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海诺可以通过较低的价格买下这家咖啡加工厂,还让任何一个工作机会成为失业者大军眼中的香馍馍,不到一个星期,就有超过500人前来应聘工厂提供的20个咖啡食品专家和营养师的职位,在从中挑选出经验最丰富、技术最出色的20个之后,张海诺在工厂里正式成立了全美研发部,由工厂原有的1名咖啡专家、1名营养师加上这些新招募的人员开始了速溶咖啡方面的攻关。
在这项技术上,难题集中在如何将咖啡豆转变成为速溶咖啡末,并尽可能的保持咖啡原有的口感——当初雀巢咖啡花了将近8年时间,才发现最有效的办法,是用热气喷射器喷射浓缩咖啡提取物,后来还有凝固干燥法和真空包制法。
可是,张海诺对此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买下全美咖啡之后,他对新建的研究中心充满了期待。每一次前往美国,和巴尔巴斯碰面、前往全美咖啡工厂视察工作和去华尔街股票交易市场研究最近的行情成了他三项必做的事情。每一次前往工厂,他都会召集专家们开个会,听听他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并凭借自己对于速溶咖啡的印象给他们一些可能有用的意见。
时间一个月一个月的过去了,专家们在钻研方面不可谓不努力,到了1921年秋天的时候,张海诺终于从寇蒂斯公司挖来了他期盼已久的销售强人、巴尔巴斯的女婿卡莱伯,并任命其为公司的总经理,而之前转入销售的员工们也在美国东部沿海的30余座城市建立起了销售点——这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让张海诺万般无奈的是,他似乎低估了速溶咖啡的制造工艺,专家们研制出来的混合粉末,虽然融化时间从最初的4、5分钟降低到2分钟以内,并依照他的建议加入奶精、香料和糖,这样的咖啡饮品口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是仍达不到即泡即溶的要求,而且残渣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有道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张海诺将尚不成功的咖啡粉末带回巴西请艾尔顿和马休品尝,他们一边闲聊一边喝咖啡,到最后咖啡凉了,马休懒得将小半杯咖啡“回炉”,一句“这东西当凉饮喝也不错”,让张海诺灵光一闪——速溶咖啡暂时走不通,为什么不做液体罐装咖啡呢?
美国1922年的夏天刚刚降临,“喝前摇一摇,冰过更好喝”的广告第一次出现在了曼哈顿的广告牌上,这虽然有抄袭后世某家中国品牌的嫌疑,但是张海诺却惊喜的发现它的确起到了奇效——在经过前两个星期的大范围试饮活动之后,随即上市的1万罐全美听装凉咖啡竟在短短四天之内销售一空,而且全部是通过全美咖啡在纽约的22个销售网点售出的!
接下来,全美咖啡工厂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工人们也加班加点的劳动,即便如此,生产出来的罐装咖啡也只能满足纽约市场的需求,直到两个月后,其他城市的销售网点才逐步得到供货。住在美国东部沿海的居民们很快发现,随着经济危机阴影的逐步消除,9美分一罐全美冰咖啡正迅速占领各个写字楼和办公室的制高点!
夏天还未结束,各个咖啡厅也陆续仿照全美咖啡的创意推出了5到10美分一杯的冰咖啡,这让全美的销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罐装咖啡的携带方便却是这些纸杯咖啡所无法媲美的。这个时候,卡莱伯表现出了他在经营方面的天赋,他随即在张海诺的支持下推出了第二波广告——“全美罐装咖啡,您野餐旅行、休闲度假时的好伙伴”。在广告中,主要内容不是吹捧这种咖啡口感如何之好,而是列出了人们在诸如旅行、野餐、晒日光浴等闲暇时候想要喝咖啡却又嫌麻烦的苦恼,而全美罐装咖啡恰恰能够解决人们的这些问题。
整整一个夏天,全美冰咖啡总共卖出了惊人的220万罐,尽管付出了巨额的广告费,但仍创下了近5万美元的利润——这不仅超过了旧全美一年的利润总额,更重要的是让全美这个品牌一炮而红,它很快被纽约时报等主流报刊称为“美国咖啡界的奇迹”!
