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政策 (2/2)
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景帝行黄老之道,减少兵役劳役的征集,使得农业快速恢复,粮食生产达到了极大的丰富,根据测算,在汉代初期,人均粮食的供应水平远超过现代一倍以上,文景之治的最大的标志,就是仓储丰满,竟然导致了由于储存的时间太久,粮食腐烂在仓,穿钱的绳子烂掉,钱拎不起来的现象。
再如著名的贞观之治,也是在大唐帝国实行均田制、府兵制之后,短短十几年间,农业极大规模的恢复,物产丰盈,竟然到了每斗米不过三四钱的地步。全国数千万人口,一年的死刑犯人不过才二十九人。
但是,重农政策的另一面,则是在中国的百姓当中,随着重农观念传导,土地被当做了最根本的资产,追求土地的增加,成为社会各阶层都孜孜不舍的目标,每次帝国的繁荣,经济的发展,都是不断促进着土地兼并的进行。而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原本构成社会经济主题的小农经济也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得社会政治、力量的结构的破坏。进而让帝国开始进入恶性循环,走向衰败。
比如大唐朝,正是随着经济的极大繁荣,人口的不断增加,均田制和府兵制渐渐败坏,导致了募兵制的盛行,而募兵制士兵的长期服役和私兵化,才使得安禄山之乱有了条件。进而瓦解了唐帝国兴盛的根基。
可以说,在中国的历代帝国中,重农思想下形成的小农经济,一直是帝国存在和兴盛的基础。恰如现今的西方社会当中,占据社会构成的主题中产阶级才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没有一个庞大富裕的中产阶级,单是位居社会两头的无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一定是一个不断动荡,无法稳定的社会。
正是不断重建的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不断摧毁和重建的动态稳定当中,在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这持续两千年不变的重农思想的不断巩固和执行,才使得中国的经济,始终是在一个基本的水平面上不断的重复。而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速进入商品和资本社会。
而这一点,恰恰在封建社会的中期,产生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富裕的宋朝。宋帝国的诞生,是建立在篡权和征伐的基础上的。故而在历朝历代,这是唯一一个没有建立田法的朝代,也就是没有主动进行土地调整的时代,正是在宋代,产生了最强大的内外贸易,使得商品经济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
而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原帝国处于了相对最虚弱的地位,先是不断受到辽、夏两国的敲打,然后又先灭于金,后灭于蒙元。
门下宾客的争论,各有各的道理,而后世的记忆的例证和各种观点,更是让姬丹拿不定主意。
这不仅仅是一个农业政策的选择问题,这是一个如何选择帝国根基和社会根基的问题。
门下宾客看到的是现在,但姬丹自己,则是希望能为一个千年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帝国打下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基础。作为一个来自于后世,站在两千年哲人、先贤肩膀上的后来者,自己要做的,不仅是能与古人比肩,而是要更强才对,否则也就枉费了老天给了自己这样一个穿越的机会。
但是长远也是建立在现在的基础上的,没有现在,再美好的未来都是空中楼阁,自己必须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找到那一个最佳的点以兼顾现在和将来。
那这个点在哪里呢?
以农为本?重本抑末?
农不可不重,不重农则国无根基。可是为什么要抑末呢?不抑末不行么?
自己在诸侯争雄的道路上,不也是想先外后内么?不也是想在大势面前,另辟蹊径么?
在历史上,好像真正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执行的就是一个重农不轻商政策。而正是有了唐太宗的奠基引领之下,大唐才能国富兵强,民丰物阜,向外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中央帝国也成为了整个世界的中心和文明的典范。
或许以农立国,以商富国,农商兼容并举才是一个更好更完美的道路!
本章是不是有些枯燥呀?呵呵呵,没办法,不枯燥没法说明问题,收藏吧,以后就不枯燥了(未完待续)
景帝行黄老之道,减少兵役劳役的征集,使得农业快速恢复,粮食生产达到了极大的丰富,根据测算,在汉代初期,人均粮食的供应水平远超过现代一倍以上,文景之治的最大的标志,就是仓储丰满,竟然导致了由于储存的时间太久,粮食腐烂在仓,穿钱的绳子烂掉,钱拎不起来的现象。
再如著名的贞观之治,也是在大唐帝国实行均田制、府兵制之后,短短十几年间,农业极大规模的恢复,物产丰盈,竟然到了每斗米不过三四钱的地步。全国数千万人口,一年的死刑犯人不过才二十九人。
但是,重农政策的另一面,则是在中国的百姓当中,随着重农观念传导,土地被当做了最根本的资产,追求土地的增加,成为社会各阶层都孜孜不舍的目标,每次帝国的繁荣,经济的发展,都是不断促进着土地兼并的进行。而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原本构成社会经济主题的小农经济也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得社会政治、力量的结构的破坏。进而让帝国开始进入恶性循环,走向衰败。
比如大唐朝,正是随着经济的极大繁荣,人口的不断增加,均田制和府兵制渐渐败坏,导致了募兵制的盛行,而募兵制士兵的长期服役和私兵化,才使得安禄山之乱有了条件。进而瓦解了唐帝国兴盛的根基。
可以说,在中国的历代帝国中,重农思想下形成的小农经济,一直是帝国存在和兴盛的基础。恰如现今的西方社会当中,占据社会构成的主题中产阶级才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没有一个庞大富裕的中产阶级,单是位居社会两头的无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一定是一个不断动荡,无法稳定的社会。
正是不断重建的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不断摧毁和重建的动态稳定当中,在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这持续两千年不变的重农思想的不断巩固和执行,才使得中国的经济,始终是在一个基本的水平面上不断的重复。而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速进入商品和资本社会。
而这一点,恰恰在封建社会的中期,产生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富裕的宋朝。宋帝国的诞生,是建立在篡权和征伐的基础上的。故而在历朝历代,这是唯一一个没有建立田法的朝代,也就是没有主动进行土地调整的时代,正是在宋代,产生了最强大的内外贸易,使得商品经济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
而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原帝国处于了相对最虚弱的地位,先是不断受到辽、夏两国的敲打,然后又先灭于金,后灭于蒙元。
门下宾客的争论,各有各的道理,而后世的记忆的例证和各种观点,更是让姬丹拿不定主意。
这不仅仅是一个农业政策的选择问题,这是一个如何选择帝国根基和社会根基的问题。
门下宾客看到的是现在,但姬丹自己,则是希望能为一个千年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帝国打下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基础。作为一个来自于后世,站在两千年哲人、先贤肩膀上的后来者,自己要做的,不仅是能与古人比肩,而是要更强才对,否则也就枉费了老天给了自己这样一个穿越的机会。
但是长远也是建立在现在的基础上的,没有现在,再美好的未来都是空中楼阁,自己必须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找到那一个最佳的点以兼顾现在和将来。
那这个点在哪里呢?
以农为本?重本抑末?
农不可不重,不重农则国无根基。可是为什么要抑末呢?不抑末不行么?
自己在诸侯争雄的道路上,不也是想先外后内么?不也是想在大势面前,另辟蹊径么?
在历史上,好像真正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执行的就是一个重农不轻商政策。而正是有了唐太宗的奠基引领之下,大唐才能国富兵强,民丰物阜,向外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中央帝国也成为了整个世界的中心和文明的典范。
或许以农立国,以商富国,农商兼容并举才是一个更好更完美的道路!
本章是不是有些枯燥呀?呵呵呵,没办法,不枯燥没法说明问题,收藏吧,以后就不枯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