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大秦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史记》是这样来描述韩国最后灭亡过程的:

    桓惠王元年(前7),韩军进攻燕国。九年,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陉城,并在汾水旁筑城。十年,秦军在太行山进击韩军,韩国的上党郡守献出上党郡投降赵国。十四年,秦国守取赵国的上党。在长平杀死了马服君之子赵括率领的军卒四十万人。十七年,秦军攻占韩国的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去世。二十四年,秦军攻占韩国的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军全部攻占了韩国的上党地区。二十九年,秦军攻下韩国的十三座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韩王安即位。

    韩王安五年(前4),秦国进攻韩国,韩国形势危急,派韩非出使秦国,秦国把韩非留下,后来就把他杀了。(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兼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等三家学说之长,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后为秦国所用。)

    九年,秦军俘虏了韩王安,韩国领土全部归属秦国,设置为颍川郡。韩国终于灭亡。

    --------------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公元前8年,当韩非携妻子燕姬由兰陵返回韩国的时候,正赶上韩桓惠王去世,韩王安即位。

    韩王安正值青年,目睹父王生前受到秦国逼迫、不断地割地求和去贿赂秦国,却依旧遭到秦国连续不断的军事打击,他内心对于秦国是充满厌恶和憎恨的。

    这个年轻的君王,是多么希望:韩国能够堂堂正正地站立起来,不再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继续在强秦的铁蹄下颤抖。

    可是,现实是无法逃避的。韩国国小民穷,根本无力去抵抗强秦,除了作为秦国的附庸,难道韩国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即使韩国对秦国称为藩属国,每年去朝贡秦国,但是终难逃被秦国兼并的命运。每念及此,他就心中忧惧而不快。

    满朝的文武大臣,明显已经知晓了韩国最后的命运。所以,臣子们也都在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朝纲败坏、法令不行,民间也是得过且过,这让韩王安更加无奈和不安起来。

    没有多少贤能之士来投奔韩国,因为这里几乎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韩国,只是一艘在汪洋中不断沉沦下去的破船。

    韩非的到来,给了韩王安一丝期许和安慰。他知道:韩非是荀况的得意门生,是个满腹经纶的贤士。他至少可以帮助自己整肃一下朝纲,就算是死也要死得体面一点吧?

    韩王安在王宫里亲为韩非设宴接风洗尘。

    韩非并不是韩国的客人,他原本就是韩王室的贵族公子,回到韩国也就是回家来了。

    韩非恭敬地跪拜施礼:韩非拜见吾王!

    韩王安满面春风,亲自去搀扶韩非:贤弟快快请起,一别十载,却如昨日啊!

    韩非感叹:十年苦读,一朝归来,先王却未能见到。公子临朝,也是我韩国之幸事呀!

    韩王安:贤弟,今日王宫设宴,正是为迎我韩国股肱之贤臣!

    韩非:振兴韩国,昌我宗室,韩非毕生之所愿也,岂敢苟且稍怠。此亦不负十载之学、吾师之教也!

    韩王安:来!入席同欢共饮,畅述离情,自此,君臣同心,匡扶我韩之宗室。

    众人落座,韩非一一与诸位臣子们相认,把酒言欢,气氛热烈,欢声笑语,高潮迭起。

    这韩非虽然有些口吃,平常语速说话却没有啥障碍,只是难以同他人辩论而已,心里越急越是口拙,心眼里却象明镜般清晰,这也是老天爷在捉弄人啊!----他不能像苏秦、张仪、李斯那样口若悬河地雄辩和表达,也多少埋没了才气。

    酒宴结束,韩非喝得酣畅淋漓,韩王安派人搀扶韩非回府,暂且安歇不提。

    -------------

    在笔者创作本作品之前,也有一些关于描写大秦帝国的作品问世,有的甚至还颇有些名气。在这些作品中虽然也使用了些古文,但是其对于韩国和韩非的认识过于浅薄,甚至根本没有正确的认识,纯属于主观臆造或瞪着眼胡说八道,以至于误导读者、误人子弟。

    常言说:要拿给别人一瓢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有些人治学不扎实、徒有虚名,其实只有半瓶子醋,还胡乱晃荡,愚人而且自愚,这不是治学、创作的好作风!

    尽管这些人有的已经混出了很大的名气,但只要是他拿历史开玩笑,不论他装什么学究、上什么讲坛、当什么客座教授,都不过是个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而已!

