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段永贤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水,寻名医,找偏方,配草药,终于治好了老人的痔疮病。别人说,关王柏一辈子的痔疮凭的是好药治好了,而老人却说:“不是药好,是俺耐的心好!”敬老院出名了,又迎来第二个老人--上河村的唐堆堆。
旭耐感到手忙脚乱了,想让领导给增加人,可又不好意思,就回家跟丈夫商量,硬把十四岁的女儿史利萍叫到了她身边,和她一块伺候老人。
如今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波及天涯海角,千家万户。君不见每年高考、中考时考场前前呼后涌的情景,君不见每年各类学校特别是大中专开学时校门前车水马龙的情景,君不见甚至有甘为与父母比肩的儿女穿衣洗脚作马牛的情景。但段旭耐却把她的宝贝女儿拉来,一块和她侍奉那些对孩子前程帮不上一丁点儿忙的老人,一块和她孝敬那些非亲非故卧病在床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老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什么品格?这是一种什么追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我们从她日常平凡琐细的工作中,从她不图名利钱财的行动中,从她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去寻找端倪吧。
六十四岁的唐堆堆老人,一辈子没有娶过女人,一辈子没拆洗过被褥,那黑脏烂臭的情景实在令人目不忍睹,鼻不敢息。旭耐把他接到敬老院时,就是个瘫痪多年的老病秧子了。呜呼!辛苦耕耘一生,竟没有享受过一天妻小欢悦的天伦之乐,他生命的脊骨再也经受不起这种孤苦伶仃、形影相吊的凄风苦雨侵蚀了。他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早早地瘫痪了。而那些比他大许多的男人们有的却仍在神采奕奕地搏击奋斗着。
来到敬老院,旭耐娘儿俩把唐堆堆老人从头到脚洗了个干干净净,衣服被褥换了个崭崭新新。早上背他出来晒太阳,晚上背回去给他洗脸,洗脚,搓身子。从入院到去世,除了刮风雨雪天,旭耐背了老人五年多。一日三顿饭,顿顿都是旭耐端着喂进口;一天几饮水,杯杯都是旭耐烧开再凉温。最缠人的莫过于老人解大手,他活动少,常便秘,一解就是几小时,有时太干了还得灌肠往外抠。吃着饭,老人喊着要解手,旭耐放下饭碗就去扶睡着觉,老人要解手,旭耐披上衣服就去抱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旭耐在老人们面前没有嫌过一点脏,没有说过一次烦。她比孝子还孝敬,她比亲闺女还亲几分。当唐堆堆老人一次次看到旭耐半夜三更服侍他解手时,他怎能不打心眼里感动。老人不止一次地说:“我要是还在家,早死了沤烂了。社会主义养活我,我到了棺材沿上也忘不了敬老院,忘不了俺耐,俺耐真是党的好女儿!”
六十八岁的张大根来到了敬老院,还带来了个又疯又傻的神经儿子张栓林。大根老人死了老伴一二十年了,留下个疯儿子见人打人,见东西摔东西。爷儿俩不要说人不理,就是狗见了都绕着走。但是敬老院却没嫌弃他,旭耐却没嫌弃他。旭耐伺候得老人熨熨贴贴,周周到到,头是头,脸是脸。老人来前攒了一千元钱,放放心心交给了旭耐。旭耐把它存在了银行,到五年头上连本带利给他买了副柏木寿板,高兴得老人笑眯眯。
老人的傻儿子一次犯傻打了旭耐,使她的乳房肿了一个多月,连七月十五给亲娘烧纸都不能回。气得张大根老人悄悄买了四十颗安眠药,准备“处理”了傻儿子。保管发现情况后告诉了旭耐,旭耐马上就去制止老人。老人真情地说:“你是俺们的亲闺女,不能让这个孽种再打你,我让他睡死算了,留他是祸害!”旭耐却笑着说:“大伯,你千万不能这样做,栓林是你的一根苗,我就是他的亲姐姐,谁也不会嫌弃他。咱敬老院想法给他治好病,栓林还是你的亲儿子。”后来,旭耐把老人的傻儿子亲自送到高平县精神病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回来也不打人了,也不摔东西了,高兴得老人乐呵呵。
关路太,鳏夫一生,双目失明,靠挨家挨户乞讨要上干粮回家就水吃维持残生。五十五岁时来到敬老院,从此他否极泰来,云开日照,在旭耐的照顾下生活得温温暖暖,舒舒服服。
刘铁锁,当兵走了几年,老婆就狠心地跟别人去了。复员后他万念俱灰死了心,再也不想讨女人了。打从来到敬老院,一下子来了精气神,前后判若两个人。他又种菜,又喂猪,腰板硬朗,笑口常开,今年七十七岁了,每吨都吃两大碗饭。他说:“我吃也行,干也行,再活十年好光景”
张军昌,一个又痴又傻年仅十七岁的孤儿,出了门东西南北分不清,十个码一二三四认不全。旭耐像对待亲儿子一样不厌其烦地教他扫地,教他和煤,教他识数,教他认字居然傻气逐日少,精灵见天多。
八十二岁的张大山,在家无依无靠,身染重病无人理睬。送来敬老院,只活了六、七天。六、七天中旭耐忙着给老人换洗衣服,忙着顿顿给老人做好吃的,老人垂危中感激涕零只是哭泣。是哭身世凄苦?是哭来日不多?是哭晚福来迟迟?是哭难舍敬老院?
