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后李四本人就可以不纳税了,租庸调和老子没什么关系,但是李四要为国家服役四十年,直到六十岁满龄的时候才可以退役。
府兵入伍后不是常年服役,平常的日子还是和他的亲属住在一起,种地为业,这段时间占一年的四分之三(三时耕稼),只是每年的冬季十一月由折冲府召集,训练阵法,演练武艺(一时治武)。
府兵十人为一火,火有火长,在初中时学过《木兰诗》,还记得有这么一句“出门看火伴”,就是因为军营中十人为一火,因此同一火的称火伴。
每五火为一队,每队五十人,对有队正。每火要自备六驮马、驴(初为八驮,后改为六驮),还有一应的生活用具,铠甲武器等等,每火有每火要合备的东西,每队有每队要合备的东西,这些朝廷都是不管的,只有自己花钱去买。
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有经济实力人入伍的原因,要是没有经济实力的,自己吃饭尚且犯愁,又怎么能拿出这些东西。
每二队为一旅(100人),旅有旅帅;每二旅为一团(二百人),团有校尉;每管三到五校尉为一折冲府,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
折冲府隶属于十二卫(唐高宗李治时扩为十六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是直属于皇帝的禁卫军,但是禁卫军不仅仅包括十二卫。
下面列一下十二卫和东宫六率的名单:
左、右卫大将军(分为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两卫,下同)
左、右骁卫大将军
左、右武卫大将军
左、右威卫大将军
左、右领军卫大将军
左、右金吾卫大将军
太子左、右卫率府率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率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率
做为“卫士”的一员,李四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也不用缴纳赋税,但是要为朝廷服务,每年要轮流要皇宫中宿卫。到边防处所戍防,皇帝下命令要打仗,二话不能说。拿着武器就得上。
李四虽然当上了“卫士”,但是他要么立有大功。要么被皇帝赏识,否则很难当上高级军官,一辈子拼命的往事爬,当个中级军官退休就算不错了,然而在十二卫中有这么一群人,在十二卫中最接近皇上,没待多久就外调当中级军官,之后几十年一路顺风有顺水的当上高级军官。成为国家的栋梁。
说实话,这样的一群人能力不一定就比李四强,但是人家生的好,他们要么是功臣的儿子,要么是高官的子孙,个顶个的官二代,个顶个的*。
李渊、李世民父子很够朋友,难兄难弟一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天下都不容易,自己当了皇帝,后代子孙要么是皇上。要么是王爷,算是有了保障。但是也不能忘了难兄难弟们,给难兄难弟封赏还不算。还要把他们的儿孙也给安排了,让难兄难弟死也要死的安心,“你放心,我都替你安排好了,你的儿孙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
在十二卫中这些*有专门的名号,“亲卫”、“勋卫”、“翎卫”,这可不是随便叫的,更加不能乱叫,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三卫中亲卫级别最高,是三品以上官的儿子。二品以上官的孙子。
你说你是四品,没有用。你的儿子最多也就是个“勋位”,“亲卫”你想都别想,想也没有用,谁让你老人家爬了一辈子也只是个四品呢?三卫中“翎卫”(五品子,四品孙,三品曾孙)最差,别看最差,也比李四强多了,人家好歹是官二代,上面有人罩着。
这群人在十二卫中大约有两万人,和府兵一样要轮番宿卫皇宫。他们才是皇帝的真正的卫士,充当皇帝上朝时的依仗队。
这些人升官速度很快,有的时候就像坐了直升机,十二卫只是这些人的进身之阶,打完酱油,人家拍拍屁股就走人。
在皇宫宿卫的时候,李四遇见了“三卫”人员,看着人家大步流星,趾高气昂,耀武扬威,好不威风,心中那个羡慕嫉妒恨,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读书,考个进士。
史书上记载唐代折冲府的数目不尽相同,说法不一,很难判定唐代折冲府真正的数目,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唐代的折冲府数目是不断变化的,史书上所写的只是一个时期的折冲府数目。
这样的话,史书上折冲府数目不一也就可以理解了,普遍认为唐代折冲府的数目在六百左右,少则六百以下,多则六百以上。
下面举两个例子,据史学家考证,唐太宗贞观十年折冲府数是594,唐玄宗开元末年折冲府数是638。
无论折冲府的数目是五百还是六百,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唐代的折冲府大多临近当时的首都长安,占全国的四分之三还多,这就是史书上所写的“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出自《唐会要》)。
全国的府兵隶属于十二卫,都直属于皇帝,这种内重外轻的布局有利于唐王朝的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这也是之所以初唐的政局一直很稳定的原因。
到后来唐玄宗时期募兵制逐渐取代府兵制,内轻外重的局面开始出现,755年安禄山发动范阳兵变一夜之间惊动全国,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后安史之乱虽然平定,内轻外重的局面却一直没有改变。
唐初除了府兵也有招募兵和州镇兵,打仗时还有蕃兵助阵,但是府兵是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史学家考证,唐代府兵大约有六十万,皇帝掌握着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谁能与中央抗衡,那是找死。
府兵以勇敢的性格,强健的身体。优良的武装,出现在战场之上,发挥着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唐王朝对内稳定局势,镇压人民。对外抵御外敌、入侵外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府兵制到了唐代焕发了它的生机和活力,李渊以府兵制为基础整合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最后统一了天下。
唐太宗凭借着府兵制下的军队,攻击突厥、吐谷浑、高昌,扬国威与异域,天可汗天下归心。
唐高宗在他老爹的基础上开疆扩土,也多亏了府兵制的帮忙。
总之,在唐代府兵制和均田制一样。是这个国家兴旺发达,开创盛世的保障,均田制负责保障经济,府兵制负责保障军事。
刘文静之死李渊当上皇帝,很够意思,没有忘记老朋友,和李渊交情最铁的就属裴寂,也许是二人性格有着共同点,或者是裴寂专会拍马屁,把李渊拍的非常舒服。时间一长,就再也离不开裴寂了。
我认为这两点都应该有,有两个性格不和的小孩在一起玩还得打仗呢。何况两个当时的英杰人物?即位登基后的李渊,对裴寂非常的宠爱,宠爱到什么程度呢?
