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带雨的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又言:“安危相易,福祸相生”;民间的熟语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人们常用这句话自我安慰、抚慰别人,东西砸了是“打发打发”被盗是“破财消灾”吃亏则“吃亏是福”孩子摔跤便说“长高了”是承袭老庄“相易相生”“所倚所伏”的福祸观。
是这样吗?有人从楼上泼下一盆水在自己身上,一时冲动和人家吵架打架,便难免伤了精神损了身体,结仇结恨,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如果听了“后福”的安慰话,不怄气,不怒气伤身,也许还避免了引发大祸。这样看,还真的是“后福”
有另一种说法:福与祸未必“所倚所伏”未必“相生相易”未必今天遭了祸明天就是福,今年遭了祸明年就是福,不信这样的福祸转化说。
亲历过数次难,每次必有朋友安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后福”吗?看来“后福”说有时对,有时并不对,得看对“福”的要求和尺度。而且,安危相易、福祸相生也只能从历史长河看,短短的某一段“河道”里却不是必然性的。
一次是60年代,抱着一岁的儿子在矿山水井边,一滑脚几乎栽进井里。我一番惊吓,虽然没有落进去,也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第二次是70年代,一高山峻岭的“十八弯”处,左边是高耸的山壁,右边是几十丈的深渊,窄道上两车狭路相逢。一刹那千钧一发间,两辆车头紧挨,只差一刹那便要一同翻下深渊。我坐车头处,车头相对,我与那车上坐着的人面面相觑。
又一次是80年代,工地高楼一根三角铁从上而下,挨着我胳膊直插入地
几次都有人安慰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听后得了一份欣慰,心里平平和和,尤其后两次没有激动得骂人,没有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有去找人家相骂打架。于是平平安安,没有惹出什么麻烦。也可以回答说,是福,无祸就是福。
如果想着大难后有所得,甚至是后福无量,那么,以我的亲身经历只能回答说,大难后未必有福。
各人的福祸观和对福祸的尺度,理解也不相同,有人说吃饱穿暖就是福,有人说无祸即是福,有人说大难不死就是福有人却不然。
913时居民老太议论纷纷说:“孩子都工作了,不愁吃不愁穿,多有福气,竟还‘抓三只鸡’跑去什么‘肚子的汗’,接班人都定了,太没心没肺。”又有人说:“都九千岁爷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怎么还不知足,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居民老太和“一人之下”者,其福祸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说来说去的“安危相易,福祸相生”说来说去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为宣传福祸观吗?不是的。
我的体会是福祸无法预测,如俗话说的“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如诗人说的“天有昼夜阴晴,人有吉凶祸福”;如哲人说的“福祸茫茫不可期”如圣人说的“祸福倚伏无穷,虽圣者智者不得防”
我赞成“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的说法;“福莫大于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且由它去,管它是祸是福,不操心操肺的“福生于无为,而患于多欲与多虑”
顺其自然好“不求上进”好,不多欲多虑好,安安心心过日子好“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如此心里坦荡荡,少生病,少愁白些头发,岂不就已经是福。无忧无虑度天年,岂不就是福中福!民间的说法是:是福不会祸,是祸躲不过。还是抱这样的平常心态好。
有些富人权贵到老年后常常唉声叹气,自己什么没有?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要名声有名声,什么都有了,什么都满足了,什么都能得到了,可就是要不来青春,只能留下财产给儿孙坐享其成,自己则剩下一条茫茫路。
有人愁着留下的位子没有儿孙接,或者儿孙不争气接不下来;有人愁自己“金山银山”花不完,没有儿子继承财产心焦。唉!冒抛头颅洒热血挣来的江山,辛辛苦苦积攒的金银财宝得给“外姓人”;有人儿女不孝顺,不乐意把财产留给儿女,望着金山银山发愁,赌气把钞票四处散发,吓得人家往后躲——当然也有救苦济贫,或者送去寺院庙宇积阴德。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乎?是。“大难不死未必福”乎?也是。全没有错。淡泊之,淡泊本身就是福,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最是妙境。大难中不死便赚来了生命,赚来了日子,赚来了继续留在这世间,岂不就是福!
