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走进无人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白帆哈,我见到了活章鱼!
关于章鱼,我见过一些传奇式的记载。比如,说它诡计多端,饲养观察用的章鱼夜里会爬到旁边的玻璃鱼缸里偷鱼吃,吃完还会回到自己呆的玻璃鱼缸里。说它善于察颜观色,海边浅水处的小章鱼见到人,先是在原地一动不动,然后偷偷向前爬几厘米,再停下一动不动,直到水稻深处才突然一冲,逃之夭夭。又说它警惕性很高,睡觉时总有一条或两条长腕在值班,不断地缓缓摆动,一有动静,它就会立刻跳起来,并放出浓浓的墨汁,把自己隐藏起来。还说它像变色龙,它皮肤的颜色总是和周围环境很协调,在深水里,通常呈淡紫褐色;到了浅水里,变成黄绿色;吸附在岩石上时,又变成和岩石近似的颜色。
有一年四月,我有机会到北戴河开会,住东山宾馆。一天清早,我漫步海滩,因为不是旅游季节,这里行人稀少,十分幽静,连洁白的浪花山只是细声絮语。我信步走近靠岸的一条小船,见到船舱壁上爬着许多活章鱼。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活章鱼。关于它的传说我一向半信半疑,要是能亲自饲养观察一下,该多好啊!船上的渔民送了我一条小章鱼,我再三道谢,马上把它拿回住处,用海水养在脸盆里。
消息传开,同志们好奇地纷纷前来观赏,有人还到海边捉小海蟹和海瓜子喂它。
我吃饭的时候特地留下一些熟虾仁喂它,并天天早上提新鲜海水来为它换水。脸盆里还放了从海边捡来的卵石和海藻,使小章色能很快地习惯新的生活环境。
那几天小章鱼一直生活得很好,它陪伴我度过了那些愉快的日子。据我亲自观察,小章鱼有过这么一些“表演”:章鱼的确能爬出饲养它的水盆。一天上午,我开完会回到住处,跟我同住的同志告诉我:“你的章鱼刚才跑出来了,我已经把它捉回盆里。”我一看,可不是,地板上有一条一米多长的水印,这是章鱼逃跑时留下的痕迹。章鱼是一种软体动物,跟乌贼一样同属头足纲,因为它的八条腕足长在头部。章鱼的每条腕足上有许多吸盘,它就是靠腕足上的吸盘爬出盆外,还在地板上爬了一米多远。不过在我饲养观察的那几天,它什么也不吃,两只小海蟹、三只海瓜子和熟虾仁都还在那儿。小章鱼常常抱住盆里的卵石,似乎很怀念养育它的大海。据书上说,章鱼很耐饿,雌章鱼孵卵的时候,能几个月不吃东西。我发觉章鱼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绝食,因此,过去听说的章鱼爬进鱼缸偷鱼吃的说法,就显得有些不可信了。
章鱼休息的时候,真的有一条腕足在值班。有一天,一位同志对我说:“我又去看你的章鱼了。这回它缩成一团在休息,只是身后多了一条长长的尾巴。仔细一看,原来不是什么尾巴,是第四对腕足中的一条,这大概就是那值班的腕足了。”
我赶紧回去一看,可不是,这时候小章鱼的外形看上去有点像静坐的青蛙,只是身后多了一条“尾巴”——那条值班的腕足还在微微摆动呢。我用小棍轻轻触动这条腕足,小章鱼没有跳起来,只是像刚刚苏醒过来伸伸懒腰那样,慢慢伸展开它所有的腕足,稍稍移动了一下身子;也没有放出墨汁潜逃,好像它知道已经到了脸盆里,反正是逃不掉了。
章鱼确实像变色龙那样能变色。这是我最爱逗它玩的一点。我把饲养小章鱼的脸盆放在卧室里,它的体色就很淡,近乎灰白色。可是把脸盆移放到室外太阳光下,它的体色就会变深,呈深褐色。最有趣的是,只要用小棒一碰它的身子或者任何一条腕足,它的身子就会出现黑色纵向的粗线条,两只眼睛的外侧还同时会出现金色的带黑圈的假眼,显得十分可怕。章鱼表皮中有黑、褐、赤棕、橙、黄等色素细胞,在这些色素细胞周围有放射状的肌肉纤维,肌肉纤维受神经支配伸缩的时候,色素细胞就放大或收缩,使章鱼全身变色。科学家解释说,章鱼变色似乎是为了使自己身子的颜色跟周围环境相似,把自己伪装起来,免遭敌人侵害;有时似乎是使自己变得十分可怕,来恐吓敌人。
小章鱼在盆里游泳的时候才好看呢。它八条腕足一齐笔直伸向前方,身体像一支火箭,靠眼旁伸出的漏斗形软管喷水游动,速度极快。软管还能转换方向,所以它既能朝前游,也能倒退——经常是倒退着游。
八天的会议结束了,我用一只大瓶装上新鲜海水,想把小章鱼养在瓶里带回北京。可是瓶子里的活动天地毕竟太小,小章鱼在我回北京的火车上就死了。回到家里,我和孩子们一起解剖了这条章鱼,发现它肚子里有许多细长的、米粒状的卵,才确定这是一条雌章鱼。另外,那些天我多次逗它,它一次也没有放过墨汁,因此我曾怀疑它肚子里没有墨囊。经过解剖,发现章鱼还是有墨囊的,只是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是细长的一个小囊,墨汁很浓,小囊弄破以后染得几乎满盆都黑了。
小朋友,你喜欢观察周围的小动物吗?注意观察它们,你会得到不少有趣而又实在的知识呢!
船蛆怎样挖凿木船这里讲的船蛆,不是某种昆虫的幼虫,而是生活在海洋里的一种贝类。贝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大类,已经知道的有10多万种,种类之多,仅次于昆虫类。乍看船蛆并没有一般贝类具有的某些特征,不像贝类,所以沿海渔民不叫它什么螺、什么蛤,而把它称做蛆。又因为它常钻到船底下的木头里生活,所以取名船蛆。
船蛆从小挖凿木材,在木材上凿很深的洞,自己住在里面。它对海洋里的木质建筑物,像码头的木柱、木桩、护木,以及渔民们用来支架渔网的网樯,特别是木制渔船,为害严重。在不生船蛆的江河湖泊里,一条木船可以用上几十年;可是在船蛆为害严重的海域,如果不加防范,木船往往一个季度下来就全毁了。
如果用斧子劈开藏有船蛆的木头,比如海边修船厂修船时候换下来的旧木头,里面往往长满了白色的船蛆。这些旧木头从外表看,往往看不出什么问道来。你想想,一条被船蛆蛀得千疮百孔的渔船,远航在大海上,这有多危险!