李渊赏赐给裴寂大量的金银珠宝,天天派人把自己吃的饭送给裴寂,上朝时和裴寂并排坐在一起,没有君臣之分,下朝后二人谈笑嬉戏,李渊称呼裴寂为“裴监”,而不称呼他的名字。包括李建成兄弟在内,没有人得到的宠爱能够超越裴寂。
(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李渊宠爱裴寂,超越了所有人。有一人看不下去了,应该说先是羡慕,接着是嫉妒,最后发展成恨。这个人就是刘文静。刘文静在李渊起兵之初,直到登基为帝立有不小的功劳,就当时而言,李世民的功劳都无法与刘文静相比(当时李世民没有削平刘武周,更加没有平王灭窦。)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刘文静所立的三大功劳。第一功:在起义之初,为李渊制订总的战略方针,即先西进关中,后一统天下。第二功:顺利完成出使突厥的任务,不仅解除了李渊的后顾之忧,又使突厥人派兵相助。第三功:在潼关阻击屈突通,为李渊攻打长安,争取时间,后来生擒屈突... -->>
之后李四本人就可以不纳税了,租庸调和老子没什么关系,但是李四要为国家服役四十年,直到六十岁满龄的时候才可以退役。
府兵入伍后不是常年服役,平常的日子还是和他的亲属住在一起,种地为业,这段时间占一年的四分之三(三时耕稼),只是每年的冬季十一月由折冲府召集,训练阵法,演练武艺(一时治武)。
府兵十人为一火,火有火长,在初中时学过《木兰诗》,还记得有这么一句“出门看火伴”,就是因为军营中十人为一火,因此同一火的称火伴。
每五火为一队,每队五十人,对有队正。每火要自备六驮马、驴(初为八驮,后改为六驮),还有一应的生活用具,铠甲武器等等,每火有每火要合备的东西,每队有每队要合备的东西,这些朝廷都是不管的,只有自己花钱去买。
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有经济实力人入伍的原因,要是没有经济实力的,自己吃饭尚且犯愁,又怎么能拿出这些东西。
每二队为一旅(100人),旅有旅帅;每二旅为一团(二百人),团有校尉;每管三到五校尉为一折冲府,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
折冲府隶属于十二卫(唐高宗李治时扩为十六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是直属于皇帝的禁卫军,但是禁卫军不仅仅包括十二卫。
下面列一下十二卫和东宫六率的名单:
左、右卫大将军(分为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两卫,下同)
左、右骁卫大将军
左、右武卫大将军
左、右威卫大将军
左、右领军卫大将军
左、右金吾卫大将军
太子左、右卫率府率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率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率
做为“卫士”的一员,李四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也不用缴纳赋税,但是要为朝廷服务,每年要轮流要皇宫中宿卫。到边防处所戍防,皇帝下命令要打仗,二话不能说。拿着武器就得上。
李四虽然当上了“卫士”,但是他要么立有大功。要么被皇帝赏识,否则很难当上高级军官,一辈子拼命的往事爬,当个中级军官退休就算不错了,然而在十二卫中有这么一群人,在十二卫中最接近皇上,没待多久就外调当中级军官,之后几十年一路顺风有顺水的当上高级军官。成为国家的栋梁。
说实话,这样的一群人能力不一定就比李四强,但是人家生的好,他们要么是功臣的儿子,要么是高官的子孙,个顶个的官二代,个顶个的*。
李渊、李世民父子很够朋友,难兄难弟一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天下都不容易,自己当了皇帝,后代子孙要么是皇上。要么是王爷,算是有了保障。但是也不能忘了难兄难弟们,给难兄难弟封赏还不算。还要把他们的儿孙也给安排了,让难兄难弟死也要死的安心,“你放心,我都替你安排好了,你的儿孙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
在十二卫中这些*有专门的名号,“亲卫”、“勋卫”、“翎卫”,这可不是随便叫的,更加不能乱叫,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三卫中亲卫级别最高,是三品以上官的儿子。二品以上官的孙子。
你说你是四品,没有用。你的儿子最多也就是个“勋位”,“亲卫”你想都别想,想也没有用,谁让你老人家爬了一辈子也只是个四品呢?三卫中“翎卫”(五品子,四品孙,三品曾孙)最差,别看最差,也比李四强多了,人家好歹是官二代,上面有人罩着。