难舍敬老院怕是真的。
前面说过的唐堆堆老人,终于经不住瘫痪病痛的折磨,于入院的第五年头上咽了气。旭耐张罗着后事,流着泪---这是她一把屎一把尿伺候了二千天的老人啊。她把老人停放在灵床上,一面派人给乡领导报丧,一面按风俗习惯焚香烧纸祭魂灵。谁知老人死了一天多,又还魂复生说话了。老人舍不得敬老院,舍不得旭耐这个好女儿:
“耐,我去阴朝走了一遭,阎王爷说我还不到时辰,让我又回来了。我舍不下你,舍不下咱敬老院,我还想再住它好几年!”
果然,本该结束的生命,在心中顽强的信念支配下,在旭耐那种伟大精神的滋养下,使唐堆堆老人居然又活了好几个月时间。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多还能磨推鬼。看看下村乡敬老院的老人,看看旭耐用精神重现的晚蕾新花,我们还能人云亦云吗?不仅不能人云亦云,而且还要大声疾呼:雷锋精神万岁!为人民服务万岁!共产主义精神万岁!
当然,人总是要死的。在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亲人哭泣、哀悼、送终,也算成其始终了。那么,没有亲人的鳏寡孤独者之辈呢?
“有俺耐在,你别担心。”
下村乡敬老院,从建院至今八年多,全乡共有十二名孤寡老人,敬老院前后接受了九名(院外供养三名),已有四名驾鹤西归。
每一位老人,包括唐堆堆老人,他们长眠之后,都是旭耐亲自洗脸,洗脚,剃头;亲自买布,裁剪,做好九身寿衣;亲自入殓,焚香,烧纸;亲自送回村里埋进坟;亲自开了追悼会。连死者手里捏的元宝,嘴里噙的银钱,旭耐都一一记在心,从没漏掉过。为了寄托哀思,表示怀念,旭耐还要戴上黑袖章。这真是孝子孝女孝在心,长河流水静无声。
水往高处流
自古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旭耐却放着到手的万元户不当,放着大把的钞票不要,偏要去干那报酬可怜---每月一百元---伺候陌生老人的活儿,往那“低处”走。伺候了八年人的工作也该换岗挪椅了,可旭耐干得更欢了。不但没有丝毫走的念头,反而办起了这厂那厂,搞起了以厂带院。一来解决敬老院的资金来源,扩大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范围,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二来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三来还可以开辟社会闲散劳力的就业门路。她要把循规蹈矩之“水”来输进时代“管道”加上“压”让它趁着改革大潮涨,往那“高处”流。
1985年,敬老院在旭耐的筹办下,买了几部缝纫机,先搞起了服装厂。专门招收残疾人和军属子女,让孤寡老人也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请来裁缝当师傅,生产工作衣帽和童装。一年下来毛收入两万元,除了院里一切开支,还剩下两千多元。敬老院开始自给自足有节余,大家的劲头倍增,决心更上一层楼。
1986年,敬老院买了五部手套机,办起了手套厂;同年又办起个饮料厂,生产红果酒和汽水。
从1987年起,敬老院先后又开办了酱醋、铸造、冶炼、修理等行业,拥有固定资产二十万元,年产值二十三万元,利润六万余元。摊子大了,资金多了,就将其名之曰社会福利总厂。全厂职工48人,其中残疾人40 %,其余是农村贫困户子女。
