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元547年,九月,彭城。
萧渊明率领的南梁大军水陆并进,从东南方向杀进东魏的领土,包围了徐州治所彭城。
镇守彭城的是东魏徐州刺史王则。
王则也算是当时知名的武将,二十出头就靠军功拿到了子爵的爵位,两魏分裂初年曾经出任东魏总管三荆二襄南雍等六个州的军事总司令兼荆州刺史,位高权重。
可惜他关键时候不太给力,在沙苑失败之后居然直接弃城逃跑,把整个荆襄地区拱手送给了宇文泰。好在当时高欢面慈心软,只是骂了他一顿,没有治他的罪。
等到侯景叛乱之后,高澄四处抓能打仗的人顶到前线,王则虽然有黑历史,但听说武力还不错,所以被临时顶缸任命为徐州刺史。
没想到王则首先面对的不是侯景的叛军,而是来自南梁的外部势力。
萧渊明的大军到达彭城之后,首先在寒山安营扎寨。
寒山位于泗水的上游,距离彭城大约十八里左右。之所以驻扎在这里,而非直接攻城,完全是出自萧衍的安排。
萧衍是真正领过兵打过仗的人,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在战略部署上还是很有见地的。他在决定出兵北伐的时候,就提前拟定好了基本的作战方案。
首先,彭城是东魏的军事重镇,城防必定非常严密;其次,东西魏长年互相掐架,将领和士兵都身经百战,而南梁这边承平四十多年,基本没打过什么大规模的战争,战斗力上并不占优;再有,南梁最能打的两位将领,陈庆之和兰钦,此时都已经去世了,萧渊明也好,他手下的那帮将领也好,实战经验都不太够,这种情况下直接搞常规攻城战,风险未免太大。
所以萧衍给萧渊明制定的方案是用水攻。
具体来说,就是在先修一圈围城坝,把彭城整个围起来,再在泗水上垒一座拦河坝,抬高泗水的水位,最后通过导流坝一路把水引到彭城。
为了防止萧渊明不懂得如何实际操作,萧衍甚至还给他配备了一位有经验的指导老师,也就是羊侃。
现在正值九月,淮河流域水量充沛,正是水攻的好时机。南梁部队在羊侃的指导和监督下,全军总动员,只花了二十天就完成了整个筑坝工程。
放水的那一刻,汹涌的泗水如同万马奔腾,转眼之间就把彭城周边变成了一片汪洋,水势大的时候,最高水位已经触及了城墙的垛口。
羊侃一看战机已到,建议萧渊明立刻趁着水势开始攻城。现在水位这么高,完全可以坐船平趟过去,都不用走城门了。
结果萧渊明不同意,因为萧衍给他的指导中只让他引水灌城,没让他发兵攻城。
萧渊明是个老实孩子,他说的也是事实。萧衍的原话是这样的:“汝等众军可止于寒山筑堰,引清水以灌彭城。大水一泛,孤城自殄,慎勿妄动。”
羊侃急得直跺脚:侯爷啊,你不能拘泥于诏书的字眼儿啊,咱们这么折腾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把彭城打下来么?现在眼看着彭城唾手可得,咱们如果不抓紧时间攻城,等东魏的援军过来就晚了。
萧渊明无言以对,但依旧咬死不出兵。
你说的也许有道理,但我叔叔让我等着彭城主动投降,我得听叔叔的话。
羊侃气死了,心说萧家这帮人咋都是笨蛋啊。大军出征在外,你作为主帅,居然一点儿主见都没有,这个仗还怎么打。
算了,我只是个友情指导,给出的建议你可以不听,但你帐下兄弟们的建议你总得考虑一下吧。
于是羊侃私下里跟南梁的几个高级将领沟通了一下,结果大家都认同他的看法。毕竟眼看着彭城唾手可得,这种送上门来的功劳不捡白不捡。
在第二天军事会议上,大家一致要求去攻城。
没想到萧渊明有用的本事没有,倔脾气却比谁都大。你们不是想起高调么,我偏不同意,反正现在我是主帅,没我的命令我看谁敢动。
众将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此时彭城城里已经被淹得稀里哗啦,守军和百姓都被迫跑到高处躲水,正常的做饭睡觉都困难,守城工作更是漏洞百出。王则本来都快绝望了,但他之前有过弃城的前科,如果这次再随便放弃,面子上实在挂不住。他决定再坚持坚持,撑一天算一天,哪怕敌军杀进城的时候投降也比不战而降好听一点儿。
萧渊明等着王则投降,王则等着萧渊明进攻。
双方一耗就是一个多月,最后终于成功把东魏的救兵给等过来了。
年初讨伐侯景的时候,领兵的主帅是韩轨,可惜实践证明这个哥们的水平不太行,所以这次高澄打算换人,让他的叔叔高岳担任主帅,让潘乐做副手,任务是先解彭城之围,再转过头去收复被侯景卖掉的地盘。
陈元康表示这个安排不合适。
南梁大军的人数虽多,但从主帅到将领都是平庸之辈,所以救彭城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付侯景。
高岳是高家本族,资历也够高,让他居中坐镇倒是没问题,但他多年不在第一线打仗,经验和谋略相对侯景并没有优势。而潘乐就更不用提了,只是个战将而已,反应慢见事迟,让他去打侯景更白给。
高澄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看派谁过去合适?
