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75天内完成环球航行的话,总耗量将不会超过10000吨。
而实际上,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6500马力的功率,它却消耗了多得多的燃料,使其每天的耗煤量在180-200吨左右,超过设计要求的40-50%,也是让人无语至极。
不过,即使这艘铁船的煤耗大大超过了设计要求,但它的安全性能和长途适航性,以及它的吨位规模,足以证明这艘船还是比较成功的产品--当然,你要排除煤耗过大,而额外多出的运营成本费用。
在八月初,抵达秦国后,经过官方的许可,“大东方号”铁船从上海县出发,沿着长江口,一路上朔,进抵了南京。
当它停泊在江中心时--没办法,吨位太大,使其无法停靠于江边的码头,引起了两岸居民的巨大的震动。
齐国人不仅造出了规模如此巨大的船,而且还是用钢铁建造的,这是何等的神迹!
每日里,都有无数的秦国士绅和百姓乘坐小船来到江心处,近距离地观看这艘大铁船。
泛着幽冷金属光泽的船身,几根粗大的烟囱,长长的铁链锚,高耸的船塔,还有船舷两边一副志得意满神情的水手,都让前来观看的秦国人的心情格外复杂。
这些齐国人,又搞出一个令人惊叹的“新奇玩意”!
而且,他们这般大模大样地沿着长江一路驶到南京,分明是在向我大秦炫耀呀!
“我们若是派出一支强大的舰队,能不能也像‘大东方’号那般,从长江口一路杀到南京城下?”
齐泽烜并没有随同齐惟柠一起返回下榻的四方馆,而是在夫子巷各自分开,带着数名禁卫军官继续游览南京城。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这首萧齐诗人谢朓所写的《入朝曲》,以写王侯公卿入朝的盛况为由头,笔致明快、气势轩敞地描绘了金陵帝都的富丽堂皇与繁荣昌盛。
江南土地广大,风光秀丽,物产富饶,金陵历史悠久,王气所钟,九朝建都(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南唐、大明以及大秦),使得整个城市闪烁着显赫辉煌的气派。
华夏神州拥有上下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与纵横数万里的复杂空间,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里,曾经有两百多处做过都城。
这两百多处发展至今,境况当然已经大不相同,或仍为繁华的都会,或已荒草萋萋无人烟。
这其中为人称道者,是所谓的七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从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南京呈现出非常明显地兴衰起伏的命运,即神州一统则南京衰落,南北分裂则南京兴盛。
兴盛的南京,那是西晋左思《吴都赋》所写“四海流通,万国交会”,也是萧齐谢朓《入朝曲》中描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衰落的南京,那是唐时刘禹锡《乌衣巷》诗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前明时田牧所写《游南京明孝陵感怀》的“继往今来多少事,昙花一现似流星”。
这样的南京,是不是成也“金陵王气”,败也“金陵王气”?
这样的南京,是不是一座历史过程非常诡异、政治地位相当尴尬、命运往往也被人把控的都城?
其实,依南京的地理形势,非常适合建成一座大城,也非常适合建都。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地方要成为都城,必须拥有良好的军事地理条件,要进可攻、退可守。
而南京的进可攻、退可守表现在:
南京的北面和西面是长江,该段长江的江面非常宽阔,难以舟越。自古以来,北方军队即便要过长江、进攻南京,也不由南京江面过江,而是或走扬州(如清虏南下攻略江南),或走和县。
扬州、镇江之间,江中有江心洲,可作为跳板;和县、太平府(今马鞍山)之间,江面比较狭窄,而且也有江心洲。从这两处过江后,便就可由镇江、太平府东西包抄南京。
再有一种情况是,若长江中游丧失,北方军队顺流而下,那么长江之险就是南北共有,此时便显出南京这座军事要隘的重要了。
过了长江,南京外围还有一条宽阔的秦淮河,有“小江”之称,可容纳大量的商船和战船,这样的秦淮河,等于在西面和南面又给加了道防线。而南京北面有幕府山,东面有钟山,使得整座城市山环水绕,自然的山水构成了南京的天然防线。
再就南京地域本身来看,也颇适合建设大城市,如交通方便,取水方便,又不容易受到水害。按照古之风水观念,南京称得上是风水宝地,南京“四象”俱全,即东为钟山龙蟠,西为石头虎踞,南北又有朱雀桥、玄武湖地名。
南京作为风水宝地,还表现在经济方面。南京的母河秦淮河流域的经济生产,能够部分满足南京作为都城、作为大城市的需要。
南京与有“粮仓”之誉的三吴地区、太湖地区--不过,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粮食作物日趋减少,改种棉桑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已无法满足粮食自给,水路、陆路交通也都非常方便。
依托着这样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基础,南京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都城历史。
然而“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南京城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屡遭袭破,几度被毁。更有高屋建瓴者言及,“自古南渡偏安之局,曾无已焉能北进以恢复者……其故可思也”。
历代帝王定鼎,其在黄河流域者,最占多数,而据于此者,为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熏染,其规模常宏远,其局势常壮阔,其气魄常磅礴英鸷,有隽鹘盘云横绝朔漠之慨。
而建都于扬子江流域者,除洪武之外,大率皆创业未就,或败亡之余、苟安旦夕者也。其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熏染,其规模常绮丽,其局势常清隐,其气魄常文弱,有月明画舫缓歌曼舞之观。
南方的绮丽、清隐、文弱,在军事上自然打不过北方的宏远、壮阔、磅礴。
不过,北方的隽鹘盘云横绝朔漠,文化上又岂是南方的月明画舫缓歌曼舞的对手?