全美咖啡的崛起,自然让媒体和民众对它的幕后老板十分感兴趣——这个工厂百分之八十的股权属于巴西的施奈德造船厂,百分之十五属于纽约的古董商巴尔巴斯,还有百分之五属于总经理卡莱伯,人们的视线自然而然的被引向了神秘的南美大陆,在两个纽约商报记者亲临实地写出一篇《施奈德造船厂,未来的巴西第一》的新文章之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巴西造船厂迅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随着秋天的到来,人们对冰咖啡的热情迅速衰减,尽管如此,在经营上颇有手段的卡莱伯在张海诺和巴尔巴斯的支持下再次将大笔美元砸向广告市场,这一次,他们的广告主要体现在马口铁罐装咖啡便于携带和加热的优势——“开罐即饮、加热更温馨”,在他们的广告中,但凡举家出门旅行的人,都应该在野餐篮里带上那么几罐全美咖啡,只要放在热水里泡上一两分钟,或者打开罐子之后放在火堆旁,很快就能变成一杯热烘烘的香浓咖啡。
这时,随着经济的复苏、股市的全面好转,美国人已经渐渐摆脱了1920年经济危机的阴影,惬意的生活正逐渐回到人们中间,这种创意恰好迎合了人们对昔日闲暇生活的向往,同时,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让白领们对这种即开即饮的咖啡情有独钟,而回收马口铁咖啡罐则迅速成为一种附带产业,为下层贫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来源。
秋天的“野餐篮”,冬天的“热在手、暖在心”,还有春天的“神秘土耳其”,张海诺不断从脑海中搜索他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广告策略,这些初步设想经过卡莱伯的实施不断在市场上掀起新的全美咖啡热潮,而在产品本身,他们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人们刚刚对巴西口味的罐装咖啡有所腻味,拥有神秘土耳其咖啡风味的新罐装咖啡上市了,这种口味香浓的咖啡让其他咖啡企业仿制的罐装咖啡黯然失色,更让全美咖啡出名的,则是他们首创的“一提咖啡送上门”服务,即只要打电话订购至少一提6罐全美咖啡,他们的员工就会尽快送货上门——得益于事先铺设的众多营业网点,全美咖啡在这一点上的优势更是其他咖啡企业无法比及的!
在进入1923年之后,当美国经济的泡沫一如历史发展的那样出现时,张海诺开始展示自己在经济学方面的优势——他一面继续扩大全美咖啡的规模和产量,为这家迅速崛起的企业上市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他利用从巴尔巴斯那里筹集到的20万美元资金开始了自己的金融之旅。
华尔街的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每天都在造就新的百万富翁,但张海诺的目标不仅仅是百万富翁那么简单,他时而见好就收,时而利用各种信息果断买入或者卖出,到1923年春天全美咖啡闪耀登陆股票市场的时候,他手里已经有了将近150万美元的私人资金。紧接着,他和巴尔巴斯联手以发行价格买下超过500万股全美咖啡的股票,仅仅一个月之后,在强大的广告宣传下,一股前所未有的蓝山咖啡热潮席卷北美大陆,加上去年夏天几乎统治罐装咖啡市场的巴西口味冰镇咖啡和春天时上市的土耳其口味咖啡,形成了三支强大的生力军,在买6送1、买12送3的推销策略下,全美咖啡的销售量节节攀升,工厂在冬天和春天先后购入的三条生产线全力开工才能勉强满足市场需求。
销售上的强势,让全美咖啡的股票在经历了前一段时期的平缓之后迅速飙升,等到张海诺他们在夏末抛出这支股票时,当初投入的资金竟然收到了4倍的回报!
