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13章 功臣末路
“好1
腊月初五,伴随着武英殿内的一声叫好,云南的军报也送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瞧着手中的军报,朱元璋忍不住点头,显然对军报内容十分满意。
他拿起那军报对殿内的四孙骄傲道:“两万围五千不足以称道,但正面交手时七千横击五千,最后仅付出不足六十人的伤亡就换得了一场大胜。”
“斩首一千二百余级,俘虏三千七百余人,还趁势拿下了越州城,平了这土蛮的叛乱,允恭这一仗打得漂亮1
殿内四孙已经看过战报,不过朱元璋没开口,他们始终不敢发表意见。
如今朱元璋既然放出了话来,那他们也就可以各抒己见了。
率先开口的人不出意外的是朱允炆,面对朱元璋已经给出的评价,他继续锦上添花道:
“如此看来,魏国公应该很快就能平定宁远刀拜烂和广南侬贞祐二贼的叛乱了。”
“不……”听着朱允炆的话,朱元璋摇了摇头,并不认同他的看法,甚至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刀拜烂和侬贞祐所处的地方和这土蛮阿资不同,宁远与广南二地山高林密,遍布瘴气,便是允恭想寻几处平坦的地方决战都不容易。”
“况且这阿资一死,此二贼恐怕会撤兵固守,依托高山密林与瘴气来拖住允恭他们。”
朱元璋没有被这小胜冲昏头脑,他很清楚云南土司的兵马并不强盛,但他们之所以可以一直让明军头痛到现在,主要依靠的还是地利。
面对广南和宁远那两处地方,即便是朱元璋亲自领兵,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其平定,必须要做好鏖战的准备。
想到这里,他对司礼监随身太监道:“替朕拟旨,告诉魏国公不要轻敌冒进,只需要在维摩、教化三司、大窝关等地驻兵屯垦,将二贼拖到春耕即可。”
“是……”随身太监应下,转身操办去了。
瞧着他离去,朱元璋满意的坐下。
他很清楚,云南的土司大多限制于耕地稀少而鲜有囤粮,即便有囤粮,却也支撑不住几万大军吃上小半年。
只要他们撑不住,那春耕时分必定会放回一部分土兵去家中耕种,届时就是他们兵力空虚,明军趁势而进的时候。
“高煦这些日子在干嘛?”
似乎是放松下来了,朱元璋主动提起了朱高煦,听着他的话,朱允炆及朱高炽也纷纷看向司礼监的随身太监。
面对问题,司礼监随身太监作揖回礼道;“听下面的人说,二殿下这几日在屋里哼曲,顺手学了琵琶和古筝、古琴等乐器。”
“哼曲弹琴?”听到回答,朱元璋表情愕然。
不止是他,朱允炆四人也十分惊愕。
饶是他们再怎么想,也想不到朱高煦抱着古琴琵琶弹奏,口中哼着歌曲的模样。
只是不管他们再怎么想不到,此刻的朱高煦确确实实的抱着一把琵琶在书房里弹奏。
他不仅靠在椅子上,还翘着二郎腿,慵懒的弹着手上那一把崭新琵琶。
这琵琶很普通,是秦淮河上花个百来文就能买到的琵琶。
不过相较于这个时代的那些乐手,朱高煦这厮弹得琵琶却让人听得十分带感。
屋外,耳房内的林五六等人全部躺在榻上,听着隔壁主屋的朱高煦弹奏,时不时跟着抖抖腿。
“我说殿下这琵琶怎么跟成了精一样,弹得曲子和我们去秦淮河听得都不一样?”