由于福利总厂芝麻开花节节高,经济效益连年升,使敬老院面貌大改观。排排瓦房窗明几净,衣食住行无忧无虑。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三年一套新棉衣,一年两套新外衣一套新内衣,每月伙食标准45元,月月还发零花钱
不仅如此,敬老院还在乡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发挥着统管全乡五保工作的“轴心”功能,发展福利生产带动残疾人事业的“牵引”功能,兴办“老年活动中心”和“优抚对象活动中心”的“传导”功能,以及尊老敬贤,扶弱助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辐射”功能。这几种功能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有效地推动了全乡“创文明乡镇,创文明村,创文明户”的“三创”活动。许多逆子变孝子,尊老敬贤成新风,一院带动一大片,一花引来万花春。
有了钱好办事,要暖人心凭真情。
旭耐把福利总厂搞得红红火火,敬老院也办得比过去更胜更好。
白天,旭耐除了跑厂里的产供销琐事,就是给住院的老人缝新补旧、洗脸修脚。晚上,她和老人们欢聚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家常,和睦亲热的像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对每个老人的生日,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每逢这一天,她都仿照电视上的样子,备好生日蛋糕,插上蜡烛,把大家招集在一起,为老人祝福。每年元宵灯节,她都要早早联系好车子,陪他们跑乡进城看红火。春节前半个月,老人们的新衣就已准备好,他们高兴得孩子一般,团团围着“耐”院长,数着指头盼新年。
“耐”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柱,生活中的阳光。他们一刻也离不开她。
有一次,旭耐有急事没打招呼出了门,到了很晚也没回来。这可把老人们急坏了,他们一起出去到处找,直到找到她才放心回去睡了觉。
人心方配换人心,金钱焉能买真情。旭耐把心交给了敬老院,交给了事业,交给了人民。老人们哪能不把她挂在心。
记得刚接任时,敬老院一无所有,旭耐二话没说就从自己家里拉来了三千多斤小麦,二百多斤黄豆和三十六只鸡。
记得敬老院修房时因一时缺钱,旭耐一句话捎回家,丈夫史永根就买好砖瓦送到了工地。
记得多少个春耕秋收,多少次灶前锅后,丈夫史永根在家操劳,她都忙得回不去。就连儿子史软昌结婚的大喜事,她也仅仅当天回去祝贺了一下。有时她还把丈夫拉来敬老院给她帮忙。丈夫又当爹又当妈,里里外外忙不停,终于积劳成疾,于1987年不幸离开了人世。旭耐没能偿还她为感激丈夫理解支持而发誓报答的心愿,而是强忍悲痛之情,又回到了她为之奉献出心身的“大家庭”中。
记得多少次老人们发火、动怒甚至骂出口,旭耐都没有还过嘴,没有记过心。
记得为了解决不愿离家入院的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旭耐采用了“分散供养”的办法,隔三差五地下到村里检查,照料,挑水,劈柴多少娓娓知心话,多少依依惜别情。
敬老院的人们心中都有一本良心账,你让他们说旭耐,三天三夜也说不清。那去问谁呢?
