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观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题记
汉宫秋:“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她,抱著琵琶凝伫。慢拈复轻拢,切切如私语。
抬头望,是汉宫月。她在掖庭和永巷之间辗转。那皇帝不曾想起她,他有那么多选择。理所当然,将她遗忘。
她那时只得他一个指望,所以夜夜思他,想他,盼他。
再看时,天上月不似汉家月,她已离开汉宫多年。身后时光流转。男人苍老了容颜,她这一生,总是辗转难安,不单,在男人之间辗转,更,在民族之间辗转。
直到,茫茫月色里生出了青草。直到,红颜没入了青冢。她阖目,将纷扰抛在身后,知道不必再属于谁。
万千哀婉俱化静水,少女在香溪畔,仰起明净的脸。
那笑容让汉家青史失色。
——题记
卷一
不管他怎么想,她将与他的故事定格在雁门关以内。她想起。他凝望的目光,决绝而凄厉,灼伤她的背,生生要将她劈成两半。一半留在汉地,一半随着远来的番使远去胡地。
一半留下来与他相伴,一半去替他安定边陲。如此的话,皆大欢喜。只可惜,她能一身两嫁,却不能一身二用。
太迟了,就算有欲说还休的事,今日亦要做个干净了断。
她踏上了玉关道,义无反顾地奔向天涯。天涯之外的天涯是她的归宿,而汉宫。那曾经禁锢她的地方被抛在身后,狠狠地——抛在身后。
谁说她一定要是踟蹰,失意的?她的心中充满了向往。梦幻的地向往使她的眼神更坚定,更甜蜜,更温柔。
群山簇拥着她,护卫着她前行。远处青草深深的广袤天地,清空白云在召唤她。
逃离深宫才知道江山无限,内心重获滋润,饱满充实。
她要嫁与的男人,称雄大漠。他的心胸才智远胜那蜗居深宫忝居皇位的男人。她是欢喜多于悲戚的。草原上牛羊如星星闪烁,风雪酷烈亦缠绵。纵有困难亦不惧怕。她的族人豪迈,坚毅,真诚,坦率,不似汉人喜耍心机。昆仑一样坚挺巍峨的脊梁,可以共同面对一切艰险。
生命有那么多选择,何必把赌注全押在一个男人的身上?
她有南方女子清明的内心和坚实的自我,细腻的果断,从未介意世人对她的看法,是赞许还是误解。一切,都比不上自由重要。也许人们要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真正理解。而她,深知此生就要将自己放飞。
她所虑深远,所行豁达。人们又为她的果断折服,一位元朝的才子日夜呼唤着她。她进入他的梦中。在他的想象中,重新活了一遍。
那个梦凄迷复杂,被层层剥开时,才惊觉深不可测,充满了阴郁和不可抗拒的悲剧。历史的恍惚感此刻鲜明无比。书生恍惚觉得自己自己就是梦中的男子汉元帝,与梦中的女子——昭君有着深切亲近的交会。
他流着眼泪醒来,由于耿耿难忘梦中细节,挑灯写下汉宫秋。
出身在湖北秭归的王嫱,本是山野间无拘无束的女子,一道选妃的诏令,将她带入汉宫,成为大汉皇帝无数候选的宫人之一。
她的美貌令人倾倒。所有见到她的人都目眩神迷,即使是太监也难以自持。人们几乎一致认定她作为掖庭待诏不过是短暂客居,以她的美貌,只要皇帝看见她,就必定会难舍难分。一步登天对她而言易如反掌,只是时间问题。
人们对她客气有礼。连她自己亦难免有这样的期盼和自诩。这时候,影响昭君命运的第一个男人——毛延寿出现了。他提出要黄金作为交易,王昭君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个面无四两肉的男人,拒绝了。
你来决定我的命运,凭什么!
