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再婚的女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君诺重九鼎,古歌“艾草”作凭证,却如朝露影。残露犹
自系一命,无奈又过今秋梦。
倘若人长寿,此日烦忧追忆否?如今甚怀旧。
厌居尘世避山间,夜半明月照无遗。
这些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和歌大概家喻户晓,被定家这样抄录下来,就索然无味,似乎和歌的生命就此枯竭,但我自己注视着定家那笔法古怪的字体,忽然觉得自己的残年的悲哀难道也会如此,我会在这种悲哀中长命偷生吗?这恐怕因为尽管我不怎么喜欢定家的书法,但面对他的真迹,毕竟感受到定家的人生际遇以及他寄情于古歌的心怀,同时自己也已经衰弱到“残露犹自系一命”的缘故吧。
前此日子,我在旧书店看到一本伊势集,集定家书法,比较齐全。那家旧书店还有西行法师真迹、藤原定家手抄本山家山中集,评点、眉批皆出自定家之子。与西行、定家相比,实隆自然望尘莫及,然实隆墨迹之贱确也反映出末世人之衰败,未免令人哀叹。我在那家旧书店见到实隆自咏自书的住吉法乐百首和三十六歌仙的纸板。
义政、义尚与住吉也有直接关联,但我是因为这本往吉法乐百首把他们与住吉硬拉在一起的。在我涉览的有关义尚的资料中,实隆公记实在举足轻重,将他与东山的那些人,例如宗抵联系起来探讨也颇有意思,我对实隆怀有亲切之感。他作为钦差特使前往近江探望隐居故里的义尚,醉意陶然地回京,日记里的那些文字,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忍俊不禁。实隆在捍卫皇室、保护古籍方面鞠躬尽瘁,但作为歌人、古典文学家,比起镰仓的定家,实在不能望其项背,也不具备稍在其前的兼良那样的造诣实力。他为人敦厚温良,性情开朗乐观,同样苟全于兵荒马乱之末世,却没有义尚父子、宗抵那样痛心疾首;虽无佳作传世,其一生行止却是时代的写照。这样一个形象的实隆倒令人倾心好感。
住吉法乐百首自然录有百首和歌,制成手卷,稍长,既不能镶入匾额,也不能当横披,况且和歌、书法亦均非上乘,售价之低令我吃惊,也就没有买,事后却时常想起挂念于心。我对和歌、书法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几乎记不得了,但总想有一份实隆的手迹置于身旁作为对其人的怀思。
我在住吉的旅馆看到朋友须山抄写的梁尘秘抄里的和歌时,也很自然地想起实隆的住吉法乐百首。
我手头还留有一些与去世的朋友抄写和歌所用的同样的方形纸板。又被人索求墨迹,便在一张纸板上抄录住吉的和歌。
夜寒兼衣单,望处鹊噪欲降霜。
然后在另一张纸板上抄录一首古代和歌:
谅亦可哀住吉神,虚幻之舟撑来时。
后三条天皇的“虚幻之舟”原意何指?对于我来说,这“虚幻之舟”只能是指我的心灵、我的人生。
我为什么如此牵强附会地从灵华的月中桂、义尚的和歌墨迹联想住吉呢?大概因为我这个人注定着非去住吉不可吧。
我5岁的时候是否走过住吉神社的拱桥,现在对我也是“梦乎现实乎?不知是梦还是真”
5岁那一年,母亲牵着我的手去住吉。“牵着我的手”绝非言过其实。我小时候大人不牵着我的手我不敢出门。好像我和母亲在拱桥前面站了好长时间。我记得拱桥又高又陡,可怕地鼓翘起来,令人望而生畏。母亲比平时格外亲切温柔地鼓励我,说行平已经长大了,这座桥走得过去。我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点点头。母亲一直盯着我的脸。
“过了桥,我告诉你一件事。”
“什么事?”
“很重要很重要的事。”
“是听起来很可怜的事吗?”
