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吉光灵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海德拿出的是一本样式很古旧的记事册,我捧在手中,有点沉甸甸的,仿佛带着穿越了时光的厚重感。
不用问也知道,这本记事册和那张黑白照片,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产物。
记事册只比手掌稍大,外封是较厚的粗制牛皮,黑褐色,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之后,皮质的表面变得较为黯淡和发硬,但从手指的触感中,还是能想象出它原本细致、油光可鉴的皮纹。
册子被一根黑色的油绳细细捆扎着,我将之轻轻解开,在打开记事册之前,我感觉自己的心脏猛然跳动了两下,下意识便望向了沈棠之。
她侧着头,秀气的眉毛微微扬起,用眼神示意我打开。
我深吸了一口气,将手中的记事册打开。
册子里纸张已经泛黄,而且并不完整,因为前后多页纸张都已经被撕掉,只剩下中间的数十张书页。
书页上的内容,用隽秀的黑色钢笔字体书写而成,近似于日记,但内容也有被人恶意涂改遮盖的痕迹。
比如,每一篇日记的开头,都有“某年某月某日/天气如何”的记录,但是其中的年月日时间都被涂改、甚至直接破坏,其他内容也有这样被故意破坏的现象,在书页上留下了一个一个丑陋的条形空洞。
沈棠之对我说道,这本记事本在到她手里之时,就已经是这样,他们也有尝试复原和破译被破坏的文字信息,但因为纸张原本就是很难保存的脆弱品,再加上年月久远的关系,在不动用科学仪器的前提下,就连痕迹学也帮不上忙,只能靠猜测——换句话说,我们暂时是无法得知那些缺失的文字内容了。
我尽管遗憾,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去读那些残缺的日记,但只看了第一篇,我立即便被其中诡谲的内容吸引住了。
(注:日记内容中缺失的文字,使用【###】符号替代。)
【日记之一】
19##年#月五日,天气晴朗
四点半起身,五点收拾完帐篷。此时尚有微风,体感微凉,但远方的天际已经泛了鱼肚白,朝霞赤红色——这表示今天又将是一段艰难的路途,自从进入大漠,每日都是烈日炎炎,所有人都备受煎熬,因为缺水,已经有人显示出严重脱水的症状,而且,在####之后,康世明依旧处于昏迷。
我向徐先生提出了日歇夜行的方案,但被赫定博士否决,因为外籍科考团员们一致认为夜间在###行走将会遇到不可测的危险,至于危险的来源,却三敛其口,就连赫定博士,我也怀疑他早就明知是这样的结果,只是装作商议的模样给我们看而已。
我和徐先生都不满这样的处理,据理力争,赫定博士才重新定下每日提早出发、日落无光止步、晌午修整的计划。
按照徐先生的指示,我给后队的希澈写信,让他务必多装备清水,因为事实证明,沿途的井,并不靠得住。
七点之后翻过了一座小山,这时忽然起风,刮起了一阵沙风暴。
等沙暴停止,发现丢了两匹骆驼,而且这两匹骆驼上背着的正是我们仅剩的水——分量是大约三分之一。
徐先生非常忧虑,他提议暂时休整,等待后队送达补给。
因为损失了这三分之一的水,我们假如不能在下一个水源点得到补给,所有人都将陷入无水可喝的状态。
但赫定博士非常坚决,他坚信后队一定会按时赶上来,他雇佣的马帮向导老何也表示,下一个水源补给点一定会有水。
我们留下两个蒙古人在前途数十里的范围内寻找走失的骆驼,大队人马继续前行。
中午时分再次挂起大风,吹倒了数座帐篷。
但赫定博士和向导老何却显得非常兴奋,我看见他们拿出了一张我从没见过的地图,并且言语中有“凤眼”、“地宫”“###”等词汇。
然而我们此次的科考目的,是证明徐先生有关##的猜想,似乎与之并不符合。
此时我已经开始怀疑,赫定博士和他带领的外籍科考团,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
第一篇日记到此为止。
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要翻阅下一篇日记,但沈棠之却阻止了我。
她说:“先不急。这本记事册之中记录的事件,我和海德都有很多地方不太明白,希望你能帮我们解惑。”
这整个事件发展到现在,估计这个屋子里在座的所有人,都是必然要跟着我一起追查下去的。
既然如此,信息共享、相互讨论、印证,也是应有之意。
我按捺下好奇心,将记事册平摊在桌上:“你问吧。”
沈棠之有些惊讶:“你全部看懂了吗?”