夏季的赠品战略,让全美咖啡的几个主要对手市场低迷,瞅准这个机会,张海诺和巴尔巴斯在犹太商会的支持下,透过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一连收购了美国东部最大的两家咖啡加工厂和一家炼乳加工厂,并将它们与之前的全美咖啡加工厂并入一个全新的全美咖啡集团。到了1923年的秋天,这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已经成为美国咖啡业首屈一指的巨头,虽然他们的势力范围还仅限于美国东部地区,但是势头之猛已经让其他的咖啡加工厂感到汗颜。
另外一边,到了1923年夏天的时候,施奈德造船厂第二个万吨级干船坞终于完工,之前2000吨级、5000吨级货轮的成功建造以及适时的宣传战让他们在巴西造船业界获得了空前的声名,这些船只一部分被美国的全美咖啡买下作为运送咖啡豆之用,剩下的基本上被在巴西的德裔木材商人买走——价格实惠、质量可靠,又是“正宗德国货”,他们显然非常乐意从施奈德造船厂订购货轮。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货轮,正是由财大气粗的德国木材商人冯.巴恩爵士出资购买,即将开工建造的第二艘,则早早被德裔矿产大亨科洛恩预定。
造船和咖啡,这是张海诺在来到美洲之处最大的两个设想,如今它们都已走上了商业轨道,就连雄鹰这个“副产品”,如今也已经成为巴西最大的航空公司。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同时,张海诺并未忘记自己最根本的目的。为此,他不顾旅途劳顿奔波于欧洲与美洲之间,并从1920年末开始在德国不莱梅和汉堡两大港口城市派遣专人设立常驻机构,他们对外是巴西施奈德造船厂的销售营业部,实际上负责打探和招募专业人员。
仅1921年1月至1923年1月的这两年间,张海诺和这两个常驻机构的派驻人员就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是许以优厚的待遇,亦或是坑蒙拐骗,总之通过各种手段从德国聘请到了近50位一流的船舶、潜艇以及舰载武器专家,其中不乏一战时期一些大中型造船厂的首席技术人员。德国战后糟糕的经济状况也迫使许多拥有丰富经验和熟练技术的造船、造艇和枪炮技师、工人为谋生计远走他乡,而巴西优惠的移民政策以及施奈德造船厂提供的优厚待遇在这段时期吸引了超过1200名造船业界的中高级技师和熟练工人,他们或是携家带口迁往巴西,或是只身来到遥远的南美“淘金”。施奈德这个昔日不入流的巴西小造船厂,如今俨然成为美洲地区聚集了最多德国精英人才的企业!
在造船业界人才不断充实的同时,张海诺在德国不断招募那些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员——飞行员和前海军人员是最受欢迎的,到1923年初,已经有55名曾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德国航空部队效力的飞行员加入雄鹰航空,而报名加入施奈德造船厂名下运输船队的前德国海军人员更多,以致于张海诺不得不根据他们的简历分专业和等级进行安排——曾在大型水面舰艇上任职的军官和水兵进入远洋船运部,在小型舰艇上服役过的人员则暂时在中短途货船上工作。
至于那些曾在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军官和艇员,无疑成了最受重视的一群,他们被编入新建中的技术服务部,并按照潜艇部队的习惯进行分组,每组30至50人,他们每天的任务就像是张海诺他们当初等待接收新潜艇时一样,利用从U-148上拆卸下来的各种部件进行模拟操控训练,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
本卷完,下章起进入第三卷《走向战争》,后续情节,精彩多多,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张海诺可以通过较低的价格买下这家咖啡加工厂,还让任何一个工作机会成为失业者大军眼中的香馍馍,不到一个星期,就有超过500人前来应聘工厂提供的20个咖啡食品专家和营养师的职位,在从中挑选出经验最丰富、技术最出色的20个之后,张海诺在工厂里正式成立了全美研发部,由工厂原有的1名咖啡专家、1名营养师加上这些新招募的人员开始了速溶咖啡方面的攻关。
在这项技术上,难题集中在如何将咖啡豆转变成为速溶咖啡末,并尽可能的保持咖啡原有的口感——当初雀巢咖啡花了将近8年时间,才发现最有效的办法,是用热气喷射器喷射浓缩咖啡提取物,后来还有凝固干燥法和真空包制法。
可是,张海诺对此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买下全美咖啡之后,他对新建的研究中心充满了期待。每一次前往美国,和巴尔巴斯碰面、前往全美咖啡工厂视察工作和去华尔街股票交易市场研究最近的行情成了他三项必做的事情。每一次前往工厂,他都会召集专家们开个会,听听他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并凭借自己对于速溶咖啡的印象给他们一些可能有用的意见。
时间一个月一个月的过去了,专家们在钻研方面不可谓不努力,到了1921年秋天的时候,张海诺终于从寇蒂斯公司挖来了他期盼已久的销售强人、巴尔巴斯的女婿卡莱伯,并任命其为公司的总经理,而之前转入销售的员工们也在美国东部沿海的30余座城市建立起了销售点——这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让张海诺万般无奈的是,他似乎低估了速溶咖啡的制造工艺,专家们研制出来的混合粉末,虽然融化时间从最初的4、5分钟降低到2分钟以内,并依照他的建议加入奶精、香料和糖,这样的咖啡饮品口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是仍达不到即泡即溶的要求,而且残渣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有道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张海诺将尚不成功的咖啡粉末带回巴西请艾尔顿和马休品尝,他们一边闲聊一边喝咖啡,到最后咖啡凉了,马休懒得将小半杯咖啡“回炉”,一句“这东西当凉饮喝也不错”,让张海诺灵光一闪——速溶咖啡暂时走不通,为什么不做液体罐装咖啡呢?