“对了,是很可怜、很伤心很伤心的事。”
那个时候,好像大人们都乐意给孩子讲悲哀可怜的事情。
一旦登上拱桥,其实并不可怕。我惊异地发现自己的力量,觉得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走过去,但那时的确被母亲使劲拽着手或者扶着身子。走到桥顶,我也达到得意的巅峰。就在桥头上,母亲告诉我一件惊骇的事。
母亲的原话我记不清了。她说她不是我的亲妈,我是她姐姐的孩子,我的生母前些日子去世了。
下桥比上桥害怕。我是被她抱下来的。我觉得母亲在桥顶上告诉我这件事太具有戏剧性。我真的在5岁的时候走过那座拱桥吗?我连这件事都怀疑,可见记忆力已经很糟糕。也许是我的妄想编织的幻梦。但是,五十年前那个女人为了求神护情对我坦言真相,也许先要看看年幼的我是否有勇气走过拱桥。我参拜的出生地守护神就是任吉神社。
姐姐的死去对母亲震动很大,她才不得不把实情告诉我。但我并不怨恨她,不论是否在拱桥上,我只记得泪水顺着母亲自皙的下巴流淌,然而从那一刻开始,我的人生变得疯狂。
不久,我开始觉得我的出生颇为蹊跷,生母之死也不正常。
我生母和养母的家都离住吉不太远,可是我除了5岁那年去过一趟住吉外,后来再没去过。
如今活得穷困潦倒以为死期将至之时,心头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再去看一次住吉的拱桥,却不料在住吉的旅馆里偶尔看到须山留下的墨迹,这大概是某种因缘吧。
第二天早晨,我一边念叨着“虽云佛常在,哀其身不显。拂晓人声寂,依稀梦中见”一边往住吉神社走去。从远处望去,那座拱桥出乎意外地高大,5岁的胆小鬼很难过得去,可是近前一看,不禁失笑。原来桥的两侧都凿有几个踩脚的窟窿眼。我做梦也没有想起还有这样的立脚点。至于拱桥是否还是五十年前的老样子,自然不得而知,但桥上有踩脚的窟窿眼使我像傻子一样呆立桥前。
当我手抓栏杆脚踩窟窿眼一步步走上桥的时候,发现窟窿之间的距离比较宽,5岁的小孩子的脚步怎么也够不着。我下了拱桥,长叹一口气,心想我的人生历程中是否也曾有过这窟窿眼般的立脚点呢,无奈遥远的悲哀和衰弱仿佛使我眼前一片发黑。
你在何处?
(郑民钦译)
br /> 君诺重九鼎,古歌“艾草”作凭证,却如朝露影。残露犹
自系一命,无奈又过今秋梦。
倘若人长寿,此日烦忧追忆否?如今甚怀旧。
厌居尘世避山间,夜半明月照无遗。
这些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和歌大概家喻户晓,被定家这样抄录下来,就索然无味,似乎和歌的生命就此枯竭,但我自己注视着定家那笔法古怪的字体,忽然觉得自己的残年的悲哀难道也会如此,我会在这种悲哀中长命偷生吗?这恐怕因为尽管我不怎么喜欢定家的书法,但面对他的真迹,毕竟感受到定家的人生际遇以及他寄情于古歌的心怀,同时自己也已经衰弱到“残露犹自系一命”的缘故吧。
前此日子,我在旧书店看到一本伊势集,集定家书法,比较齐全。那家旧书店还有西行法师真迹、藤原定家手抄本山家山中集,评点、眉批皆出自定家之子。与西行、定家相比,实隆自然望尘莫及,然实隆墨迹之贱确也反映出末世人之衰败,未免令人哀叹。我在那家旧书店见到实隆自咏自书的住吉法乐百首和三十六歌仙的纸板。
义政、义尚与住吉也有直接关联,但我是因为这本往吉法乐百首把他们与住吉硬拉在一起的。在我涉览的有关义尚的资料中,实隆公记实在举足轻重,将他与东山的那些人,例如宗抵联系起来探讨也颇有意思,我对实隆怀有亲切之感。他作为钦差特使前往近江探望隐居故里的义尚,醉意陶然地回京,日记里的那些文字,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忍俊不禁。实隆在捍卫皇室、保护古籍方面鞠躬尽瘁,但作为歌人、古典文学家,比起镰仓的定家,实在不能望其项背,也不具备稍在其前的兼良那样的造诣实力。他为人敦厚温良,性情开朗乐观,同样苟全于兵荒马乱之末世,却没有义尚父子、宗抵那样痛心疾首;虽无佳作传世,其一生行止却是时代的写照。这样一个形象的实隆倒令人倾心好感。