“差不多吧。”
海德也颇为惊异,他操着一口很有老外特色口音的中文,说道:“可是,吉,这一篇日记,缺少了很多文字,并且,都是在非常关键的地方……”
这下倒轮到我意外了:“海德你看不懂是正常的,可沈棠之你总该能找到资料吧?”
海德是一个外国人,那倒也罢了,沈棠之怎么也会一无所知呢?
沈棠之白了我一眼:“我从高中开始就是在国外念得,你就把我当做是个ABC看吧。”
“好吧,讲正事。”
首先,是日记中事件发生的地点。
这一点难不倒沈棠之和海德,只需要根据文中的记载的季节和日出时间进行推算,再加上“大漠”这一条信息,基本就**不离十了。
我表示同意,这个地理范围并不大,基本却可以确定,是在豫州。
豫州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而且这还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日记最后所说的‘猜想’,是不是和地点有关?但是,豫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夏朝至宋朝,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日记中的科考队,是准备寻找哪个朝代的遗迹?”沈棠之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
“日记中的‘徐先生’和‘赫定博士’,假如不是同名同姓的话,应该就是我知道的那两个名人了。”
我对大家说,我怀疑日记中的明显是科考队领头人的两人,其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考古学家,曾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和北师大校长的徐旭生,另一人则是瑞典闻名探险家、地舆学家文雅赫定博士。
>
海德拿出的是一本样式很古旧的记事册,我捧在手中,有点沉甸甸的,仿佛带着穿越了时光的厚重感。
不用问也知道,这本记事册和那张黑白照片,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产物。
记事册只比手掌稍大,外封是较厚的粗制牛皮,黑褐色,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之后,皮质的表面变得较为黯淡和发硬,但从手指的触感中,还是能想象出它原本细致、油光可鉴的皮纹。
册子被一根黑色的油绳细细捆扎着,我将之轻轻解开,在打开记事册之前,我感觉自己的心脏猛然跳动了两下,下意识便望向了沈棠之。
她侧着头,秀气的眉毛微微扬起,用眼神示意我打开。
我深吸了一口气,将手中的记事册打开。
册子里纸张已经泛黄,而且并不完整,因为前后多页纸张都已经被撕掉,只剩下中间的数十张书页。
书页上的内容,用隽秀的黑色钢笔字体书写而成,近似于日记,但内容也有被人恶意涂改遮盖的痕迹。
比如,每一篇日记的开头,都有“某年某月某日/天气如何”的记录,但是其中的年月日时间都被涂改、甚至直接破坏,其他内容也有这样被故意破坏的现象,在书页上留下了一个一个丑陋的条形空洞。
沈棠之对我说道,这本记事本在到她手里之时,就已经是这样,他们也有尝试复原和破译被破坏的文字信息,但因为纸张原本就是很难保存的脆弱品,再加上年月久远的关系,在不动用科学仪器的前提下,就连痕迹学也帮不上忙,只能靠猜测——换句话说,我们暂时是无法得知那些缺失的文字内容了。
我尽管遗憾,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去读那些残缺的日记,但只看了第一篇,我立即便被其中诡谲的内容吸引住了。
(注:日记内容中缺失的文字,使用【###】符号替代。)
【日记之一】
19##年#月五日,天气晴朗
四点半起身,五点收拾完帐篷。此时尚有微风,体感微凉,但远方的天际已经泛了鱼肚白,朝霞赤红色——这表示今天又将是一段艰难的路途,自从进入大漠,每日都是烈日炎炎,所有人都备受煎熬,因为缺水,已经有人显示出严重脱水的症状,而且,在####之后,康世明依旧处于昏迷。