从被蛀的木头里取出完整的船蛆观察,可以看到它身体前端,有一对左右对称的小贝壳。身体的末端,有两个细长的管子,一个是入水管,一个是排水管。这跟蚌、任等双壳类贝类一样,不过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各异,它们之间的形状大大不一样了。
船蛆随着身体的生长必须向木材深处挖凿,以便藏身。又必须跟木材外面的海水环境保持密切联系,以便从海水中取得氧气和部分食物。所以它的身体长得又细又长。船蛆有木质的洞穴藏身,不需要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船蛆需要有个坚硬的东西挖凿洞穴,于是前端的一对小贝壳就成了它挖凿木材的工具了。船蛆能分泌一种粘液,这种粘液形成薄薄的石灰质的白色管子,把细长的身子包被起来,免得跟木材磨擦而受伤。船蛆身体后端,还有一对恨特殊的保护构造,通常叫做铠,形状像个小铲子。平时,铠缩回,使水管伸到木穴之外。当船蛆遇到敌害,或是感到外界生活环境不合适的时候,水管就缩回,同时把铠伸出,把身体跟外界相通的小孔堵住。铠是船蛆独有的,其他贝类都没有。其实铠的作用,跟田螺、螺蛳等的厣是一样的。
船蛆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只船蛆每次产卵可达1亿个以上。我国北部沿海所产的船蛆,生殖腺成熟以后,卵排在母体的鳃腔内,精子却排在海水中。海水里的精子从人水管进到另一个个体的鳃腔内,跟卵相遇而受精。在我国南部沿海所产的船蛆,有的是精子和卵都排到海水中,卵在海水中受精。幼虫很小,小得肉眼都看不见。
幼虫身上长有纤毛,靠纤毛的运动在海水里游泳。幼虫遇到木材就附着在木材上,并钻凿木材。幼虫凿木生长十分迅速,10多天能增加到原体积的100倍,30多天能增加到原体积的1000倍。满一个月,生长发育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正因为船蛆生长快,成熟早,所以为害很大。
船蛆从进入入水管的水流中吸取食物,如微小的浮游生物矽藻。滴虫等。船蛆也以凿木时的木屑作食物。
那么船蛆到底是怎样挖凿木材,凿穴而居的呢?
船蛆凿木,主要靠那对小贝壳。也有人认为船蛆的足部可以分泌溶解木材的物质,将木材溶解钻入。不管怎么说,小贝壳在凿木上起了主要作用。船蛆的那对小贝壳跟其他贝类的贝壳都不一样,它的贝壳前部分在着许多细密整齐的齿纹,样子像木锉,船蛆就用它反复旋转磨擦,把木材锉下,凿穴而居。
科学家研究食用贝类是为了扩大养殖,以提供丰富的海鲜佳肴;研究船蛆则是为了消灭它们,尽可能防止它们的为害。
所谓用机械方法防治船蛆,主要就是在下海的木船底部表面包一层铁皮,船蛆就不能侵入了。而用化学方法防治船蛆,就是用杂酚油等浸透木材,使船蛆不能着生。还有用生物方法防治船蛆的,主要是调节海水的含盐量,使船蛆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生活环境而死亡。比如经常使海洋里的木制渔船到江河里航行和停泊,由于船蛆不适应淡水环境,从而限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凿石穴居的凿穴蛤在我国北方,有个天津新港,是50年代修建的一个人工海港。这个港口的外面,修有两道用岩石堆砌成的防波堤,用来缓冲海浪对海港的冲击,对港口起保护作用。
只有几年工夫,防波堤的岩石上,就布满了蜂窝状的洞穴。把这种蜂窝状的石头击开,就能见到躲藏在石头洞穴里的一种小动物,它外形有点像慈姑,这就是凿穴蛤。
凿穴蛤是贝类中的双壳类小动物,从外表看,它也有两个贝壳。贝壳表面的中部,由背面向腹面各有一条稍微向后方倾斜的线沟,把贝壳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稍稍凸出,表而生有很明显的齿纹;后部平滑,表面没有齿纹,却生有环形的生长纹。跟船蛆一样,凿穴蛤身体末端也有两个水管,不过这两个水管几乎并合在一起,粗看好像只有一个水管。平时,凿穴蛤把水管伸到岩石洞口,由入水管吸收新鲜海水和食料,从排水管排出排泄物或生殖细胞。凿穴蛤的两个水管末端颜色跟岩石的颜色几乎一样,所以一般动物很不容易发现它。
凿穴蛤是怎样钻凿岩石进到里面去的呢?
因为凿穴蛤长在岩石里面,钻凿岩石的过程不容易观察到,所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种推测:一种推测认为凿穴蛤是用机械的方法钻凿岩石成洞的,即用它的斧足和贝壳钻磨岩石成洞,在洞里居住;另一种推测认为凿穴蛤是用化学的方法溶蚀岩石成洞的,即由斧足分泌一种酸性液体侵蚀岩石,溶蚀成洞,栖身洞内;第三种推测认为凿穴蛤是同时并用机械和化学两种方法来钻凿岩石的。多数学者同意第一种推测,认定凿穴蛤是用机械方法挖凿岩石的。他们从凿穴蛤的生长过程中找到了证据。幼年凿穴蛤贝壳前端腹而不封闭,有锋利的小齿,斧足露在外面;而成年凿穴蛤足部萎缩,并且被石灰质的薄片包盖,贝壳前端锋利的小齿也完全跟新生的石灰质薄片相愈合。他们认为幼年凿穴蛤跟成年凿穴蛤有这些不同,正好说明凿穴蛤幼年时期一边生长,一边用贝壳前端锋利的小齿跟斧足配合着钻凿岩石;到成年时期,凿穴蛤不再生长了,小齿不锋利了,斧足也给包起来了,就不再钻凿岩石了。
凿穴蛤有雌性雄性的区别。每年七八月份是它们的繁殖时期。雄体的精子和雌体的卵都顺着排水管排到海水里,卵和精子在海水里相遇,并很快变成小幼虫。小幼虫能在海水里浮游,浮游一段时期,遇到岩石就开始钻入。小幼虫钻进岩石以后变化很快,短期内就能变成成年凿穴蛤的模样,随着身体的生长,逐渐深入岩石。
凿穴蛤一钻进岩石,就终身自己禁锢在岩石里,从此不能再从岩石里出来了。
有人在天津新港的一块长30厘米、厚22厘米、宽29厘米的石块中,找到了43个活着的凿穴蛤,还有40个死后留下的空贝壳。可见凿穴蛤对沿海石堤石坝等建筑有多大危害,使石堤石坝千疮百孔,以至把海堤的石质建筑摧毁。不过凿穴蛤只能钻凿石灰石建筑物,花岗岩太硬,它们无能为力。所以沿海石堤石坝等建筑,只要换上花岗岩石料,就可防止凿穴蛤的危害。
寄居蟹怎样“谈判”换房不知道你到北戴河海滨浴场下海过没有,那里只要走几步,脚下就能踩到寄居蟹,扎一个猛子就能提到它。那里的寄居蟹个头都不大,小巧玲珑,逗人喜爱。
寄居蟹种类也很多,不过都跟螃蟹不一样,它的头胸甲不能把柔软的腹部包住。
它寄居在带螺壳的海生动物的空壳里,把腹部藏在里面,只把头胸部露在螺壳外。