住吉法乐百首自然录有百首和歌,制成手卷,稍长,既不能镶入匾额,也不能当横披,况且和歌、书法亦均非上乘,售价之低令我吃惊,也就没有买,事后却时常想起挂念于心。我对和歌、书法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几乎记不得了,但总想有一份实隆的手迹置于身旁作为对其人的怀思。
我在住吉的旅馆看到朋友须山抄写的梁尘秘抄里的和歌时,也很自然地想起实隆的住吉法乐百首。
我手头还留有一些与去世的朋友抄写和歌所用的同样的方形纸板。又被人索求墨迹,便在一张纸板上抄录住吉的和歌。
夜寒兼衣单,望处鹊噪欲降霜。
然后在另一张纸板上抄录一首古代和歌:
谅亦可哀住吉神,虚幻之舟撑来时。
后三条天皇的“虚幻之舟”原意何指?对于我来说,这“虚幻之舟”只能是指我的心灵、我的人生。
我为什么如此牵强附会地从灵华的月中桂、义尚的和歌墨迹联想住吉呢?大概因为我这个人注定着非去住吉不可吧。
我5岁的时候是否走过住吉神社的拱桥,现在对我也是“梦乎现实乎?不知是梦还是真”
5岁那一年,母亲牵着我的手去住吉。“牵着我的手”绝非言过其实。我小时候大人不牵着我的手我不敢出门。好像我和母亲在拱桥前面站了好长时间。我记得拱桥又高又陡,可怕地鼓翘起来,令人望而生畏。母亲比平时格外亲切温柔地鼓励我,说行平已经长大了,这座桥走得过去。我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点点头。母亲一直盯着我的脸。
“过了桥,我告诉你一件事。”
“什么事?”
“很重要很重要的事。”
“是听起来很可怜的事吗?”
“对了,是很可怜、很伤心很伤心的事。”
那个时候,好像大人们都乐意给孩子讲悲哀可怜的事情。
一旦登上拱桥,其实并不可怕。我惊异地发现自己的力量,觉得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走过去,但那时的确被母亲使劲拽着手或者扶着身子。走到桥顶,我也达到得意的巅峰。就在桥头上,母亲告诉我一件惊骇的事。
母亲的原话我记不清了。她说她不是我的亲妈,我是她姐姐的孩子,我的生母前些日子去世了。
下桥比上桥害怕。我是被她抱下来的。我觉得母亲在桥顶上告诉我这件事太具有戏剧性。我真的在5岁的时候走过那座拱桥吗?我连这件事都怀疑,可见记忆力已经很糟糕。也许是我的妄想编织的幻梦。但是,五十年前那个女人为了求神护情对我坦言真相,也许先要看看年幼的我是否有勇气走过拱桥。我参拜的出生地守护神就是任吉神社。
姐姐的死去对母亲震动很大,她才不得不把实情告诉我。但我并不怨恨她,不论是否在拱桥上,我只记得泪水顺着母亲自皙的下巴流淌,然而从那一刻开始,我的人生变得疯狂。
不久,我开始觉得我的出生颇为蹊跷,生母之死也不正常。
我生母和养母的家都离住吉不太远,可是我除了5岁那年去过一趟住吉外,后来再没去过。
如今活得穷困潦倒以为死期将至之时,心头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再去看一次住吉的拱桥,却不料在住吉的旅馆里偶尔看到须山留下的墨迹,这大概是某种因缘吧。
第二天早晨,我一边念叨着“虽云佛常在,哀其身不显。拂晓人声寂,依稀梦中见”一边往住吉神社走去。从远处望去,那座拱桥出乎意外地高大,5岁的胆小鬼很难过得去,可是近前一看,不禁失笑。原来桥的两侧都凿有几个踩脚的窟窿眼。我做梦也没有想起还有这样的立脚点。至于拱桥是否还是五十年前的老样子,自然不得而知,但桥上有踩脚的窟窿眼使我像傻子一样呆立桥前。
当我手抓栏杆脚踩窟窿眼一步步走上桥的时候,发现窟窿之间的距离比较宽,5岁的小孩子的脚步怎么也够不着。我下了拱桥,长叹一口气,心想我的人生历程中是否也曾有过这窟窿眼般的立脚点呢,无奈遥远的悲哀和衰弱仿佛使我眼前一片发黑。
你在何处?
(郑民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