人们的赞誉和爱护给了她过于强大的信心。从小,虽然不是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惊于她的美貌和乖巧,父母还是竭尽所能给了她爱护。
一路行来。她的美貌给予她极大的方便。当毛延寿的眼睛只盯着黄金,不理会她的美时,两个各有坚持的人便杠上了。
要钱。没有。
想美,没门。
王昭君抱定主意,我就是长这样,天下第一美女不必你美化。
她没有想到,毛延寿最大的本事不是美化一个人,而是丑化一个人。
没有毛延寿的锦上添花,汉元帝忽略了她,甚至有些讨厌她,毛延寿说她面有恶痣,亲近会招致灾祸。元帝就信了。
我至始至终不能谅解元帝的轻率,即使他后来表现地追悔莫及。他不去求证一下,致使自己和美人失之交臂数年之久。昭君幽居冷宫怎么能仅仅怪毛延寿呢?毛延寿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人,元帝才是!她真正应该厌弃的人是皇帝。
想元帝对待美人尚且如此,对待国事的态度又能谨慎到哪里去呢?以元帝之轻信人言,毛延寿一介画工横行宫禁也是必然。
皇帝命她退居永巷。
王昭君抱着琵琶转身走入了冷宫。
很讽刺!她不是输给女人,而是败在一个画工手里。她恨他,竟然如此不公地对待她,埋没她的青春;她也有强烈的挫败感,美貌竟然不敌黄金。
反抗的代价如此沉重。力量却是如此微不足道,她将自己撞向现实,却几乎连一点回声也未激起就粉身碎骨了。
月色笼罩着她清冷的身影,幽怨的琵琶声才响起,就被吞噬在庞大的宫殿里。它们甚至没有能力越过一道宫墙。
日日夜夜思念,反反复复煎熬中,她思前想后未尝不恨元帝,这个高高在上、素未谋面、轻率的男人,轻易就信了画工的话,你也不细查求证一下。
或者,对你而言,我的存在是如此微不足道。
也许他有太多的选择,可是对一个失去人身自由的少女来说,你是我唯一的选择。你选我入宫就等于娶我为妻,你有顾惜我的义务,怎么能对我不理不睬。她对元帝以及整个汉宫的失望由此萌发——进而成为她日后毅然离开汉宫的因由。
在数千年后,端详整个事件,存在于时间的尘埃之外。我们的观察势必要多一份全面,从容和冷静。否则滔滔的讲述将只会成为词汇堆砌的表演,毫无意义。
毛延寿诚然全无品性可言。可王昭君自己也有失策地方。贿赂之事,在宫里显然是个潜规则,瞒上不瞒下,大家心照不宣。
突然冒出来一个昭君,只有她不予遵守,她觉得自己可以例外。
也许是因为家贫,拿不出毛延寿要的百两黄金(百两肯定是戏曲的夸张,这个数目太大,不要说一介贫民,寻常大臣都拿不出,毛延寿脑子进水也不会要这么多);也许是拒绝被勒索,以昭君的性格,她拒绝的是贿赂这件事,而不是针对某个人。
她一开始心比天高,却不料命比纸薄。性格刚烈,再加上对自己容貌的自负,渐变成宁折不弯的高洁。
可是,任何事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虽然不一定合法。毛延寿作为一个宫廷画师,敢于草菅人的相貌,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一定有他这样做的底气。说不定,正是出于广大秀女和后妃需要。
应该这么想,毛延寿耽误了王昭君,却未必没有惠及其他人。这世上出落成王昭君那样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即使是选入皇宫的,也未必就美到如何如何。毛延寿这样的画师国手无疑是这些仅具有中人之姿,又力求出人头地的女孩子们际遇和救星。他收下黄金,就将她们画得美一些,让她们有机会出现在皇帝面前,凭自己的魅力去吸引皇帝。
对于那些已经晋升为妃嫔的女孩来说,她们要固宠,要竭力留住皇帝的心,自然不希望源源不断冒出太多对手。毛延寿将新晋的秀女画得虽然美,真人却不能令皇帝留恋,不能受宠。如此既满足了皇帝猎奇的心理,又不会形成威胁。在某种程度上毛延寿的行为暗合了女主子们的心思。这是为什么大家都讨厌毛延寿的勒索,毛延寿又能在汉宫横行的原因。
从皇帝长期如此信任毛延寿的情况来看,他的本职工作干的还不错,画出的美女还都比较符合皇帝的口味。
一点黄金,换一个机会,我觉得很合理。问题是,王昭君觉得不合理。说白了——她既想得到,又不想妥协。
对于一种已经趋于稳定的制度,在不具备反抗能力时,要贸然反抗,必定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勇于反抗,固然是具备了相当地勇敢,但无疑也相当的不明智。
王昭君的性格缺乏迂回,这是她受到挫折的原因。即使她当时给了毛延寿贿赂,顺时应势,也未必就低贱了她的人格。很多时候,顺服是大势所趋,它不代表缺乏道德,懂得转圜是个人随机应变充满韧性的表现。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她完全可以忍耐,等见到皇帝之后再痛陈弊端,回头收拾毛延寿。这样,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会改变后来人的命运。
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你凭什么以为你是例外?
