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民国战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由于西北对外贸易过程中,全力向各省输出工业商品,导致各省民族工业遭到冲击,对此西北集团采取了兼并手段。
只要肯以工厂入股西北财团,马上就给各省那些办工厂的民族实业家们先进设备,工厂依旧由其进行管理。
于是各省工厂纷纷加入了西北财团,实现了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重组。
不过作为中国实业代表人物,大生纱厂的老板张謇,此时却依旧在死撑,不过厂里一大堆的棉纱堆积着已经是卖不出去了。如果要卖的话,肯定要亏本。不卖的话,资金链又要断裂。
如果加入西北财团,一切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张謇现在不乐意。这纱厂是他的心血,并不愿意看到纱厂被西北财团所兼并,尽管看上去双方都有好处。
但如同张謇这样还在坚持的实业家却是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实业家都选择了加入西北财团。
尽管看上去是被兼并了,但却意味着更大的机遇。
此时的西北有先进技术,而此时的中国各行各业,也就如同一张白纸差不多,想怎么涂鸦都可以。只要拉上了西北关系,自然可以动用西北的一些资源,这意味着更大的财富。
这一年也是让许许多多上海买办商人们血本无归的一年,光是一个上海就有近八万买办商人,这些买办商人进口洋货,并帮助洋人收购原材料进行出口,往年生意虽然遭到了西北商品的一定冲击,但也并没有如同1908年这样的恐怖。
这一年由于西北商品的不断输出,各省老百姓很快就发现,西北国货价格实惠,质量反而更好。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口袋里都没什么钱,所以过日子都是精打细算的,就是便宜上一个铜板,也有吸引力。不过这年头的老百姓消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质量和口碑。
首先市场上同一种商品的数量并不多,不似二十一世纪的市场那样牌子多得数不过来。所以只要质量不好,老百姓很快就会记住。但如果是质量好,就算贵那么一点,这年头的老百姓也大多会选择质量好的,因为质量好代表着更耐用等特性。
加之西北集团在对外销售商品过程中,大搞促销、赠送活动,迅速的占领了各省市场。同时从各省市场中购买原材料。
如牛皮、猪鬃、桐油等等原材料,之前都是被洋人廉价攫取,然后运回欧洲一加工,就成为高级商品再卖到世界各地去。
如长江流域,牛皮是大宗原材料。西北工业将这些牛皮购买回去后,大可加工成皮带、皮靴等商品。此时军队数量增加,对牛皮的需求量就更大了。这些牛皮做的皮带、皮靴,在士兵弹尽粮绝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充饥。
与洋人的竞争也就不限于商品市场方面了,还有原材料购买方面也充满了竞争。
很多血本无归的买办商人,已经转而开始销售西北商品,并开始为西北工业收购原材料,西北商品的输出,以及原材料采购还有一个*宝,那就是汽车。
汽车降低了那些道路还错的地区的商品输入成本,以及原材料输出的运输成本,这使得西北的商品,在那些无铁路和水运的地区价格显得更便宜,这就足以抢占大半市场了,也使原材料收购价格可以提高。
西北军情局下设宣传科,各省到处都是宣传科的人员,这些人员在市井中大肆散布各种西北政府想要向老百姓传达的言论,号召老百姓购买国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宣传项目。除了在市井中宣传,西北集团开始逐渐控制中国各省的报社,从而主导知识分子的舆论。
控制报社的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收购,如果价格太高则放弃。二是自己办报社,西北集团刚研制出了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同时自己也有大型造纸厂,报纸成本大大降低。再则西北工商业逐渐发展,这些报纸能拉到足够多的广告,当然大部分的广告都是西北集团自己预留的,如果有土豪想要广告,只要砸出足够的钱也可以把广告位置让给他们。同时西北也有其战略需要,因此西北集团办的报社绝无办不下去的可能。
再则,西北办的报社采取更为专业的制度,即自己培养记者对新闻进行采访,同时各个西北集团控制的报社在各省形成一个新闻挖掘网络。并配备无线电台,某省发生了什么事,很快各省西北集团控制的报社就都会收到。同时还向世界各国派遣记者,获取国际新闻,而不是是完全靠向外媒购买新闻。
在报纸发行方面,西北集团利用已经初步构建的商业网络,成立各个卖报点,并给送报员配备自行车进行送报,请报童在街上卖报。报纸价格也非常便宜,只需要花两个铜板就能买到一份报纸。
