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甸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烟水庵在西溪留存下来的史料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西溪梵隐志载:“慈云庵,在蒹葭深处。蒋檀越舍地,圆明募建。”就这么短短的十六个字,就把一座寺院的历史道尽了。然我觉得太过简单。
烟水庵的历史非常悠久,建于南宋末年。明初毁于火灾。据西溪纪胜一书介绍:毁圯后的烟水庵,直到清光绪丙子(1876年)年由慧光法师重振佛光。庵内供有阿弥陀佛、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诸菩萨。庵名改为“慈云庵”香火从此旺了起来。慧光法师收下十四岁的沈春泉为徒,并替取法名本茂。慧光法师圆寂时,本茂才二十六岁。他对庵内的大小事务亲历亲为,在他的艰苦努力之下,烟水庵得以扩建,规模比以前大了许多,有房五间,田、地、荡十多庙。同时,又重塑、加塑了不少佛像,增设了斋房客厅等处。本茂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佛教经典,佛学造诣颇为深厚。一时间,本茂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僧,前来拜谒、烧香者络绎不绝,烟水庵香火之人气达到了鼎盛时间。1958年大跃进时,和尚们被迫还俗,庵堂改为畜牧场。烟水庵从圆明法师募建至本茂法师扩建,历时逾千年。
其实,在溪的众多寺院里面,烟水庵与我的关系最为密切了。每次去烟水庵,都会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历史上的秋雪庵具有非常诱人的诗境,可如今的秋雪庵只存几楹茅屋了。四周亦无古时的如雪芦花。偶有王鹭飞过,也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意趣。晚上的月同古时候一样,因没有了如诗似梦的芦花相映衬,最亮的月光也成了一团空洞的白色。而烟水庵反倒让人有一种真实的感觉。一排老屋,加上乡人沈庆漾等募资重修的烟水庵,给人一种回归历史的踏实感。门前那棵老柏树,历年经月,风雨无惧,至今仍立得有姿有态,让人顿生敬畏之心。它是烟水庵的惟一见证物,烟水庵的兴兴废废,起起落落,都没能逃过它的眼睛。从它沉默的身影里,我仍能体会到烟水庵一段又一段的往事旧情。当然,那些旧情往事早已随风飘散了。
2004年2月8日,烟水庵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杭州西溪文化研究会在此成立了!到会者有杭州各界热衷于西溪文化研究的文化名流及新闻记者。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一个研究会会放在一个庵堂里召开成立大会,也没有一个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会是如此简陋。但到会者兴致极高,仿佛在此召开的不是某个会的成立大会,而是到了外婆家拜年。故中午的农家菜吃得特别香。素朴的桌子,长条凳子,围成几大桌,看上去像极了农村的喝喜酒场面。这一次的印象非常之深。我一直想着能够再一次去烟水庵,哪怕坐上一阵子喝上一杯茶也就足够。机会来了,今年五月份的一天,杭州市作家协会与西湖区委联合举办了“作家写西溪”活动。邀请了在杭的多位作家前去西溪采风游赏,并为西溪写下点什么。那天,正好下雨,时小时大,前往者有王旭烽、陈源斌、薛家柱、赵健雄、项冰如、赵福莲、杨芳菲、张婴音、周维强、苏沧桑、孙苏、潘嘉来等人。我曾多次去过西溪,但雨中游西溪还是头一次,感觉比晴时游西溪要好。其时烟雨朦朦,雾霭层层,更添一份寂静。溪两旁的植物如同洗过一般,清新亮丽。一行人先到了秋雪庵,在那些茅舍周围怀古追昔,抒发幽情。然后到了烟水庵,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会谈之中,大家对西溪的感情如满杯之水般外溢倾泄。
那天在会上,我俨然一副娘家人的身份说了几句话。虽说我挂着的西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之职是虚头虚尾的,平时也没做什么切实的工作,但不知怎么搞的,一到了烟水庵,看到那间属于西溪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室,一股到家了的感觉油然而生。一连好几次往厨房里跑,我想去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好吃的,我想在中午让这些尊贵的客人吃到我娘家的新鲜土菜。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每次到那儿吃中饭,我们都能吃到上好的农家菜。
就在那次雨中游西溪之后,同行的好几位作家都嚷着要参加我们的西溪文化研究会。好几位还索要入会表格填了表。可以想见,西溪是多么令人向往与喜爱!
我曾同沈庆漾说起过,要在烟水庵放一架琴,若能抽得浮生两日闲,我会在那里听西溪烟水般的尘音,弹烟水般的琴声,在烟水般的烟水庵里真正做一回烟水般的人!
烟水其人!烟水其地!烟水之庵!烟水人生!
何时,才能做成这个烟水般的梦呢!
