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五章 和谐的生存 (1/2)
全本小说网 biquge34.net,超级程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和谐是实现精神拯救的重要机制。人对于外界刺激感应的复杂性,造成了心境的复杂性。宗教存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说明了实现精神拯救的途径、方式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合理性。内心冲突本身就是心灵陷入不安状态的直接根源,甚至可以说心灵冲突就是心灵不安。在心灵中存在相互处于冲突状态的想法、念头,说明了精神拯救过程中存在着斗争性。对处于矛盾状态的精神要素通过分解之后的选择排序,可以促使心灵达到和谐状态。如何使相斥性的精神因素达到共存互容的和谐状态,属于生存的艺术问题。
人们内心的矛盾往往并不是处于简单的泾渭分明状态,人们面对的选择往往并不是简单的都可取或都不可取的权衡,实际的选择则常常适用于“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选择机制。达到精神上的内在和谐尚且如此,实现外向的和谐状态就更加困难了。
和谐,是实现拯救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心灵安宁的基本存在形式。
和谐的生存,是生存的理想状态,是生存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是生存和谐至极的状态。和谐乃是生存之机巧,生存之灵魂,生存之真谛。和谐的生存状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和谐的实现,并非是在单一、同质状态下所达到的和谐,而是在多样异质要素和多样性的矛盾、对立之中达到的和谐,因此是一种在更高级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状态中所能够达到的和谐。
达到或实现和谐的生存状态,可以不采用宗教的或类宗教的途径、方式,而是致力于在现实的生存状态中,通过心性的健全、心力的增强、心智的提高来达到和谐的生存状态。因此,它是一种立足现实、扎根现实、超越现实的方式、途径。是可以经过人为努力可以达到的美的心境。
生存意识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内在的张力,可以使许许多多的精神因子融入该框架中。使人的精神世界得以不断丰富,促进人的心理进化。和谐的生存状态是以知性、德性、理性三要素为内涵经调适整合而成的状态。只有心性要素的多样性才可以支撑生存状态的多样性。由于生存状态的多样性。使得控制心理进化过程、加速进化向健康的预期方向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知、德、理三要素在确定人的发展方向方面,相当于基因在控制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理性产生壮美,德性生成人格美,知性表现为力量美。三性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共生互赖的关系。惟有三性俱全的心性整体才可以造成美的意境。
三性具有多义性,复合性,在学理上应当如何处置?基本的态度是不应回返到单一性,而应立足于多样性、多义性的展现、实现,这恰恰是生存模式多样性、复杂性、开放性的基础。一个人不可能具备人类所具备的全部优秀品质。但是应当在个性健全之路上以有限的生命存在去求索无限的完美。三性原则在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以加强其理论性与实践性。
知性具有三种含义:一是知识的人格化、人性化;二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三是对事物演化过程、演化趋势的预见力。知性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知识的掌握,或只是理解为知识的人格化,而知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应转化、提升到知性资源的利用、开发这一层面。知性的存在形式有感性与理性两种类型。感性是通过感觉器官认识、掌握事物的表面现象、表面特征。感觉器官的健全性决定感性的真实性、准确性。耳聋、眼花、鼻不通气,虽然事物的存在近在咫尺也难以作相关的识别,会使感性的敏感性、灵敏度相应地降低。理性认识则是借助于思维能力,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是对事物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认识。
什么事情对人们最有意义?如何有效地识别意义的性质、丰富意义的内涵、提升意义的境界?学习和掌握知识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在社会实践领域中,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对某些事情和问题人们之所以感到困惑。需要指点迷津,主要是由于对面临的意义系统难以作出准确的识别和正确的判断。意义的人为赋予性,说明人们对于事情可以人为地加以改造、利用、升华。许许多多的事情对人们都有意义。我们在这里把讨论的范围限定在时代的角度、时代的意义上。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对于人们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知识的重要性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它已变成人们的现实压力。现在什么东西废弃率最高?活的和物化的知识废弃率最高。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有:(1)机遇多而不宜把握;(2)处于变化和波动的时代,需要从战略上把握发展机会;(3)不需要经过一系列积累即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已经成为最有意义的事情。
什么知识是最有效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过程的内生性变量,其有效性具有了新的内涵。人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掌握和使用有效的知识,以便把生活和事业推到人生的极致。一般来说,能够有效提高生存竞争力和生存质量的知识就是最有效的知识,竞争力的高低又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上。我们可以把有效的知识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工具类的知识。它直接决定人们能否完成、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性、技术性任务。这类知识更新速度快、变化频率高。人们学习和掌握这类知识带有客观上的强制性,它转化为工作岗位上现实的具体需要和压力。能否被学习和掌握的功效性、时效性非常明显。