我向徐先生提出了日歇夜行的方案,但被赫定博士否决,因为外籍科考团员们一致认为夜间在###行走将会遇到不可测的危险,至于危险的来源,却三敛其口,就连赫定博士,我也怀疑他早就明知是这样的结果,只是装作商议的模样给我们看而已。
我和徐先生都不满这样的处理,据理力争,赫定博士才重新定下每日提早出发、日落无光止步、晌午修整的计划。
按照徐先生的指示,我给后队的希澈写信,让他务必多装备清水,因为事实证明,沿途的井,并不靠得住。
七点之后翻过了一座小山,这时忽然起风,刮起了一阵沙风暴。
等沙暴停止,发现丢了两匹骆驼,而且这两匹骆驼上背着的正是我们仅剩的水——分量是大约三分之一。
徐先生非常忧虑,他提议暂时休整,等待后队送达补给。
因为损失了这三分之一的水,我们假如不能在下一个水源点得到补给,所有人都将陷入无水可喝的状态。
但赫定博士非常坚决,他坚信后队一定会按时赶上来,他雇佣的马帮向导老何也表示,下一个水源补给点一定会有水。
我们留下两个蒙古人在前途数十里的范围内寻找走失的骆驼,大队人马继续前行。
中午时分再次挂起大风,吹倒了数座帐篷。
但赫定博士和向导老何却显得非常兴奋,我看见他们拿出了一张我从没见过的地图,并且言语中有“凤眼”、“地宫”“###”等词汇。
然而我们此次的科考目的,是证明徐先生有关##的猜想,似乎与之并不符合。
此时我已经开始怀疑,赫定博士和他带领的外籍科考团,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
第一篇日记到此为止。
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要翻阅下一篇日记,但沈棠之却阻止了我。
她说:“先不急。这本记事册之中记录的事件,我和海德都有很多地方不太明白,希望你能帮我们解惑。”
这整个事件发展到现在,估计这个屋子里在座的所有人,都是必然要跟着我一起追查下去的。
既然如此,信息共享、相互讨论、印证,也是应有之意。
我按捺下好奇心,将记事册平摊在桌上:“你问吧。”
沈棠之有些惊讶:“你全部看懂了吗?”
“差不多吧。”
海德也颇为惊异,他操着一口很有老外特色口音的中文,说道:“可是,吉,这一篇日记,缺少了很多文字,并且,都是在非常关键的地方……”
这下倒轮到我意外了:“海德你看不懂是正常的,可沈棠之你总该能找到资料吧?”
海德是一个外国人,那倒也罢了,沈棠之怎么也会一无所知呢?
沈棠之白了我一眼:“我从高中开始就是在国外念得,你就把我当做是个ABC看吧。”
“好吧,讲正事。”
首先,是日记中事件发生的地点。
这一点难不倒沈棠之和海德,只需要根据文中的记载的季节和日出时间进行推算,再加上“大漠”这一条信息,基本就**不离十了。
我表示同意,这个地理范围并不大,基本却可以确定,是在豫州。
豫州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而且这还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日记最后所说的‘猜想’,是不是和地点有关?但是,豫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夏朝至宋朝,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日记中的科考队,是准备寻找哪个朝代的遗迹?”沈棠之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
“日记中的‘徐先生’和‘赫定博士’,假如不是同名同姓的话,应该就是我知道的那两个名人了。”
我对大家说,我怀疑日记中的明显是科考队领头人的两人,其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考古学家,曾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和北师大校长的徐旭生,另一人则是瑞典闻名探险家、地舆学家文雅赫定博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