两只鳌足一大一小,通常右鳌比左螫大。第一第二对步足细长,用来爬行。第三第四对步足短小,末端粗糙,用来紧紧支撑螺壳内壁,使身体保持稳定。最末一对腹肢已演化成钩状,用来钩住螺壳。虽然背负一个对它来说是不轻的螺壳,行走还相当快捷。蜷缩在螺壳里的身子是伸着的,很像虾。据说它的真名本来就叫寄居虾,后来不知怎么都叫惯了寄居蟹,就随俗不改啦。
寄居蟹每蜕皮一次,身体随着长大。到一定时候,原有的螺壳容不下长大了的身体了,就得寻找比原有的稍大一点儿的螺壳藏身。偌大的大海,不是到处都有空螺壳可供它们挑选的。寄居蟹又生性从不侵犯活着的海螺,从不强行逼迫海螺让出螺壳给自己居住。那怎么办呢?到处找呗。
这里讲一个海洋生物考察队贝壳标本被偷的故事。这支考察队有一次进入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有一天早晨一觉醒来,发现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堆在帐篷前的空螺壳标本,全都不见了。这些色彩艳丽、形状别致的空螺壳,到底被推偷走了呢?考察队长察看了现场,很有把握地说:“这是寄居蟹作的案,你们看,这些破旧残缺的空螺壳,就是它们换下的。”可不是,原来堆放空螺壳标本的地方,现在尽是些残缺破旧的空螺壳了。老队长接着说:“这些寄居蟹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动物,它们不仅能正确地选择贝壳的大小,而且还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呢!”
更加有趣的是有几种寄居蟹,还能主动向同类互相交换螺壳。需要换壳的寄居蟹,在找不到合适的空螺壳时,会主动去找自己的伙伴要求交换螺壳。它看中一个同伴身上的螺壳,如果正好对方也感到自己所寄居的螺壳太大,背着太累,就会主动建议对方互相交换。
怎么个建议法呢?“谈判”是怎样进行的呢?
据观察,寄居蟹种类不同,“谈判”方式也不同。
有一种寄居蟹要求交换螺壳时,总是用自己身上的螺壳,连续碰撞对方身上的螺壳。另一种寄居蟹要求交换螺壳时,不是碰撞对方螺壳,而是去摇晃对方螺壳,来表示自己的要求。还有一种寄居蟹要求交换螺壳时,上述两种方式它都会用,有时采取碰撞方式,有时采取摇晃方式。
那“谈判”的对方怎样表达自己愿意不愿意交换螺壳呢?
据观察,被要求交换螺壳的一方,如果同意交换,一般它用自己的螫去轻轻拍拍对方的螺,以此表示同意交换,随后它就马上离开原来寄居的螺壳,把自己的“住房”让出来。如果不同意交换呢,它就把身体蜷缩起来,舞动大螫,摆出一副敌对的架势。
寄居蟹我国南北海滩上都能见到。由于种类不同,个体大小也不同。大型种类螯肉可食,味同虾蟹。
对虾的长途旅行对虾主要产在我国的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的沿海;朝鲜西岸沿海,也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对虾爱作集群长途旅行,行程超过1000公里,历时两三个月。主要的虾群常经山东半岛进入渤海,有一部分向朝鲜西岸和我国的鸭绿江口附近行进,也有一部分停留在山东半岛的南岸,小股虾群向南可到达浙江沿海的舟山群岛一带。进入渤海的虾群,主要分布在黄河口、海河口、滦河口附近,甚至到达辽东湾附近。
从春天到秋天,渤海湾沿岸各大河口附近,自然环境条件很适合对虾的生活和繁殖。这段时期那个海域的河口附近有机物质丰富,有利于各类浮游生物的繁殖。
浮游生物是对虾幼体的食料。对虾就在这些河口海域产卵、孵化,幼体出在这些河口海域发育生长。
成长的对虾在秋末冬初交配,这时候雌虾的生殖腺还不成熟,就把雄虾的精液存储在胸部的纳精囊中,直到第二年春季产卵时候,才把精液放出,同卵子结合。
在黄海、渤海海域,对虾的产卵季节是4月底到6月底。每只雌虾产卵可达几十万到100万粒。受精卵发育很快,产卵后经一昼夜就可以孵化。
对虾幼体刚孵化出来时,非常小,不吃东西,靠体内存留的卵黄维持生活,身体还不分节,所以叫它无节幼体。这种幼体经过12次蜕皮成为仔虾,再经过14次蜕皮才长成幼虾。幼虾生长很快,五六月间孵化的幼虾,到九十月间就长得跟母虾差不多大了(仅仅半年时间),对虾就可由卵子发育生长成长大的对虾。
到秋末冬初,渤海湾已经寒气逼人,日照渐渐缩短,那里的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合对虾生活了。于是已经长大了的对虾,成群结队迁移到黄海南部比较深的海里去过冬。直到第二年春天,它们才又沿着父辈走过的路线,踏上北上的旅途。
对虾的寿命一般只有一周年。第一年夏季所产的幼虾,到第二年夏季成熟产卵,产卵以后就死去。只有少数对虾可以越过两个冬天,到第三年春天还能再度产卵,寿命最多两周年。
在广东、福建沿海捕到的大虾,很像对虾,但都不是对虾。广东沿海产的大虾叫墨吉对虾,比对虾的额角基部稍高;福建产的大虾叫长毛对虾,额角比较矮一些。
对虾南下最远只到浙江沿海。对虾只因早年市场常以一对两只为单位计算售价而得名,正式名字叫中国对虾。
对虾名贵,价高,因捕捞过量,使对虾资源濒临枯竭。现国家已制订保护政策,限制国内外渔轮滥捕对虾。同时也发展人工养殖对虾,以提高对虾产量,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河蟹秋后为什么总要千里迢迢迁移大海河蟹生活在江河淡水,大多居住在通海江河湖荡泥岸或泥滩上的洞穴里。在淡水里生长四五年后,生长成熟,雌蟹雄蟹总要千里迢迢奔向大海,在河口浅海生儿青女,繁殖后代。我们的祖先早就观察到这一现象,在宋朝时候的古书中,就记录了这一点:“蟹至秋冬之交,即自江顺流而归诸海。”秋后河蟹下海,只是因为这时候海水比淡水更适合于它们和它们的后代的生活。为选择繁殖后代的最适生活环境而长途跋涉的迁移习性,叫做生殖徊游。
成熟的雌蟹,大多在农历9月之前要蜕壳一次。这次蜕壳对雌蟹一生来说是个重要关头,因为雌蟹只有在蜕壳之后,在新壳还没有硬化的时候,才能跟雄蟹交配。
在雄蟹向雌蟹求爱拥抱的时候,雌蟹会自动把腹部展开,暴露出一对生殖孔。雄蟹这时候也就把它腹部的尖端,支撑在雌蟹腹部基节的内侧,然后把它的交接器(即第一腹肢)插入雌蟹的生殖孔中。这样一直持续到雌蟹的甲壳快要变硬的时候,即大约一两天时间,才完成交配。此后生殖孔由输卵管分泌的物质堵塞。存储在雌蟹纳精囊中的雄精细胞,不会散失,直到它们跟卵细胞结合为止。
雌蟹蜕壳交配以后,甲壳变成青绿色,到了海里才产卵。雌蟹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量在10万粒以上。所产的卵都附着在雌蟹的腹肢上。怀卵的雌蟹就在海边河口水域越冬,到第二年晚春或初夏,卵才孵化。雌蟹雄蟹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之后,有的结伴在海底作最后一次旅行,寻找一个终老的场所。