“管那么多作甚,有免费的听就不错了。”
“反正我听着这曲子,殿下好像挺高兴的。”
“这哪是高兴,那琵琶都快成精了……”
耳房里的林五六几人摇头晃脑,时不时拍拍大腿。
尽管跟不上节拍,可架不住他们头次听那么带感的曲子。
不仅仅是他们,就是隔壁几个军户院子的小孩大人也纷纷安静下来,听着隔壁院子那位“大人”的曲子,只觉得很有意思。
他们并不懂朱高煦所弹得曲子叫什么名字,可若是丢个后世人来这待着,估计会忍不住趴在墙头,破口大喊:“是谁弹的摇滚1
琵琶摇滚,这是朱高煦前世学的一手绝活,原本是看了网络上用人用琵琶弹了好几次乐器风格后跟着学的,除了新生晚会亮了一手,之后的日子就渐渐荒废了。
倒是不曾想来到了这大明朝,他反倒是重操旧业的弹起了琵琶,而且还把不少前世的曲子都带了回来。
“这《逃亡列车》弹得手疼……”
良久,朱高煦睁开了眼睛,同时甩了甩手。
自冬月过去,他自觉救了傅友德后,便每日高兴的来回哼曲。
到了后来,由于需要写的东西已经写完,他干脆重操旧业的让王俭、林五六弄来了古琴、古筝、琵琶等前世略有涉及的乐器,凭着这身体的记忆力将曲子谱出来后,每日醒了就是拿着琵琶来几首流行乐消磨时间。
不然这大门不能出的日子,着实是有些折磨人。
“殿下,吃饭了1
听着琵琶声停了,林五六从榻上翻身而起,提着食盒就往朱高煦书房一边喊一边走。
待他打开书房房门,只见魁梧的朱高煦翘着二郎腿在甩手,手里还抱着一把琵琶。
尽管已经看了好几天,但林五六还是看不习惯。
朱高煦这个年纪正长身体,只是三个月时间,他这身高却是又涨了一些,前几天林五六给他量衣服的时候这才发现朱高煦都五尺八(185cm)了。
一个身高五尺八,腰围二尺九的魁梧汉子怀里抱着一把琵琶,这画面怎么看怎么别扭。
亏是朱高煦的甲胄被收走了,要是他再穿上甲胄弹着琵琶,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庙里的东方持国天王跑出来了。
当然,刨除这违和的身材,单听这曲子还是不错的。
“殿下,兄弟们都吃过了,您快点吃吧。”
林五六拿着食盒到书桌前开始拆开摆放,幸亏这几日朱高煦没有练习书法,因此直接摆菜即可。
正常来说,书桌是肯定不能摆放这饭菜的,哪怕林五六这种糙汉子也知道,不过朱高煦都这么交代,他自然也就照办了。
只是几个呼吸,等朱高煦把琵琶放好转身回来,书桌上已经摆好了两荤一素一汤的四个饭菜。
“每日待在这院子里,除了照顾赤驩就是弹些曲子,着实无聊……”
朱高煦坐下边吃边说,林五六听后却苦笑。
在他们看来,朱高煦这样的日子简直不要太舒服,哪怕是他们班值的这群人,也觉得这几个月是他们当兵以来最舒服的日子。
不用操练、站哨还可以轮班,而且轮得很快。
除了站哨的时候,其它时候不是躺在耳房休息,就是院里喝酒打牌。
那耳房里还有火墙,暖和和的,每日三餐还有酒有肉,虽然不能喝多,但那日子每天都和过年一样,舒服的紧。
这么舒服的日子,放在朱高煦眼里反倒是不舒服了,林五六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用笑容来糊弄过去。
当然,朱高煦也只是抱怨,他知道自己过的日子已经是大明富户才能享受的日子了,不过几个月不能出门,他还是有些牢骚的。
要不是傅友德和冯胜那边没传来什么坏消息,估计他这几天也不能这么高兴。
“这米很清甜啊,是新稻吗?”
谈话间,朱高煦品尝出了碗里米饭的口感,尽管不如宫里的贡米,但口感丝毫不比后世市面上的一些大米差。
“是新稻。”林五六笑道:“这是所里兄弟们家中刚收回处理好的粳米,我看院里的米缸空了,特意从所里带了百十斤过来。”
“留钱了没?”听林五六说这米是所里的兄弟们带来的,朱高煦第一反应就是给没给钱。
林五六和朱高煦朝夕相处那么多天,自然知道他的性格,因此笑着点头:“都留了,按照市价给的。”
见林五六这么说,朱高煦也点了点头,吃着这米饭的同时也询问道:“今年的亩产如何?”
