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一支难忘的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豪壮潇洒、锐势逼人,显示出一幅又一幅跃动、勇壮、华丽的画面造型。
北上川市的市长高桥盛吉给我介绍说:鬼剑舞中的“鬼”和中国聊斋故事里的“鬼”一样,都是驱邪避灾的好鬼。在鬼剑舞中,表现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往往是作为鬼的主人翁,扮演一个惩恶扬善的角色,直至把危害民众百姓的恶魔消灭为止。所以舞蹈中总有不少厮杀拼斗的场面。
当他们表演完毕,我们一行数人,一面上台去向演员们表示祝贺,一面和他们侃侃而谈。并好奇而细心地观察演员们的穿戴。正是盛夏酷暑季节,北上川的炎热比不上东京,可每一位演员全身上下厚实的披挂,仍是相当重的负荷。只见他们头上戴着红色的毛采,脸上戴着鬼面,胸膛穿着胸当,手臂上套着网眼状的锁锥子,腰间挎着大刀。腰眼里扎的白布,还拖下几截飘飘悠悠的彩色脱垂。腕处戴的是手甲,一手持把小扇,一手拿两根竹片般的金刚杆,身后披着盾牌般的大口。足蹬草鞋,脚背上拴着足袋,小腿上穿着脚绊。一身的披挂刚健奇特、色彩浓烈。由于表演刚结束,尽管室内冷气很足,每位演员不论老少都是大汗淋漓,说话时气喘吁吁的。合影之后,他们才稍稍缓过气来。
瞅着他们,我不由得想起了贵州安顺的地戏。那是我插队的地区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一项民间艺术,被世人称为戏剧活化石,在国际上也引起轰动。我曾在上海戏剧杂志上专门撰文写过一篇我看傩戏的感想。单从表演形式看,傩戏和鬼剑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下细地观察,我又发现日本的鬼面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他们所戴的面具,小巧而又紧仄,有种绷在脸上的感觉,比演员的脸庞还要小一些。我询问这是何故?答曰:日本古时演出时,大都是给贵族看的,场地不大,面具做得小,观众照样看得清晰。
原来,鬼剑舞是假面艺术之一种。假面具是在唐代随着伎乐、散乐、舞乐一齐由中国传入日本。
假面并非中国固有,它是由古希腊和罗马传入中国。古希腊、罗马的假面剧往往在露天大剧场演出,观众成千上万,离得又远,面具就必须做得硕大、夸张、线条粗犷。
假面艺术传入日本之后,日本演员一改古时面部化装“以赭涂掌涂面”的办法,而积极地有创造性地使用假面,此一艺术也即迅疾兴盛起来,替代了面部化装。日本假面艺术在自己的发展中,除了面具小之外,另一特点就是种类繁多、各富特色,并形成系列。诸如雅乐假面、伎乐假面、舞乐假面、歌舞伎假面、能乐假面,鬼剑舞是能乐假面的一种,按其角色分,有喜、怒、哀、乐以及善恶与正反人物之别。不论何种鬼面的表情,都刻画得细腻而逼真。北上川人自豪地对我道:这是世界上使用假面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以相比的。我联想到插队山乡的傩戏面具那丰富多姿、色彩绚丽、广受欢迎的情形,心里颇不以为然。但入神细观,我仍得承认,日本的鬼面制作得十分精巧,每一件都称得上是艺术品。听说他们的假面有用木头做的,也有用纸浆做的,用泥做的(这几种方法中国均有)。据言日本假面艺术的极盛期是在十四、十五世纪。那以后,逐渐有了固定的形式,并保存了下来。
最为令我感兴趣的,不是假面艺术的风采,而是北上川鬼剑舞剧社的管理形式。他们统称鬼剑舞保存团体,在北上川和市郊附近一带,包括我们曾去游览的和贺町、江钓子村、汤田町,共有12个团体。但这些团体均实行松散管理,平时各自就业,干自己的本行(大多数是农民;这一点也和安顺地戏班子成员相似)。到了每年的8月7、8、9三日,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前,集中起来训练,遂而与万民同乐。最大的鬼剑舞全踊组,达160人之多,那必须到广场上才能去演。而在平时,鬼剑舞团体只在有庆祝活动时,才由观光协会或政府部门召集起来表演,并付酬劳(就如同他们给我们这些客人表演)。这点是颇令人深思的。我们的剧团改革喊了多年,却常常是要看戏的时候,没人在演;大张旗鼓推出新戏时,真正去掏钱买票看的人又很少。尤其是内地省城的很多地方戏,一年到头也演不了几场,国家却要把一整个团包下来,而外来的旅游者中,往往不乏想一睹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地方戏、传统戏,却宁愿花大钱也看不到。近年来发达兴旺的旅游业,能否与有关的剧团挂挂钩,从保存民族文化的角度,专门开发观光旅游的演出,让有志于艺术的尖子人才有用武之地,而让大量领了工资嫌工资低却又没事干的人,尽可去发挥他们另外的才干。