陈元康说高王去世前交代了啊,大将军你咋忘了呢?众将之中能对付侯景的,唯有慕容绍宗一人而已。
高澄当然记得高欢临死前交代的话,他一直没正式启用慕容绍宗,是因为心里还有些顾虑。
慕容绍宗毕竟是从尔朱兆那里投降过来的人,并非高氏嫡系,如果贸然把他空降成主帅,其他那帮勋贵们会不会闹情绪?另外,难道我老爹就那么神?说的就那么准?我东魏这么多人,真的一个能对付侯景的都没有?
陈元康道:“大将军你就别犹豫了,高王识人的本事比咱们强得多,按他说的办肯定没问题。你如果担心别人有意见,具体操作上还是可以让高岳当主帅,但实际指挥工作委托给慕容绍宗。”
高澄再三考虑之后,最终同意了陈元康的建议。
高澄很清楚自己眼前的处境,现在侯景公开造反,南梁趁火打劫,西魏在边上虎视眈眈,国内还有很多怀疑的声音,局面对他而言是空前的不利,如果不能尽快解决问题,他的接班过程很可能要翻船。
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现在最重要的是取得一次像样的胜利,证明自己的实力。
他已经没有太多试错的机会了。
十月,四十七岁的慕容绍宗被正式任命为东南道行台,节度三徐二兖五州军事,率领大军去救援彭城。
在被雪藏了十五年之后,慕容绍宗终于有了正式登场展露才华的机会。
从仕途发展上来看,慕容绍宗这些年过得可以说是相当不如意。他归顺高欢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是邺城的图书管理员(掌管府库图籍),之后只带兵讨伐过一些小叛乱,从没有在正面战场上亮过相,后来好不容易当上了刺史,结果被人诬告说有复国谋反的野心,直接被免官调回了朝廷。
但慕容绍宗其实也习惯了,因为他的姓氏已经决定了他必须小心翼翼地过日子。
慕容绍宗虽然是尔朱荣的表弟,但他本人并非契胡,而是不折不扣的鲜卑贵族。他的七世祖,就是十六国第一名将,大名鼎鼎的前燕太原王慕容恪。
... -->>
公元547年,九月,彭城。
萧渊明率领的南梁大军水陆并进,从东南方向杀进东魏的领土,包围了徐州治所彭城。
镇守彭城的是东魏徐州刺史王则。
王则也算是当时知名的武将,二十出头就靠军功拿到了子爵的爵位,两魏分裂初年曾经出任东魏总管三荆二襄南雍等六个州的军事总司令兼荆州刺史,位高权重。
可惜他关键时候不太给力,在沙苑失败之后居然直接弃城逃跑,把整个荆襄地区拱手送给了宇文泰。好在当时高欢面慈心软,只是骂了他一顿,没有治他的罪。
等到侯景叛乱之后,高澄四处抓能打仗的人顶到前线,王则虽然有黑历史,但听说武力还不错,所以被临时顶缸任命为徐州刺史。
没想到王则首先面对的不是侯景的叛军,而是来自南梁的外部势力。
萧渊明的大军到达彭城之后,首先在寒山安营扎寨。
寒山位于泗水的上游,距离彭城大约十八里左右。之所以驻扎在这里,而非直接攻城,完全是出自萧衍的安排。
萧衍是真正领过兵打过仗的人,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在战略部署上还是很有见地的。他在决定出兵北伐的时候,就提前拟定好了基本的作战方案。
首先,彭城是东魏的军事重镇,城防必定非常严密;其次,东西魏长年互相掐架,将领和士兵都身经百战,而南梁这边承平四十多年,基本没打过什么大规模的战争,战斗力上并不占优;再有,南梁最能打的两位将领,陈庆之和兰钦,此时都已经去世了,萧渊明也好,他手下的那帮将领也好,实战经验都不太够,这种情况下直接搞常规攻城战,风险未免太大。
所以萧衍给萧渊明制定的方案是用水攻。
具体来说,就是在先修一圈围城坝,把彭城整个围起来,再在泗水上垒一座拦河坝,抬高泗水的水位,最后通过导流坝一路把水引到彭城。
为了防止萧渊明不懂得如何实际操作,萧衍甚至还给他配备了一位有经验的指导老师,也就是羊侃。
现在正值九月,淮河流域水量充沛,正是水攻的好时机。南梁部队在羊侃的指导和监督下,全军总动员,只花了二十天就完成了整个筑坝工程。
放水的那一刻,汹涌的泗水如同万马奔腾,转眼之间就把彭城周边变成了一片汪洋,水势大的时候,最高水位已经触及了城墙的垛口。
羊侃一看战机已到,建议萧渊明立刻趁着水势开始攻城。现在水位这么高,完全可以坐船平趟过去,都不用走城门了。
结果萧渊明不同意,因为萧衍给他的指导中只让他引水灌城,没让他发兵攻城。
萧渊明是个老实孩子,他说的也是事实。萧衍的原话是这样的:“汝等众军可止于寒山筑堰,引清水以灌彭城。大水一泛,孤城自殄,慎勿妄动。”
