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四章 施政措施 (1/2)
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大明帝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早朝。
江夏是第一次感觉上早朝有些累,原因无它,昨晚的确是有些......纵欲过度。
未免一些人羡慕或者自卑,就不提江夏昨天究竟有多么纵情声色了。只需特别强调一点,江夏最终也没有碰乌图雅。
不是江夏不想,也不是乌图雅不愿。
而是乌图雅的身份非比寻常。
作为鞑靼的公主,她若是嫁给大明的一个平民可能还没什么,顶多是让鞑靼的人扼腕叹息,让大明的文人士子传作一段佳话。
但是若是鞑靼的公主嫁给了大明的宰执,那这不仅仅是一个私人事件,而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事件。
这件事必须得好生处理,处理好了,两国情谊更加牢固。
处理的不好,那恐怕两国外交会进入冰点。
当然,现在还不是想这件事的时候,毕竟这件事需要的是从长计议。
已经当了宰执,那么江夏在早朝时所做的位置就有些不同。他的位置仅仅在四方台下,最是靠近皇位。
不过位置虽然在哪儿,但江夏却没有坐着,而是选择了站着。
等到一众大臣把自己要上奏的事奏毕,所有人都看向江夏。大家都想看看,刚刚登上宰执之位的江夏,第一件要做的事究竟是什么。
江夏扫了众人一眼后首先看向杨一清,“户部尚书杨大人。”
杨一清立刻站起身来,行礼道:“下官在。”
江夏问:“现在大明宝钞的通兑比例是多少?”
大明宝钞?文武百官齐齐惊讶无比,但又暗自松了口气。
这大明宝钞在大明基本已经不再通行,民间即便有些,那也是因为挤压在手中,无人愿意冒险兑换而已。
现在的大明,通行的货币基本还是铜钱、白银。
其实按理说,纸钞便于携带,应该更加容易通行才对,为什么历朝历代发行纸钞最后都会沦为好似废纸呢?
比如大宋的交子,比如如今大明的宝钞。
其实很简单,总结下来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是只发不收,造成通货膨胀,货币信誉系统崩溃。二是不易保存,毕竟是纸,放久了总是会坏的。三是通兑利率不稳定,以致最后贬值到好似废纸一般。
如今江夏主动询问起大明宝钞,那证明江夏没准备先从吏治或者土地之类的地方着手施政。
毕竟一旦整顿吏治,那么不知道多少官员会遭殃。当官的人,无论古今,真正白玉无瑕,经得起查的又有多少?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现世官员,说是全部拉出来,一个接一个毙了,那肯定是有冤枉的。但是若全部拉出来,间隔一个毙掉一个,那肯定也有不少是漏网之鱼。
所以江夏不忙着先整顿吏治,大家都很开心。
然后土地。
对于古今来说,土地其实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笔财富。特别是在古代,三亩良田足以传家的古代,土地的重要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普通老百姓都明白,有了银子要赶紧买地。这些当官的难道还不清楚?所以如果江夏一下从土地着手施政,那恐怕还是会有不少官员会遭殃。
如今江夏一开始就问大明宝钞,说实话这样满朝文武对江夏的好感提升了不少。
因为历代执政的官员,哪个不是从吏治和土地、赋税这三者着手的?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三者最是容易出政绩,也最快见成效。
吏治一查,贪官一生的财富便被查抄,国库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充盈。土地、赋税一改,那银子也是滚滚而来。
杨一清看了江夏一眼,回答道:“回禀大人,如今大明宝钞已经不再发行,民间通兑,大约十五比一。”
“十五比一?”江夏点了点头,其实这个数据他是知道的。
十五文钱的大明宝钞,只能兑换到一文钱铜钱。而这样的兑率,民间还鲜少有人愿意兑换。
当然,若是低于十五比一这个兑率,持有大明宝钞的人也不会愿意兑换,因为兑换下来没有什么意义。
江夏想了一下后,点点头:“好,没什么事了。若是各位也没什么事,那今天的朝议就到此为止吧。”
“是!”百官回应。
然后江夏转身,面相朱载江。
朱载江身旁的太监高声喊道:“退朝!”
