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巨流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九九0年八月,父亲逝世三周年。我兄妹授权同意。由我整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齐世英先生访问纪录。这项由首任所长郭廷以教授拟订进行的口述历史计划。开始于一九五九年。一九六九年沈云龙先生主持,林泉与林忠胜先生访间我父共十九次,口述录音之笔录文稿由林忠胜先生整理后执笔定稿。此稿虽完全保留口述原意,末予刻意修饰,但林忠胜先生文笔流畅,思考达到叙述者复杂经验的深度。访问前后,他对我父所处时代与理想产生了真正的兴趣与同情,详细检查求证。亦不断与我父讨论、核对,全书人名、地名、事件,甚少错误。书成后,不仅学术研究者肯定其价值,一般读者也会因文字的明快、清晰、中肯,以及内容的丰富而感兴趣。
林忠胜先生宜兰人,师大历史系毕业,访问时只有二十八岁,有真正研究历史的志趣,他后来经营大型补习班,事业有成,在宜兰创办慧灯高级中学,作育家乡子弟。出钱出力继续做访谈工作,在美成立“台湾口述历史研究室”出版了陈逸松回忆录、朱昭阳回忆录、杨基铨回忆录、刘盛烈回忆录、廖钦福回忆录及高玉树回忆录等。十余年间,林忠胜独力撰述,贤妻吴君莹记录,为台湾本土人物留下可卖历史,文化深意,真令人钦佩。
在访谈录“前言”中,林先生回忆当年访问我父印象:“先生英逸挺拔,气宇轩昂。举止温文,谈笑儒雅,有古大臣之风可叹人世沧桑,在本人离开近史所近二十年,先生访问纪录行将刊印之际,重校斯稿,而先生与云龙先生皆已相继辞世。哲人日远,往事历历,前辈风范,永铭吾心。深信先生的见证,必能为这动荡纷扰、是非难窥的时代网住一片真。”在这篇“前言”中他亦简洁提到,大陆沦陷,政府来台,齐先生不仅结束东北工作“甚且后来被迫离开他曾准备为之身殉的此一政党,心中感触必深。惟先生雍容大度,处之泰然”可惜访问时,我父秉持理想,坚守原则,笃信自由、民主、法治的理念,与雷震、李万层、夏涛声、高玉树等筹组“中国民主党”未成,与郭雨新、吴三连、许世贤等,鞠躬精粹于撒播自由、民主的种种努力,访谈时末肯谈及,不无憾焉。
这种种顾忌与遗憾大约是我父在世之日不愿访谈录出版的主要原因吧他的一生,牺牲奉献,大半生有家归不得,对所谓荣华富贵不屑一顾,亦从未为妻子儿女安顿忧虑打算。在他逝世之前,更感一生亏欠,失落,一切随风而去,不必再留个人痕迹。中央研究院的访谈录也不必出版,世我两忘即好。
访谈录中以“凄凄吾行飞台湾”一节告别大陆之后,未有一字谈及台北的政局,而以对日交往至一九六七年参加日本首柑吉田茂国葬典礼结束。幸有梁肃戎先生为此书撰写立法院时期的齐世英一文,不仅追怀革命同志情谊,也详述我父与国民党关系,及初来台湾时立法院之状况。他认为“铁老一生,风骨嶙峋,对国家,对党都有责献,对政治有极高理想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我)理解最深,师承最久。”
访谈录即将出版之时,我在台大“高级英文”班上,历史研究所的学生李孝悌和陈秋坤已从哈佛和史丹福大学读得博士学位,在中研院近史所任研究员,他们帮助我审阅全书,提供意见。孝悌陪我去访问正在办首都早报的康宁祥先生。康先生于一九七二年当选为第一批本省籍立法委员,与我父结为忘年交,当时他三十多岁,我父七十三岁,在长达七年多的时间里。每月两次周末在我们内湖家中,吃我母亲做的家乡菜,对饮畅谈。我去访问时,他与我对谈开始即说:“我一直想把铁老与我个人,和台湾政治前辈的关系,以及他对民主政治的关怀,留下一个纪录。”那一天,孝悌为纪念民主的播种者齐世英先生)作了极好的记录。
我父访谈录既未谈及他来台后为民主、自曲、法治所做之事,我遂将他逝世时,报章杂志几篇不同角度乏悼文作为重要附录,可以客观看到他后半生在台湾经历,不仅是前半生理想的延续,亦是一种人格的完成。民进党创党人之一傅正,为新新闻周刊写东北最后一位铁汉:政论记者于衡悼念和中国现代史有关联的齐世英先生和田雨时齐世英先生盖棺论。田先生早年曾在张学长所组“四维学会”担任秘书长,与我父在中央主持东北... -->>
