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iquge34.net,大明英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越是收到颜思齐从澎湖传来的捷报,郑海珠越是急促地请求俞咨皋,马上派船去澎湖。
“总爷,突围逃走的两艘红毛战舰,右舷的炮弹没有发射过。倘使颜宣抚在澎湖屿只是惨胜,正好碰到逃回澎湖基地的那两艘战舰的话……”
俞咨皋摆摆手:“郑姑娘所虑,本将明白。”
他这个水师宿将,虽赢了料罗湾海战,但整夜的指挥作战中,毕竟亲眼见识过荷兰大型五桅帆船上巨炮的威力,不敢托大。
俞咨皋于是命人将参战船只上的弗朗基大炮,运到港内备战的四条福船上,由参将郑益,率领两百本就驻扎过澎湖屿的汛兵,趁西北风转向前,鼓帆东行。
此际恰是卯末辰初时分,朝暾已跃出海平面不少,万条金线破云而出,撒向东方的万顷碧波,造出一个辉煌耀目的世界。
郑海珠立于船舷一侧,回望西边,料罗湾海面余烟未散,尽显残船浮尸、满目疮痍的画面。
但在朝阳的顺光中,金门岛卫所却颇显壮美的气势。
郑益走过来,彬彬有礼道:“姑娘莫虑,我们必可与颜宣抚合力驱逐,逼他们一口气都歇不得,滚回满喇加一带的老巢。”
郑海珠并不在福建官军水师的将领前,避讳与颜思齐的莫逆之交,忙向郑益笑着附和。
她哪里晓得,站在自己面前的郑参将,竟会是自己原身郑小姐的堂叔,惟觉得俞咨皋手下一众将领里,只这个郑益,于武将的杀伐果决之外,又颇有几分沉稳谦和的气度,不似寻常起于行伍的大老粗。
郑海珠遂主动鼓起谈兴道:“郑参将,我是漳州龙溪人,不知尊驾籍贯何处?”
郑益笑笑:“家在福宁州,宁德县。虽也算得闽人,但我当年,入的是浙营。”
“哦,”郑海珠惊喜道,“我在松江十分敬重的一位前辈,尊姓缪,乃城中贤达世家的女眷,也是宁德人。”
郑益微微点头,和言道:“外人看我们福建有名的州县,要么是商贾熙攘的漳泉两地,要么是兵家必争的金厦、海坛、澎湖四岛,殊不知,宁德才是个藏龙卧虎的所在。郑姑娘去过宁德吗?”
郑海珠面露遗憾:“我虽生于闽地,却只在北上江南谋稻粱时,经过福州,不曾往海边去游访宁德。”
郑海珠这份惋惜,倒并非出于寒暄客气。
作为明清史专业的现代人,她当然知晓,史学界有一派相对主流的观点认为,明初靖难之役,朱棣攻下南京城,侄儿建文帝扮成和尚出逃后,与郑洽等大臣和亲军,藏在浙江与福建交接的山区中。考古显示,宁德上金贝的一座形制明显超出普通高僧的明代古墓前,舍利塔上的碑文离奇地没有镌刻朝代年号,附近的古寺中则发现皇室专用的缂丝金襴袈裟。
史学家查阅正史,并没有发现明代有获得御赐袈裟的高僧,圆寂于福宁州,而当年建文帝出逃南京时,带走了一件由祖父朱元璋传给他的金襴袈裟。如此再看那年号空白的舍利碑,难免叫人联想到,墓穴主人镌刻年号“建文”,无异于暴露身份,若镌刻年号“永乐”,无异于莫大屈辱,故而干脆什么都不写。
对于史家的这一推断,郑海珠大感兴趣,铭记于心。只是穿越来后,睁眼一看,身在漳州,也就并未将自己这个“郑”姓,与郑洽后人联系起来。
此刻,一听郑益竟来自宁德,郑海珠未免起了探究之心。
当朝的万历皇帝已为方孝孺等臣子平反,并恢复建文帝年号,江南一带的文士们,特别是东林学派,已能议论这桩前朝旧事。
郑海珠遂也不怎么避讳地,向郑益道:“参将若是宁德人,当年又入的浙营水师,不知有没有听过建文朝的贤臣郑洽郑公?郑公本是浙江人,听说随建文帝到了闽浙地界,就渺然无踪了。”
郑益心里一格愣,没想到眼前这个不好相认的堂侄女,竟突然提到先祖郑洽。
难道当年发过毒誓才被允许迁出郑氏的大伯,其实已将身世透露给子侄辈?
