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清山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折子念完,皇帝望望下面跪着的众人的脸色,问道,"纳尔经额,你是直隶总督,一省之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于这折子中所提及的细情,朕想,你是最有体会,并最有发言权的,你说说,曾国藩的这份折子中所讲到的,可是实情?"
"回皇上话,奴才以为,八旗、绿营兵士疏于习练,已成积习,本当痛加裁撤,只是我大清幅员之广大,天下第一,若是轻易裁撤兵勇,只恐日后略有兵事,朝中武备不足,难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他碰了头,又说,"至于曾大人在折子中所说的,奴才以为,当于平日之中命士兵勤加练习,收曾大人所言,'以劳而强';之功。"
"嗯,这是你的意见。柏葰,你是管着兵部的,你怎么说?"
柏葰深知皇上这一次召见众位臣工,又把曾国藩的奏折拿出来交赛尚阿当众诵读的圣意若何,只不过裁撤兵勇一事,关系太过重大,他虽然是蒙古勋贵,也不敢轻下断语,想了想答说:"奴才以为,裁撤兵勇并无不可,只不过,纳直督所言也是谋国之论。具体如何决断,圣心之中早有默运,奴才不敢妄自揣摩。"
皇帝楞了一下,又说道,"朕当然早有决断,不过今天把它拿出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柏葰听皇上步步紧逼,心中叫苦,只得向上碰头答说:"奴才以为,不论是世宗皇帝行以空名坐粮之计,还是高宗皇帝行增兵之法,都是国之大事,也皆交以朝臣廷议。奴才以为,此事是不是也应该交廷臣公议之后,再做道理呢?"
"嗯,你说的也不能算不对。"皇帝没有追问,转头看向贾祯,"贾祯,你怎么说?"
"臣以为,曾国藩所言皆是的论。八旗兵勇,绿营将士,早已经不复往日威风,正是到了该痛加整顿之时。不过,裁撤之法,臣以为,不当以兵士为第一,当以武职为先。这些人每每领着朝廷的俸禄,却上不思为君父分忧,下不能训练士卒,可称国之蠹虫。若是裁撤的话,也应该先裁撤这些人才是。"
皇帝最后才看到曾国藩,"曾国藩,几位大人的话,你都听见了吗?"
"是,臣都听见了。"
"这份折子是你上的,于几位大人话中之意,你是怎么想的呢?"
"是,臣以为,裁撤兵勇、将士,本是为国汰芜存菁,增加国家用度之法,臣不敢言所献乃是良法,不过臣以为,行事之间,当以圣人中庸之道为准。既要去其糟粕,更不能使百姓心生相悖,故而臣以为,裁兵之事,当缓缓而行,不可操之过急。"
"你们都听见了吗?"皇帝笑了一下:"你们这些人啊,嘿!都起来吧。"
皇帝摆手示意众人站了起来,他自己也离座而下,背着手绕室踱步:"...心里多多的想一点朝廷,少要想一点自己的身家利禄!若是都能心存此念,便是我大清现在偶有不靖,也不过癣疥之疾,若是没有这样一份公心,只怕日后早晚有变生肘腋的那一天!真到了那时候,你我君臣,就悔之晚矣了。"
还不等众人再一次跪倒,皇帝已经轻飘飘的一摆手,"曾国藩留下,其他人都跪安吧。"
*** *** *** ***
皇帝如此恩宠如初,曾国藩又是激动,又是高兴,却有着更多的惶恐!
在朝臣面前毫不吝惜于自己的嘉勉之意,甚至在言语中把众人全都鄙薄了下去,于皇帝这些人不敢有什么腹诽之意,于自己,可真不知道是福是祸了。
行宫的大殿中只剩下两个人,皇帝重又走回到御案后面坐下,"曾国藩,你的这份奏折啊,朕看了好久,也想了好久。其中言辞固然是为国谋的诤言,却也局限于一城一地之得。略有未尽之意之处,朕不能怪你,很多事,不是你能够了解和通盘掌握的。"
"是。臣上的这一份折子,自问也不过是发前人之微,不敢当皇上天语嘉勉。其中舛误之处,更是不可胜言,只是臣深感皇上天恩如海,不敢不尽抒胸臆。"
"其实,兵制之事,朕当年简派老六出京与英人接洽之时,就已经略知一二。真可笑,老六到了天津,还以绿营兵士射击弓箭为喜?殊不知英夷早已经舍弃这等华而不实,效率低下之物,改为使用火枪御敌了!"皇帝摘下头上的软帽,挠挠头顶,"朕当年做皇子的时候,曾经听皇考说过,英夷以不满五千人之兵力,在我大清疆土纵横驰骋,其间固然有八旗绿营兵士疲弱之因,更多的,却也是英人士兵勤于战事,精于行伍,武备先进所致。"
"本来呢,我天朝自太祖立国时起,就有火器部队,更不用提圣祖征剿葛尔丹之际,火炮使用蔚然大观,只可惜,到了后世子孙,将这些兵甲之事全数抛却,终于弄成今天这般积重难返。"
"皇上这话请恕臣不敢苟同。"
"哦?"虽然皇帝只说了一个字,其中的询问之意却是很明显的。
"臣以为,我大清朝如今虽偶有边圉不靖,但是皇上年少英明,励精图治,正是大有作为之机,只要皇上圣心坚定,除弊兴利,臣以为,皇上所言积重难返之局,当也可迎刃而解。"
皇帝以为他要说什么忠谏之言哩,不想归结到最后,还是口出颂圣之语,笑了一下,他继续说道:"这个嘛,你我暂时不必辩论。朕的意思是说,兵制改革,势在必行!不过不能按照你折子中所说的,以'缺出不补,用时五年';之法行之。若是那样的话,五年之中,谁知道又会有什么样的变故?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彻底,改的有效。"
曾国藩不知道皇帝说的这种'彻底、有效';是指什么,含糊的碰了个头,"皇上圣明。"
"明天朕要到天津绿营驻营去看看,其实,不用看朕也知道,其间早已经准备得妥妥当当,一待朕离开,又会恢复旧貌。现在能够看到的,不过是摆样子的。"皇帝叹了口气,"人人都以为皇帝是多么神圣崇高,殊不知身在这九重之中,想看到一点民间真正的景致,居然也会如此之难?"