旭耐一月穿烂一双鞋,你信不信?她跑前跑后走了多少路,只有向鞋去打听。
旭耐一挨枕头就睡觉,你信不信?她忙里忙外熬了多少神,只有问梦才知情。
旭耐得的荣誉称号和奖状多得数不清,上从国家到省市,下由县区到乡镇,你信不信?那闪光的串串足迹,只有翻开发表过她动人事迹的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和太行日报细细寻。
香山树叶沙沙,那是老人对女儿絮絮叨叨的倾诉,倾诉往昔之悲欢,今日之欣慰,明朝之遐想
长河流水汩汩,那是女儿对老人情真意切的祝福,祝福老人延年益寿,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长河水,清又清
春夏秋冬流不停;
一路欢歌舞浪花
浪花朵朵搭彩虹;
彩虹弯弯连天地
长河女儿下凡尘。
水,寻名医,找偏方,配草药,终于治好了老人的痔疮病。别人说,关王柏一辈子的痔疮凭的是好药治好了,而老人却说:“不是药好,是俺耐的心好!”敬老院出名了,又迎来第二个老人--上河村的唐堆堆。
旭耐感到手忙脚乱了,想让领导给增加人,可又不好意思,就回家跟丈夫商量,硬把十四岁的女儿史利萍叫到了她身边,和她一块伺候老人。
如今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波及天涯海角,千家万户。君不见每年高考、中考时考场前前呼后涌的情景,君不见每年各类学校特别是大中专开学时校门前车水马龙的情景,君不见甚至有甘为与父母比肩的儿女穿衣洗脚作马牛的情景。但段旭耐却把她的宝贝女儿拉来,一块和她侍奉那些对孩子前程帮不上一丁点儿忙的老人,一块和她孝敬那些非亲非故卧病在床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老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什么品格?这是一种什么追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我们从她日常平凡琐细的工作中,从她不图名利钱财的行动中,从她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去寻找端倪吧。
六十四岁的唐堆堆老人,一辈子没有娶过女人,一辈子没拆洗过被褥,那黑脏烂臭的情景实在令人目不忍睹,鼻不敢息。旭耐把他接到敬老院时,就是个瘫痪多年的老病秧子了。呜呼!辛苦耕耘一生,竟没有享受过一天妻小欢悦的天伦之乐,他生命的脊骨再也经受不起这种孤苦伶仃、形影相吊的凄风苦雨侵蚀了。他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早早地瘫痪了。而那些比他大许多的男人们有的却仍在神采奕奕地搏击奋斗着。
来到敬老院,旭耐娘儿俩把唐堆堆老人从头到脚洗了个干干净净,衣服被褥换了个崭崭新新。早上背他出来晒太阳,晚上背回去给他洗脸,洗脚,搓身子。从入院到去世,除了刮风雨雪天,旭耐背了老人五年多。一日三顿饭,顿顿都是旭耐端着喂进口;一天几饮水,杯杯都是旭耐烧开再凉温。最缠人的莫过于老人解大手,他活动少,常便秘,一解就是几小时,有时太干了还得灌肠往外抠。吃着饭,老人喊着要解手,旭耐放下饭碗就去扶睡着觉,老人要解手,旭耐披上衣服就去抱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旭耐在老人们面前没有嫌过一点脏,没有说过一次烦。她比孝子还孝敬,她比亲闺女还亲几分。当唐堆堆老人一次次看到旭耐半夜三更服侍他解手时,他怎能不打心眼里感动。老人不止一次地说:“我要是还在家,早死了沤烂了。社会主义养活我,我到了棺材沿上也忘不了敬老院,忘不了俺耐,俺耐真是党的好女儿!”
六十八岁的张大根来到了敬老院,还带来了个又疯又傻的神经儿子张栓林。大根老人死了老伴一二十年了,留下个疯儿子见人打人,见东西摔东西。爷儿俩不要说人不理,就是狗见了都绕着走。但是敬老院却没嫌弃他,旭耐却没嫌弃他。旭耐伺候得老人熨熨贴贴,周周到到,头是头,脸是脸。老人来前攒了一千元钱,放放心心交给了旭耐。旭耐把它存在了银行,到五年头上连本带利给他买了副柏木寿板,高兴得老人笑眯眯。
老人的傻儿子一次犯傻打了旭耐,使她的乳房肿了一个多月,连七月十五给亲娘烧纸都不能回。气得张大根老人悄悄买了四十颗安眠药,准备“处理”了傻儿子。保管发现情况后告诉了旭耐,旭耐马上就去制止老人。老人真情地说:“你是俺们的亲闺女,不能让这个孽种再打你,我让他睡死算了,留他是祸害!”旭耐却笑着说:“大伯,你千万不能这样做,栓林是你的一根苗,我就是他的亲姐姐,谁也不会嫌弃他。咱敬老院想法给他治好病,栓林还是你的亲儿子。”后来,旭耐把老人的傻儿子亲自送到高平县精神病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回来也不打人了,也不摔东西了,高兴得老人乐呵呵。
关路太,鳏夫一生,双目失明,靠挨家挨户乞讨要上干粮回家就水吃维持残生。五十五岁时来到敬老院,从此他否极泰来,云开日照,在旭耐的照顾下生活得温温暖暖,舒舒服服。
刘铁锁,当兵走了几年,老婆就狠心地跟别人去了。复员后他万念俱灰死了心,再也不想讨女人了。打从来到敬老院,一下子来了精气神,前后判若两个人。他又种菜,又喂猪,腰板硬朗,笑口常开,今年七十七岁了,每吨都吃两大碗饭。他说:“我吃也行,干也行,再活十年好光景”
张军昌,一个又痴又傻年仅十七岁的孤儿,出了门东西南北分不清,十个码一二三四认不全。旭耐像对待亲儿子一样不厌其烦地教他扫地,教他和煤,教他识数,教他认字居然傻气逐日少,精灵见天多。
八十二岁的张大山,在家无依无靠,身染重病无人理睬。送来敬老院,只活了六、七天。六、七天中旭耐忙着给老人换洗衣服,忙着顿顿给老人做好吃的,老人垂危中感激涕零只是哭泣。是哭身世凄苦?是哭来日不多?是哭晚福来迟迟?是哭难舍敬老院?