河蟹幼体跟河蟹一点不像,更像水蚤,浮游水面。从刚孵化出来的早期蚤状幼体,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到长成幼蟹,总共要蜕皮7次,约经两个月时间。
幼蟹顺着每次涨潮,逐渐接近海滩。最初它们常生活在河口附近的高低潮线之间,涨潮时匿居泥滩上的洞穴中,落潮后外出觅食。到第二年春暖以后,为了取得更多的食料,常成群结队从河口向江河上游迁移。它们每天顺着两次涨潮,可以沿江河前进三四十公里,以后就在离海岸较远的淡水中生活。幼蟹在江河湖荡淡水中生活四五年以后,生长成熟,再沿着它们父辈的道路,长途跋涉迁移大海。
河蟹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部到福建的沿海各省,凡通海的江河,如鸭绿江、辽河、滦河、大清河、黄河、长江、黄浦江、钱塘江、甬江、瓯江、闽江等下游各地,都有它的踪迹。
我国是河蟹的原产地,河蟹现在已大批侨居海外,到了朝鲜、日本、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德国、瑞典、芬兰等国家。河蟹是怎么移居欧洲去的呢?因为河蟹幼体,常成群地在通海的河口一带活动。每年初夏,长江口河蟹幼体很多,欧洲的远洋轮船常停靠在长江口的吴淞口外,那里河蟹幼体和幼蟹可能通过轮船下层的抽水管进入仓底蓄水池内,随着轮船到了欧洲,又从蓄水池出来,就在当地的河流中定居下来。
“江南三月鲈鱼美”
从小我就听说我的故乡松江县盛产一种四鳃鲈。而且在当时每年一次母亲带我去王家祠堂祭祖的盛宴上,都吃到过这种四鳃鲈。印象中鱼体不大,鱼颊上两边各有一块玉米粒大小的厚颊肉。几十年过去了,后来在北京农展馆的水产馆里,再一次看到陈列的四鳃时,感到十分亲切,并勾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四鳃鲈以松江县产的最著名,而且主要产在松江县城西秀野附近,所以四鳃鲈又名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在我国四大名鱼中居首位,其他三种名鱼即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以及黑龙江兴凯湖的鱼。松江鲈鱼之所以成为名鱼,了因为它肉嫩不腥,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之外,还因为古代人为它作了许多宣传。据古书记载,江南地方官曾献松江鲈鱼给隋炀斋品尝,他非常欣赏,吃完大加赞扬,说松江鲈鱼是“金荠玉鲙,东南佳味”。另据古书记载,三国时候的曹操设宴招待百宫,也用过松江鲈鱼,人称“绘必松江鲈鱼者方美”。
人们一直误以为四鳃鲈真是四鳃,古书中说“天下之鲈皆二鳃,惟松江鲈四鳃”。
其实四鳃鲈跟其他鱼类一样,也只有两鳃,只是由于在它两鳃的前面多了一对呈鳃状的凹陷,很像鳃孔,特别是在春天繁殖季节,这凹陷处呈橙红色,跟真鳃孔一个模样,粗看以为真有四个鳃孔呢。
松江鲈鱼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在浅海,长在江河。松江鲈鱼属浅海洄游鱼类,能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生活。它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觅食。肉食性,以虾为主,也吃小鱼。每年春天,松江鲈鱼在沿海浅水带产卵,卵黏性,成块黏附在石砾上。
产卵后母鱼即死亡。初夏幼鱼溯河来淡水生长,到冬天又洄游入海。在我国沿海和通海江河,都有松江鲈鱼的踪迹。
松江鲈鱼身体圆筒形,头部略宽扁,后部略细而侧扁。体长只有10多厘米,20尾左右才够1千克。鱼体背部呈黄褐色,没有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
从前,松江地区河流里每年可产松江鲈鱼5000千克,可是现在已日渐稀少。究其原因,一则是松江地区工业的发展,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山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二则江上修建了挡潮闸,使得“老大离家少小回”的鲈鱼苗,很难游归故乡了。
为了满足上海旅游业对松江鲈鱼的需求,为了满足外宾和侨胞想品尝驰名中外的名鱼的愿望,上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水产学院研究解决了人工饲养松江鲈鱼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在松江设点人工饲养松江鲈鱼。进一步扩大饲养,必将是不远将来的事。
比目鱼的“返祖现象”
比目鱼跟一般鱼类比较起来,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鱼体不对称,两只眼睛不是长在头部的两侧,而是长在身体向上一面头部的同一侧。口、牙、胸鳍和腹鳍等都不对称。肛口也不在腹面正中线上。鱼体向上的一面颜色比较深,往往跟周围环境的色调相一致,这样便干隐伏海底。鱼体向下的一面颜色比较浅,近乎灰白色,这样在它游动的时侯,底下的肉食性海洋动物就不容易发现它。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比目鱼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时候,跟一般鱼类一样,两只眼睛也是对称地分别长在头部两侧的,只是到了稚鱼期,即从刚孵化出来算起约20多天以后,开始侧卧在海底生活,体形发生变态仔鱼向下这一侧的一只眼睛才逐渐向上移动位置,最后和上面原来的那只眼睛并列在一起。这说明比目鱼的祖先,也是左右对称的侧扁形的鱼类,只是由于长期平卧海底生活经过不知多少世代的演变,才长成了现在这般独特的模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目鱼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重现其祖先左右对称侧扁形的形象,也可以说是生长发言中呈现的返祖现象。返祖现象按严格的生物学的含义,仅指生物体已... -->>
白帆哈,我见到了活章鱼!