而且这些报纸并未直接打上西北的标记,很多时候别人还以为是该省当地的报纸。但幕后老板,实际上是西北集团。
为了提高报纸销量,西北集团采取多种手段。一是丰富新闻量,对时政、经济、军事、灾害、****等新闻进行全面报道,让读者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同时附加一些点评。二是增加娱乐版面,刊载一些小说,报道一些风流韵事、市井奇闻。
在这样的手段下,西北集团在上海办报首获成功,《西北日报》的销售量在上海已经突破了十三万份,《西北日报》是西北地区销量最大的报纸,不过在上海也卖出五万份,却是非常惊人了,要知道《西北日报》主要是报道一些西北的新闻,不过也有各省及其他国家的重大新闻,但其他省份及其他国家的小新闻就少很多。小新闻,都是西北地区的新闻。
但是《西北日报》以其丰富的新闻量,秒杀了一大片竞争对手。与《西北日报》相比,其他的报纸就太不专业了,同样的新闻,《西北日报》总是最快报道的,甚至是比那些外媒报道的速度还要快一些。购买一份《西北日报》就可知道天下大事了。
《西北日报》的售价也便宜,而且页数最多,还有娱乐版可以看,这年头没有电脑看网文什么的,《西北日报》成为知识分子们重要的精神粮食来源。
除了《西北日报》,各省开始陆续出现西北集团控制的省份报纸,销量相比其他报纸也都遥遥领先。
这些报纸为西北商品的销售,以及政治宣传增添了很大的助力。
通过这些报纸,全国的知识分子首先了解到了西北的情况,然后又口耳相传,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了西北的情况。
西北商品大举反攻民族商品市场,自然也引起了列强的关注。但是英国对此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的干涉,各国洋行在华营业额为此大幅度缩水。
在金融领域的竞争方面,西北银行开始向全国蔓延,西北银行首创一元开户,而且钱存进银行有利息可以拿,使西北银行的存款量迅猛增长,为西北集团的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此时世界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西北银行的投资规模很大,但是在投资项目上,对于橡胶投资是最为忌讳的。
如果来贷款的商人是为了投资橡胶,或是想用橡胶股票... -->>
由于西北对外贸易过程中,全力向各省输出工业商品,导致各省民族工业遭到冲击,对此西北集团采取了兼并手段。
只要肯以工厂入股西北财团,马上就给各省那些办工厂的民族实业家们先进设备,工厂依旧由其进行管理。
于是各省工厂纷纷加入了西北财团,实现了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重组。
不过作为中国实业代表人物,大生纱厂的老板张謇,此时却依旧在死撑,不过厂里一大堆的棉纱堆积着已经是卖不出去了。如果要卖的话,肯定要亏本。不卖的话,资金链又要断裂。
如果加入西北财团,一切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张謇现在不乐意。这纱厂是他的心血,并不愿意看到纱厂被西北财团所兼并,尽管看上去双方都有好处。
但如同张謇这样还在坚持的实业家却是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实业家都选择了加入西北财团。
尽管看上去是被兼并了,但却意味着更大的机遇。
此时的西北有先进技术,而此时的中国各行各业,也就如同一张白纸差不多,想怎么涂鸦都可以。只要拉上了西北关系,自然可以动用西北的一些资源,这意味着更大的财富。
这一年也是让许许多多上海买办商人们血本无归的一年,光是一个上海就有近八万买办商人,这些买办商人进口洋货,并帮助洋人收购原材料进行出口,往年生意虽然遭到了西北商品的一定冲击,但也并没有如同1908年这样的恐怖。
这一年由于西北商品的不断输出,各省老百姓很快就发现,西北国货价格实惠,质量反而更好。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口袋里都没什么钱,所以过日子都是精打细算的,就是便宜上一个铜板,也有吸引力。不过这年头的老百姓消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质量和口碑。
首先市场上同一种商品的数量并不多,不似二十一世纪的市场那样牌子多得数不过来。所以只要质量不好,老百姓很快就会记住。但如果是质量好,就算贵那么一点,这年头的老百姓也大多会选择质量好的,因为质量好代表着更耐用等特性。
加之西北集团在对外销售商品过程中,大搞促销、赠送活动,迅速的占领了各省市场。同时从各省市场中购买原材料。
