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iquge34.net,冬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公婆婆的性格脾气很多遗传给了儿女们。在他们各自的小家中,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话事的头。
大家姐之所以列为核心人物,全因了她选了个好夫婿,按大姐夫的话说“因为缘分,我们才走到了一起”也因了这大姐夫,一个大家庭更加红红火火起来。
家姐为大,加了个“大”叫起来特别亲切。因为为大,还依仗有个好夫婿,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很多都是她张罗。因为家姐曾是副校长,说话做事很是泼辣,在家里人也一样,说话不饶人,但不管对对错错,大家都心照不宣,很多时候也就一笑而过,因为大家姐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十一年前,公公刚过世,习俗要做七“做七”意即为死去的人超度亡灵。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来焚香祭拜,吃饭时就会有三四十人,除去特小的孩子,整整是三桌。那时我是新嫁妇,刚怀了孩子,还根本不懂怎么居家过日子,但也尽了嫁作人妇的职责,窜上窜下的帮忙。但到底是人多繁杂,几十人挤在三四十平米的地方,怎么也有不尽人意的事。家姐常常是这回嫌筛子小了,下回是菜的味道做得不好,每次都能挑出骨头,并张嘴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说了出来,不管你受不受得了。稍稍哪个弟妹敢反抗一下,就是自找的,大家姐的伶牙利齿,说出的话可以让你咽气。记忆中有一次家姐冲我发火,菜刀一把摔到地上“这样钝的刀,怎么用?!”不是我强忍着,眼泪都快出来了。要不就是话里有话的“这是老屋,我们大家都有份的,每年我们就这些节日回来聚一聚,你们应该什么都备好才是!”话本无过错,但尖酸刻薄的谁听了都别扭,尤其住这老屋的我和四嫂子心里很是不痛快,心想每年除了“做七”这样的节日外大大小小还有不下七八个,每次回来都跟乡下人办酒宴似的,气的还有干活往往就我们妯娌俩,余人都是清闲地打牌聊天,酒足饭饱后我们还在刷着碗,他们就乐颠地拍拍屁股走了。说真的,听这话的那一刻除了委屈,脑门里的那条岔气也腾地升了起来,好想回她一句不中听的,然,骨子里的教养还是硬把话咽了回去。
这头虽不痛快,可到了年年节节,家姐又心无芥蒂地招呼你去她家里搬运东西了,中秋节的月饼、水果,春节的鸡、酒、油、米,一应全有。大家姐就这样的人,只要她有就不会少了你,弟妹那么多,各家都会分派。
慢慢地,我们也熟稔了家姐的脾气,也不往心里去,她生气时我们就乖乖地不声不响,任凭她谩骂,一转眼她就忘了,又有说有笑了。
说到大家姐,大姐夫就不能不提。姐夫是本地的名人,从一名师范毕业的普通教师到教委主任、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政协主席。这一连做下来,就占据了人生一半时间,故被誉为仕途上的“长青树”可别看姐夫在外叱咤风云,在家中却温顺如羊羔,连酒喝多喝少,都时不时要听家姐的。这也别怪家姐,姐夫这个人喝酒不自控,一不留神喝多了几杯,好戏就开场了。一个晚上的饭桌上,简直就是他第二天作报告的提前演示。说到兴奋时还手舞足蹈,这不,大眼镜下的迷糊了的眼睛直盯着家姐,大手一挥“你听我说!”大家安静了,家姐却不卖他的帐,故意瞪了眼:“干吗要我听你说?”还特意站了起来“我来说两句。”姐夫急了,又比划着过来“你急什么急!听我说!”大家哄地笑了,真是一对冤家一对活宝,只要他俩在,哪个晚上就不沉寂。
女眷们早已停箸,也在东家西家的闲聊。可男士们中气太足了,尤其大姐夫,侃侃而谈的声音不时传来,一会本地有“三大变”:一是普通话变好了,连卖菜的老太婆也懂两句“卖菜无?几角钱一斤?”二是能吃辣;三是懂美容;一会又论及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宏观调控经济命脉之我们半懂不懂的话。