美国1922年的夏天刚刚降临,“喝前摇一摇,冰过更好喝”的广告第一次出现在了曼哈顿的广告牌上,这虽然有抄袭后世某家中国品牌的嫌疑,但是张海诺却惊喜的发现它的确起到了奇效——在经过前两个星期的大范围试饮活动之后,随即上市的1万罐全美听装凉咖啡竟在短短四天之内销售一空,而且全部是通过全美咖啡在纽约的22个销售网点售出的!
接下来,全美咖啡工厂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工人们也加班加点的劳动,即便如此,生产出来的罐装咖啡也只能满足纽约市场的需求,直到两个月后,其他城市的销售网点才逐步得到供货。住在美国东部沿海的居民们很快发现,随着经济危机阴影的逐步消除,9美分一罐全美冰咖啡正迅速占领各个写字楼和办公室的制高点!
夏天还未结束,各个咖啡厅也陆续仿照全美咖啡的创意推出了5到10美分一杯的冰咖啡,这让全美的销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罐装咖啡的携带方便却是这些纸杯咖啡所无法媲美的。这个时候,卡莱伯表现出了他在经营方面的天赋,他随即在张海诺的支持下推出了第二波广告——“全美罐装咖啡,您野餐旅行、休闲度假时的好伙伴”。在广告中,主要内容不是吹捧这种咖啡口感如何之好,而是列出了人们在诸如旅行、野餐、晒日光浴等闲暇时候想要喝咖啡却又嫌麻烦的苦恼,而全美罐装咖啡恰恰能够解决人们的这些问题。
整整一个夏天,全美冰咖啡总共卖出了惊人的220万罐,尽管付出了巨额的广告费,但仍创下了近5万美元的利润——这不仅超过了旧全美一年的利润总额,更重要的是让全美这个品牌一炮而红,它很快被纽约时报等主流报刊称为“美国咖啡界的奇迹”!
全美咖啡的崛起,自然让媒体和民众对它的幕后老板十分感兴趣——这个工厂百分之八十的股权属于巴西的施奈德造船厂,百分之十五属于纽约的古董商巴尔巴斯,还有百分之五属于总经理卡莱伯,人们的视线自然而然的被引向了神秘的南美大陆,在两个纽约商报记者亲临实地写出一篇《施奈德造船厂,未来的巴西第一》的新文章之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巴西造船厂迅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随着秋天的到来,人们对冰咖啡的热情迅速衰减,尽管如此,在经营上颇有手段的卡莱伯在张海诺和巴尔巴斯的支持下再次将大笔美元砸向广告市场,这一次,他们的广告主要体现在马口铁罐装咖啡便于携带和加热的优势——“开罐即饮、加热更温馨”,在他们的广告中,但凡举家出门旅行的人,都应该在野餐篮里带上那么几罐全美咖啡,只要放在热水里泡上一两分钟,或者打开罐子之后放在火堆旁,很快就能变成一杯热烘烘的香浓咖啡。
这时,随着经济的复苏、股市的全面好转,美国人已经渐渐摆脱了1920年经济危机的阴影,惬意的生活正逐渐回到人们中间,这种创意恰好迎合了人们对昔日闲暇生活的向往,同时,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让白领们对这种即开即饮的咖啡情有独钟,而回收马口铁咖啡罐则迅速成为一种附带产业,为下层贫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来源。
秋天的“野餐篮”,冬天的“热在手、暖在心”,还有春天的“神秘土耳其”,张海诺不断从脑海中搜索他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广告策略,这些初步设想经过卡莱伯的实施不断在市场上掀起新的全美咖啡热潮,而在产品本身,他们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人们刚刚对巴西口味的罐装咖啡有所腻味,拥有神秘土耳其咖啡风味的新罐装咖啡上市了,这种口味香浓的咖啡让其他咖啡企业仿制的罐装咖啡黯然失色,更让全美咖啡出名的,则是他们首创的“一提咖啡送上门”服务,即只要打电话订购至少一提6罐全美咖啡,他们的员工就会尽快送货上门——得益于事先铺设的众多营业网点,全美咖啡在这一点上的优势更是其他咖啡企业无法比及的!