难舍敬老院怕是真的。
前面说过的唐堆堆老人,终于经不住瘫痪病痛的折磨,于入院的第五年头上咽了气。旭耐张罗着后事,流着泪---这是她一把屎一把尿伺候了二千天的老人啊。她把老人停放在灵床上,一面派人给乡领导报丧,一面按风俗习惯焚香烧纸祭魂灵。谁知老人死了一天多,又还魂复生说话了。老人舍不得敬老院,舍不得旭耐这个好女儿:
“耐,我去阴朝走了一遭,阎王爷说我还不到时辰,让我又回来了。我舍不下你,舍不下咱敬老院,我还想再住它好几年!”
果然,本该结束的生命,在心中顽强的信念支配下,在旭耐那种伟大精神的滋养下,使唐堆堆老人居然又活了好几个月时间。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多还能磨推鬼。看看下村乡敬老院的老人,看看旭耐用精神重现的晚蕾新花,我们还能人云亦云吗?不仅不能人云亦云,而且还要大声疾呼:雷锋精神万岁!为人民服务万岁!共产主义精神万岁!
当然,人总是要死的。在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亲人哭泣、哀悼、送终,也算成其始终了。那么,没有亲人的鳏寡孤独者之辈呢?
“有俺耐在,你别担心。”
下村乡敬老院,从建院至今八年多,全乡共有十二名孤寡老人,敬老院前后接受了九名(院外供养三名),已有四名驾鹤西归。
每一位老人,包括唐堆堆老人,他们长眠之后,都是旭耐亲自洗脸,洗脚,剃头;亲自买布,裁剪,做好九身寿衣;亲自入殓,焚香,烧纸;亲自送回村里埋进坟;亲自开了追悼会。连死者手里捏的元宝,嘴里噙的银钱,旭耐都一一记在心,从没漏掉过。为了寄托哀思,表示怀念,旭耐还要戴上黑袖章。这真是孝子孝女孝在心,长河流水静无声。
水往高处流
自古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旭耐却放着到手的万元户不当,放着大把的钞票不要,偏要去干那报酬可怜---每月一百元---伺候陌生老人的活儿,往那“低处”走。伺候了八年人的工作也该换岗挪椅了,可旭耐干得更欢了。不但没有丝毫走的念头,反而办起了这厂那厂,搞起了以厂带院。一来解决敬老院的资金来源,扩大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范围,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二来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三来还可以开辟社会闲散劳力的就业门路。她要把循规蹈矩之“水”来输进时代“管道”加上“压”让它趁着改革大潮涨,往那“高处”流。
1985年,敬老院在旭耐的筹办下,买了几部缝纫机,先搞起了服装厂。专门招收残疾人和军属子女,让孤寡老人也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请来裁缝当师傅,生产工作衣帽和童装。一年下来毛收入两万元,除了院里一切开支,还剩下两千多元。敬老院开始自给自足有节余,大家的劲头倍增,决心更上一层楼。
1986年,敬老院买了五部手套机,办起了手套厂;同年又办起个饮料厂,生产红果酒和汽水。
从1987年起,敬老院先后又开办了酱醋、铸造、冶炼、修理等行业,拥有固定资产二十万元,年产值二十三万元,利润六万余元。摊子大了,资金多了,就将其名之曰社会福利总厂。全厂职工48人,其中残疾人40 %,其余是农村贫困户子女。
由于福利总厂芝麻开花节节高,经济效益连年升,使敬老院面貌大改观。排排瓦房窗明几净,衣食住行无忧无虑。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三年一套新棉衣,一年两套新外衣一套新内衣,每月伙食标准45元,月月还发零花钱
