位重臣的多次挽留,坚决地辞去了老中的役职。
人走茶凉,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备后福山阿部家上下没想到这么快。可能是对老藩主执意辞官不满吧,幕府虽然没有严厉追讨本家历年来的借款,但这新借款却支支吾吾的再也没给过。
慑于隐居大殿多年的积威,无人敢于公开抱怨,可家臣们都在私下里说:
“藩厅财政窘迫,还不是大殿忠心奉公的缘故。”
阿部侍从在江户奉公多年,历任要职,可为官颇为清廉,但交游广阔还要支撑富贵的架子,因此耗费颇多,按最近流行的话说,“底囊都上来了”——早就没钱了。
多年来,本家财政全靠向幕府借款支撑,可这借款突然中断,立时就受不了了。
江木繁太郎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安政四年七月,十八岁的正教大人接任藩主,完全一点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感觉,就任大典也是草草完成,颇为寒酸的嫌疑。
为了节省耗费,也是为了避免嫌疑——大殿主政多年根基深厚,颇为当政者忌惮,多次上书后,安政五年(1858年)秋,隐居大殿从江户悄悄返回了福山城。
作为大殿的亲近之人,繁太郎游历全领后,向其禀告了百业凋敝的现状,当时大殿“老泪”纵横——要知道,这可是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的“智慧势州”大人啊。
“自诩只手挽天倾,谁知家中已不宁。”
当时大殿那副哀莫大于心死的样子,江木繁太郎怎么也忘不了。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即使阿部父子和江木都自诩才干,但没钱啥也做不成啊。
“十万两黄金!”
谁也没想到,新任韭山代官江川太郎左卫门英武会出手相助,而且一出手就是这么一大笔钱!——当然,英武也没那么多现金,当年只送来了四万枚天保小判金,另外的六万金需要在之后的两年分批送来。
隐居大殿一生与人为善(长袖善舞),执政的时候提拔了不少英才,没想到最终善有善报,得到了这样的报答。
良德院——老家主阿部侍从隐居后出家的法号,曾跟自己这个多年出谋划策的心腹感慨:
“这么看,太郎左卫门的路真是走对了。”
弘化三年(1846年), 良德院提拔江川坦庵为勘定吟味役。
说实话,尽管有这样的复起提拔的恩义,但后来江川因推行兰学多次被打压,良德院虽然屡次施以援手,但以本心论,大殿并无特别回护之处。
反倒是江川一改当年的飞扬,多次主动退让,忍辱负重之下才把其事业推进到如今幕府不可或缺的地步——韭山炼铁所,如今是扶桑第一大钢铁厂;伊豆国,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处。
可惜的是,安政五年(1858年)七月四日,敦厚的江川坦庵积劳成疾而死,当时闻者无不为之惋惜。
自弘化二年(1845年)起,当时老家主荣升老中首座,江木繁太郎就是其身边的谋主,如何不知道大殿这句感慨的未尽之意,“幕府这么多年反复折腾,无数名臣各有主张抱负,其中还是江川坦庵最后胜出,看得最明白,也走的最远、最成功
。”
无在其位,不谋其政。
隐居大殿为幕政精疲力竭,搞的灰心丧气,这为了不再蹚浑水,都正式出家了,幕政如何,如天边的浮云,如今还是放在一边吧。
江川家这笔钱如及时雨一般,解救了阿部家的苦难,用这笔钱,福山藩开始了坚定的自救之路。
做了十四年的幕府老中,其中更有十年首席,虽然大殿自己对治政幕府的水平妄自菲薄,但这样的经历,治理十一万石的领地那是绰绰有余—虽然号称隐居放权、出家断世俗,但在老家主、江木这样的人眼里,说是说做是做,最多做的隐秘些,真要守诺的话,难道自己是傻子?!