这是我观鬼剑舞后一点画蛇添足的题外话了。
豪壮潇洒、锐势逼人,显示出一幅又一幅跃动、勇壮、华丽的画面造型。
北上川市的市长高桥盛吉给我介绍说:鬼剑舞中的“鬼”和中国聊斋故事里的“鬼”一样,都是驱邪避灾的好鬼。在鬼剑舞中,表现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往往是作为鬼的主人翁,扮演一个惩恶扬善的角色,直至把危害民众百姓的恶魔消灭为止。所以舞蹈中总有不少厮杀拼斗的场面。
当他们表演完毕,我们一行数人,一面上台去向演员们表示祝贺,一面和他们侃侃而谈。并好奇而细心地观察演员们的穿戴。正是盛夏酷暑季节,北上川的炎热比不上东京,可每一位演员全身上下厚实的披挂,仍是相当重的负荷。只见他们头上戴着红色的毛采,脸上戴着鬼面,胸膛穿着胸当,手臂上套着网眼状的锁锥子,腰间挎着大刀。腰眼里扎的白布,还拖下几截飘飘悠悠的彩色脱垂。腕处戴的是手甲,一手持把小扇,一手拿两根竹片般的金刚杆,身后披着盾牌般的大口。足蹬草鞋,脚背上拴着足袋,小腿上穿着脚绊。一身的披挂刚健奇特、色彩浓烈。由于表演刚结束,尽管室内冷气很足,每位演员不论老少都是大汗淋漓,说话时气喘吁吁的。合影之后,他们才稍稍缓过气来。
瞅着他们,我不由得想起了贵州安顺的地戏。那是我插队的地区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一项民间艺术,被世人称为戏剧活化石,在国际上也引起轰动。我曾在上海戏剧杂志上专门撰文写过一篇我看傩戏的感想。单从表演形式看,傩戏和鬼剑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下细地观察,我又发现日本的鬼面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他们所戴的面具,小巧而又紧仄,有种绷在脸上的感觉,比演员的脸庞还要小一些。我询问这是何故?答曰:日本古时演出时,大都是给贵族看的,场地不大,面具做得小,观众照样看得清晰。
原来,鬼剑舞是假面艺术之一种。假面具是在唐代随着伎乐、散乐、舞乐一齐由中国传入日本。
假面并非中国固有,它是由古希腊和罗马传入中国。古希腊、罗马的假面剧往往在露天大剧场演出,观众成千上万,离得又远,面具就必须做得硕大、夸张、线条粗犷。
假面艺术传入日本之后,日本演员一改古时面部化装“以赭涂掌涂面”的办法,而积极地有创造性地使用假面,此一艺术也即迅疾兴盛起来,替代了面部化装。日本假面艺术在自己的发展中,除了面具小之外,另一特点就是种类繁多、各富特色,并形成系列。诸如雅乐假面、伎乐假面、舞乐假面、歌舞伎假面、能乐假面,鬼剑舞是能乐假面的一种,按其角色分,有喜、怒、哀、乐以及善恶与正反人物之别。不论何种鬼面的表情,都刻画得细腻而逼真。北上川人自豪地对我道:这是世界上使用假面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以相比的。我联想到插队山乡的傩戏面具那丰富多姿、色彩绚丽、广受欢迎的情形,心里颇不以为然。但入神细观,我仍得承认,日本的鬼面制作得十分精巧,每一件都称得上是艺术品。听说他们的假面有用木头做的,也有用纸浆做的,用泥做的(这几种方法中国均有)。据言日本假面艺术的极盛期是在十四、十五世纪。那以后,逐渐有了固定的形式,并保存了下来。
最为令我感兴趣的,不是假面艺术的风采,而是北上川鬼剑舞剧社的管理形式。他们统称鬼剑舞保存团体,在北上川和市郊附近一带,包括我们曾去游览的和贺町、江钓子村、汤田町,共有12个团体。但这些团体均实行松散管理,平时各自就业,干自己的本行(大多数是农民;这一点也和安顺地戏班子成员相似)。到了每年的8月7、8、9三日,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前,集中起来训练,遂而与万民同乐。最大的鬼剑舞全踊组,达160人之多,那必须到广场上才能去演。而在平时,鬼剑舞团体只在有庆祝活动时,才由观光协会或政府部门召集起来表演,并付酬劳(就如同他们给我们这些客人表演)。这点是颇令人深思的。我们的剧团改革喊了多年,却常常是要看戏的时候,没人在演;大张旗鼓推出新戏时,真正去掏钱买票看的人又很少。尤其是内地省城的很多地方戏,一年到头也演不了几场,国家却要把一整个团包下来,而外来的旅游者中,往往不乏想一睹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地方戏、传统戏,却宁愿花大钱也看不到。近年来发达兴旺的旅游业,能否与有关的剧团挂挂钩,从保存民族文化的角度,专门开发观光旅游的演出,让有志于艺术的尖子人才有用武之地,而让大量领了工资嫌工资低却又没事干的人,尽可去发挥他们另外的才干。
这是我观鬼剑舞后一点画蛇添足的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