在进入1923年之后,当美国经济的泡沫一如历史发展的那样出现时,张海诺开始展示自己在经济学方面的优势——他一面继续扩大全美咖啡的规模和产量,为这家迅速崛起的企业上市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他利用从巴尔巴斯那里筹集到的20万美元资金开始了自己的金融之旅。
华尔街的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每天都在造就新的百万富翁,但张海诺的目标不仅仅是百万富翁那么简单,他时而见好就收,时而利用各种信息果断买入或者卖出,到1923年春天全美咖啡闪耀登陆股票市场的时候,他手里已经有了将近150万美元的私人资金。紧接着,他和巴尔巴斯联手以发行价格买下超过500万股全美咖啡的股票,仅仅一个月之后,在强大的广告宣传下,一股前所未有的蓝山咖啡热潮席卷北美大陆,加上去年夏天几乎统治罐装咖啡市场的巴西口味冰镇咖啡和春天时上市的土耳其口味咖啡,形成了三支强大的生力军,在买6送1、买12送3的推销策略下,全美咖啡的销售量节节攀升,工厂在冬天和春天先后购入的三条生产线全力开工才能勉强满足市场需求。
销售上的强势,让全美咖啡的股票在经历了前一段时期的平缓之后迅速飙升,等到张海诺他们在夏末抛出这支股票时,当初投入的资金竟然收到了4倍的回报!
夏季的赠品战略,让全美咖啡的几个主要对手市场低迷,瞅准这个机会,张海诺和巴尔巴斯在犹太商会的支持下,透过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一连收购了美国东部最大的两家咖啡加工厂和一家炼乳加工厂,并将它们与之前的全美咖啡加工厂并入一个全新的全美咖啡集团。到了1923年的秋天,这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已经成为美国咖啡业首屈一指的巨头,虽然他们的势力范围还仅限于美国东部地区,但是势头之猛已经让其他的咖啡加工厂感到汗颜。
另外一边,到了1923年夏天的时候,施奈德造船厂第二个万吨级干船坞终于完工,之前2000吨级、5000吨级货轮的成功建造以及适时的宣传战让他们在巴西造船业界获得了空前的声名,这些船只一部分被美国的全美咖啡买下作为运送咖啡豆之用,剩下的基本上被在巴西的德裔木材商人买走——价格实惠、质量可靠,又是“正宗德国货”,他们显然非常乐意从施奈德造船厂订购货轮。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货轮,正是由财大气粗的德国木材商人冯.巴恩爵士出资购买,即将开工建造的第二艘,则早早被德裔矿产大亨科洛恩预定。
造船和咖啡,这是张海诺在来到美洲之处最大的两个设想,如今它们都已走上了商业轨道,就连雄鹰这个“副产品”,如今也已经成为巴西最大的航空公司。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同时,张海诺并未忘记自己最根本的目的。为此,他不顾旅途劳顿奔波于欧洲与美洲之间,并从1920年末开始在德国不莱梅和汉堡两大港口城市派遣专人设立常驻机构,他们对外是巴西施奈德造船厂的销售营业部,实际上负责打探和招募专业人员。
仅1921年1月至1923年1月的这两年间,张海诺和这两个常驻机构的派驻人员就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是许以优厚的待遇,亦或是坑蒙拐骗,总之通过各种手段从德国聘请到了近50位一流的船舶、潜艇以及舰载武器专家,其中不乏一战时期一些大中型造船厂的首席技术人员。德国战后糟糕的经济状况也迫使许多拥有丰富经验和熟练技术的造船、造艇和枪炮技师、工人为谋生计远走他乡,而巴西优惠的移民政策以及施奈德造船厂提供的优厚待遇在这段时期吸引了超过1200名造船业界的中高级技师和熟练工人,他们或是携家带口迁往巴西,或是只身来到遥远的南美“淘金”。施奈德这个昔日不入流的巴西小造船厂,如今俨然成为美洲地区聚集了最多德国精英人才的企业!
在造船业界人才不断充实的同时,张海诺在德国不断招募那些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员——飞行员和前海军人员是最受欢迎的,到1923年初,已经有55名曾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德国航空部队效力的飞行员加入雄鹰航空,而报名加入施奈德造船厂名下运输船队的前德国海军人员更多,以致于张海诺不得不根据他们的简历分专业和等级进行安排——曾在大型水面舰艇上任职的军官和水兵进入远洋船运部,在小型舰艇上服役过的人员则暂时在中短途货船上工作。
至于那些曾在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军官和艇员,无疑成了最受重视的一群,他们被编入新建中的技术服务部,并按照潜艇部队的习惯进行分组,每组30至50人,他们每天的任务就像是张海诺他们当初等待接收新潜艇时一样,利用从U-148上拆卸下来的各种部件进行模拟操控训练,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
本卷完,下章起进入第三卷《走向战争》,后续情节,精彩多多,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