人生,是由无数偶然形成的必然。王昭君做错了一个决定,虽不至于满盘皆输,但已足以改变日后事态原有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毛延寿,出塞的可能另有其人。如果不是王昭君出塞,匈汉两族的和平能不能维持百年之久也在未知之间。
毛延寿虽然贪功好利,鼠目寸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不失为一个很有信念的人,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只爱金钱,余者皆不入眼。连倾国倾城的美也动摇不了他。
这何尝不是一种强大的信念?
卷二
终于有一天,元帝心血来潮,夜游宫禁,发现了幽居的王昭君。她的琵琶弹得这样好,如清月一样忧伤妩媚,一路引领他来见。
月光色,女子香。他踏着月光,一步一步来到她面前。王昭君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男人出现了。
在书生的梦里,元帝和美人提早相遇了。相遇,填还了他们的遗憾,也叫他们来日分别时更加肝肠寸断。
昭君盈盈下拜,口称万岁。这声音柔美地闻所未闻。小黄门提着灯笼,元帝就着光看去,一时色授魂予。这怀抱琵琶罗衣清寒的美人使他怜惜。她像流落凡间的月中仙子,脸上流露出怯怯的迷茫。他特为这意外发现而振奋,未料冷宫之中还有这样的遗珠。
不出所料。皇帝对昭君一见钟情。
她幽怨的目光渗透他的身体深处,一股清凉的泉水流向他身体的下游,使他颤栗。每当皇帝凝望着昭君,就觉得心中的爱意如同大海的浪花,汹涌而层叠地将他淹没。他对这降临于己身的美妙爱情充满虔诚的感激。
他放下矜持自重的身份,情不自禁地对她表白兼致歉:“休怪我不曾来往乍行踏。我特来填还你这泪揾湿鲛绡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天生下这艳姿,合是我宠幸他。今宵画烛银台下,剥地管喜信爆灯花。”
面对昭君,他确实是个多情天子。
面对他的深情凝视,殷切询问,王昭君心如鹿撞,心花怒放。她何尝不是喜从天降!三年,一千多个日夜,她终于捱过去了严冬一样时间凝固的日子——朝思暮想的男人终于来到眼前。
他和她想象中的既一样,也不一样。他和她想的一样威严,尊贵,英俊,却又比她预料地更温柔,体贴,多情。
随着他的降临,她一切的委屈烟消云散。她终于得到了他的眷顾,垂怜。她终于用等待证明自己坚持的信念是正确的。
第一次领略到男人爱宠的她,紧张得像荷叶上的露珠微微颤抖。她还保持着少女的体香和令人喜悦的矜持,这令习惯了女人主动献媚的皇帝惊喜不已。他再次掌握了主动权,可以慢慢引导她。
她紧张,在偶然中,她接触到皇帝的双目,儒雅的皇帝眼中有一种犷悍的光芒
也许,是被皇帝男性的犷悍所迷惑。也许,是被皇权的威严所震慑,她没有再挣扎。依偎在他怀里,接受他的爱抚和挑逗。
如同化冻一般,她变得更加甜蜜诱人。
在狂悍奔恣之余,她的思维陷入迷离中,有喜欢,有淆惑。她搂抱着他,想到却是那个做小动作的男人,她有扬眉吐气地快感——毛延寿,我不给你黄金也做到了我要做的。
女人对男人的爱往往是从崇拜和敬畏滋生的。当她面对的人是皇帝时,又格外不同仰望他,是她的本能。他高高在上,尊贵如同星辰,使她眩晕,她不自觉地顺服。在她单纯渴爱的心里,大汉天子是世间最至高无上的的人。他可以控制一切,支配她的命运。而她所要做的,就是顺服,接受他的安排。
昭君和元帝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丰沛的爱中,享受着心心相印带来的愉悦。
良辰短少。元帝想起要处置毛延寿时,已经迟了。
消息走漏皇帝缺乏保密意识,毛延寿又是个人精,他在宫里经营多年,消息灵通。得知皇帝宠幸昭君,就知事已败露,一不做二不休。他带着昭君的画像去见正来长安朝见的呼韩邪单于,添油加醋游说了一番之后,呼韩邪动了心,指名要这个美人做自己的新阏支。
毛延寿与画中的美人对视,露出了阴冷的笑容,他是胸有成竹的猎手,看着她再次落入掌握。他深知只有呼韩邪才能与元帝对抗,取悦了呼韩邪,才能保住自己的命。
在王昭君的生命中,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男人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此时,昭君已被正式册封为明妃。她和元帝相见恨晚,难舍难分,形影不离,丝毫不知危险来袭。
“明妃”其实不是元帝赐予昭君的封号,而是后人为避晋帝司马昭之讳而改称她为“明君”又因阏支地位类于后妃,后人又多敬称之为“明妃”
事实上,昭君从未成为元帝正式的妃子,更未有过肌肤之亲。入宫三年,见君一面,命运冷漠轻率地处置了一个女孩的青春