老庄哲学好利害呀,辩证来辩证去,怎么说也有理,妙而又妙,可以安神,可以安心,似镇定剂,大大的对身体有脾益。嘿嘿,能学来他们的祸福观也是种福。
老庄哲学可以辨过来辩过去,老马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可以辩过来辩过去的吧。
大难不死焉有后福。究竟大难之后是祸是福,有句古话可供参考:“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又言:“安危相易,福祸相生”;民间的熟语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人们常用这句话自我安慰、抚慰别人,东西砸了是“打发打发”被盗是“破财消灾”吃亏则“吃亏是福”孩子摔跤便说“长高了”是承袭老庄“相易相生”“所倚所伏”的福祸观。
是这样吗?有人从楼上泼下一盆水在自己身上,一时冲动和人家吵架打架,便难免伤了精神损了身体,结仇结恨,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如果听了“后福”的安慰话,不怄气,不怒气伤身,也许还避免了引发大祸。这样看,还真的是“后福”
有另一种说法:福与祸未必“所倚所伏”未必“相生相易”未必今天遭了祸明天就是福,今年遭了祸明年就是福,不信这样的福祸转化说。
亲历过数次难,每次必有朋友安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后福”吗?看来“后福”说有时对,有时并不对,得看对“福”的要求和尺度。而且,安危相易、福祸相生也只能从历史长河看,短短的某一段“河道”里却不是必然性的。
一次是60年代,抱着一岁的儿子在矿山水井边,一滑脚几乎栽进井里。我一番惊吓,虽然没有落进去,也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第二次是70年代,一高山峻岭的“十八弯”处,左边是高耸的山壁,右边是几十丈的深渊,窄道上两车狭路相逢。一刹那千钧一发间,两辆车头紧挨,只差一刹那便要一同翻下深渊。我坐车头处,车头相对,我与那车上坐着的人面面相觑。
又一次是80年代,工地高楼一根三角铁从上而下,挨着我胳膊直插入地
几次都有人安慰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听后得了一份欣慰,心里平平和和,尤其后两次没有激动得骂人,没有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有去找人家相骂打架。于是平平安安,没有惹出什么麻烦。也可以回答说,是福,无祸就是福。
如果想着大难后有所得,甚至是后福无量,那么,以我的亲身经历只能回答说,大难后未必有福。
各人的福祸观和对福祸的尺度,理解也不相同,有人说吃饱穿暖就是福,有人说无祸即是福,有人说大难不死就是福有人却不然。
913时居民老太议论纷纷说:“孩子都工作了,不愁吃不愁穿,多有福气,竟还‘抓三只鸡’跑去什么‘肚子的汗’,接班人都定了,太没心没肺。”又有人说:“都九千岁爷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怎么还不知足,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居民老太和“一人之下”者,其福祸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说来说去的“安危相易,福祸相生”说来说去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为宣传福祸观吗?不是的。
我的体会是福祸无法预测,如俗话说的“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如诗人说的“天有昼夜阴晴,人有吉凶祸福”;如哲人说的“福祸茫茫不可期”如圣人说的“祸福倚伏无穷,虽圣者智者不得防”
我赞成“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的说法;“福莫大于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且由它去,管它是祸是福,不操心操肺的“福生于无为,而患于多欲与多虑”
顺其自然好“不求上进”好,不多欲多虑好,安安心心过日子好“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如此心里坦荡荡,少生病,少愁白些头发,岂不就已经是福。无忧无虑度天年,岂不就是福中福!民间的说法是:是福不会祸,是祸躲不过。还是抱这样的平常心态好。
有些富人权贵到老年后常常唉声叹气,自己什么没有?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要名声有名声,什么都有了,什么都满足了,什么都能得到了,可就是要不来青春,只能留下财产给儿孙坐享其成,自己则剩下一条茫茫路。
有人愁着留下的位子没有儿孙接,或者儿孙不争气接不下来;有人愁自己“金山银山”花不完,没有儿子继承财产心焦。唉!冒抛头颅洒热血挣来的江山,辛辛苦苦积攒的金银财宝得给“外姓人”;有人儿女不孝顺,不乐意把财产留给儿女,望着金山银山发愁,赌气把钞票四处散发,吓得人家往后躲——当然也有救苦济贫,或者送去寺院庙宇积阴德。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乎?是。“大难不死未必福”乎?也是。全没有错。淡泊之,淡泊本身就是福,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最是妙境。大难中不死便赚来了生命,赚来了日子,赚来了继续留在这世间,岂不就是福!
老庄哲学好利害呀,辩证来辩证去,怎么说也有理,妙而又妙,可以安神,可以安心,似镇定剂,大大的对身体有脾益。嘿嘿,能学来他们的祸福观也是种福。
老庄哲学可以辨过来辩过去,老马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可以辩过来辩过去的吧。
大难不死焉有后福。究竟大难之后是祸是福,有句古话可供参考:“祸福无门,唯人所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