曾国藩说,"臣以为,绿营兵勇知晓皇上圣驾亲临,激发天良,认真操演,也是有的。只要他们能够将这等报国之心秉承下去,也可成为以一当十的虎贲之军。"
"朕最想看到的,还是新购买的火炮..."说到这里,皇帝突然问道,"朕让老六和英国人商议购买火车,并相关产业之事,你知道了吗?"
"是,臣乡居岁月,也有幸捧读皇上圣谕。铁路之事,在臣看来,实在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善之举。虽百姓初初未见其效,难免有不谐之声,日后领会到了,自然也能够衷心感念圣德。"
"哎。铁路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物什。不但于国有利,更加于百姓有利。朕想过,将来国家有警,兵士乘坐铁路,一夜之间四通八达,即可赶制兵燹之地;承平的时候呢?百姓也可以用其为代步工具,更加可以利于商贾使用。比之什么马车,什么漕船,既快且安,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壮举哩!"
曾国藩抬头看了一眼,年轻的皇帝脸上满是兴奋之色,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虚拟出来的幻景之中了。他有心想说,铁路只有一条,如何能够达成皇上的愿望?看皇帝如此兴奋,又沉默了下去。
皇帝憧憬片刻,又把话题扯了回来,"至于兵制一事啊,实在是个大问题,朕想,就从这距离京中最近的直隶省开始吧?"
*** *** *** ***
三... -->>
折子念完,皇帝望望下面跪着的众人的脸色,问道,"纳尔经额,你是直隶总督,一省之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于这折子中所提及的细情,朕想,你是最有体会,并最有发言权的,你说说,曾国藩的这份折子中所讲到的,可是实情?"
"回皇上话,奴才以为,八旗、绿营兵士疏于习练,已成积习,本当痛加裁撤,只是我大清幅员之广大,天下第一,若是轻易裁撤兵勇,只恐日后略有兵事,朝中武备不足,难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他碰了头,又说,"至于曾大人在折子中所说的,奴才以为,当于平日之中命士兵勤加练习,收曾大人所言,'以劳而强';之功。"
"嗯,这是你的意见。柏葰,你是管着兵部的,你怎么说?"
柏葰深知皇上这一次召见众位臣工,又把曾国藩的奏折拿出来交赛尚阿当众诵读的圣意若何,只不过裁撤兵勇一事,关系太过重大,他虽然是蒙古勋贵,也不敢轻下断语,想了想答说:"奴才以为,裁撤兵勇并无不可,只不过,纳直督所言也是谋国之论。具体如何决断,圣心之中早有默运,奴才不敢妄自揣摩。"
皇帝楞了一下,又说道,"朕当然早有决断,不过今天把它拿出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柏葰听皇上步步紧逼,心中叫苦,只得向上碰头答说:"奴才以为,不论是世宗皇帝行以空名坐粮之计,还是高宗皇帝行增兵之法,都是国之大事,也皆交以朝臣廷议。奴才以为,此事是不是也应该交廷臣公议之后,再做道理呢?"
"嗯,你说的也不能算不对。"皇帝没有追问,转头看向贾祯,"贾祯,你怎么说?"
"臣以为,曾国藩所言皆是的论。八旗兵勇,绿营将士,早已经不复往日威风,正是到了该痛加整顿之时。不过,裁撤之法,臣以为,不当以兵士为第一,当以武职为先。这些人每每领着朝廷的俸禄,却上不思为君父分忧,下不能训练士卒,可称国之蠹虫。若是裁撤的话,也应该先裁撤这些人才是。"
皇帝最后才看到曾国藩,"曾国藩,几位大人的话,你都听见了吗?"
"是,臣都听见了。"
"这份折子是你上的,于几位大人话中之意,你是怎么想的呢?"