郑益有意试探,便佯作一怔,继而现了冷冽之色,低声道:“郑姑娘,某是募兵出身,粗通笔墨,文史之事知之甚少,没听过你口中的什么郑公,但这建文年号还是晓得的。先祖肯定不是建文帝身边做官陪驾的。哎,郑姑娘,你也姓郑,莫非你家是……”
郑海珠本就当个史学探秘之类的好奇一问,见郑益不悦,估摸着军中将官还是保守些,忌谈此类秘辛,遂也连连摆手,诚然道:“不不,我家也不是。不瞒将军,只是当今万岁圣心宽宏、在南京建起表忠祠后,我听江南士子议论过郑公忠勇又多谋。咳,我们经商之人嘛,就是这么个爱打听的性子,将军莫怪莫怪。”
郑益却暗自冷笑。
>
越是收到颜思齐从澎湖传来的捷报,郑海珠越是急促地请求俞咨皋,马上派船去澎湖。
“总爷,突围逃走的两艘红毛战舰,右舷的炮弹没有发射过。倘使颜宣抚在澎湖屿只是惨胜,正好碰到逃回澎湖基地的那两艘战舰的话……”
俞咨皋摆摆手:“郑姑娘所虑,本将明白。”
他这个水师宿将,虽赢了料罗湾海战,但整夜的指挥作战中,毕竟亲眼见识过荷兰大型五桅帆船上巨炮的威力,不敢托大。
俞咨皋于是命人将参战船只上的弗朗基大炮,运到港内备战的四条福船上,由参将郑益,率领两百本就驻扎过澎湖屿的汛兵,趁西北风转向前,鼓帆东行。
此际恰是卯末辰初时分,朝暾已跃出海平面不少,万条金线破云而出,撒向东方的万顷碧波,造出一个辉煌耀目的世界。
郑海珠立于船舷一侧,回望西边,料罗湾海面余烟未散,尽显残船浮尸、满目疮痍的画面。
但在朝阳的顺光中,金门岛卫所却颇显壮美的气势。
郑益走过来,彬彬有礼道:“姑娘莫虑,我们必可与颜宣抚合力驱逐,逼他们一口气都歇不得,滚回满喇加一带的老巢。”
郑海珠并不在福建官军水师的将领前,避讳与颜思齐的莫逆之交,忙向郑益笑着附和。
她哪里晓得,站在自己面前的郑参将,竟会是自己原身郑小姐的堂叔,惟觉得俞咨皋手下一众将领里,只这个郑益,于武将的杀伐果决之外,又颇有几分沉稳谦和的气度,不似寻常起于行伍的大老粗。
郑海珠遂主动鼓起谈兴道:“郑参将,我是漳州龙溪人,不知尊驾籍贯何处?”
郑益笑笑:“家在福宁州,宁德县。虽也算得闽人,但我当年,入的是浙营。”
“哦,”郑海珠惊喜道,“我在松江十分敬重的一位前辈,尊姓缪,乃城中贤达世家的女眷,也是宁德人。”
郑益微微点头,和言道:“外人看我们福建有名的州县,要么是商贾熙攘的漳泉两地,要么是兵家必争的金厦、海坛、澎湖四岛,殊不知,宁德才是个藏龙卧虎的所在。郑姑娘去过宁德吗?”
郑海珠面露遗憾:“我虽生于闽地,却只在北上江南谋稻粱时,经过福州,不曾往海边去游访宁德。”
郑海珠这份惋惜,倒并非出于寒暄客气。
作为明清史专业的现代人,她当然知晓,史学界有一派相对主流的观点认为,明初靖难之役,朱棣攻下南京城,侄儿建文帝扮成和尚出逃后,与郑洽等大臣和亲军,藏在浙江与福建交接的山区中。考古显示,宁德上金贝的一座形制明显超出普通高僧的明代古墓前,舍利塔上的碑文离奇地没有镌刻朝代年号,附近的古寺中则发现皇室专用的缂丝金襴袈裟。
史学家查阅正史,并没有发现明代有获得御赐袈裟的高僧,圆寂于福宁州,而当年建文帝出逃南京时,带走了一件由祖父朱元璋传给他的金襴袈裟。如此再看那年号空白的舍利碑,难免叫人联想到,墓穴主人镌刻年号“建文”,无异于暴露身份,若镌刻年号“永乐”,无异于莫大屈辱,故而干脆什么都不写。
对于史家的这一推断,郑海珠大感兴趣,铭记于心。只是穿越来后,睁眼一看,身在漳州,也就并未将自己这个“郑”姓,与郑洽后人联系起来。
此刻,一听郑益竟来自宁德,郑海珠未免起了探究之心。
当朝的万历皇帝已为方孝孺等臣子平反,并恢复建文帝年号,江南一带的文士们,特别是东林学派,已能议论这桩前朝旧事。
郑海珠遂也不怎么避讳地,向郑益道:“参将若是宁德人,当年又入的浙营水师,不知有没有听过建文朝的贤臣郑洽郑公?郑公本是浙江人,听说随建文帝到了闽浙地界,就渺然无踪了。”
郑益心里一格愣,没想到眼前这个不好相认的堂侄女,竟突然提到先祖郑洽。
难道当年发过毒誓才被允许迁出郑氏的大伯,其实已将身世透露给子侄辈?
郑益有意试探,便佯作一怔,继而现了冷冽之色,低声道:“郑姑娘,某是募兵出身,粗通笔墨,文史之事知之甚少,没听过你口中的什么郑公,但这建文年号还是晓得的。先祖肯定不是建文帝身边做官陪驾的。哎,郑姑娘,你也姓郑,莫非你家是……”
郑海珠本就当个史学探秘之类的好奇一问,见郑益不悦,估摸着军中将官还是保守些,忌谈此类秘辛,遂也连连摆手,诚然道:“不不,我家也不是。不瞒将军,只是当今万岁圣心宽宏、在南京建起表忠祠后,我听江南士子议论过郑公忠勇又多谋。咳,我们经商之人嘛,就是这么个爱打听的性子,将军莫怪莫怪。”
郑益却暗自冷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