烟水庵在西溪留存下来的史料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西溪梵隐志载:“慈云庵,在蒹葭深处。蒋檀越舍地,圆明募建。”就这么短短的十六个字,就把一座寺院的历史道尽了。然我觉得太过简单。
烟水庵的历史非常悠久,建于南宋末年。明初毁于火灾。据西溪纪胜一书介绍:毁圯后的烟水庵,直到清光绪丙子(1876年)年由慧光法师重振佛光。庵内供有阿弥陀佛、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诸菩萨。庵名改为“慈云庵”香火从此旺了起来。慧光法师收下十四岁的沈春泉为徒,并替取法名本茂。慧光法师圆寂时,本茂才二十六岁。他对庵内的大小事务亲历亲为,在他的艰苦努力之下,烟水庵得以扩建,规模比以前大了许多,有房五间,田、地、荡十多庙。同时,又重塑、加塑了不少佛像,增设了斋房客厅等处。本茂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佛教经典,佛学造诣颇为深厚。一时间,本茂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僧,前来拜谒、烧香者络绎不绝,烟水庵香火之人气达到了鼎盛时间。1958年大跃进时,和尚们被迫还俗,庵堂改为畜牧场。烟水庵从圆明法师募建至本茂法师扩建,历时逾千年。
其实,在溪的众多寺院里面,烟水庵与我的关系最为密切了。每次去烟水庵,都会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历史上的秋雪庵具有非常诱人的诗境,可如今的秋雪庵只存几楹茅屋了。四周亦无古时的如雪芦花。偶有王鹭飞过,也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意趣。晚上的月同古时候一样,因没有了如诗似梦的芦花相映衬,最亮的月光也成了一团空洞的白色。而烟水庵反倒让人有一种真实的感觉。一排老屋,加上乡人沈庆漾等募资重修的烟水庵,给人一种回归历史的踏实感。门前那棵老柏树,历年经月,风雨无惧,至今仍立得有姿有态,让人顿生敬畏之心。它是烟水庵的惟一见证物,烟水庵的兴兴废废,起起落落,都没能逃过它的眼睛。从它沉默的身影里,我仍能体会到烟水庵一段又一段的往事旧情。当然,那些旧情往事早已随风飘散了。
2004年2月8日,烟水庵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杭州西溪文化研究会在此成立了!到会者有杭州各界热衷于西溪文化研究的文化名流及新闻记者。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一个研究会会放在一个庵堂里召开成立大会,也没有一个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会是如此简陋。但到会者兴致极高,仿佛在此召开的不是某个会的成立大会,而是到了外婆家拜年。故中午的农家菜吃得特别香。素朴的桌子,长条凳子,围成几大桌,看上去像极了农村的喝喜酒场面。这一次的印象非常之深。我一直想着能够再一次去烟水庵,哪怕坐上一阵子喝上一杯茶也就足够。机会来了,今年五月份的一天,杭州市作家协会与西湖区委联合举办了“作家写西溪”活动。邀请了在杭的多位作家前去西溪采风游赏,并为西溪写下点什么。那天,正好下雨,时小时大,前往者有王旭烽、陈源斌、薛家柱、赵健雄、项冰如、赵福莲、杨芳菲、张婴音、周维强、苏沧桑、孙苏、潘嘉来等人。我曾多次去过西溪,但雨中游西溪还是头一次,感觉比晴时游西溪要好。其时烟雨朦朦,雾霭层层,更添一份寂静。溪两旁的植物如同洗过一般,清新亮丽。一行人先到了秋雪庵,在那些茅舍周围怀古追昔,抒发幽情。然后到了烟水庵,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会谈之中,大家对西溪的感情如满杯之水般外溢倾泄。
那天在会上,我俨然一副娘家人的身份说了几句话。虽说我挂着的西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之职是虚头虚尾的,平时也没做什么切实的工作,但不知怎么搞的,一到了烟水庵,看到那间属于西溪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室,一股到家了的感觉油然而生。一连好几次往厨房里跑,我想去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好吃的,我想在中午让这些尊贵的客人吃到我娘家的新鲜土菜。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每次到那儿吃中饭,我们都能吃到上好的农家菜。
就在那次雨中游西溪之后,同行的好几位作家都嚷着要参加我们的西溪文化研究会。好几位还索要入会表格填了表。可以想见,西溪是多么令人向往与喜爱!
我曾同沈庆漾说起过,要在烟水庵放一架琴,若能抽得浮生两日闲,我会在那里听西溪烟水般的尘音,弹烟水般的琴声,在烟水般的烟水庵里真正做一回烟水般的人!
烟水其人!烟水其地!烟水之庵!烟水人生!
何时,才能做成这个烟水般的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