这群人在十二卫中大约有两万人,和府兵一样要轮番宿卫皇宫。他们才是皇帝的真正的卫士,充当皇帝上朝时的依仗队。
这些人升官速度很快,有的时候就像坐了直升机,十二卫只是这些人的进身之阶,打完酱油,人家拍拍屁股就走人。
在皇宫宿卫的时候,李四遇见了“三卫”人员,看着人家大步流星,趾高气昂,耀武扬威,好不威风,心中那个羡慕嫉妒恨,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读书,考个进士。
史书上记载唐代折冲府的数目不尽相同,说法不一,很难判定唐代折冲府真正的数目,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唐代的折冲府数目是不断变化的,史书上所写的只是一个时期的折冲府数目。
这样的话,史书上折冲府数目不一也就可以理解了,普遍认为唐代折冲府的数目在六百左右,少则六百以下,多则六百以上。
下面举两个例子,据史学家考证,唐太宗贞观十年折冲府数是594,唐玄宗开元末年折冲府数是638。
无论折冲府的数目是五百还是六百,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唐代的折冲府大多临近当时的首都长安,占全国的四分之三还多,这就是史书上所写的“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出自《唐会要》)。
全国的府兵隶属于十二卫,都直属于皇帝,这种内重外轻的布局有利于唐王朝的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这也是之所以初唐的政局一直很稳定的原因。
到后来唐玄宗时期募兵制逐渐取代府兵制,内轻外重的局面开始出现,755年安禄山发动范阳兵变一夜之间惊动全国,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后安史之乱虽然平定,内轻外重的局面却一直没有改变。
唐初除了府兵也有招募兵和州镇兵,打仗时还有蕃兵助阵,但是府兵是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史学家考证,唐代府兵大约有六十万,皇帝掌握着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谁能与中央抗衡,那是找死。
府兵以勇敢的性格,强健的身体。优良的武装,出现在战场之上,发挥着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唐王朝对内稳定局势,镇压人民。对外抵御外敌、入侵外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府兵制到了唐代焕发了它的生机和活力,李渊以府兵制为基础整合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最后统一了天下。
唐太宗凭借着府兵制下的军队,攻击突厥、吐谷浑、高昌,扬国威与异域,天可汗天下归心。
唐高宗在他老爹的基础上开疆扩土,也多亏了府兵制的帮忙。
总之,在唐代府兵制和均田制一样。是这个国家兴旺发达,开创盛世的保障,均田制负责保障经济,府兵制负责保障军事。
刘文静之死李渊当上皇帝,很够意思,没有忘记老朋友,和李渊交情最铁的就属裴寂,也许是二人性格有着共同点,或者是裴寂专会拍马屁,把李渊拍的非常舒服。时间一长,就再也离不开裴寂了。
我认为这两点都应该有,有两个性格不和的小孩在一起玩还得打仗呢。何况两个当时的英杰人物?即位登基后的李渊,对裴寂非常的宠爱,宠爱到什么程度呢?
李渊赏赐给裴寂大量的金银珠宝,天天派人把自己吃的饭送给裴寂,上朝时和裴寂并排坐在一起,没有君臣之分,下朝后二人谈笑嬉戏,李渊称呼裴寂为“裴监”,而不称呼他的名字。包括李建成兄弟在内,没有人得到的宠爱能够超越裴寂。
(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李渊宠爱裴寂,超越了所有人。有一人看不下去了,应该说先是羡慕,接着是嫉妒,最后发展成恨。这个人就是刘文静。刘文静在李渊起兵之初,直到登基为帝立有不小的功劳,就当时而言,李世民的功劳都无法与刘文静相比(当时李世民没有削平刘武周,更加没有平王灭窦。)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刘文静所立的三大功劳。第一功:在起义之初,为李渊制订总的战略方针,即先西进关中,后一统天下。第二功:顺利完成出使突厥的任务,不仅解除了李渊的后顾之忧,又使突厥人派兵相助。第三功:在潼关阻击屈突通,为李渊攻打长安,争取时间,后来生擒屈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