然,今时之南京,亦为大秦之国都,已历五十一年(1676年,孙可望受禅明帝,建朔大秦),繁华之盛,人口之众,经济之丰,堪为国内之最。
尽管太后薨逝,举国大丧,在京军民百姓,男去冠缨、女去首饰,素服二十七天,不准祭祀,百日内也不许嫁娶和作乐。但偌大的南京城,依旧熙攘而热闹,百业兴旺,人声鼎沸。
齐泽烜在一队保护他的秦军和大齐皇室禁卫军官的陪同下,徜徉在南京城街道,看着喧嚣的城市景致,忽然心生一念,悄声对身边的一名禁卫军官说道:“若是,能一战而克南京城,是不是就能覆灭或者击败秦国了。”
大齐皇家禁卫军御武校尉(上尉)李延良闻言,顿时苦笑一声,随即轻声说道:“若是仅派一支舰队杀来,咱们齐国是攻不下南京城的。……他们针对我们齐国,早已做了万全的防御准备!”
(本章完)
在75天内完成环球航行的话,总耗量将不会超过10000吨。
而实际上,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6500马力的功率,它却消耗了多得多的燃料,使其每天的耗煤量在180-200吨左右,超过设计要求的40-50%,也是让人无语至极。
不过,即使这艘铁船的煤耗大大超过了设计要求,但它的安全性能和长途适航性,以及它的吨位规模,足以证明这艘船还是比较成功的产品--当然,你要排除煤耗过大,而额外多出的运营成本费用。
在八月初,抵达秦国后,经过官方的许可,“大东方号”铁船从上海县出发,沿着长江口,一路上朔,进抵了南京。
当它停泊在江中心时--没办法,吨位太大,使其无法停靠于江边的码头,引起了两岸居民的巨大的震动。
齐国人不仅造出了规模如此巨大的船,而且还是用钢铁建造的,这是何等的神迹!
每日里,都有无数的秦国士绅和百姓乘坐小船来到江心处,近距离地观看这艘大铁船。
泛着幽冷金属光泽的船身,几根粗大的烟囱,长长的铁链锚,高耸的船塔,还有船舷两边一副志得意满神情的水手,都让前来观看的秦国人的心情格外复杂。
这些齐国人,又搞出一个令人惊叹的“新奇玩意”!
而且,他们这般大模大样地沿着长江一路驶到南京,分明是在向我大秦炫耀呀!
“我们若是派出一支强大的舰队,能不能也像‘大东方’号那般,从长江口一路杀到南京城下?”
齐泽烜并没有随同齐惟柠一起返回下榻的四方馆,而是在夫子巷各自分开,带着数名禁卫军官继续游览南京城。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这首萧齐诗人谢朓所写的《入朝曲》,以写王侯公卿入朝的盛况为由头,笔致明快、气势轩敞地描绘了金陵帝都的富丽堂皇与繁荣昌盛。
江南土地广大,风光秀丽,物产富饶,金陵历史悠久,王气所钟,九朝建都(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南唐、大明以及大秦),使得整个城市闪烁着显赫辉煌的气派。
华夏神州拥有上下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与纵横数万里的复杂空间,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里,曾经有两百多处做过都城。
这两百多处发展至今,境况当然已经大不相同,或仍为繁华的都会,或已荒草萋萋无人烟。
这其中为人称道者,是所谓的七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从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南京呈现出非常明显地兴衰起伏的命运,即神州一统则南京衰落,南北分裂则南京兴盛。
兴盛的南京,那是西晋左思《吴都赋》所写“四海流通,万国交会”,也是萧齐谢朓《入朝曲》中描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衰落的南京,那是唐时刘禹锡《乌衣巷》诗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前明时田牧所写《游南京明孝陵感怀》的“继往今来多少事,昙花一现似流星”。
这样的南京,是不是成也“金陵王气”,败也“金陵王气”?