一九九0年八月,父亲逝世三周年。我兄妹授权同意。由我整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齐世英先生访问纪录。这项由首任所长郭廷以教授拟订进行的口述历史计划。开始于一九五九年。一九六九年沈云龙先生主持,林泉与林忠胜先生访间我父共十九次,口述录音之笔录文稿由林忠胜先生整理后执笔定稿。此稿虽完全保留口述原意,末予刻意修饰,但林忠胜先生文笔流畅,思考达到叙述者复杂经验的深度。访问前后,他对我父所处时代与理想产生了真正的兴趣与同情,详细检查求证。亦不断与我父讨论、核对,全书人名、地名、事件,甚少错误。书成后,不仅学术研究者肯定其价值,一般读者也会因文字的明快、清晰、中肯,以及内容的丰富而感兴趣。
林忠胜先生宜兰人,师大历史系毕业,访问时只有二十八岁,有真正研究历史的志趣,他后来经营大型补习班,事业有成,在宜兰创办慧灯高级中学,作育家乡子弟。出钱出力继续做访谈工作,在美成立“台湾口述历史研究室”出版了陈逸松回忆录、朱昭阳回忆录、杨基铨回忆录、刘盛烈回忆录、廖钦福回忆录及高玉树回忆录等。十余年间,林忠胜独力撰述,贤妻吴君莹记录,为台湾本土人物留下可卖历史,文化深意,真令人钦佩。
在访谈录“前言”中,林先生回忆当年访问我父印象:“先生英逸挺拔,气宇轩昂。举止温文,谈笑儒雅,有古大臣之风可叹人世沧桑,在本人离开近史所近二十年,先生访问纪录行将刊印之际,重校斯稿,而先生与云龙先生皆已相继辞世。哲人日远,往事历历,前辈风范,永铭吾心。深信先生的见证,必能为这动荡纷扰、是非难窥的时代网住一片真。”在这篇“前言”中他亦简洁提到,大陆沦陷,政府来台,齐先生不仅结束东北工作“甚且后来被迫离开他曾准备为之身殉的此一政党,心中感触必深。惟先生雍容大度,处之泰然”可惜访问时,我父秉持理想,坚守原则,笃信自由、民主、法治的理念,与雷震、李万层、夏涛声、高玉树等筹组“中国民主党”未成,与郭雨新、吴三连、许世贤等,鞠躬精粹于撒播自由、民主的种种努力,访谈时末肯谈及,不无憾焉。
这种种顾忌与遗憾大约是我父在世之日不愿访谈录出版的主要原因吧他的一生,牺牲奉献,大半生有家归不得,对所谓荣华富贵不屑一顾,亦从未为妻子儿女安顿忧虑打算。在他逝世之前,更感一生亏欠,失落,一切随风而去,不必再留个人痕迹。中央研究院的访谈录也不必出版,世我两忘即好。
访谈录中以“凄凄吾行飞台湾”一节告别大陆之后,未有一字谈及台北的政局,而以对日交往至一九六七年参加日本首柑吉田茂国葬典礼结束。幸有梁肃戎先生为此书撰写立法院时期的齐世英一文,不仅追怀革命同志情谊,也详述我父与国民党关系,及初来台湾时立法院之状况。他认为“铁老一生,风骨嶙峋,对国家,对党都有责献,对政治有极高理想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我)理解最深,师承最久。”
访谈录即将出版之时,我在台大“高级英文”班上,历史研究所的学生李孝悌和陈秋坤已从哈佛和史丹福大学读得博士学位,在中研院近史所任研究员,他们帮助我审阅全书,提供意见。孝悌陪我去访问正在办首都早报的康宁祥先生。康先生于一九七二年当选为第一批本省籍立法委员,与我父结为忘年交,当时他三十多岁,我父七十三岁,在长达七年多的时间里。每月两次周末在我们内湖家中,吃我母亲做的家乡菜,对饮畅谈。我去访问时,他与我对谈开始即说:“我一直想把铁老与我个人,和台湾政治前辈的关系,以及他对民主政治的关怀,留下一个纪录。”那一天,孝悌为纪念民主的播种者齐世英先生)作了极好的记录。
我父访谈录既未谈及他来台后为民主、自曲、法治所做之事,我遂将他逝世时,报章杂志几篇不同角度乏悼文作为重要附录,可以客观看到他后半生在台湾经历,不仅是前半生理想的延续,亦是一种人格的完成。民进党创党人之一傅正,为新新闻周刊写东北最后一位铁汉:政论记者于衡悼念和中国现代史有关联的齐世英先生和田雨时齐世英先生盖棺论。田先生早年曾在张学长所组“四维学会”担任秘书长,与我父在中央主持东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