关于章鱼,我见过一些传奇式的记载。比如,说它诡计多端,饲养观察用的章鱼夜里会爬到旁边的玻璃鱼缸里偷鱼吃,吃完还会回到自己呆的玻璃鱼缸里。说它善于察颜观色,海边浅水处的小章鱼见到人,先是在原地一动不动,然后偷偷向前爬几厘米,再停下一动不动,直到水稻深处才突然一冲,逃之夭夭。又说它警惕性很高,睡觉时总有一条或两条长腕在值班,不断地缓缓摆动,一有动静,它就会立刻跳起来,并放出浓浓的墨汁,把自己隐藏起来。还说它像变色龙,它皮肤的颜色总是和周围环境很协调,在深水里,通常呈淡紫褐色;到了浅水里,变成黄绿色;吸附在岩石上时,又变成和岩石近似的颜色。
有一年四月,我有机会到北戴河开会,住东山宾馆。一天清早,我漫步海滩,因为不是旅游季节,这里行人稀少,十分幽静,连洁白的浪花山只是细声絮语。我信步走近靠岸的一条小船,见到船舱壁上爬着许多活章鱼。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活章鱼。关于它的传说我一向半信半疑,要是能亲自饲养观察一下,该多好啊!船上的渔民送了我一条小章鱼,我再三道谢,马上把它拿回住处,用海水养在脸盆里。
消息传开,同志们好奇地纷纷前来观赏,有人还到海边捉小海蟹和海瓜子喂它。
我吃饭的时候特地留下一些熟虾仁喂它,并天天早上提新鲜海水来为它换水。脸盆里还放了从海边捡来的卵石和海藻,使小章色能很快地习惯新的生活环境。
那几天小章鱼一直生活得很好,它陪伴我度过了那些愉快的日子。据我亲自观察,小章鱼有过这么一些“表演”:章鱼的确能爬出饲养它的水盆。一天上午,我开完会回到住处,跟我同住的同志告诉我:“你的章鱼刚才跑出来了,我已经把它捉回盆里。”我一看,可不是,地板上有一条一米多长的水印,这是章鱼逃跑时留下的痕迹。章鱼是一种软体动物,跟乌贼一样同属头足纲,因为它的八条腕足长在头部。章鱼的每条腕足上有许多吸盘,它就是靠腕足上的吸盘爬出盆外,还在地板上爬了一米多远。不过在我饲养观察的那几天,它什么也不吃,两只小海蟹、三只海瓜子和熟虾仁都还在那儿。小章鱼常常抱住盆里的卵石,似乎很怀念养育它的大海。据书上说,章鱼很耐饿,雌章鱼孵卵的时候,能几个月不吃东西。我发觉章鱼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绝食,因此,过去听说的章鱼爬进鱼缸偷鱼吃的说法,就显得有些不可信了。
章鱼休息的时候,真的有一条腕足在值班。有一天,一位同志对我说:“我又去看你的章鱼了。这回它缩成一团在休息,只是身后多了一条长长的尾巴。仔细一看,原来不是什么尾巴,是第四对腕足中的一条,这大概就是那值班的腕足了。”
我赶紧回去一看,可不是,这时候小章鱼的外形看上去有点像静坐的青蛙,只是身后多了一条“尾巴”——那条值班的腕足还在微微摆动呢。我用小棍轻轻触动这条腕足,小章鱼没有跳起来,只是像刚刚苏醒过来伸伸懒腰那样,慢慢伸展开它所有的腕足,稍稍移动了一下身子;也没有放出墨汁潜逃,好像它知道已经到了脸盆里,反正是逃不掉了。
章鱼确实像变色龙那样能变色。这是我最爱逗它玩的一点。我把饲养小章鱼的脸盆放在卧室里,它的体色就很淡,近乎灰白色。可是把脸盆移放到室外太阳光下,它的体色就会变深,呈深褐色。最有趣的是,只要用小棒一碰它的身子或者任何一条腕足,它的身子就会出现黑色纵向的粗线条,两只眼睛的外侧还同时会出现金色的带黑圈的假眼,显得十分可怕。章鱼表皮中有黑、褐、赤棕、橙、黄等色素细胞,在这些色素细胞周围有放射状的肌肉纤维,肌肉纤维受神经支配伸缩的时候,色素细胞就放大或收缩,使章鱼全身变色。科学家解释说,章鱼变色似乎是为了使自己身子的颜色跟周围环境相似,把自己伪装起来,免遭敌人侵害;有时似乎是使自己变得十分可怕,来恐吓敌人。
小章鱼在盆里游泳的时候才好看呢。它八条腕足一齐笔直伸向前方,身体像一支火箭,靠眼旁伸出的漏斗形软管喷水游动,速度极快。软管还能转换方向,所以它既能朝前游,也能倒退——经常是倒退着游。
八天的会议结束了,我用一只大瓶装上新鲜海水,想把小章鱼养在瓶里带回北京。可是瓶子里的活动天地毕竟太小,小章鱼在我回北京的火车上就死了。回到家里,我和孩子们一起解剖了这条章鱼,发现它肚子里有许多细长的、米粒状的卵,才确定这是一条雌章鱼。另外,那些天我多次逗它,它一次也没有放过墨汁,因此我曾怀疑它肚子里没有墨囊。经过解剖,发现章鱼还是有墨囊的,只是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是细长的一个小囊,墨汁很浓,小囊弄破以后染得几乎满盆都黑了。
小朋友,你喜欢观察周围的小动物吗?注意观察它们,你会得到不少有趣而又实在的知识呢!
船蛆怎样挖凿木船这里讲的船蛆,不是某种昆虫的幼虫,而是生活在海洋里的一种贝类。贝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大类,已经知道的有10多万种,种类之多,仅次于昆虫类。乍看船蛆并没有一般贝类具有的某些特征,不像贝类,所以沿海渔民不叫它什么螺、什么蛤,而把它称做蛆。又因为它常钻到船底下的木头里生活,所以取名船蛆。
船蛆从小挖凿木材,在木材上凿很深的洞,自己住在里面。它对海洋里的木质建筑物,像码头的木柱、木桩、护木,以及渔民们用来支架渔网的网樯,特别是木制渔船,为害严重。在不生船蛆的江河湖泊里,一条木船可以用上几十年;可是在船蛆为害严重的海域,如果不加防范,木船往往一个季度下来就全毁了。
如果用斧子劈开藏有船蛆的木头,比如海边修船厂修船时候换下来的旧木头,里面往往长满了白色的船蛆。这些旧木头从外表看,往往看不出什么问道来。你想想,一条被船蛆蛀得千疮百孔的渔船,远航在大海上,这有多危险!