他们第一次相见,是在自请和亲之后的皇家谒见典礼上,元帝见到昭君,只觉得神魂颠倒,她明艳照人不可逼视。史书上难得细腻地用了八个字“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来描述她是美:连那些本应保持镇定礼节的大臣,侍者也惊于她的美失态了。
佳人在侧,暗香萦绕。呼韩邪心旷神怡,王昭君的美连见惯了美人的元帝也目瞪口呆,何况是妻妾相对稀少的呼韩邪。
呼韩邪大喜过望,立刻山呼万岁!热情地表示着自己的感激和臣服。他不明就里,对汉皇的慷慨和眷顾深表感谢。却不知元帝早已暗悔断肠。
对于昭君为什么肯远嫁匈奴,已不必再过多讨论。但对于元帝怎么舍得王昭君这样的大汉第一美人离自己而去,还是要细细来追述一番的。
为了留住昭君,元帝明里暗里肯定下过不少功夫。是战是和,是暗中掉包还是公开另择他人,他一定经过反复掂量仔细斟酌。
戏中,呼韩邪大兵压境,指名要纳昭君,元帝手足无措。做梦也想不到刚和昭君相爱,转眼就要离分,这恩爱浓情怎么割舍?
他求助于大臣,大臣或面露难色缄口不言,或义正词严教他舍弃妃子,乞和于呼韩邪。
看着眼前这群酒囊饭袋,元帝出离愤怒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矛盾曝露,激化了。元帝第一次如此激烈地直言不讳地指责大臣:“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恁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挤破了头。”
大臣们试图用煌煌的道理来说服他妥协,和亲乃本朝列祖列宗的家法。呼韩邪忠心效顺,如能结以婚姻,永息干戈,再无外患,实为社稷苍生之福。
皇帝已经看穿这帮道貌岸然的臣子虚伪虚弱贪生怕死的本性,他愤懑地反驳:
“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摘星楼;不说他伊尹扶汤,则说那武王伐纣。有一朝身到黄泉后,若和他留侯留侯厮遘,你可也羞那不羞?您卧重茵,食列鼎,乘肥,衣轻裘。您须见舞春风嫩柳宫腰瘦,怎下的教他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
他指出,你们只知道谏阻我。你们是否应该检点自己,遗忘了自己为臣子的职责!只说是,君王无道,天下伐之,怎不说君得贤臣,天下大治!说到底,是你们无能,叫一个女人去牺牲,替你们承担责任!
后人对此有诗评价:“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我觉得,这里是书生借元帝之口在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痛斥现实中尸位素餐的官员们。对民族沦亡还记忆犹新的书生,联系自身潦倒的际遇,不禁悲从中来。
一个国家走到今日沦亡的悲惨境地,自然有着种种复杂,深重且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和吏治的腐坏紧密相关。仔细想想宋的大臣,他们的种种行径,可不就如书生讥讽的那样吗?
“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挤破了头。”
我认为。元帝指责大臣的话,堪称警句。即使是放在现代,也不乏警示的作用。不过,这样的话,一旦说出就代表情况已经严重到一定的程度。
汉元帝和唐玄宗大有同病相怜之处,他们都曾受大臣逼迫。在危难关头,都曾被大臣振振有词地谏奏:“请陛下割恩吧!”
他们的妻子,同样深明大义:“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
相似的情节,是文学家拙劣的模仿,还是身处其间时,身不由己的必然?
卷三
元帝进退维谷。
在书生的理解中,这位汉家天子是个身背着重重枷锁,表面看来掌控一切,实质上是天底下不自由的人。
他孤独。虽有长美人在侧,却缺乏情投意和的伴侣,当他好不容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时,外力又来横加干涉,逼他献出妻子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难道再次和美人失之交臂?不!他不愿意,一想到昭君将离他而去,他就难过得撕心裂肺,犹如天崩地裂。
庶民尚知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不可谅解,而今是,堂堂大汉朝天子的爱妃被人强索。这口气要怎么咽下。人家已经欺到家门口,一旦顺从了呼韩邪,他成什么了?堂堂大汉又成什么了?
