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改革科举揽人才 千年科考第一榜 (1/2)
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弦月狼烟情何以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文章主要是用来交流情感和信息的,文章的平易通达既有利于人们准确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又能节约阅读者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不必像猜谜一样,一篇文章大家边读边猜。同样,太学体成为朝廷中士大夫之间交流、行文的主流文体,各人理解不一样,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
作为文坛领袖欧阳修十分反感这种故作玄虚的文体。欧阳修自小崇拜推行古文运动的韩愈,这次,他正好借助科举考试总负责人和仁宗皇帝信任的机会,大力改革科举制度考试的流程,不拘一格选人才。
进士及第在殿试前要经过四轮考试,主要是考诗赋、策、论、春秋或礼记墨义等项目。过去的流程是考生每轮不及格都会直接被淘汰掉,无缘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考生一路过关斩将,到了殿试阶段还有淘汰。
经欧阳修改革,仁宗批准后,这届进士考试录取标准改为:按考生四轮考试总成绩排名录取,而且殿试阶段不再有淘汰,算作赐同进士出身。这次科举改革功效极大,比如,后来成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他在这次科举第一轮诗赋考试中成绩不及格,按照以往的标准直接被淘汰了,他不可能考上进士,更不消说日后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了,他人生的轨迹只可能是一名有文化的乡村野夫。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欧阳修主持的这次“千年科举第一榜”,共有388人进士及第,他把贤人才子尽收囊中,为大宋发展储备了众多精英人才。其中,日后成为唐宋八大家的大文豪有三人,成为宰相的有九人,文武双全以武建功的名将一名,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一名,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家一名,还有名臣贤官无数。群星闪耀,反而使这届科举前三甲的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显得有些黯淡。
欧阳修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让那些用险怪奇涩、浮华空洞的太学体行文的考生悉数落榜。
落榜的考生和正在学习太学体的学生十分愤怒,在个别人的怂恿下,他们集结在欧阳修上朝的道路上,诋毁、谩骂欧阳修,还往欧阳修私宅中扔石头和破鞋。欧阳修性格刚烈不为所动,坚持推行文风质朴的新古文运动,不久,时髦一时的太学体也就烟消云散了。
欧阳烈的叔公欧阳挺也参加了这次科考,按照考试规则,考生对老师出的题目如有疑问和不懂,可直接去问坐镇在考场中的主考官,由于宋朝采取将考生名字用浆糊纸贴遮起来的办法,所以,批卷老师无法看到答题考生的姓名,这样,即便是自己学生的考卷,批改时也无法作弊。
第一天考诗赋,欧阳挺拿到考卷审题后发觉不对,赶紧去问考场中的主考官欧阳修:“欧阳老师,这道题可能出错了?”
欧阳修和蔼地问:“哪里错了,愿闻其详。”
“这道《丰年有》,‘丰年’这句诗应该是出自于《诗经?周颂》,诗经《周颂?丰年》云:‘丰年多黍多稌’。而不是题目中所标注的那样,出... -->>
文章主要是用来交流情感和信息的,文章的平易通达既有利于人们准确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又能节约阅读者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不必像猜谜一样,一篇文章大家边读边猜。同样,太学体成为朝廷中士大夫之间交流、行文的主流文体,各人理解不一样,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
作为文坛领袖欧阳修十分反感这种故作玄虚的文体。欧阳修自小崇拜推行古文运动的韩愈,这次,他正好借助科举考试总负责人和仁宗皇帝信任的机会,大力改革科举制度考试的流程,不拘一格选人才。
进士及第在殿试前要经过四轮考试,主要是考诗赋、策、论、春秋或礼记墨义等项目。过去的流程是考生每轮不及格都会直接被淘汰掉,无缘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考生一路过关斩将,到了殿试阶段还有淘汰。
经欧阳修改革,仁宗批准后,这届进士考试录取标准改为:按考生四轮考试总成绩排名录取,而且殿试阶段不再有淘汰,算作赐同进士出身。这次科举改革功效极大,比如,后来成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他在这次科举第一轮诗赋考试中成绩不及格,按照以往的标准直接被淘汰了,他不可能考上进士,更不消说日后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了,他人生的轨迹只可能是一名有文化的乡村野夫。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欧阳修主持的这次“千年科举第一榜”,共有388人进士及第,他把贤人才子尽收囊中,为大宋发展储备了众多精英人才。其中,日后成为唐宋八大家的大文豪有三人,成为宰相的有九人,文武双全以武建功的名将一名,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一名,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家一名,还有名臣贤官无数。群星闪耀,反而使这届科举前三甲的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显得有些黯淡。
欧阳修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让那些用险怪奇涩、浮华空洞的太学体行文的考生悉数落榜。
落榜的考生和正在学习太学体的学生十分愤怒,在个别人的怂恿下,他们集结在欧阳修上朝的道路上,诋毁、谩骂欧阳修,还往欧阳修私宅中扔石头和破鞋。欧阳修性格刚烈不为所动,坚持推行文风质朴的新古文运动,不久,时髦一时的太学体也就烟消云散了。
欧阳烈的叔公欧阳挺也参加了这次科考,按照考试规则,考生对老师出的题目如有疑问和不懂,可直接去问坐镇在考场中的主考官,由于宋朝采取将考生名字用浆糊纸贴遮起来的办法,所以,批卷老师无法看到答题考生的姓名,这样,即便是自己学生的考卷,批改时也无法作弊。
第一天考诗赋,欧阳挺拿到考卷审题后发觉不对,赶紧去问考场中的主考官欧阳修:“欧阳老师,这道题可能出错了?”
欧阳修和蔼地问:“哪里错了,愿闻其详。”
“这道《丰年有》,‘丰年’这句诗应该是出自于《诗经?周颂》,诗经《周颂?丰年》云:‘丰年多黍多稌’。而不是题目中所标注的那样,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