从被蛀的木头里取出完整的船蛆观察,可以看到它身体前端,有一对左右对称的小贝壳。身体的末端,有两个细长的管子,一个是入水管,一个是排水管。这跟蚌、任等双壳类贝类一样,不过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各异,它们之间的形状大大不一样了。
船蛆随着身体的生长必须向木材深处挖凿,以便藏身。又必须跟木材外面的海水环境保持密切联系,以便从海水中取得氧气和部分食物。所以它的身体长得又细又长。船蛆有木质的洞穴藏身,不需要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船蛆需要有个坚硬的东西挖凿洞穴,于是前端的一对小贝壳就成了它挖凿木材的工具了。船蛆能分泌一种粘液,这种粘液形成薄薄的石灰质的白色管子,把细长的身子包被起来,免得跟木材磨擦而受伤。船蛆身体后端,还有一对恨特殊的保护构造,通常叫做铠,形状像个小铲子。平时,铠缩回,使水管伸到木穴之外。当船蛆遇到敌害,或是感到外界生活环境不合适的时候,水管就缩回,同时把铠伸出,把身体跟外界相通的小孔堵住。铠是船蛆独有的,其他贝类都没有。其实铠的作用,跟田螺、螺蛳等的厣是一样的。
船蛆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只船蛆每次产卵可达1亿个以上。我国北部沿海所产的船蛆,生殖腺成熟以后,卵排在母体的鳃腔内,精子却排在海水中。海水里的精子从人水管进到另一个个体的鳃腔内,跟卵相遇而受精。在我国南部沿海所产的船蛆,有的是精子和卵都排到海水中,卵在海水中受精。幼虫很小,小得肉眼都看不见。
幼虫身上长有纤毛,靠纤毛的运动在海水里游泳。幼虫遇到木材就附着在木材上,并钻凿木材。幼虫凿木生长十分迅速,10多天能增加到原体积的100倍,30多天能增加到原体积的1000倍。满一个月,生长发育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正因为船蛆生长快,成熟早,所以为害很大。
船蛆从进入入水管的水流中吸取食物,如微小的浮游生物矽藻。滴虫等。船蛆也以凿木时的木屑作食物。
那么船蛆到底是怎样挖凿木材,凿穴而居的呢?
船蛆凿木,主要靠那对小贝壳。也有人认为船蛆的足部可以分泌溶解木材的物质,将木材溶解钻入。不管怎么说,小贝壳在凿木上起了主要作用。船蛆的那对小贝壳跟其他贝类的贝壳都不一样,它的贝壳前部分在着许多细密整齐的齿纹,样子像木锉,船蛆就用它反复旋转磨擦,把木材锉下,凿穴而居。
科学家研究食用贝类是为了扩大养殖,以提供丰富的海鲜佳肴;研究船蛆则是为了消灭它们,尽可能防止它们的为害。
所谓用机械方法防治船蛆,主要就是在下海的木船底部表面包一层铁皮,船蛆就不能侵入了。而用化学方法防治船蛆,就是用杂酚油等浸透木材,使船蛆不能着生。还有用生物方法防治船蛆的,主要是调节海水的含盐量,使船蛆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生活环境而死亡。比如经常使海洋里的木制渔船到江河里航行和停泊,由于船蛆不适应淡水环境,从而限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凿石穴居的凿穴蛤在我国北方,有个天津新港,是50年代修建的一个人工海港。这个港口的外面,修有两道用岩石堆砌成的防波堤,用来缓冲海浪对海港的冲击,对港口起保护作用。
只有几年工夫,防波堤的岩石上,就布满了蜂窝状的洞穴。把这种蜂窝状的石头击开,就能见到躲藏在石头洞穴里的一种小动物,它外形有点像慈姑,这就是凿穴蛤。
凿穴蛤是贝类中的双壳类小动物,从外表看,它也有两个贝壳。贝壳表面的中部,由背面向腹面各有一条稍微向后方倾斜的线沟,把贝壳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稍稍凸出,表而生有很明显的齿纹;后部平滑,表面没有齿纹,却生有环形的生长纹。跟船蛆一样,凿穴蛤身体末端也有两个水管,不过这两个水管几乎并合在一起,粗看好像只有一个水管。平时,凿穴蛤把水管伸到岩石洞口,由入水管吸收新鲜海水和食料,从排水管排出排泄物或生殖细胞。凿穴蛤的两个水管末端颜色跟岩石的颜色几乎一样,所以一般动物很不容易发现它。
凿穴蛤是怎样钻凿岩石进到里面去的呢?
因为凿穴蛤长在岩石里面,钻凿岩石的过程不容易观察到,所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种推测:一种推测认为凿穴蛤是用机械的方法钻凿岩石成洞的,即用它的斧足和贝壳钻磨岩石成洞,在洞里居住;另一种推测认为凿穴蛤是用化学的方法溶蚀岩石成洞的,即由斧足分泌一种酸性液体侵蚀岩石,溶蚀成洞,栖身洞内;第三种推测认为凿穴蛤是同时并用机械和化学两种方法来钻凿岩石的。多数学者同意第一种推测,认定凿穴蛤是用机械方法挖凿岩石的。他们从凿穴蛤的生长过程中找到了证据。幼年凿穴蛤贝壳前端腹而不封闭,有锋利的小齿,斧足露在外面;而成年凿穴蛤足部萎缩,并且被石灰质的薄片包盖,贝壳前端锋利的小齿也完全跟新生的石灰质薄片相愈合。他们认为幼年凿穴蛤跟成年凿穴蛤有这些不同,正好说明凿穴蛤幼年时期一边生长,一边用贝壳前端锋利的小齿跟斧足配合着钻凿岩石;到成年时期,凿穴蛤不再生长了,小齿不锋利了,斧足也给包起来了,就不再钻凿岩石了。
凿穴蛤有雌性雄性的区别。每年七八月份是它们的繁殖时期。雄体的精子和雌体的卵都顺着排水管排到海水里,卵和精子在海水里相遇,并很快变成小幼虫。小幼虫能在海水里浮游,浮游一段时期,遇到岩石就开始钻入。小幼虫钻进岩石以后变化很快,短期内就能变成成年凿穴蛤的模样,随着身体的生长,逐渐深入岩石。
凿穴蛤一钻进岩石,就终身自己禁锢在岩石里,从此不能再从岩石里出来了。
有人在天津新港的一块长30厘米、厚22厘米、宽29厘米的石块中,找到了43个活着的凿穴蛤,还有40个死后留下的空贝壳。可见凿穴蛤对沿海石堤石坝等建筑有多大危害,使石堤石坝千疮百孔,以至把海堤的石质建筑摧毁。不过凿穴蛤只能钻凿石灰石建筑物,花岗岩太硬,它们无能为力。所以沿海石堤石坝等建筑,只要换上花岗岩石料,就可防止凿穴蛤的危害。
寄居蟹怎样“谈判”换房不知道你到北戴河海滨浴场下海过没有,那里只要走几步,脚下就能踩到寄居蟹,扎一个猛子就能提到它。那里的寄居蟹个头都不大,小巧玲珑,逗人喜爱。
寄居蟹种类也很多,不过都跟螃蟹不一样,它的头胸甲不能把柔软的腹部包住。
它寄居在带螺壳的海生动物的空壳里,把腹部藏在里面,只把头胸部露在螺壳外。
两只鳌足一大一小,通常右鳌比左螫大。第一第二对步足细长,用来爬行。第三第四对步足短小,末端粗糙,用来紧紧支撑螺壳内壁,使身体保持稳定。最末一对腹肢已演化成钩状,用来钩住螺壳。虽然背负一个对它来说是不轻的螺壳,行走还相当快捷。蜷缩在螺壳里的身子是伸着的,很像虾。据说它的真名本来就叫寄居虾,后来不知怎么都叫惯了寄居蟹,就随俗不改啦。
