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带雨的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黎婆婆、李婆婆、郦婆婆仨,那时候年纪并不老,甚至还相当年轻,但是已经称呼婆婆。
从前的儿媳只要进了婆家的门,无论丈夫的妈妈多大年纪,按规矩就称呼婆婆,跟着孩子叫,孩子没出生也一样叫做婆婆,反正结婚以后孩子迟早是要生的嘛。
过去的法定婚龄小,男二十女十八,所以黎婆婆、李婆婆、郦婆婆仨虽然才不惑之年,就已经被叫做婆婆。
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如一片星火燎原之势的年代,战斗组、战斗队、战斗兵团势如雨后春笋的发展。许多人自成战斗组、战斗队,还有打上“兵团”和“司令部”旗号的。甚至一个人成立“兵团”和“司令部”司令是自己,成员是自己,秘书和摇旗呐喊的小兵还是自己。孤家寡人一个,自己不当司令谁当?自己不当秘书谁当?自己不当小兵谁当?自己不摇旗呐喊谁摇旗呐喊?
这黎婆婆、李婆婆、郦婆婆某天心有灵犀一点通,异口同声说:“‘我们’‘阿拉’‘咱们’也成立一个组织吧!”
黎婆婆是外地人,说普通话“我们”李婆婆是上海人,自称“阿拉”郦婆婆是北方人,一开口就是“咱们”他们不仅仅“走到一起来了”住在了一个院子了,而且想到了一块。
有人叫做兵团、总部、司令部“我们”“阿拉”“咱们”叫什么好呢?考虑来考虑去,一致决定起名“纵队”
“咱们”高头大马、一表人才,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又一口和老干部一模一样的哼哼哈哈的北方腔,三人都觉得她在外交涉起来方便,于是一致推“咱们”做了“纵队”司令。“郦司令”走起路来还一步一个脚印儿,颇有些我武惟扬的气派。
“咱们”在前面领头“阿拉”和“我们”随其后,一派“纵队司令”出巡的雄风。“咱们”把一副宽边墨镜架在鼻梁上,风衣披在身上随风微微飘起“行如风”的时候非常像俄罗斯战将夏伯阳穿着那件披风的样子。“阿拉”和“我们”则是副手和助手,又是司令的秘书和保镖。
“阿拉”和“我们”都不计较仨的地位高低。别看他们各自南腔北调,常常有些不一致,然而心挺齐的,她们一致的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嘛!”
有人评曰:“三个女人一台戏”更有人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还有人开玩笑说:“阿拉”是个天生尤物,她的袅袅婷婷加上“阿拉”一声,简直令人陶醉。“我们”也并不逊色,她口齿伶俐、声音朗朗,人家赞扬说:这样的“司令部”准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那年代虽然还没有改革开放,倒是非常开放,虽然不是民主制度,却是非常讲究民主,是一场多少年从来始终没有过的大民主。红司令天安门一声令下,全国各地可以自由成立组织,不用登记备案也不必批准,爱成立什么组织就可以成立什么组织。红司令站在天安门上笃笃定定,料也没有人翻得了天。
开始时许多人甚至不敢相信,莫非是梦,莫非如同1957年的“鸣放”和“放长线钓大鱼”莫不是早就心中有数,等着瓮中捉鳖?所以有许多人都宁愿当“保守派”当“保皇派”“观望派”“秋后算账派”而不敢当造反派。后来才发现是自己是错了,赶快低头认错、抬头看线,赶快急起直追,改弦更张。
回忆起来许多人觉得那个日子挺很有意思的,十分留恋。一次去首都谒见伟大统帅,不要火车票,她仨就一同去过,深更半夜开始守候在天安门前,等待领袖接见,记忆犹新。
<... -->>
黎婆婆、李婆婆、郦婆婆仨,那时候年纪并不老,甚至还相当年轻,但是已经称呼婆婆。
从前的儿媳只要进了婆家的门,无论丈夫的妈妈多大年纪,按规矩就称呼婆婆,跟着孩子叫,孩子没出生也一样叫做婆婆,反正结婚以后孩子迟早是要生的嘛。
过去的法定婚龄小,男二十女十八,所以黎婆婆、李婆婆、郦婆婆仨虽然才不惑之年,就已经被叫做婆婆。
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如一片星火燎原之势的年代,战斗组、战斗队、战斗兵团势如雨后春笋的发展。许多人自成战斗组、战斗队,还有打上“兵团”和“司令部”旗号的。甚至一个人成立“兵团”和“司令部”司令是自己,成员是自己,秘书和摇旗呐喊的小兵还是自己。孤家寡人一个,自己不当司令谁当?自己不当秘书谁当?自己不当小兵谁当?自己不摇旗呐喊谁摇旗呐喊?
这黎婆婆、李婆婆、郦婆婆某天心有灵犀一点通,异口同声说:“‘我们’‘阿拉’‘咱们’也成立一个组织吧!”
黎婆婆是外地人,说普通话“我们”李婆婆是上海人,自称“阿拉”郦婆婆是北方人,一开口就是“咱们”他们不仅仅“走到一起来了”住在了一个院子了,而且想到了一块。
有人叫做兵团、总部、司令部“我们”“阿拉”“咱们”叫什么好呢?考虑来考虑去,一致决定起名“纵队”
“咱们”高头大马、一表人才,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又一口和老干部一模一样的哼哼哈哈的北方腔,三人都觉得她在外交涉起来方便,于是一致推“咱们”做了“纵队”司令。“郦司令”走起路来还一步一个脚印儿,颇有些我武惟扬的气派。
“咱们”在前面领头“阿拉”和“我们”随其后,一派“纵队司令”出巡的雄风。“咱们”把一副宽边墨镜架在鼻梁上,风衣披在身上随风微微飘起“行如风”的时候非常像俄罗斯战将夏伯阳穿着那件披风的样子。“阿拉”和“我们”则是副手和助手,又是司令的秘书和保镖。
“阿拉”和“我们”都不计较仨的地位高低。别看他们各自南腔北调,常常有些不一致,然而心挺齐的,她们一致的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嘛!”
有人评曰:“三个女人一台戏”更有人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还有人开玩笑说:“阿拉”是个天生尤物,她的袅袅婷婷加上“阿拉”一声,简直令人陶醉。“我们”也并不逊色,她口齿伶俐、声音朗朗,人家赞扬说:这样的“司令部”准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那年代虽然还没有改革开放,倒是非常开放,虽然不是民主制度,却是非常讲究民主,是一场多少年从来始终没有过的大民主。红司令天安门一声令下,全国各地可以自由成立组织,不用登记备案也不必批准,爱成立什么组织就可以成立什么组织。红司令站在天安门上笃笃定定,料也没有人翻得了天。
开始时许多人甚至不敢相信,莫非是梦,莫非如同1957年的“鸣放”和“放长线钓大鱼”莫不是早就心中有数,等着瓮中捉鳖?所以有许多人都宁愿当“保守派”当“保皇派”“观望派”“秋后算账派”而不敢当造反派。后来才发现是自己是错了,赶快低头认错、抬头看线,赶快急起直追,改弦更张。
回忆起来许多人觉得那个日子挺很有意思的,十分留恋。一次去首都谒见伟大统帅,不要火车票,她仨就一同去过,深更半夜开始守候在天安门前,等待领袖接见,记忆犹新。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