如牛皮、猪鬃、桐油等等原材料,之前都是被洋人廉价攫取,然后运回欧洲一加工,就成为高级商品再卖到世界各地去。
如长江流域,牛皮是大宗原材料。西北工业将这些牛皮购买回去后,大可加工成皮带、皮靴等商品。此时军队数量增加,对牛皮的需求量就更大了。这些牛皮做的皮带、皮靴,在士兵弹尽粮绝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充饥。
与洋人的竞争也就不限于商品市场方面了,还有原材料购买方面也充满了竞争。
很多血本无归的买办商人,已经转而开始销售西北商品,并开始为西北工业收购原材料,西北商品的输出,以及原材料采购还有一个*宝,那就是汽车。
汽车降低了那些道路还错的地区的商品输入成本,以及原材料输出的运输成本,这使得西北的商品,在那些无铁路和水运的地区价格显得更便宜,这就足以抢占大半市场了,也使原材料收购价格可以提高。
西北军情局下设宣传科,各省到处都是宣传科的人员,这些人员在市井中大肆散布各种西北政府想要向老百姓传达的言论,号召老百姓购买国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宣传项目。除了在市井中宣传,西北集团开始逐渐控制中国各省的报社,从而主导知识分子的舆论。
控制报社的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收购,如果价格太高则放弃。二是自己办报社,西北集团刚研制出了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同时自己也有大型造纸厂,报纸成本大大降低。再则西北工商业逐渐发展,这些报纸能拉到足够多的广告,当然大部分的广告都是西北集团自己预留的,如果有土豪想要广告,只要砸出足够的钱也可以把广告位置让给他们。同时西北也有其战略需要,因此西北集团办的报社绝无办不下去的可能。
再则,西北办的报社采取更为专业的制度,即自己培养记者对新闻进行采访,同时各个西北集团控制的报社在各省形成一个新闻挖掘网络。并配备无线电台,某省发生了什么事,很快各省西北集团控制的报社就都会收到。同时还向世界各国派遣记者,获取国际新闻,而不是是完全靠向外媒购买新闻。
在报纸发行方面,西北集团利用已经初步构建的商业网络,成立各个卖报点,并给送报员配备自行车进行送报,请报童在街上卖报。报纸价格也非常便宜,只需要花两个铜板就能买到一份报纸。
而且这些报纸并未直接打上西北的标记,很多时候别人还以为是该省当地的报纸。但幕后老板,实际上是西北集团。
为了提高报纸销量,西北集团采取多种手段。一是丰富新闻量,对时政、经济、军事、灾害、****等新闻进行全面报道,让读者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同时附加一些点评。二是增加娱乐版面,刊载一些小说,报道一些风流韵事、市井奇闻。
在这样的手段下,西北集团在上海办报首获成功,《西北日报》的销售量在上海已经突破了十三万份,《西北日报》是西北地区销量最大的报纸,不过在上海也卖出五万份,却是非常惊人了,要知道《西北日报》主要是报道一些西北的新闻,不过也有各省及其他国家的重大新闻,但其他省份及其他国家的小新闻就少很多。小新闻,都是西北地区的新闻。
但是《西北日报》以其丰富的新闻量,秒杀了一大片竞争对手。与《西北日报》相比,其他的报纸就太不专业了,同样的新闻,《西北日报》总是最快报道的,甚至是比那些外媒报道的速度还要快一些。购买一份《西北日报》就可知道天下大事了。
《西北日报》的售价也便宜,而且页数最多,还有娱乐版可以看,这年头没有电脑看网文什么的,《西北日报》成为知识分子们重要的精神粮食来源。
除了《西北日报》,各省开始陆续出现西北集团控制的省份报纸,销量相比其他报纸也都遥遥领先。
这些报纸为西北商品的销售,以及政治宣传增添了很大的助力。
通过这些报纸,全国的知识分子首先了解到了西北的情况,然后又口耳相传,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了西北的情况。
西北商品大举反攻民族商品市场,自然也引起了列强的关注。但是英国对此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的干涉,各国洋行在华营业额为此大幅度缩水。
在金融领域的竞争方面,西北银行开始向全国蔓延,西北银行首创一元开户,而且钱存进银行有利息可以拿,使西北银行的存款量迅猛增长,为西北集团的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此时世界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西北银行的投资规模很大,但是在投资项目上,对于橡胶投资是最为忌讳的。
如果来贷款的商人是为了投资橡胶,或是想用橡胶股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