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上海地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包装与媚俗,没有伪善与作秀。此前,中国人几乎已经忘记如何唱歌了,他们不会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唱歌,他们一旦开口,唱出来的就是别人的声音和语言,是张行,让他们重新找回丢了几乎半个世纪的自我,他们开始用真嗓子唱歌。
但是,好景不长,他们审判了他,在他风华正茂的时候,以流氓罪把他送进了监狱。上海人没有记住,也没有感谢这个可怜的歌手,张行在大街上唱啊:“最好的礼物是我跳动的心房,还有我为你准备的未来时光。最好的礼物是我热烈的胸膛,还有我们一起要走的方向。最好的礼物是奔向你的脚步,还有孩子般地笑声阵阵的爽朗。最好的礼物是我对你的歌唱,还有为你献出的一份衷肠。最好的礼物你不要随意忘掉,它其实最害怕冷冷地放。最好的礼物你不要随意忘掉,愿能伴你走过风雨一场。”最后他被看作是一个骗子,一个玩弄女性和感情的骗子,他进监狱了,这证明了流行音乐是荒唐的、虚伪的,是勾引年轻人走向堕落的东西。上海人怀念着过去的繁华,二三十年代的那个上海还在他们的记忆和祖辈的传说中流传,他们总有洋气的底子。所以,一方面他们为自己的上海骄傲,另一方面,政策稍稍开放,可以看看外国的电影,听听外国的歌曲,看看外国的书之后,这里的骚动就大了,他们许多人动起了出国的念头。首先是年轻女孩们,她们通过各种途径,结识外国人,有的甚至就在涉外饭店的门口和外国人搭讪,然后就出国了,去东京,去巴黎,去新加坡。上海的女孩,第一批打开国门的人,接着就汇回了外汇,接着就带来了国外“什么都好”的消息,这个消息在上海传播着,“某某嫁了外国人,一块手表就值100美金”,“那不是发啦!我们两年的工资也没有100美金啊!”然后,是那些有亲戚在国外的人,通过三姑六婆,重新找回上代甚至上上代的那些亲戚,70年代躲之藏之的那些关系全部成了资本和机会,这时,他们去的地方就变成了澳洲、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这是中国第一批出国潮,它是以上海为基地的。
可惜,上海人出国,没有像温州人那样踏实地扎根下去,他们大多像沙子进了海洋,一下就沉到外国的水底了,没有什么起色。要说啊,上海人习惯做白领,给别人打工,盛年一过,哪能真有什么起色呢?倒是那些被上海人看不起的温州人,他们出国后,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辛苦生意,反正也没有什么学历或者关系可以用,也做不了上班族或者白领,他们也无意在KTV陪酒,就自己开业做生意。10年、0年地劳作、努力,自己做自己的老板,渐渐有了起色,纷纷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当,到90年代,世界各地都出现他们抱团经商的身影,温州街渐渐成了新唐人街的代名词。
80年代的沪北纵向靠宝兴路、共和新路,和市中心相通。那个时候,还没有高架桥,也没有地铁,甚至地铁规划都没有打算到北面来,横向的天目路有点儿起色,区政府就设在那里,尽管沪北幅员主要是在北面,在广中路、汶水路、场中路,但是区政府似乎对自己的腹地不感兴趣,他们的目光集中在不夜城、上海火车站区域,后来证明这个思路完全是错的。上海人怎么会对火车站感兴趣呢?怎么会到这里来消费、投资、上班呢?火车站是城市的洼地,不是高地,这里来来往往的都是外地人。外地人,对于上海人来说,是个什么概念?是危险、低下、没趣的象征。结果,沪北在那里忙了10年,却一无起色。整个80年代,甚至90年代上半期,就这样荒废了,一直到90年代后期,共和新路还是一条普通的路,它似乎是为了联系市中心到宝山而存在的,而它沿途的沪北则仅仅是个过渡,没有什么意义的过渡。这里还被一大批近乎沉睡的厂房,一大批效益低下的工厂占据着,灰不溜丢地度过了80年代,接着睡过了90年代的前半期。而同期的徐家汇,甚至莘庄,都发展起来了,他们成了新上海的象征。
80年代的上海,人们心里毕竟梦想多了,在拥挤中开始想象。家家户户都在敦促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上大学,将来出国”,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多挣一点儿钱,把生活搞得像样一点。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内地城市还在睡觉,打牌、下棋或者干脆闲聊的人还非常多,但是,上海人已经忙碌起来了:他们站在外滩一号门口,打探着过往的行人,“要外汇么?”他们在人民广场的纸面股票交易柜台开始了第一批股票的买卖,他们在各种场合传递着汽车券、电视机券等有价证券的消息,他们已经开始用时间来衡量金钱,用金钱来衡量时间,“可以啊!星期天不上班有空的,一个小时10块钱吧!”他们知道了自己的劳动价值,他们作为优秀的技术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到外地做技术指导,背着单位出门,风尘仆仆,以前只要一场酒、一顿饭招待的事儿,现在要算钱了!尽管这个时候,80年代初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尽管这个时候,能上大学的人还不足人口的百分之一……(未完待续)