寄居蟹每蜕皮一次,身体随着长大。到一定时候,原有的螺壳容不下长大了的身体了,就得寻找比原有的稍大一点儿的螺壳藏身。偌大的大海,不是到处都有空螺壳可供它们挑选的。寄居蟹又生性从不侵犯活着的海螺,从不强行逼迫海螺让出螺壳给自己居住。那怎么办呢?到处找呗。
这里讲一个海洋生物考察队贝壳标本被偷的故事。这支考察队有一次进入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有一天早晨一觉醒来,发现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堆在帐篷前的空螺壳标本,全都不见了。这些色彩艳丽、形状别致的空螺壳,到底被推偷走了呢?考察队长察看了现场,很有把握地说:“这是寄居蟹作的案,你们看,这些破旧残缺的空螺壳,就是它们换下的。”可不是,原来堆放空螺壳标本的地方,现在尽是些残缺破旧的空螺壳了。老队长接着说:“这些寄居蟹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动物,它们不仅能正确地选择贝壳的大小,而且还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呢!”
更加有趣的是有几种寄居蟹,还能主动向同类互相交换螺壳。需要换壳的寄居蟹,在找不到合适的空螺壳时,会主动去找自己的伙伴要求交换螺壳。它看中一个同伴身上的螺壳,如果正好对方也感到自己所寄居的螺壳太大,背着太累,就会主动建议对方互相交换。
怎么个建议法呢?“谈判”是怎样进行的呢?
据观察,寄居蟹种类不同,“谈判”方式也不同。
有一种寄居蟹要求交换螺壳时,总是用自己身上的螺壳,连续碰撞对方身上的螺壳。另一种寄居蟹要求交换螺壳时,不是碰撞对方螺壳,而是去摇晃对方螺壳,来表示自己的要求。还有一种寄居蟹要求交换螺壳时,上述两种方式它都会用,有时采取碰撞方式,有时采取摇晃方式。
那“谈判”的对方怎样表达自己愿意不愿意交换螺壳呢?
据观察,被要求交换螺壳的一方,如果同意交换,一般它用自己的螫去轻轻拍拍对方的螺,以此表示同意交换,随后它就马上离开原来寄居的螺壳,把自己的“住房”让出来。如果不同意交换呢,它就把身体蜷缩起来,舞动大螫,摆出一副敌对的架势。
寄居蟹我国南北海滩上都能见到。由于种类不同,个体大小也不同。大型种类螯肉可食,味同虾蟹。
对虾的长途旅行对虾主要产在我国的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的沿海;朝鲜西岸沿海,也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对虾爱作集群长途旅行,行程超过1000公里,历时两三个月。主要的虾群常经山东半岛进入渤海,有一部分向朝鲜西岸和我国的鸭绿江口附近行进,也有一部分停留在山东半岛的南岸,小股虾群向南可到达浙江沿海的舟山群岛一带。进入渤海的虾群,主要分布在黄河口、海河口、滦河口附近,甚至到达辽东湾附近。
从春天到秋天,渤海湾沿岸各大河口附近,自然环境条件很适合对虾的生活和繁殖。这段时期那个海域的河口附近有机物质丰富,有利于各类浮游生物的繁殖。
浮游生物是对虾幼体的食料。对虾就在这些河口海域产卵、孵化,幼体出在这些河口海域发育生长。
成长的对虾在秋末冬初交配,这时候雌虾的生殖腺还不成熟,就把雄虾的精液存储在胸部的纳精囊中,直到第二年春季产卵时候,才把精液放出,同卵子结合。
在黄海、渤海海域,对虾的产卵季节是4月底到6月底。每只雌虾产卵可达几十万到100万粒。受精卵发育很快,产卵后经一昼夜就可以孵化。
对虾幼体刚孵化出来时,非常小,不吃东西,靠体内存留的卵黄维持生活,身体还不分节,所以叫它无节幼体。这种幼体经过12次蜕皮成为仔虾,再经过14次蜕皮才长成幼虾。幼虾生长很快,五六月间孵化的幼虾,到九十月间就长得跟母虾差不多大了(仅仅半年时间),对虾就可由卵子发育生长成长大的对虾。
到秋末冬初,渤海湾已经寒气逼人,日照渐渐缩短,那里的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合对虾生活了。于是已经长大了的对虾,成群结队迁移到黄海南部比较深的海里去过冬。直到第二年春天,它们才又沿着父辈走过的路线,踏上北上的旅途。
对虾的寿命一般只有一周年。第一年夏季所产的幼虾,到第二年夏季成熟产卵,产卵以后就死去。只有少数对虾可以越过两个冬天,到第三年春天还能再度产卵,寿命最多两周年。
在广东、福建沿海捕到的大虾,很像对虾,但都不是对虾。广东沿海产的大虾叫墨吉对虾,比对虾的额角基部稍高;福建产的大虾叫长毛对虾,额角比较矮一些。
对虾南下最远只到浙江沿海。对虾只因早年市场常以一对两只为单位计算售价而得名,正式名字叫中国对虾。
对虾名贵,价高,因捕捞过量,使对虾资源濒临枯竭。现国家已制订保护政策,限制国内外渔轮滥捕对虾。同时也发展人工养殖对虾,以提高对虾产量,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河蟹秋后为什么总要千里迢迢迁移大海河蟹生活在江河淡水,大多居住在通海江河湖荡泥岸或泥滩上的洞穴里。在淡水里生长四五年后,生长成熟,雌蟹雄蟹总要千里迢迢奔向大海,在河口浅海生儿青女,繁殖后代。我们的祖先早就观察到这一现象,在宋朝时候的古书中,就记录了这一点:“蟹至秋冬之交,即自江顺流而归诸海。”秋后河蟹下海,只是因为这时候海水比淡水更适合于它们和它们的后代的生活。为选择繁殖后代的最适生活环境而长途跋涉的迁移习性,叫做生殖徊游。
成熟的雌蟹,大多在农历9月之前要蜕壳一次。这次蜕壳对雌蟹一生来说是个重要关头,因为雌蟹只有在蜕壳之后,在新壳还没有硬化的时候,才能跟雄蟹交配。
在雄蟹向雌蟹求爱拥抱的时候,雌蟹会自动把腹部展开,暴露出一对生殖孔。雄蟹这时候也就把它腹部的尖端,支撑在雌蟹腹部基节的内侧,然后把它的交接器(即第一腹肢)插入雌蟹的生殖孔中。这样一直持续到雌蟹的甲壳快要变硬的时候,即大约一两天时间,才完成交配。此后生殖孔由输卵管分泌的物质堵塞。存储在雌蟹纳精囊中的雄精细胞,不会散失,直到它们跟卵细胞结合为止。
雌蟹蜕壳交配以后,甲壳变成青绿色,到了海里才产卵。雌蟹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量在10万粒以上。所产的卵都附着在雌蟹的腹肢上。怀卵的雌蟹就在海边河口水域越冬,到第二年晚春或初夏,卵才孵化。雌蟹雄蟹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之后,有的结伴在海底作最后一次旅行,寻找一个终老的场所。
