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甸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今君欲就灵鹫居,葛衣草履随僧疏。
肯向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灵隐寺的“壑雷亭”一名就取自苏东坡这首诗中的“跳波赴壑如奔雷”句。
而苏东坡的和李杞题灵隐寺一诗,则反映了当时灵隐寺的规模与盛况: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人间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优优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逢海图。
清风时来惊睡余,遂起羲皇傲几遽。
归时栖鸦正早逋,孤烟落日不可逋。
立秋宿寺一诗更是道尽在“百重案堆”之余,难得在灵隐寺中闲眠一宿,躺在床上,回想往事,时而百感交集,时而心绪茫然: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中秋分桂赠杨元素则是一首抒心遣怀之作: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原属桂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衤戒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原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苏东坡经常把公事与游览结合起来,游览之中不忘自己是父母官的责任。深秋的一天,苏东坡约了幕僚同去北高峰观峰顶的砖塔。他们备了食物,准备在峰顶用餐。正当他们玩得起劲的时候,忽有钟声悠悠地传来,有一小寺庙忽隐忽现地出现在山林间。苏东坡走进庙里,发现一位耳聋的老道人,身体得病,生活极为艰难,时有断炊之虞。他想:此次一游,下次不会再来了,便把带去的一疋布留给了老道,并作诗北高峰一首道: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为上林下土)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龙谷暝,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稍观小举足,前足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磐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无有,云海浩茫茫。
唯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空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傍徨。
赠别留疋布,今岁天早霜。
从诗中可以看出,苏东坡面对这个贫病交加的老道,再也洒脱不起来了,从心里溢出的是对老人的关切与爱护。仔细想想,以后是再也不会攀爬北高峰的了,眼前的这个老道人如此清苦,怎么办?“赠别留疋布,今岁天早霜。”话语素朴,却流露出这位父母官的善良与同情之心。
苏东坡两次来杭州理政,使杭州百姓得惠不少,据灵隐寺载:“杭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上供米三之一。复赐僧度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坛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唐刺史李泌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时久废,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苏东坡就动员民工治理西湖,自此以后,西湖水清,湖中植菱。取葑草于湖中,成一长堤,上植杨柳,远远望去,如仙女绿裙带绦,俨然如画图,人们称之为“苏堤”
苏东坡在杭州的政声甚佳,对灵隐寺及僧众非常友好,故在他走后,寺僧于灵鹫山麓建了一个东坡祠,年年祭祀他。
“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苏东坡两次来杭,前后时间加起来正好五年。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杭州人民也把苏东坡当作自己家乡的亲人。愿东坡的诗魂常常回到杭州走一走,看一看他笔下的西湖是否仍然“淡妆浓抹总相宜”?
bsp; 今君欲就灵鹫居,葛衣草履随僧疏。
肯向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灵隐寺的“壑雷亭”一名就取自苏东坡这首诗中的“跳波赴壑如奔雷”句。
而苏东坡的和李杞题灵隐寺一诗,则反映了当时灵隐寺的规模与盛况: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人间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优优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逢海图。
清风时来惊睡余,遂起羲皇傲几遽。
归时栖鸦正早逋,孤烟落日不可逋。
立秋宿寺一诗更是道尽在“百重案堆”之余,难得在灵隐寺中闲眠一宿,躺在床上,回想往事,时而百感交集,时而心绪茫然: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中秋分桂赠杨元素则是一首抒心遣怀之作: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原属桂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衤戒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原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苏东坡经常把公事与游览结合起来,游览之中不忘自己是父母官的责任。深秋的一天,苏东坡约了幕僚同去北高峰观峰顶的砖塔。他们备了食物,准备在峰顶用餐。正当他们玩得起劲的时候,忽有钟声悠悠地传来,有一小寺庙忽隐忽现地出现在山林间。苏东坡走进庙里,发现一位耳聋的老道人,身体得病,生活极为艰难,时有断炊之虞。他想:此次一游,下次不会再来了,便把带去的一疋布留给了老道,并作诗北高峰一首道: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为上林下土)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龙谷暝,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稍观小举足,前足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磐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无有,云海浩茫茫。
唯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空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傍徨。
赠别留疋布,今岁天早霜。
从诗中可以看出,苏东坡面对这个贫病交加的老道,再也洒脱不起来了,从心里溢出的是对老人的关切与爱护。仔细想想,以后是再也不会攀爬北高峰的了,眼前的这个老道人如此清苦,怎么办?“赠别留疋布,今岁天早霜。”话语素朴,却流露出这位父母官的善良与同情之心。
苏东坡两次来杭州理政,使杭州百姓得惠不少,据灵隐寺载:“杭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上供米三之一。复赐僧度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坛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唐刺史李泌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时久废,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苏东坡就动员民工治理西湖,自此以后,西湖水清,湖中植菱。取葑草于湖中,成一长堤,上植杨柳,远远望去,如仙女绿裙带绦,俨然如画图,人们称之为“苏堤”
苏东坡在杭州的政声甚佳,对灵隐寺及僧众非常友好,故在他走后,寺僧于灵鹫山麓建了一个东坡祠,年年祭祀他。
“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苏东坡两次来杭,前后时间加起来正好五年。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杭州人民也把苏东坡当作自己家乡的亲人。愿东坡的诗魂常常回到杭州走一走,看一看他笔下的西湖是否仍然“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