有包装与媚俗,没有伪善与作秀。此前,中国人几乎已经忘记如何唱歌了,他们不会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唱歌,他们一旦开口,唱出来的就是别人的声音和语言,是张行,让他们重新找回丢了几乎半个世纪的自我,他们开始用真嗓子唱歌。
但是,好景不长,他们审判了他,在他风华正茂的时候,以流氓罪把他送进了监狱。上海人没有记住,也没有感谢这个可怜的歌手,张行在大街上唱啊:“最好的礼物是我跳动的心房,还有我为你准备的未来时光。最好的礼物是我热烈的胸膛,还有我们一起要走的方向。最好的礼物是奔向你的脚步,还有孩子般地笑声阵阵的爽朗。最好的礼物是我对你的歌唱,还有为你献出的一份衷肠。最好的礼物你不要随意忘掉,它其实最害怕冷冷地放。最好的礼物你不要随意忘掉,愿能伴你走过风雨一场。”最后他被看作是一个骗子,一个玩弄女性和感情的骗子,他进监狱了,这证明了流行音乐是荒唐的、虚伪的,是勾引年轻人走向堕落的东西。上海人怀念着过去的繁华,二三十年代的那个上海还在他们的记忆和祖辈的传说中流传,他们总有洋气的底子。所以,一方面他们为自己的上海骄傲,另一方面,政策稍稍开放,可以看看外国的电影,听听外国的歌曲,看看外国的书之后,这里的骚动就大了,他们许多人动起了出国的念头。首先是年轻女孩们,她们通过各种途径,结识外国人,有的甚至就在涉外饭店的门口和外国人搭讪,然后就出国了,去东京,去巴黎,去新加坡。上海的女孩,第一批打开国门的人,接着就汇回了外汇,接着就带来了国外“什么都好”的消息,这个消息在上海传播着,“某某嫁了外国人,一块手表就值100美金”,“那不是发啦!我们两年的工资也没有100美金啊!”然后,是那些有亲戚在国外的人,通过三姑六婆,重新找回上代甚至上上代的那些亲戚,70年代躲之藏之的那些关系全部成了资本和机会,这时,他们去的地方就变成了澳洲、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这是中国第一批出国潮,它是以上海为基地的。
可惜,上海人出国,没有像温州人那样踏实地扎根下去,他们大多像沙子进了海洋,一下就沉到外国的水底了,没有什么起色。要说啊,上海人习惯做白领,给别人打工,盛年一过,哪能真有什么起色呢?倒是那些被上海人看不起的温州人,他们出国后,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辛苦生意,反正也没有什么学历或者关系可以用,也做不了上班族或者白领,他们也无意在KTV陪酒,就自己开业做生意。10年、0年地劳作、努力,自己做自己的老板,渐渐有了起色,纷纷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当,到90年代,世界各地都出现他们抱团经商的身影,温州街渐渐成了新唐人街的代名词。
80年代的沪北纵向靠宝兴路、共和新路,和市中心相通。那个时候,还没有高架桥,也没有地铁,甚至地铁规划都没有打算到北面来,横向的天目路有点儿起色,区政府就设在那里,尽管沪北幅员主要是在北面,在广中路、汶水路、场中路,但是区政府似乎对自己的腹地不感兴趣,他们的目光集中在不夜城、上海火车站区域,后来证明这个思路完全是错的。上海人怎么会对火车站感兴趣呢?怎么会到这里来消费、投资、上班呢?火车站是城市的洼地,不是高地,这里来来往往的都是外地人。外地人,对于上海人来说,是个什么概念?是危险、低下、没趣的象征。结果,沪北在那里忙了10年,却一无起色。整个80年代,甚至90年代上半期,就这样荒废了,一直到90年代后期,共和新路还是一条普通的路,它似乎是为了联系市中心到宝山而存在的,而它沿途的沪北则仅仅是个过渡,没有什么意义的过渡。这里还被一大批近乎沉睡的厂房,一大批效益低下的工厂占据着,灰不溜丢地度过了80年代,接着睡过了90年代的前半期。而同期的徐家汇,甚至莘庄,都发展起来了,他们成了新上海的象征。
80年代的上海,人们心里毕竟梦想多了,在拥挤中开始想象。家家户户都在敦促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上大学,将来出国”,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多挣一点儿钱,把生活搞得像样一点。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内地城市还在睡觉,打牌、下棋或者干脆闲聊的人还非常多,但是,上海人已经忙碌起来了:他们站在外滩一号门口,打探着过往的行人,“要外汇么?”他们在人民广场的纸面股票交易柜台开始了第一批股票的买卖,他们在各种场合传递着汽车券、电视机券等有价证券的消息,他们已经开始用时间来衡量金钱,用金钱来衡量时间,“可以啊!星期天不上班有空的,一个小时10块钱吧!”他们知道了自己的劳动价值,他们作为优秀的技术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到外地做技术指导,背着单位出门,风尘仆仆,以前只要一场酒、一顿饭招待的事儿,现在要算钱了!尽管这个时候,80年代初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尽管这个时候,能上大学的人还不足人口的百分之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