河蟹幼体跟河蟹一点不像,更像水蚤,浮游水面。从刚孵化出来的早期蚤状幼体,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到长成幼蟹,总共要蜕皮7次,约经两个月时间。
幼蟹顺着每次涨潮,逐渐接近海滩。最初它们常生活在河口附近的高低潮线之间,涨潮时匿居泥滩上的洞穴中,落潮后外出觅食。到第二年春暖以后,为了取得更多的食料,常成群结队从河口向江河上游迁移。它们每天顺着两次涨潮,可以沿江河前进三四十公里,以后就在离海岸较远的淡水中生活。幼蟹在江河湖荡淡水中生活四五年以后,生长成熟,再沿着它们父辈的道路,长途跋涉迁移大海。
河蟹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部到福建的沿海各省,凡通海的江河,如鸭绿江、辽河、滦河、大清河、黄河、长江、黄浦江、钱塘江、甬江、瓯江、闽江等下游各地,都有它的踪迹。
我国是河蟹的原产地,河蟹现在已大批侨居海外,到了朝鲜、日本、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德国、瑞典、芬兰等国家。河蟹是怎么移居欧洲去的呢?因为河蟹幼体,常成群地在通海的河口一带活动。每年初夏,长江口河蟹幼体很多,欧洲的远洋轮船常停靠在长江口的吴淞口外,那里河蟹幼体和幼蟹可能通过轮船下层的抽水管进入仓底蓄水池内,随着轮船到了欧洲,又从蓄水池出来,就在当地的河流中定居下来。
“江南三月鲈鱼美”
从小我就听说我的故乡松江县盛产一种四鳃鲈。而且在当时每年一次母亲带我去王家祠堂祭祖的盛宴上,都吃到过这种四鳃鲈。印象中鱼体不大,鱼颊上两边各有一块玉米粒大小的厚颊肉。几十年过去了,后来在北京农展馆的水产馆里,再一次看到陈列的四鳃时,感到十分亲切,并勾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四鳃鲈以松江县产的最著名,而且主要产在松江县城西秀野附近,所以四鳃鲈又名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在我国四大名鱼中居首位,其他三种名鱼即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以及黑龙江兴凯湖的鱼。松江鲈鱼之所以成为名鱼,了因为它肉嫩不腥,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之外,还因为古代人为它作了许多宣传。据古书记载,江南地方官曾献松江鲈鱼给隋炀斋品尝,他非常欣赏,吃完大加赞扬,说松江鲈鱼是“金荠玉鲙,东南佳味”。另据古书记载,三国时候的曹操设宴招待百宫,也用过松江鲈鱼,人称“绘必松江鲈鱼者方美”。
人们一直误以为四鳃鲈真是四鳃,古书中说“天下之鲈皆二鳃,惟松江鲈四鳃”。
其实四鳃鲈跟其他鱼类一样,也只有两鳃,只是由于在它两鳃的前面多了一对呈鳃状的凹陷,很像鳃孔,特别是在春天繁殖季节,这凹陷处呈橙红色,跟真鳃孔一个模样,粗看以为真有四个鳃孔呢。
松江鲈鱼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在浅海,长在江河。松江鲈鱼属浅海洄游鱼类,能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生活。它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觅食。肉食性,以虾为主,也吃小鱼。每年春天,松江鲈鱼在沿海浅水带产卵,卵黏性,成块黏附在石砾上。
产卵后母鱼即死亡。初夏幼鱼溯河来淡水生长,到冬天又洄游入海。在我国沿海和通海江河,都有松江鲈鱼的踪迹。
松江鲈鱼身体圆筒形,头部略宽扁,后部略细而侧扁。体长只有10多厘米,20尾左右才够1千克。鱼体背部呈黄褐色,没有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
从前,松江地区河流里每年可产松江鲈鱼5000千克,可是现在已日渐稀少。究其原因,一则是松江地区工业的发展,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山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二则江上修建了挡潮闸,使得“老大离家少小回”的鲈鱼苗,很难游归故乡了。
为了满足上海旅游业对松江鲈鱼的需求,为了满足外宾和侨胞想品尝驰名中外的名鱼的愿望,上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水产学院研究解决了人工饲养松江鲈鱼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在松江设点人工饲养松江鲈鱼。进一步扩大饲养,必将是不远将来的事。
比目鱼的“返祖现象”
比目鱼跟一般鱼类比较起来,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鱼体不对称,两只眼睛不是长在头部的两侧,而是长在身体向上一面头部的同一侧。口、牙、胸鳍和腹鳍等都不对称。肛口也不在腹面正中线上。鱼体向上的一面颜色比较深,往往跟周围环境的色调相一致,这样便干隐伏海底。鱼体向下的一面颜色比较浅,近乎灰白色,这样在它游动的时侯,底下的肉食性海洋动物就不容易发现它。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比目鱼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时候,跟一般鱼类一样,两只眼睛也是对称地分别长在头部两侧的,只是到了稚鱼期,即从刚孵化出来算起约20多天以后,开始侧卧在海底生活,体形发生变态仔鱼向下这一侧的一只眼睛才逐渐向上移动位置,最后和上面原来的那只眼睛并列在一起。这说明比目鱼的祖先,也是左右对称的侧扁形的鱼类,只是由于长期平卧海底生活经过不知多少世代的演变,才长成了现在这般独特的模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目鱼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重现其祖先左右对称侧扁形的形象,也可以说是生长发言中呈现的返祖现象。返祖现象按严格的生物学的含义,仅指生物体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