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世界演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驩兜见尧帝年老退位,而舜帝位置不稳,怂恿共工部落再次反叛,不服舜的统领。而驩兜统领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三苗独立出来,不再奉联盟号令。
舜乃整军振旅,平定了共工部落和三苗部落的叛乱。之后把共工部落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三苗首领驩兜和一部分三苗百姓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大部分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危姓由此而来。将治水失败的鲧流放到徐州的羽山以改变东夷的风俗。天下人都悦服了。
注意:这种流放是与部族一起的流放,类似于分封,但分封多在中原腹地,而流放则多封在中原人看来的蛮荒地带。所以当时的蛮荒现在都是内地。所以所谓各夷族戎狄实际仅为地域分别,人种甚至文化上都没有太大差别。地域歧视使得蛮荒向往中原文明,而远离中原也使得其无法掌握中原的最先进技术,所以渐失其文明特性。加上环境艰苦,有性命之忧,其文明持续性也受到考验,一场战争就会使得文明成果付之东流。
当时,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舜帝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此时禹已经长大成人,不断地研究父亲的治水资料,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希望自己能够完成这一大业,因此闻于乡里。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禹妻女娇(出身涂山氏部落即有娲氏部族)。《吕氏春秋·音初》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大戴礼记·帝系篇》载:“禹娶涂山氏,涂山氏之子曰女蟜氏,产启。”《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女娇”、“女趫”。
“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洛阳市嵩县西南5公里。这里正是有娲氏居住的地区。因“涂山氏”为有娲氏后裔居住在三涂山的一个支族,故以地名称之为“涂山氏”,之前的西陵氏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黄帝妻“嫘祖”和禹妻“涂山氏”均为有娲氏之女。这也说明有娲氏与黄帝族世代为婚。
有一天舜帝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
BC2310年,舜帝招见了禹。同时接见的还有舜帝的大臣皋陶(葛天氏的后裔)。
舜帝说:“禹!你谈谈治水的意见吧!”
禹拜谢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饥寒将迫。
我计划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将沿途获取的鸟兽送给民众,作为他们参加治水的酬劳;疏通主要的河流,使大水流进东海;疏通平原上的积水,使平原上的水都流进大河;鼓励民众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
舜帝很满意,禹受命主持治水的全权事宜。因为治水所要运用的人力物力不亚于一场战争,所以继承父亲的崇伯之位,并被任命为司空要职。司空即黄帝时的冬官,主管工程建设,与后世的三公之一的司空不可同日而语。相当于工部尚书,但由于治水重任而地位崇高而责任重大,一般人都不敢接任这一职位。此时禹才年满18岁。禹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职责,不敢懈怠分毫。舜帝同时派伯益(皋陶之子,大约为十六岁左右,主要协助开辟江河)和后稷(名弃,主要负责后勤和农业事宜)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后稷在农业方面成绩卓著,传说他是周人的祖先。他能认识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杂草,还知道挑选良种。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之后,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各地。
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测量工具对黄河流域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
就这样,禹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此时气候进入洪水之后的平稳期,海平面的下降已经非常明显。大禹的疏导是建立在海水消退基础上的有效方法。
驩兜见尧帝年老退位,而舜帝位置不稳,怂恿共工部落再次反叛,不服舜的统领。而驩兜统领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三苗独立出来,不再奉联盟号令。
舜乃整军振旅,平定了共工部落和三苗部落的叛乱。之后把共工部落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三苗首领驩兜和一部分三苗百姓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大部分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危姓由此而来。将治水失败的鲧流放到徐州的羽山以改变东夷的风俗。天下人都悦服了。
注意:这种流放是与部族一起的流放,类似于分封,但分封多在中原腹地,而流放则多封在中原人看来的蛮荒地带。所以当时的蛮荒现在都是内地。所以所谓各夷族戎狄实际仅为地域分别,人种甚至文化上都没有太大差别。地域歧视使得蛮荒向往中原文明,而远离中原也使得其无法掌握中原的最先进技术,所以渐失其文明特性。加上环境艰苦,有性命之忧,其文明持续性也受到考验,一场战争就会使得文明成果付之东流。
当时,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舜帝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此时禹已经长大成人,不断地研究父亲的治水资料,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希望自己能够完成这一大业,因此闻于乡里。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禹妻女娇(出身涂山氏部落即有娲氏部族)。《吕氏春秋·音初》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大戴礼记·帝系篇》载:“禹娶涂山氏,涂山氏之子曰女蟜氏,产启。”《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女娇”、“女趫”。
“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洛阳市嵩县西南5公里。这里正是有娲氏居住的地区。因“涂山氏”为有娲氏后裔居住在三涂山的一个支族,故以地名称之为“涂山氏”,之前的西陵氏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黄帝妻“嫘祖”和禹妻“涂山氏”均为有娲氏之女。这也说明有娲氏与黄帝族世代为婚。
有一天舜帝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
BC2310年,舜帝招见了禹。同时接见的还有舜帝的大臣皋陶(葛天氏的后裔)。
舜帝说:“禹!你谈谈治水的意见吧!”
禹拜谢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饥寒将迫。
我计划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将沿途获取的鸟兽送给民众,作为他们参加治水的酬劳;疏通主要的河流,使大水流进东海;疏通平原上的积水,使平原上的水都流进大河;鼓励民众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
舜帝很满意,禹受命主持治水的全权事宜。因为治水所要运用的人力物力不亚于一场战争,所以继承父亲的崇伯之位,并被任命为司空要职。司空即黄帝时的冬官,主管工程建设,与后世的三公之一的司空不可同日而语。相当于工部尚书,但由于治水重任而地位崇高而责任重大,一般人都不敢接任这一职位。此时禹才年满18岁。禹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职责,不敢懈怠分毫。舜帝同时派伯益(皋陶之子,大约为十六岁左右,主要协助开辟江河)和后稷(名弃,主要负责后勤和农业事宜)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后稷在农业方面成绩卓著,传说他是周人的祖先。他能认识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杂草,还知道挑选良种。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之后,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各地。
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测量工具对黄河流域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
就这样,禹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此时气候进入洪水之后的平稳期,海平面的下降已经非常明显。大禹的疏导是建立在海水消退基础上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