面对困境,他不是没有反抗!他一直在挣扎。他竭力维护心爱的女... -->>
题记
汉宫秋:“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她,抱著琵琶凝伫。慢拈复轻拢,切切如私语。
抬头望,是汉宫月。她在掖庭和永巷之间辗转。那皇帝不曾想起她,他有那么多选择。理所当然,将她遗忘。
她那时只得他一个指望,所以夜夜思他,想他,盼他。
再看时,天上月不似汉家月,她已离开汉宫多年。身后时光流转。男人苍老了容颜,她这一生,总是辗转难安,不单,在男人之间辗转,更,在民族之间辗转。
直到,茫茫月色里生出了青草。直到,红颜没入了青冢。她阖目,将纷扰抛在身后,知道不必再属于谁。
万千哀婉俱化静水,少女在香溪畔,仰起明净的脸。
那笑容让汉家青史失色。
——题记
卷一
不管他怎么想,她将与他的故事定格在雁门关以内。她想起。他凝望的目光,决绝而凄厉,灼伤她的背,生生要将她劈成两半。一半留在汉地,一半随着远来的番使远去胡地。
一半留下来与他相伴,一半去替他安定边陲。如此的话,皆大欢喜。只可惜,她能一身两嫁,却不能一身二用。
太迟了,就算有欲说还休的事,今日亦要做个干净了断。
她踏上了玉关道,义无反顾地奔向天涯。天涯之外的天涯是她的归宿,而汉宫。那曾经禁锢她的地方被抛在身后,狠狠地——抛在身后。
谁说她一定要是踟蹰,失意的?她的心中充满了向往。梦幻的地向往使她的眼神更坚定,更甜蜜,更温柔。
群山簇拥着她,护卫着她前行。远处青草深深的广袤天地,清空白云在召唤她。
逃离深宫才知道江山无限,内心重获滋润,饱满充实。
她要嫁与的男人,称雄大漠。他的心胸才智远胜那蜗居深宫忝居皇位的男人。她是欢喜多于悲戚的。草原上牛羊如星星闪烁,风雪酷烈亦缠绵。纵有困难亦不惧怕。她的族人豪迈,坚毅,真诚,坦率,不似汉人喜耍心机。昆仑一样坚挺巍峨的脊梁,可以共同面对一切艰险。
生命有那么多选择,何必把赌注全押在一个男人的身上?
她有南方女子清明的内心和坚实的自我,细腻的果断,从未介意世人对她的看法,是赞许还是误解。一切,都比不上自由重要。也许人们要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真正理解。而她,深知此生就要将自己放飞。
她所虑深远,所行豁达。人们又为她的果断折服,一位元朝的才子日夜呼唤着她。她进入他的梦中。在他的想象中,重新活了一遍。
那个梦凄迷复杂,被层层剥开时,才惊觉深不可测,充满了阴郁和不可抗拒的悲剧。历史的恍惚感此刻鲜明无比。书生恍惚觉得自己自己就是梦中的男子汉元帝,与梦中的女子——昭君有着深切亲近的交会。
他流着眼泪醒来,由于耿耿难忘梦中细节,挑灯写下汉宫秋。
出身在湖北秭归的王嫱,本是山野间无拘无束的女子,一道选妃的诏令,将她带入汉宫,成为大汉皇帝无数候选的宫人之一。
她的美貌令人倾倒。所有见到她的人都目眩神迷,即使是太监也难以自持。人们几乎一致认定她作为掖庭待诏不过是短暂客居,以她的美貌,只要皇帝看见她,就必定会难舍难分。一步登天对她而言易如反掌,只是时间问题。
人们对她客气有礼。连她自己亦难免有这样的期盼和自诩。这时候,影响昭君命运的第一个男人——毛延寿出现了。他提出要黄金作为交易,王昭君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个面无四两肉的男人,拒绝了。
你来决定我的命运,凭什么!