“有高有低,基本每亩能收个三百四十来斤。”林五六的话让朱高煦点头,他对江南的粮食亩产能有这么高并不奇怪。
他来大明一年多,基本也了解了大明现有作物和各地区的亩产情况。
拿水稻来说,江南、湖广的水稻亩产能有三百四五十斤,河南、山东及北平山西能有三百斤左右,陕西和甘肃等地就较差,只有一百六七十斤。
除此之外,小麦的亩产也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亩产在一百三十斤到一百六十斤。
诸如大麦、小米、大豆也是同样的亩产,唯有被称为蜀黍的高粱产量稍微高些,即便北方也能达到一百六十斤,往南方最高能到二百斤。
在现有的粮食作物中,经济价值最高的是大豆,一亩地的大豆能榨出大约二十斤左右的豆油,能卖八九百文钱。
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来看,除非遭遇灾荒,不然不存在吃不上饭,吃不上肉的情况。
朱高煦记得,明代史料里尽管多次出现人相食的记录,但这并不是代表明代比前朝过的差,而是明代文... -->>
第113章 功臣末路
“好1
腊月初五,伴随着武英殿内的一声叫好,云南的军报也送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瞧着手中的军报,朱元璋忍不住点头,显然对军报内容十分满意。
他拿起那军报对殿内的四孙骄傲道:“两万围五千不足以称道,但正面交手时七千横击五千,最后仅付出不足六十人的伤亡就换得了一场大胜。”
“斩首一千二百余级,俘虏三千七百余人,还趁势拿下了越州城,平了这土蛮的叛乱,允恭这一仗打得漂亮1
殿内四孙已经看过战报,不过朱元璋没开口,他们始终不敢发表意见。
如今朱元璋既然放出了话来,那他们也就可以各抒己见了。
率先开口的人不出意外的是朱允炆,面对朱元璋已经给出的评价,他继续锦上添花道:
“如此看来,魏国公应该很快就能平定宁远刀拜烂和广南侬贞祐二贼的叛乱了。”
“不……”听着朱允炆的话,朱元璋摇了摇头,并不认同他的看法,甚至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刀拜烂和侬贞祐所处的地方和这土蛮阿资不同,宁远与广南二地山高林密,遍布瘴气,便是允恭想寻几处平坦的地方决战都不容易。”
“况且这阿资一死,此二贼恐怕会撤兵固守,依托高山密林与瘴气来拖住允恭他们。”
朱元璋没有被这小胜冲昏头脑,他很清楚云南土司的兵马并不强盛,但他们之所以可以一直让明军头痛到现在,主要依靠的还是地利。
面对广南和宁远那两处地方,即便是朱元璋亲自领兵,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其平定,必须要做好鏖战的准备。
想到这里,他对司礼监随身太监道:“替朕拟旨,告诉魏国公不要轻敌冒进,只需要在维摩、教化三司、大窝关等地驻兵屯垦,将二贼拖到春耕即可。”
“是……”随身太监应下,转身操办去了。
瞧着他离去,朱元璋满意的坐下。
他很清楚,云南的土司大多限制于耕地稀少而鲜有囤粮,即便有囤粮,却也支撑不住几万大军吃上小半年。
只要他们撑不住,那春耕时分必定会放回一部分土兵去家中耕种,届时就是他们兵力空虚,明军趁势而进的时候。
“高煦这些日子在干嘛?”
似乎是放松下来了,朱元璋主动提起了朱高煦,听着他的话,朱允炆及朱高炽也纷纷看向司礼监的随身太监。
面对问题,司礼监随身太监作揖回礼道;“听下面的人说,二殿下这几日在屋里哼曲,顺手学了琵琶和古筝、古琴等乐器。”
“哼曲弹琴?”听到回答,朱元璋表情愕然。
不止是他,朱允炆四人也十分惊愕。
饶是他们再怎么想,也想不到朱高煦抱着古琴琵琶弹奏,口中哼着歌曲的模样。
只是不管他们再怎么想不到,此刻的朱高煦确确实实的抱着一把琵琶在书房里弹奏。
他不仅靠在椅子上,还翘着二郎腿,慵懒的弹着手上那一把崭新琵琶。
这琵琶很普通,是秦淮河上花个百来文就能买到的琵琶。
不过相较于这个时代的那些乐手,朱高煦这厮弹得琵琶却让人听得十分带感。
屋外,耳房内的林五六等人全部躺在榻上,听着隔壁主屋的朱高煦弹奏,时不时跟着抖抖腿。
“我说殿下这琵琶怎么跟成了精一样,弹得曲子和我们去秦淮河听得都不一样?”