盐铁为国之大利。
炼铁嘛,虽然所得不菲,但投入过多且动静太大,君臣都将其放在一边不做考虑;反而这盐田,有了韭山提供的防海水水泥,倒是可以大搞而特搞之。
安政六年(1859年)夏,福山盐田大规模出盐,家中上下为之欢呼奔走。
但这只是福山新政之一,农学、纺织、工商如今都颇有可观之处。
箱馆奉行崛直秀,虽然在民间因白主之战而闻名,但在大殿阿部伊势守和江木繁太郎眼中,却是内政高手“名宰相”——这孤身前往北虾夷地,白手创下如此功绩,别人不知道,这对君臣能不明白其中的缘故!这刀兵之胜,首在钱粮。作为江川坦庵的得意弟子,只能说是“名师出高徒”,七年苦心积蓄才能一战而成名。
直秀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一直有人关注,只是其地远、其行异,大家都不愿意提出来惹争议罢了。
嘉永二年(1849年)直秀从海外返回扶桑,他当时写了一份“又臭又长”的建白书,这些年仿佛“杳无音信、水波不兴”,但其实,自嘉永六年(1853年)米人黑船第一次来访后,有心人早有关注。
再说了,每搞出重大成绩,江川坦庵就上书说什么,“此事崛直秀早有预见,请调其回江户一展所长”。这些年江川成就很多,因此上书也很多,所以大佬和重臣们对此都听腻了。
有江川在,大家想忘记直秀也难啊。
因此,直秀嘉永二年的建白书,其实不是没人看,但因为里面涉及了太多惊世骇俗的见闻,所以只在小范围流传而已——当然,可读行差是大家公认的,... -->>
万延元年(1860年)7月上旬的一天,备后福山藩的新涯热闹非凡,两里八村的百姓、水吞、小前都云集于此,要知道今天可是分地的大日子啊。
分到地的农人们,忘记了之前出国役时的抱怨,不顾泥泞,跪在其中不断向藩主大人叩首,“英主”之声不绝于耳
可侧用人江木繁太郎,却没有如往常一样陪在家主的身边,经历过千山千水的他,明白“在这个出风头的日子,荣耀应该由一人独享”。
他能理解家主的压力,今天就让他尽情高兴一下好了。
二十一岁的阿部伊予守正教,在别人眼中是享不尽繁华的贵人,可实际上,背负着巨大压力的正教其实很是烦恼——可这两年福山的重臣谁不是这样呢。
阿部家虽然是幕府的名门,但谱代大名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安政六年六月二日(1859年7月1日)起,长崎、神奈川(横滨)、箱馆对外通商。当年就物价沸腾,这转过年来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
按理说,备后福山藩的底子不差,地处濑户内海交通方便,十一万石的领地也颇为富饶,隐居大殿阿部侍从还当过多年的老中首座。可花无百日红,自从安政四年(1857年)后,这家里的财政就每况愈下了。
当年六月,阿部侍从大人得了急病,等好不容易痊愈后,他不顾公方样和各位重臣的多次挽留,坚决地辞去了老中的役职。
人走茶凉,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备后福山阿部家上下没想到这么快。可能是对老藩主执意辞官不满吧,幕府虽然没有严厉追讨本家历年来的借款,但这新借款却支支吾吾的再也没给过。
慑于隐居大殿多年的积威,无人敢于公开抱怨,可家臣们都在私下里说:
“藩厅财政窘迫,还不是大殿忠心奉公的缘故。”
阿部侍从在江户奉公多年,历任要职,可为官颇为清廉,但交游广阔还要支撑富贵的架子,因此耗费颇多,按最近流行的话说,“底囊都上来了”——早就没钱了。
多年来,本家财政全靠向幕府借款支撑,可这借款突然中断,立时就受不了了。
江木繁太郎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安政四年七月,十八岁的正教大人接任藩主,完全一点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感觉,就任大典也是草草完成,颇为寒酸的嫌疑。
为了节省耗费,也是为了避免嫌疑——大殿主政多年根基深厚,颇为当政者忌惮,多次上书后,安政五年(1858年)秋,隐居大殿从江户悄悄返回了福山城。
作为大殿的亲近之人,繁太郎游历全领后,向其禀告了百业凋敝的现状,当时大殿“老泪”纵横——要知道,这可是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的“智慧势州”大人啊。
“自诩只手挽天倾,谁知家中已不宁。”
当时大殿那副哀莫大于心死的样子,江木繁太郎怎么也忘不了。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即使阿部父子和江木都自诩才干,但没钱啥也做不成啊。
“十万两黄金!”