人们的赞誉和爱护给了她过于强大的信心。从小,虽然不是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惊于她的美貌和乖巧,父母还是竭尽所能给了她爱护。
一路行来。她的美貌给予她极大的方便。当毛延寿的眼睛只盯着黄金,不理会她的美时,两个各有坚持的人便杠上了。
要钱。没有。
想美,没门。
王昭君抱定主意,我就是长这样,天下第一美女不必你美化。
她没有想到,毛延寿最大的本事不是美化一个人,而是丑化一个人。
没有毛延寿的锦上添花,汉元帝忽略了她,甚至有些讨厌她,毛延寿说她面有恶痣,亲近会招致灾祸。元帝就信了。
我至始至终不能谅解元帝的轻率,即使他后来表现地追悔莫及。他不去求证一下,致使自己和美人失之交臂数年之久。昭君幽居冷宫怎么能仅仅怪毛延寿呢?毛延寿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人,元帝才是!她真正应该厌弃的人是皇帝。
想元帝对待美人尚且如此,对待国事的态度又能谨慎到哪里去呢?以元帝之轻信人言,毛延寿一介画工横行宫禁也是必然。
皇帝命她退居永巷。
王昭君抱着琵琶转身走入了冷宫。
很讽刺!她不是输给女人,而是败在一个画工手里。她恨他,竟然如此不公地对待她,埋没她的青春;她也有强烈的挫败感,美貌竟然不敌黄金。
反抗的代价如此沉重。力量却是如此微不足道,她将自己撞向现实,却几乎连一点回声也未激起就粉身碎骨了。
月色笼罩着她清冷的身影,幽怨的琵琶声才响起,就被吞噬在庞大的宫殿里。它们甚至没有能力越过一道宫墙。
日日夜夜思念,反反复复煎熬中,她思前想后未尝不恨元帝,这个高高在上、素未谋面、轻率的男人,轻易就信了画工的话,你也不细查求证一下。
或者,对你而言,我的存在是如此微不足道。
也许他有太多的选择,可是对一个失去人身自由的少女来说,你是我唯一的选择。你选我入宫就等于娶我为妻,你有顾惜我的义务,怎么能对我不理不睬。她对元帝以及整个汉宫的失望由此萌发——进而成为她日后毅然离开汉宫的因由。
在数千年后,端详整个事件,存在于时间的尘埃之外。我们的观察势必要多一份全面,从容和冷静。否则滔滔的讲述将只会成为词汇堆砌的表演,毫无意义。
毛延寿诚然全无品性可言。可王昭君自己也有失策地方。贿赂之事,在宫里显然是个潜规则,瞒上不瞒下,大家心照不宣。
突然冒出来一个昭君,只有她不予遵守,她觉得自己可以例外。
也许是因为家贫,拿不出毛延寿要的百两黄金(百两肯定是戏曲的夸张,这个数目太大,不要说一介贫民,寻常大臣都拿不出,毛延寿脑子进水也不会要这么多);也许是拒绝被勒索,以昭君的性格,她拒绝的是贿赂这件事,而不是针对某个人。
她一开始心比天高,却不料命比纸薄。性格刚烈,再加上对自己容貌的自负,渐变成宁折不弯的高洁。
可是,任何事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虽然不一定合法。毛延寿作为一个宫廷画师,敢于草菅人的相貌,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一定有他这样做的底气。说不定,正是出于广大秀女和后妃需要。
应该这么想,毛延寿耽误了王昭君,却未必没有惠及其他人。这世上出落成王昭君那样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即使是选入皇宫的,也未必就美到如何如何。毛延寿这样的画师国手无疑是这些仅具有中人之姿,又力求出人头地的女孩子们际遇和救星。他收下黄金,就将她们画得美一些,让她们有机会出现在皇帝面前,凭自己的魅力去吸引皇帝。
对于那些已经晋升为妃嫔的女孩来说,她们要固宠,要竭力留住皇帝的心,自然不希望源源不断冒出太多对手。毛延寿将新晋的秀女画得虽然美,真人却不能令皇帝留恋,不能受宠。如此既满足了皇帝猎奇的心理,又不会形成威胁。在某种程度上毛延寿的行为暗合了女主子们的心思。这是为什么大家都讨厌毛延寿的勒索,毛延寿又能在汉宫横行的原因。
从皇帝长期如此信任毛延寿的情况来看,他的本职工作干的还不错,画出的美女还都比较符合皇帝的口味。
一点黄金,换一个机会,我觉得很合理。问题是,王昭君觉得不合理。说白了——她既想得到,又不想妥协。
对于一种已经趋于稳定的制度,在不具备反抗能力时,要贸然反抗,必定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勇于反抗,固然是具备了相当地勇敢,但无疑也相当的不明智。
王昭君的性格缺乏迂回,这是她受到挫折的原因。即使她当时给了毛延寿贿赂,顺时应势,也未必就低贱了她的人格。很多时候,顺服是大势所趋,它不代表缺乏道德,懂得转圜是个人随机应变充满韧性的表现。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她完全可以忍耐,等见到皇帝之后再痛陈弊端,回头收拾毛延寿。这样,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会改变后来人的命运。
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你凭什么以为你是例外?