不仅如此,敬老院还在乡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发挥着统管全乡五保工作的“轴心”功能,发展福利生产带动残疾人事业的“牵引”功能,兴办“老年活动中心”和“优抚对象活动中心”的“传导”功能,以及尊老敬贤,扶弱助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辐射”功能。这几种功能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有效地推动了全乡“创文明乡镇,创文明村,创文明户”的“三创”活动。许多逆子变孝子,尊老敬贤成新风,一院带动一大片,一花引来万花春。
有了钱好办事,要暖人心凭真情。
旭耐把福利总厂搞得红红火火,敬老院也办得比过去更胜更好。
白天,旭耐除了跑厂里的产供销琐事,就是给住院的老人缝新补旧、洗脸修脚。晚上,她和老人们欢聚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家常,和睦亲热的像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对每个老人的生日,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每逢这一天,她都仿照电视上的样子,备好生日蛋糕,插上蜡烛,把大家招集在一起,为老人祝福。每年元宵灯节,她都要早早联系好车子,陪他们跑乡进城看红火。春节前半个月,老人们的新衣就已准备好,他们高兴得孩子一般,团团围着“耐”院长,数着指头盼新年。
“耐”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柱,生活中的阳光。他们一刻也离不开她。
有一次,旭耐有急事没打招呼出了门,到了很晚也没回来。这可把老人们急坏了,他们一起出去到处找,直到找到她才放心回去睡了觉。
人心方配换人心,金钱焉能买真情。旭耐把心交给了敬老院,交给了事业,交给了人民。老人们哪能不把她挂在心。
记得刚接任时,敬老院一无所有,旭耐二话没说就从自己家里拉来了三千多斤小麦,二百多斤黄豆和三十六只鸡。
记得敬老院修房时因一时缺钱,旭耐一句话捎回家,丈夫史永根就买好砖瓦送到了工地。
记得多少个春耕秋收,多少次灶前锅后,丈夫史永根在家操劳,她都忙得回不去。就连儿子史软昌结婚的大喜事,她也仅仅当天回去祝贺了一下。有时她还把丈夫拉来敬老院给她帮忙。丈夫又当爹又当妈,里里外外忙不停,终于积劳成疾,于1987年不幸离开了人世。旭耐没能偿还她为感激丈夫理解支持而发誓报答的心愿,而是强忍悲痛之情,又回到了她为之奉献出心身的“大家庭”中。
记得多少次老人们发火、动怒甚至骂出口,旭耐都没有还过嘴,没有记过心。
记得为了解决不愿离家入院的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旭耐采用了“分散供养”的办法,隔三差五地下到村里检查,照料,挑水,劈柴多少娓娓知心话,多少依依惜别情。
敬老院的人们心中都有一本良心账,你让他们说旭耐,三天三夜也说不清。那去问谁呢?
旭耐一月穿烂一双鞋,你信不信?她跑前跑后走了多少路,只有向鞋去打听。
旭耐一挨枕头就睡觉,你信不信?她忙里忙外熬了多少神,只有问梦才知情。
旭耐得的荣誉称号和奖状多得数不清,上从国家到省市,下由县区到乡镇,你信不信?那闪光的串串足迹,只有翻开发表过她动人事迹的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和太行日报细细寻。
香山树叶沙沙,那是老人对女儿絮絮叨叨的倾诉,倾诉往昔之悲欢,今日之欣慰,明朝之遐想
长河流水汩汩,那是女儿对老人情真意切的祝福,祝福老人延年益寿,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长河水,清又清
春夏秋冬流不停;
一路欢歌舞浪花
浪花朵朵搭彩虹;
彩虹弯弯连天地
长河女儿下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