“管那么多作甚,有免费的听就不错了。”
“反正我听着这曲子,殿下好像挺高兴的。”
“这哪是高兴,那琵琶都快成精了……”
耳房里的林五六几人摇头晃脑,时不时拍拍大腿。
尽管跟不上节拍,可架不住他们头次听那么带感的曲子。
不仅仅是他们,就是隔壁几个军户院子的小孩大人也纷纷安静下来,听着隔壁院子那位“大人”的曲子,只觉得很有意思。
他们并不懂朱高煦所弹得曲子叫什么名字,可若是丢个后世人来这待着,估计会忍不住趴在墙头,破口大喊:“是谁弹的摇滚1
琵琶摇滚,这是朱高煦前世学的一手绝活,原本是看了网络上用人用琵琶弹了好几次乐器风格后跟着学的,除了新生晚会亮了一手,之后的日子就渐渐荒废了。
倒是不曾想来到了这大明朝,他反倒是重操旧业的弹起了琵琶,而且还把不少前世的曲子都带了回来。
“这《逃亡列车》弹得手疼……”
良久,朱高煦睁开了眼睛,同时甩了甩手。
自冬月过去,他自觉救了傅友德后,便每日高兴的来回哼曲。
到了后来,由于需要写的东西已经写完,他干脆重操旧业的让王俭、林五六弄来了古琴、古筝、琵琶等前世略有涉及的乐器,凭着这身体的记忆力将曲子谱出来后,每日醒了就是拿着琵琶来几首流行乐消磨时间。
不然这大门不能出的日子,着实是有些折磨人。
“殿下,吃饭了1
听着琵琶声停了,林五六从榻上翻身而起,提着食盒就往朱高煦书房一边喊一边走。
待他打开书房房门,只见魁梧的朱高煦翘着二郎腿在甩手,手里还抱着一把琵琶。
尽管已经看了好几天,但林五六还是看不习惯。
朱高煦这个年纪正长身体,只是三个月时间,他这身高却是又涨了一些,前几天林五六给他量衣服的时候这才发现朱高煦都五尺八(185cm)了。
一个身高五尺八,腰围二尺九的魁梧汉子怀里抱着一把琵琶,这画面怎么看怎么别扭。
亏是朱高煦的甲胄被收走了,要是他再穿上甲胄弹着琵琶,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庙里的东方持国天王跑出来了。
当然,刨除这违和的身材,单听这曲子还是不错的。
“殿下,兄弟们都吃过了,您快点吃吧。”
林五六拿着食盒到书桌前开始拆开摆放,幸亏这几日朱高煦没有练习书法,因此直接摆菜即可。
正常来说,书桌是肯定不能摆放这饭菜的,哪怕林五六这种糙汉子也知道,不过朱高煦都这么交代,他自然也就照办了。
只是几个呼吸,等朱高煦把琵琶放好转身回来,书桌上已经摆好了两荤一素一汤的四个饭菜。
“每日待在这院子里,除了照顾赤驩就是弹些曲子,着实无聊……”
朱高煦坐下边吃边说,林五六听后却苦笑。
在他们看来,朱高煦这样的日子简直不要太舒服,哪怕是他们班值的这群人,也觉得这几个月是他们当兵以来最舒服的日子。
不用操练、站哨还可以轮班,而且轮得很快。
除了站哨的时候,其它时候不是躺在耳房休息,就是院里喝酒打牌。
那耳房里还有火墙,暖和和的,每日三餐还有酒有肉,虽然不能喝多,但那日子每天都和过年一样,舒服的紧。
这么舒服的日子,放在朱高煦眼里反倒是不舒服了,林五六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用笑容来糊弄过去。
当然,朱高煦也只是抱怨,他知道自己过的日子已经是大明富户才能享受的日子了,不过几个月不能出门,他还是有些牢骚的。
要不是傅友德和冯胜那边没传来什么坏消息,估计他这几天也不能这么高兴。
“这米很清甜啊,是新稻吗?”
谈话间,朱高煦品尝出了碗里米饭的口感,尽管不如宫里的贡米,但口感丝毫不比后世市面上的一些大米差。
“是新稻。”林五六笑道:“这是所里兄弟们家中刚收回处理好的粳米,我看院里的米缸空了,特意从所里带了百十斤过来。”
“留钱了没?”听林五六说这米是所里的兄弟们带来的,朱高煦第一反应就是给没给钱。
林五六和朱高煦朝夕相处那么多天,自然知道他的性格,因此笑着点头:“都留了,按照市价给的。”
见林五六这么说,朱高煦也点了点头,吃着这米饭的同时也询问道:“今年的亩产如何?”
“有高有低,基本每亩能收个三百四十来斤。”林五六的话让朱高煦点头,他对江南的粮食亩产能有这么高并不奇怪。
他来大明一年多,基本也了解了大明现有作物和各地区的亩产情况。
拿水稻来说,江南、湖广的水稻亩产能有三百四五十斤,河南、山东及北平山西能有三百斤左右,陕西和甘肃等地就较差,只有一百六七十斤。
除此之外,小麦的亩产也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亩产在一百三十斤到一百六十斤。
诸如大麦、小米、大豆也是同样的亩产,唯有被称为蜀黍的高粱产量稍微高些,即便北方也能达到一百六十斤,往南方最高能到二百斤。
在现有的粮食作物中,经济价值最高的是大豆,一亩地的大豆能榨出大约二十斤左右的豆油,能卖八九百文钱。
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来看,除非遭遇灾荒,不然不存在吃不上饭,吃不上肉的情况。
朱高煦记得,明代史料里尽管多次出现人相食的记录,但这并不是代表明代比前朝过的差,而是明代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