这样的南京,是不是一座历史过程非常诡异、政治地位相当尴尬、命运往往也被人把控的都城?
其实,依南京的地理形势,非常适合建成一座大城,也非常适合建都。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地方要成为都城,必须拥有良好的军事地理条件,要进可攻、退可守。
而南京的进可攻、退可守表现在:
南京的北面和西面是长江,该段长江的江面非常宽阔,难以舟越。自古以来,北方军队即便要过长江、进攻南京,也不由南京江面过江,而是或走扬州(如清虏南下攻略江南),或走和县。
扬州、镇江之间,江中有江心洲,可作为跳板;和县、太平府(今马鞍山)之间,江面比较狭窄,而且也有江心洲。从这两处过江后,便就可由镇江、太平府东西包抄南京。
再有一种情况是,若长江中游丧失,北方军队顺流而下,那么长江之险就是南北共有,此时便显出南京这座军事要隘的重要了。
过了长江,南京外围还有一条宽阔的秦淮河,有“小江”之称,可容纳大量的商船和战船,这样的秦淮河,等于在西面和南面又给加了道防线。而南京北面有幕府山,东面有钟山,使得整座城市山环水绕,自然的山水构成了南京的天然防线。
再就南京地域本身来看,也颇适合建设大城市,如交通方便,取水方便,又不容易受到水害。按照古之风水观念,南京称得上是风水宝地,南京“四象”俱全,即东为钟山龙蟠,西为石头虎踞,南北又有朱雀桥、玄武湖地名。
南京作为风水宝地,还表现在经济方面。南京的母河秦淮河流域的经济生产,能够部分满足南京作为都城、作为大城市的需要。
南京与有“粮仓”之誉的三吴地区、太湖地区--不过,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粮食作物日趋减少,改种棉桑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已无法满足粮食自给,水路、陆路交通也都非常方便。
依托着这样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基础,南京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都城历史。
然而“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南京城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屡遭袭破,几度被毁。更有高屋建瓴者言及,“自古南渡偏安之局,曾无已焉能北进以恢复者……其故可思也”。
历代帝王定鼎,其在黄河流域者,最占多数,而据于此者,为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熏染,其规模常宏远,其局势常壮阔,其气魄常磅礴英鸷,有隽鹘盘云横绝朔漠之慨。
而建都于扬子江流域者,除洪武之外,大率皆创业未就,或败亡之余、苟安旦夕者也。其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熏染,其规模常绮丽,其局势常清隐,其气魄常文弱,有月明画舫缓歌曼舞之观。
南方的绮丽、清隐、文弱,在军事上自然打不过北方的宏远、壮阔、磅礴。
不过,北方的隽鹘盘云横绝朔漠,文化上又岂是南方的月明画舫缓歌曼舞的对手?
然,今时之南京,亦为大秦之国都,已历五十一年(1676年,孙可望受禅明帝,建朔大秦),繁华之盛,人口之众,经济之丰,堪为国内之最。
尽管太后薨逝,举国大丧,在京军民百姓,男去冠缨、女去首饰,素服二十七天,不准祭祀,百日内也不许嫁娶和作乐。但偌大的南京城,依旧熙攘而热闹,百业兴旺,人声鼎沸。
齐泽烜在一队保护他的秦军和大齐皇室禁卫军官的陪同下,徜徉在南京城街道,看着喧嚣的城市景致,忽然心生一念,悄声对身边的一名禁卫军官说道:“若是,能一战而克南京城,是不是就能覆灭或者击败秦国了。”
大齐皇家禁卫军御武校尉(上尉)李延良闻言,顿时苦笑一声,随即轻声说道:“若是仅派一支舰队杀来,咱们齐国是攻不下南京城的。……他们针对我们齐国,早已做了万全的防御准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