"是,臣以为,裁撤兵勇、将士,本是为国汰芜存菁,增加国家用度之法,臣不敢言所献乃是良法,不过臣以为,行事之间,当以圣人中庸之道为准。既要去其糟粕,更不能使百姓心生相悖,故而臣以为,裁兵之事,当缓缓而行,不可操之过急。"
"你们都听见了吗?"皇帝笑了一下:"你们这些人啊,嘿!都起来吧。"
皇帝摆手示意众人站了起来,他自己也离座而下,背着手绕室踱步:"...心里多多的想一点朝廷,少要想一点自己的身家利禄!若是都能心存此念,便是我大清现在偶有不靖,也不过癣疥之疾,若是没有这样一份公心,只怕日后早晚有变生肘腋的那一天!真到了那时候,你我君臣,就悔之晚矣了。"
还不等众人再一次跪倒,皇帝已经轻飘飘的一摆手,"曾国藩留下,其他人都跪安吧。"
*** *** *** ***
皇帝如此恩宠如初,曾国藩又是激动,又是高兴,却有着更多的惶恐!
在朝臣面前毫不吝惜于自己的嘉勉之意,甚至在言语中把众人全都鄙薄了下去,于皇帝这些人不敢有什么腹诽之意,于自己,可真不知道是福是祸了。
行宫的大殿中只剩下两个人,皇帝重又走回到御案后面坐下,"曾国藩,你的这份奏折啊,朕看了好久,也想了好久。其中言辞固然是为国谋的诤言,却也局限于一城一地之得。略有未尽之意之处,朕不能怪你,很多事,不是你能够了解和通盘掌握的。"
"是。臣上的这一份折子,自问也不过是发前人之微,不敢当皇上天语嘉勉。其中舛误之处,更是不可胜言,只是臣深感皇上天恩如海,不敢不尽抒胸臆。"
"其实,兵制之事,朕当年简派老六出京与英人接洽之时,就已经略知一二。真可笑,老六到了天津,还以绿营兵士射击弓箭为喜?殊不知英夷早已经舍弃这等华而不实,效率低下之物,改为使用火枪御敌了!"皇帝摘下头上的软帽,挠挠头顶,"朕当年做皇子的时候,曾经听皇考说过,英夷以不满五千人之兵力,在我大清疆土纵横驰骋,其间固然有八旗绿营兵士疲弱之因,更多的,却也是英人士兵勤于战事,精于行伍,武备先进所致。"
"本来呢,我天朝自太祖立国时起,就有火器部队,更不用提圣祖征剿葛尔丹之际,火炮使用蔚然大观,只可惜,到了后世子孙,将这些兵甲之事全数抛却,终于弄成今天这般积重难返。"
"皇上这话请恕臣不敢苟同。"
"哦?"虽然皇帝只说了一个字,其中的询问之意却是很明显的。
"臣以为,我大清朝如今虽偶有边圉不靖,但是皇上年少英明,励精图治,正是大有作为之机,只要皇上圣心坚定,除弊兴利,臣以为,皇上所言积重难返之局,当也可迎刃而解。"
皇帝以为他要说什么忠谏之言哩,不想归结到最后,还是口出颂圣之语,笑了一下,他继续说道:"这个嘛,你我暂时不必辩论。朕的意思是说,兵制改革,势在必行!不过不能按照你折子中所说的,以'缺出不补,用时五年';之法行之。若是那样的话,五年之中,谁知道又会有什么样的变故?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彻底,改的有效。"
曾国藩不知道皇帝说的这种'彻底、有效';是指什么,含糊的碰了个头,"皇上圣明。"
"明天朕要到天津绿营驻营去看看,其实,不用看朕也知道,其间早已经准备得妥妥当当,一待朕离开,又会恢复旧貌。现在能够看到的,不过是摆样子的。"皇帝叹了口气,"人人都以为皇帝是多么神圣崇高,殊不知身在这九重之中,想看到一点民间真正的景致,居然也会如此之难?"
曾国藩说,"臣以为,绿营兵勇知晓皇上圣驾亲临,激发天良,认真操演,也是有的。只要他们能够将这等报国之心秉承下去,也可成为以一当十的虎贲之军。"
"朕最想看到的,还是新购买的火炮..."说到这里,皇帝突然问道,"朕让老六和英国人商议购买火车,并相关产业之事,你知道了吗?"
"是,臣乡居岁月,也有幸捧读皇上圣谕。铁路之事,在臣看来,实在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善之举。虽百姓初初未见其效,难免有不谐之声,日后领会到了,自然也能够衷心感念圣德。"
"哎。铁路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物什。不但于国有利,更加于百姓有利。朕想过,将来国家有警,兵士乘坐铁路,一夜之间四通八达,即可赶制兵燹之地;承平的时候呢?百姓也可以用其为代步工具,更加可以利于商贾使用。比之什么马车,什么漕船,既快且安,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壮举哩!"
曾国藩抬头看了一眼,年轻的皇帝脸上满是兴奋之色,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虚拟出来的幻景之中了。他有心想说,铁路只有一条,如何能够达成皇上的愿望?看皇帝如此兴奋,又沉默了下去。
皇帝憧憬片刻,又把话题扯了回来,"至于兵制一事啊,实在是个大问题,朕想,就从这距离京中最近的直隶省开始吧?"
*** *** *** ***
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