“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江夏只是当着百官问了一句大明宝钞的事,然后没有多说什么。但是百官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江夏很厚道。
一项重大的施政举措,自然不可能是江夏一个脑袋一拍就开始推行的,而是得经过反复商议,论证,经过各方各部同意以后才能施行。
江夏在朝上故意询问杨一清,其实就是在给朝中的文武百官递信,告诉他们他下一步准备拿大明宝钞做文章,让他们又一个心理准备。
能够站在太和殿上的人,哪一个不是人精?江夏如此明显的暗示,他们自然明白。
百官退走以后,江夏他们六个人照着惯例自然得陪着朱载江一起到乾清宫议事。
其实程序跟之前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江夏的椅子变得宽大华丽了一些,同时位置摆在了朱载江那张龙案下面,位置乾清宫正殿的中间位置。
将这的左手边坐着的是李东阳和杨一清,右手边则是杨廷和、王琼、夏渊明。
大家先是十分快速的把方才早朝时没能决断的事决断下来,然后便等着江夏主动提及大明宝钞的事。
果然,奏折批阅决断完毕以后,江夏开口说道:“各位,我准备重新发行大明宝钞,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大明宝钞已经废止,大人重提此事意欲重开,可是已经有了良策?”杨廷和问道,竟然出奇的没有反对。
江夏还没来得及点头,倒是杨一清先反对了:“我不明白此事有何必要,这大明宝钞在百姓心中与废纸无异,重新开设也不会有人使... -->>
早朝。
江夏是第一次感觉上早朝有些累,原因无它,昨晚的确是有些......纵欲过度。
未免一些人羡慕或者自卑,就不提江夏昨天究竟有多么纵情声色了。只需特别强调一点,江夏最终也没有碰乌图雅。
不是江夏不想,也不是乌图雅不愿。
而是乌图雅的身份非比寻常。
作为鞑靼的公主,她若是嫁给大明的一个平民可能还没什么,顶多是让鞑靼的人扼腕叹息,让大明的文人士子传作一段佳话。
但是若是鞑靼的公主嫁给了大明的宰执,那这不仅仅是一个私人事件,而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事件。
这件事必须得好生处理,处理好了,两国情谊更加牢固。
处理的不好,那恐怕两国外交会进入冰点。
当然,现在还不是想这件事的时候,毕竟这件事需要的是从长计议。
已经当了宰执,那么江夏在早朝时所做的位置就有些不同。他的位置仅仅在四方台下,最是靠近皇位。
不过位置虽然在哪儿,但江夏却没有坐着,而是选择了站着。
等到一众大臣把自己要上奏的事奏毕,所有人都看向江夏。大家都想看看,刚刚登上宰执之位的江夏,第一件要做的事究竟是什么。
江夏扫了众人一眼后首先看向杨一清,“户部尚书杨大人。”
杨一清立刻站起身来,行礼道:“下官在。”
江夏问:“现在大明宝钞的通兑比例是多少?”
大明宝钞?文武百官齐齐惊讶无比,但又暗自松了口气。
这大明宝钞在大明基本已经不再通行,民间即便有些,那也是因为挤压在手中,无人愿意冒险兑换而已。
现在的大明,通行的货币基本还是铜钱、白银。
其实按理说,纸钞便于携带,应该更加容易通行才对,为什么历朝历代发行纸钞最后都会沦为好似废纸呢?
比如大宋的交子,比如如今大明的宝钞。
其实很简单,总结下来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是只发不收,造成通货膨胀,货币信誉系统崩溃。二是不易保存,毕竟是纸,放久了总是会坏的。三是通兑利率不稳定,以致最后贬值到好似废纸一般。
如今江夏主动询问起大明宝钞,那证明江夏没准备先从吏治或者土地之类的地方着手施政。
毕竟一旦整顿吏治,那么不知道多少官员会遭殃。当官的人,无论古今,真正白玉无瑕,经得起查的又有多少?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现世官员,说是全部拉出来,一个接一个毙了,那肯定是有冤枉的。但是若全部拉出来,间隔一个毙掉一个,那肯定也有不少是漏网之鱼。
所以江夏不忙着先整顿吏治,大家都很开心。
然后土地。
对于古今来说,土地其实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笔财富。特别是在古代,三亩良田足以传家的古代,土地的重要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普通老百姓都明白,有了银子要赶紧买地。这些当官的难道还不清楚?所以如果江夏一下从土地着手施政,那恐怕还是会有不少官员会遭殃。
如今江夏一开始就问大明宝钞,说实话这样满朝文武对江夏的好感提升了不少。
因为历代执政的官员,哪个不是从吏治和土地、赋税这三者着手的?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三者最是容易出政绩,也最快见成效。
吏治一查,贪官一生的财富便被查抄,国库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充盈。土地、赋税一改,那银子也是滚滚而来。
杨一清看了江夏一眼,回答道:“回禀大人,如今大明宝钞已经不再发行,民间通兑,大约十五比一。”
“十五比一?”江夏点了点头,其实这个数据他是知道的。
十五文钱的大明宝钞,只能兑换到一文钱铜钱。而这样的兑率,民间还鲜少有人愿意兑换。
当然,若是低于十五比一这个兑率,持有大明宝钞的人也不会愿意兑换,因为兑换下来没有什么意义。
江夏想了一下后,点点头:“好,没什么事了。若是各位也没什么事,那今天的朝议就到此为止吧。”
“是!”百官回应。
然后江夏转身,面相朱载江。
朱载江身旁的太监高声喊道:“退朝!”
“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江夏只是当着百官问了一句大明宝钞的事,然后没有多说什么。但是百官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江夏很厚道。
一项重大的施政举措,自然不可能是江夏一个脑袋一拍就开始推行的,而是得经过反复商议,论证,经过各方各部同意以后才能施行。
江夏在朝上故意询问杨一清,其实就是在给朝中的文武百官递信,告诉他们他下一步准备拿大明宝钞做文章,让他们又一个心理准备。
能够站在太和殿上的人,哪一个不是人精?江夏如此明显的暗示,他们自然明白。
百官退走以后,江夏他们六个人照着惯例自然得陪着朱载江一起到乾清宫议事。
其实程序跟之前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江夏的椅子变得宽大华丽了一些,同时位置摆在了朱载江那张龙案下面,位置乾清宫正殿的中间位置。
将这的左手边坐着的是李东阳和杨一清,右手边则是杨廷和、王琼、夏渊明。
大家先是十分快速的把方才早朝时没能决断的事决断下来,然后便等着江夏主动提及大明宝钞的事。
果然,奏折批阅决断完毕以后,江夏开口说道:“各位,我准备重新发行大明宝钞,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大明宝钞已经废止,大人重提此事意欲重开,可是已经有了良策?”杨廷和问道,竟然出奇的没有反对。
江夏还没来得及点头,倒是杨一清先反对了:“我不明白此事有何必要,这大明宝钞在百姓心中与废纸无异,重新开设也不会有人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