羊侃急得直跺脚:侯爷啊,你不能拘泥于诏书的字眼儿啊,咱们这么折腾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把彭城打下来么?现在眼看着彭城唾手可得,咱们如果不抓紧时间攻城,等东魏的援军过来就晚了。
萧渊明无言以对,但依旧咬死不出兵。
你说的也许有道理,但我叔叔让我等着彭城主动投降,我得听叔叔的话。
羊侃气死了,心说萧家这帮人咋都是笨蛋啊。大军出征在外,你作为主帅,居然一点儿主见都没有,这个仗还怎么打。
算了,我只是个友情指导,给出的建议你可以不听,但你帐下兄弟们的建议你总得考虑一下吧。
于是羊侃私下里跟南梁的几个高级将领沟通了一下,结果大家都认同他的看法。毕竟眼看着彭城唾手可得,这种送上门来的功劳不捡白不捡。
在第二天军事会议上,大家一致要求去攻城。
没想到萧渊明有用的本事没有,倔脾气却比谁都大。你们不是想起高调么,我偏不同意,反正现在我是主帅,没我的命令我看谁敢动。
众将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此时彭城城里已经被淹得稀里哗啦,守军和百姓都被迫跑到高处躲水,正常的做饭睡觉都困难,守城工作更是漏洞百出。王则本来都快绝望了,但他之前有过弃城的前科,如果这次再随便放弃,面子上实在挂不住。他决定再坚持坚持,撑一天算一天,哪怕敌军杀进城的时候投降也比不战而降好听一点儿。
萧渊明等着王则投降,王则等着萧渊明进攻。
双方一耗就是一个多月,最后终于成功把东魏的救兵给等过来了。
年初讨伐侯景的时候,领兵的主帅是韩轨,可惜实践证明这个哥们的水平不太行,所以这次高澄打算换人,让他的叔叔高岳担任主帅,让潘乐做副手,任务是先解彭城之围,再转过头去收复被侯景卖掉的地盘。
陈元康表示这个安排不合适。
南梁大军的人数虽多,但从主帅到将领都是平庸之辈,所以救彭城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付侯景。
高岳是高家本族,资历也够高,让他居中坐镇倒是没问题,但他多年不在第一线打仗,经验和谋略相对侯景并没有优势。而潘乐就更不用提了,只是个战将而已,反应慢见事迟,让他去打侯景更白给。
高澄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看派谁过去合适?
陈元康说高王去世前交代了啊,大将军你咋忘了呢?众将之中能对付侯景的,唯有慕容绍宗一人而已。
高澄当然记得高欢临死前交代的话,他一直没正式启用慕容绍宗,是因为心里还有些顾虑。
慕容绍宗毕竟是从尔朱兆那里投降过来的人,并非高氏嫡系,如果贸然把他空降成主帅,其他那帮勋贵们会不会闹情绪?另外,难道我老爹就那么神?说的就那么准?我东魏这么多人,真的一个能对付侯景的都没有?
陈元康道:“大将军你就别犹豫了,高王识人的本事比咱们强得多,按他说的办肯定没问题。你如果担心别人有意见,具体操作上还是可以让高岳当主帅,但实际指挥工作委托给慕容绍宗。”
高澄再三考虑之后,最终同意了陈元康的建议。
高澄很清楚自己眼前的处境,现在侯景公开造反,南梁趁火打劫,西魏在边上虎视眈眈,国内还有很多怀疑的声音,局面对他而言是空前的不利,如果不能尽快解决问题,他的接班过程很可能要翻船。
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现在最重要的是取得一次像样的胜利,证明自己的实力。
他已经没有太多试错的机会了。
十月,四十七岁的慕容绍宗被正式任命为东南道行台,节度三徐二兖五州军事,率领大军去救援彭城。
在被雪藏了十五年之后,慕容绍宗终于有了正式登场展露才华的机会。
从仕途发展上来看,慕容绍宗这些年过得可以说是相当不如意。他归顺高欢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是邺城的图书管理员(掌管府库图籍),之后只带兵讨伐过一些小叛乱,从没有在正面战场上亮过相,后来好不容易当上了刺史,结果被人诬告说有复国谋反的野心,直接被免官调回了朝廷。
但慕容绍宗其实也习惯了,因为他的姓氏已经决定了他必须小心翼翼地过日子。
慕容绍宗虽然是尔朱荣的表弟,但他本人并非契胡,而是不折不扣的鲜卑贵族。他的七世祖,就是十六国第一名将,大名鼎鼎的前燕太原王慕容恪。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