人生,是由无数偶然形成的必然。王昭君做错了一个决定,虽不至于满盘皆输,但已足以改变日后事态原有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毛延寿,出塞的可能另有其人。如果不是王昭君出塞,匈汉两族的和平能不能维持百年之久也在未知之间。
毛延寿虽然贪功好利,鼠目寸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不失为一个很有信念的人,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只爱金钱,余者皆不入眼。连倾国倾城的美也动摇不了他。
这何尝不是一种强大的信念?
卷二
终于有一天,元帝心血来潮,夜游宫禁,发现了幽居的王昭君。她的琵琶弹得这样好,如清月一样忧伤妩媚,一路引领他来见。
月光色,女子香。他踏着月光,一步一步来到她面前。王昭君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男人出现了。
在书生的梦里,元帝和美人提早相遇了。相遇,填还了他们的遗憾,也叫他们来日分别时更加肝肠寸断。
昭君盈盈下拜,口称万岁。这声音柔美地闻所未闻。小黄门提着灯笼,元帝就着光看去,一时色授魂予。这怀抱琵琶罗衣清寒的美人使他怜惜。她像流落凡间的月中仙子,脸上流露出怯怯的迷茫。他特为这意外发现而振奋,未料冷宫之中还有这样的遗珠。
不出所料。皇帝对昭君一见钟情。
她幽怨的目光渗透他的身体深处,一股清凉的泉水流向他身体的下游,使他颤栗。每当皇帝凝望着昭君,就觉得心中的爱意如同大海的浪花,汹涌而层叠地将他淹没。他对这降临于己身的美妙爱情充满虔诚的感激。
他放下矜持自重的身份,情不自禁地对她表白兼致歉:“休怪我不曾来往乍行踏。我特来填还你这泪揾湿鲛绡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天生下这艳姿,合是我宠幸他。今宵画烛银台下,剥地管喜信爆灯花。”
面对昭君,他确实是个多情天子。
面对他的深情凝视,殷切询问,王昭君心如鹿撞,心花怒放。她何尝不是喜从天降!三年,一千多个日夜,她终于捱过去了严冬一样时间凝固的日子——朝思暮想的男人终于来到眼前。
他和她想象中的既一样,也不一样。他和她想的一样威严,尊贵,英俊,却又比她预料地更温柔,体贴,多情。
随着他的降临,她一切的委屈烟消云散。她终于得到了他的眷顾,垂怜。她终于用等待证明自己坚持的信念是正确的。
第一次领略到男人爱宠的她,紧张得像荷叶上的露珠微微颤抖。她还保持着少女的体香和令人喜悦的矜持,这令习惯了女人主动献媚的皇帝惊喜不已。他再次掌握了主动权,可以慢慢引导她。
她紧张,在偶然中,她接触到皇帝的双目,儒雅的皇帝眼中有一种犷悍的光芒
也许,是被皇帝男性的犷悍所迷惑。也许,是被皇权的威严所震慑,她没有再挣扎。依偎在他怀里,接受他的爱抚和挑逗。
如同化冻一般,她变得更加甜蜜诱人。
在狂悍奔恣之余,她的思维陷入迷离中,有喜欢,有淆惑。她搂抱着他,想到却是那个做小动作的男人,她有扬眉吐气地快感——毛延寿,我不给你黄金也做到了我要做的。
女人对男人的爱往往是从崇拜和敬畏滋生的。当她面对的人是皇帝时,又格外不同仰望他,是她的本能。他高高在上,尊贵如同星辰,使她眩晕,她不自觉地顺服。在她单纯渴爱的心里,大汉天子是世间最至高无上的的人。他可以控制一切,支配她的命运。而她所要做的,就是顺服,接受他的安排。
昭君和元帝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丰沛的爱中,享受着心心相印带来的愉悦。
良辰短少。元帝想起要处置毛延寿时,已经迟了。
消息走漏皇帝缺乏保密意识,毛延寿又是个人精,他在宫里经营多年,消息灵通。得知皇帝宠幸昭君,就知事已败露,一不做二不休。他带着昭君的画像去见正来长安朝见的呼韩邪单于,添油加醋游说了一番之后,呼韩邪动了心,指名要这个美人做自己的新阏支。
毛延寿与画中的美人对视,露出了阴冷的笑容,他是胸有成竹的猎手,看着她再次落入掌握。他深知只有呼韩邪才能与元帝对抗,取悦了呼韩邪,才能保住自己的命。
在王昭君的生命中,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男人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此时,昭君已被正式册封为明妃。她和元帝相见恨晚,难舍难分,形影不离,丝毫不知危险来袭。
“明妃”其实不是元帝赐予昭君的封号,而是后人为避晋帝司马昭之讳而改称她为“明君”又因阏支地位类于后妃,后人又多敬称之为“明妃”
事实上,昭君从未成为元帝正式的妃子,更未有过肌肤之亲。入宫三年,见君一面,命运冷漠轻率地处置了一个女孩的青春