谁也没想到,新任韭山代官江川太郎左卫门英武会出手相助,而且一出手就是这么一大笔钱!——当然,英武也没那么多现金,当年只送来了四万枚天保小判金,另外的六万金需要在之后的两年分批送来。
隐居大殿一生与人为善(长袖善舞),执政的时候提拔了不少英才,没想到最终善有善报,得到了这样的报答。
良德院——老家主阿部侍从隐居后出家的法号,曾跟自己这个多年出谋划策的心腹感慨:
“这么看,太郎左卫门的路真是走对了。”
弘化三年(1846年), 良德院提拔江川坦庵为勘定吟味役。
说实话,尽管有这样的复起提拔的恩义,但后来江川因推行兰学多次被打压,良德院虽然屡次施以援手,但以本心论,大殿并无特别回护之处。
反倒是江川一改当年的飞扬,多次主动退让,忍辱负重之下才把其事业推进到如今幕府不可或缺的地步——韭山炼铁所,如今是扶桑第一大钢铁厂;伊豆国,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处。
可惜的是,安政五年(1858年)七月四日,敦厚的江川坦庵积劳成疾而死,当时闻者无不为之惋惜。
自弘化二年(1845年)起,当时老家主荣升老中首座,江木繁太郎就是其身边的谋主,如何不知道大殿这句感慨的未尽之意,“幕府这么多年反复折腾,无数名臣各有主张抱负,其中还是江川坦庵最后胜出,看得最明白,也走的最远、最成功
。”
无在其位,不谋其政。
隐居大殿为幕政精疲力竭,搞的灰心丧气,这为了不再蹚浑水,都正式出家了,幕政如何,如天边的浮云,如今还是放在一边吧。
江川家这笔钱如及时雨一般,解救了阿部家的苦难,用这笔钱,福山藩开始了坚定的自救之路。
做了十四年的幕府老中,其中更有十年首席,虽然大殿自己对治政幕府的水平妄自菲薄,但这样的经历,治理十一万石的领地那是绰绰有余—虽然号称隐居放权、出家断世俗,但在老家主、江木这样的人眼里,说是说做是做,最多做的隐秘些,真要守诺的话,难道自己是傻子?!
盐铁为国之大利。
炼铁嘛,虽然所得不菲,但投入过多且动静太大,君臣都将其放在一边不做考虑;反而这盐田,有了韭山提供的防海水水泥,倒是可以大搞而特搞之。
安政六年(1859年)夏,福山盐田大规模出盐,家中上下为之欢呼奔走。
但这只是福山新政之一,农学、纺织、工商如今都颇有可观之处。
箱馆奉行崛直秀,虽然在民间因白主之战而闻名,但在大殿阿部伊势守和江木繁太郎眼中,却是内政高手“名宰相”——这孤身前往北虾夷地,白手创下如此功绩,别人不知道,这对君臣能不明白其中的缘故!这刀兵之胜,首在钱粮。作为江川坦庵的得意弟子,只能说是“名师出高徒”,七年苦心积蓄才能一战而成名。
直秀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一直有人关注,只是其地远、其行异,大家都不愿意提出来惹争议罢了。
嘉永二年(1849年)直秀从海外返回扶桑,他当时写了一份“又臭又长”的建白书,这些年仿佛“杳无音信、水波不兴”,但其实,自嘉永六年(1853年)米人黑船第一次来访后,有心人早有关注。
再说了,每搞出重大成绩,江川坦庵就上书说什么,“此事崛直秀早有预见,请调其回江户一展所长”。这些年江川成就很多,因此上书也很多,所以大佬和重臣们对此都听腻了。
有江川在,大家想忘记直秀也难啊。
因此,直秀嘉永二年的建白书,其实不是没人看,但因为里面涉及了太多惊世骇俗的见闻,所以只在小范围流传而已——当然,可读行差是大家公认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