家姐笑眯眯地摇头“他又喝多了”我们也会意笑了。
公公婆婆的性格脾气很多遗传给了儿女们。在他们各自的小家中,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话事的头。
大家姐之所以列为核心人物,全因了她选了个好夫婿,按大姐夫的话说“因为缘分,我们才走到了一起”也因了这大姐夫,一个大家庭更加红红火火起来。
家姐为大,加了个“大”叫起来特别亲切。因为为大,还依仗有个好夫婿,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很多都是她张罗。因为家姐曾是副校长,说话做事很是泼辣,在家里人也一样,说话不饶人,但不管对对错错,大家都心照不宣,很多时候也就一笑而过,因为大家姐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十一年前,公公刚过世,习俗要做七“做七”意即为死去的人超度亡灵。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来焚香祭拜,吃饭时就会有三四十人,除去特小的孩子,整整是三桌。那时我是新嫁妇,刚怀了孩子,还根本不懂怎么居家过日子,但也尽了嫁作人妇的职责,窜上窜下的帮忙。但到底是人多繁杂,几十人挤在三四十平米的地方,怎么也有不尽人意的事。家姐常常是这回嫌筛子小了,下回是菜的味道做得不好,每次都能挑出骨头,并张嘴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说了出来,不管你受不受得了。稍稍哪个弟妹敢反抗一下,就是自找的,大家姐的伶牙利齿,说出的话可以让你咽气。记忆中有一次家姐冲我发火,菜刀一把摔到地上“这样钝的刀,怎么用?!”不是我强忍着,眼泪都快出来了。要不就是话里有话的“这是老屋,我们大家都有份的,每年我们就这些节日回来聚一聚,你们应该什么都备好才是!”话本无过错,但尖酸刻薄的谁听了都别扭,尤其住这老屋的我和四嫂子心里很是不痛快,心想每年除了“做七”这样的节日外大大小小还有不下七八个,每次回来都跟乡下人办酒宴似的,气的还有干活往往就我们妯娌俩,余人都是清闲地打牌聊天,酒足饭饱后我们还在刷着碗,他们就乐颠地拍拍屁股走了。说真的,听这话的那一刻除了委屈,脑门里的那条岔气也腾地升了起来,好想回她一句不中听的,然,骨子里的教养还是硬把话咽了回去。
这头虽不痛快,可到了年年节节,家姐又心无芥蒂地招呼你去她家里搬运东西了,中秋节的月饼、水果,春节的鸡、酒、油、米,一应全有。大家姐就这样的人,只要她有就不会少了你,弟妹那么多,各家都会分派。
慢慢地,我们也熟稔了家姐的脾气,也不往心里去,她生气时我们就乖乖地不声不响,任凭她谩骂,一转眼她就忘了,又有说有笑了。
说到大家姐,大姐夫就不能不提。姐夫是本地的名人,从一名师范毕业的普通教师到教委主任、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政协主席。这一连做下来,就占据了人生一半时间,故被誉为仕途上的“长青树”可别看姐夫在外叱咤风云,在家中却温顺如羊羔,连酒喝多喝少,都时不时要听家姐的。这也别怪家姐,姐夫这个人喝酒不自控,一不留神喝多了几杯,好戏就开场了。一个晚上的饭桌上,简直就是他第二天作报告的提前演示。说到兴奋时还手舞足蹈,这不,大眼镜下的迷糊了的眼睛直盯着家姐,大手一挥“你听我说!”大家安静了,家姐却不卖他的帐,故意瞪了眼:“干吗要我听你说?”还特意站了起来“我来说两句。”姐夫急了,又比划着过来“你急什么急!听我说!”大家哄地笑了,真是一对冤家一对活宝,只要他俩在,哪个晚上就不沉寂。
女眷们早已停箸,也在东家西家的闲聊。可男士们中气太足了,尤其大姐夫,侃侃而谈的声音不时传来,一会本地有“三大变”:一是普通话变好了,连卖菜的老太婆也懂两句“卖菜无?几角钱一斤?”二是能吃辣;三是懂美容;一会又论及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宏观调控经济命脉之我们半懂不懂的话。
家姐笑眯眯地摇头“他又喝多了”我们也会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