他们第一次相见,是在自请和亲之后的皇家谒见典礼上,元帝见到昭君,只觉得神魂颠倒,她明艳照人不可逼视。史书上难得细腻地用了八个字“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来描述她是美:连那些本应保持镇定礼节的大臣,侍者也惊于她的美失态了。
佳人在侧,暗香萦绕。呼韩邪心旷神怡,王昭君的美连见惯了美人的元帝也目瞪口呆,何况是妻妾相对稀少的呼韩邪。
呼韩邪大喜过望,立刻山呼万岁!热情地表示着自己的感激和臣服。他不明就里,对汉皇的慷慨和眷顾深表感谢。却不知元帝早已暗悔断肠。
对于昭君为什么肯远嫁匈奴,已不必再过多讨论。但对于元帝怎么舍得王昭君这样的大汉第一美人离自己而去,还是要细细来追述一番的。
为了留住昭君,元帝明里暗里肯定下过不少功夫。是战是和,是暗中掉包还是公开另择他人,他一定经过反复掂量仔细斟酌。
戏中,呼韩邪大兵压境,指名要纳昭君,元帝手足无措。做梦也想不到刚和昭君相爱,转眼就要离分,这恩爱浓情怎么割舍?
他求助于大臣,大臣或面露难色缄口不言,或义正词严教他舍弃妃子,乞和于呼韩邪。
看着眼前这群酒囊饭袋,元帝出离愤怒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矛盾曝露,激化了。元帝第一次如此激烈地直言不讳地指责大臣:“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恁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挤破了头。”
大臣们试图用煌煌的道理来说服他妥协,和亲乃本朝列祖列宗的家法。呼韩邪忠心效顺,如能结以婚姻,永息干戈,再无外患,实为社稷苍生之福。
皇帝已经看穿这帮道貌岸然的臣子虚伪虚弱贪生怕死的本性,他愤懑地反驳:
“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摘星楼;不说他伊尹扶汤,则说那武王伐纣。有一朝身到黄泉后,若和他留侯留侯厮遘,你可也羞那不羞?您卧重茵,食列鼎,乘肥,衣轻裘。您须见舞春风嫩柳宫腰瘦,怎下的教他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
他指出,你们只知道谏阻我。你们是否应该检点自己,遗忘了自己为臣子的职责!只说是,君王无道,天下伐之,怎不说君得贤臣,天下大治!说到底,是你们无能,叫一个女人去牺牲,替你们承担责任!
后人对此有诗评价:“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我觉得,这里是书生借元帝之口在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痛斥现实中尸位素餐的官员们。对民族沦亡还记忆犹新的书生,联系自身潦倒的际遇,不禁悲从中来。
一个国家走到今日沦亡的悲惨境地,自然有着种种复杂,深重且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和吏治的腐坏紧密相关。仔细想想宋的大臣,他们的种种行径,可不就如书生讥讽的那样吗?
“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挤破了头。”
我认为。元帝指责大臣的话,堪称警句。即使是放在现代,也不乏警示的作用。不过,这样的话,一旦说出就代表情况已经严重到一定的程度。
汉元帝和唐玄宗大有同病相怜之处,他们都曾受大臣逼迫。在危难关头,都曾被大臣振振有词地谏奏:“请陛下割恩吧!”
他们的妻子,同样深明大义:“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
相似的情节,是文学家拙劣的模仿,还是身处其间时,身不由己的必然?
卷三
元帝进退维谷。
在书生的理解中,这位汉家天子是个身背着重重枷锁,表面看来掌控一切,实质上是天底下不自由的人。
他孤独。虽有长美人在侧,却缺乏情投意和的伴侣,当他好不容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时,外力又来横加干涉,逼他献出妻子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难道再次和美人失之交臂?不!他不愿意,一想到昭君将离他而去,他就难过得撕心裂肺,犹如天崩地裂。
庶民尚知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不可谅解,而今是,堂堂大汉朝天子的爱妃被人强索。这口气要怎么咽下。人家已经欺到家门口,一旦顺从了呼韩邪,他成什么了?堂堂大汉又成什么了?
面对困境,他不是没有反抗!他一直在挣扎。他竭力维护心爱的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