    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分析一下韩国的国情、政情还有韩非本人,顺便共同来客观公正地比较一下古代几个法家代表人物:慎道、申不害、商鞅、韩非、李斯等人理论和实践的优缺点,当然也不能仅以成败来论英雄。

    《史记》中的“韩世家”在众多诸侯国中篇幅很短,被提及的人物最少,与其战国时期“撮尔小国”的地位倒是很相称。

    韩国起先并不是一个国家,只是晋国臣子韩武子(后人的称呼)的封地,当时与他地位相同的还有赵地和魏地等。韩武子也不姓韩,姓姬,那块封地叫做韩原。传至三代韩(姬)厥的时候,才正式改姓韩,当然是被晋国国君册封的。

    韩厥此人历史上可是有些名气,他直接参与了古代晋国“赵氏孤儿”的重大历史事件:

    晋国大臣赵盾与晋灵公不合,晋灵公屡次想杀害赵盾。赵盾的堂弟赵穿就把晋灵公先干掉了。这事情,也不能说与赵盾一点关系都没有。赵盾一看,自己本家人把国君给杀了,只好去迎公子黑臀回来,拥立为晋成公,成公看到晋灵公反对赵盾的悲惨下场,只好小心翼翼对待赵家人,还当众宣布:赵盾无罪,继续执掌国政;赵穿罪不至死,情有可原,戴罪立功。于是晋成公在继位的当年,就将国政完全交给赵盾去负责,自己啥也不管了。

    弑君无罪!这一下子,晋国另一权臣屠岸贾等人可不干了,他们要替天行道,开始策划诛灭赵氏满门。韩厥与赵盾的儿子赵朔私交很好,他不但试图阻止屠岸贾的暴行,还接受了赵朔的托付,意欲保全赵氏的骨血,他将有孕在身的赵朔的妻子隐藏了起来。不久,赵朔之妻就分娩了生下个男孩名为赵武,屠岸贾听闻后四处搜寻母子俩下落。

    赵朔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及其好友程婴商议:屠岸贾找不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

    公孙杵臼问程婴:“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

    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

    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

    正好程婴的儿子也刚刚降生,程婴忍痛采取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

    程婴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搜获了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

    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佯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屠岸贾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卖友求荣的“骂名”,带着赵氏孤儿去做韩厥的门客。

    后来,晋国国君受到疾病困扰,韩厥进言:占卜说君王的病是有忠臣蒙冤,后人无法祭祀他所致。并趁机给赵盾、赵朔鸣冤,说出了隐情,此举感动了晋景公。赵武于是继承了赵氏的封地,领受了爵位。至于电影和戏剧里的复仇诛杀屠岸贾及屠岸贾诬陷赵盾的情节,都是后人假托历史编造的。赵盾有一些冤枉,屠岸贾更是被后世抹黑了!

    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家瓜分了智伯的封地,顺便瓜分了晋国国君的大部分土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倒是一下子便宜了秦国-----最大的宿敌一夜间崩溃瓦解了,赵魏韩三家彼此攻战,秦国逐一消灭之!

    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占据了战略要地成皋(虎牢关,即河南荥阳汜水镇),从此不断进攻另两个小国郑国和宋国。历尽艰难终于灭了郑国后,韩国自己原来的领土,却被秦国趁火打劫占领了不少,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韩国都城被迫迁移到了原来郑国的都城新郑。

    除了申不害辅佐韩昭侯的十几年间,韩国没怎么受欺负。其他大部分时间里,韩国受到秦、赵、魏、楚、齐等诸侯国的不断打击,《韩世家》里十句话,就有八句是说韩国挨别的诸侯国欺负的。

    当然,韩国也有搞连横----跟着秦国大胜某某诸侯国的记录,也同样有跟着搞合纵---跟着关东诸国教训秦国的记录。不过总体而言若是打不过秦国,韩国只得割地求和、侥幸战胜了秦国,不久秦国又报复,韩国也是割地。若是韩国跟着秦国打了胜仗,抢了别的诸侯国100里土地,转过年秦国就又从韩国手里夺去10里,结果还是悲催地割地!自称是秦国的藩属国了,这个挡箭牌全无用处,秦国依旧不间断地蚕食着韩国的土地。韩国讲究“术”,其中有君王的“统御之术”,恐怕更多是在钻研“生存之术”------没办法,被逼出来的!

    韩国就这样,痛苦地挣扎在秦国和关东诸侯国之间,没有稳定的国策,甚至没有稳定的政权。韩国的政权,其实是先秦所有诸侯国中最不稳定的、国君最没有权势的,为什么韩国出的法家人物多?国君暗弱,专制搞不成,国君和臣民的关系靠什么稳定和调处呢?------只有依靠法制,这也是迫于形势的无奈。

    1、说到韩国的国策不稳,我们举几个例子来佐证。

    (1)张仪为秦国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处于山区,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老百姓吃的,大部分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如果哪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吃不上。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估计大王的兵力总共不到三十万,其中连杂役和苦力也算在内了,如果除去守卫边境哨所的人,现有的土兵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的军队有百余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奔腾跳跃,高擎战戟,甚至不带铠甲冲人敌阵的战士不可胜数。秦国战马优良,士兵众多。战马探起前蹄蹬起后腿,两蹄之间一跃可达三寻,这样的战马不在少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