二是价值类知识。这类知识属于深层次、稳定性较强的知识,学习和掌握这类知识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支配人的行为。人类行为可能潜在地、内在地需要建立深层次的价值依托、情感依托。并且需要在不懈的追求中实在地建立起来。这种依托需要通过有形社会组织、有形个人及其他有形社会载体加以体现。人们如果缺乏这类依托就会时时刻刻有不安定感。价值类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寻求、选择、建立相应的价值依托、情感依托。建立起崭新的价值体验、价值意境、价值观念。法国早期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只有通过企业这样的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利益才会和谐地服从于普遍利益。一个集团不仅是一个支配其成员生活的道德权威,它也是一种自成一体的生活源泉。它提供温暖,使其成员富有活力,它消除他们的私心,使他们充满人情味。这些职业集团的密度使其能够发挥道德调节作用并填补空隙,没有这样一个组织系统,社会生活便会有不正常之感。
三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它是以知识创新为目标、为动力的知识,是如何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的智慧。它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源泉,这类知识对人类福利和智力兴趣的贡献更大。知识经济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检验一个人能力的尺度不再是简单地看一个人获得、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主要看一个人创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内容是十分广泛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语言创新、产品创新等等。创新动力是如何形成的?所谓改革的利益导向与危机导向一说,是从人们的预期心理和处境角度分析创新的动力。利益导向的作用更加依赖于理性的发展水平。而如何推动和实施创新过程,则属于一种高智能的活动,因此创新需要更加复杂的条件。好奇心和探险精神是更为深刻的创新动力源。创新动力不能单纯从利益角度说... -->>
和谐是实现精神拯救的重要机制。人对于外界刺激感应的复杂性,造成了心境的复杂性。宗教存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说明了实现精神拯救的途径、方式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合理性。内心冲突本身就是心灵陷入不安状态的直接根源,甚至可以说心灵冲突就是心灵不安。在心灵中存在相互处于冲突状态的想法、念头,说明了精神拯救过程中存在着斗争性。对处于矛盾状态的精神要素通过分解之后的选择排序,可以促使心灵达到和谐状态。如何使相斥性的精神因素达到共存互容的和谐状态,属于生存的艺术问题。
人们内心的矛盾往往并不是处于简单的泾渭分明状态,人们面对的选择往往并不是简单的都可取或都不可取的权衡,实际的选择则常常适用于“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选择机制。达到精神上的内在和谐尚且如此,实现外向的和谐状态就更加困难了。
和谐,是实现拯救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心灵安宁的基本存在形式。
和谐的生存,是生存的理想状态,是生存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是生存和谐至极的状态。和谐乃是生存之机巧,生存之灵魂,生存之真谛。和谐的生存状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和谐的实现,并非是在单一、同质状态下所达到的和谐,而是在多样异质要素和多样性的矛盾、对立之中达到的和谐,因此是一种在更高级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状态中所能够达到的和谐。
达到或实现和谐的生存状态,可以不采用宗教的或类宗教的途径、方式,而是致力于在现实的生存状态中,通过心性的健全、心力的增强、心智的提高来达到和谐的生存状态。因此,它是一种立足现实、扎根现实、超越现实的方式、途径。是可以经过人为努力可以达到的美的心境。
生存意识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内在的张力,可以使许许多多的精神因子融入该框架中。使人的精神世界得以不断丰富,促进人的心理进化。和谐的生存状态是以知性、德性、理性三要素为内涵经调适整合而成的状态。只有心性要素的多样性才可以支撑生存状态的多样性。由于生存状态的多样性。使得控制心理进化过程、加速进化向健康的预期方向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知、德、理三要素在确定人的发展方向方面,相当于基因在控制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理性产生壮美,德性生成人格美,知性表现为力量美。三性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共生互赖的关系。惟有三性俱全的心性整体才可以造成美的意境。
三性具有多义性,复合性,在学理上应当如何处置?基本的态度是不应回返到单一性,而应立足于多样性、多义性的展现、实现,这恰恰是生存模式多样性、复杂性、开放性的基础。一个人不可能具备人类所具备的全部优秀品质。但是应当在个性健全之路上以有限的生命存在去求索无限的完美。三性原则在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以加强其理论性与实践性。
知性具有三种含义:一是知识的人格化、人性化;二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三是对事物演化过程、演化趋势的预见力。知性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知识的掌握,或只是理解为知识的人格化,而知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应转化、提升到知性资源的利用、开发这一层面。知性的存在形式有感性与理性两种类型。感性是通过感觉器官认识、掌握事物的表面现象、表面特征。感觉器官的健全性决定感性的真实性、准确性。耳聋、眼花、鼻不通气,虽然事物的存在近在咫尺也难以作相关的识别,会使感性的敏感性、灵敏度相应地降低。理性认识则是借助于思维能力,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是对事物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认识。
什么事情对人们最有意义?如何有效地识别意义的性质、丰富意义的内涵、提升意义的境界?学习和掌握知识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在社会实践领域中,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对某些事情和问题人们之所以感到困惑。需要指点迷津,主要是由于对面临的意义系统难以作出准确的识别和正确的判断。意义的人为赋予性,说明人们对于事情可以人为地加以改造、利用、升华。许许多多的事情对人们都有意义。我们在这里把讨论的范围限定在时代的角度、时代的意义上。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对于人们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知识的重要性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它已变成人们的现实压力。现在什么东西废弃率最高?活的和物化的知识废弃率最高。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有:(1)机遇多而不宜把握;(2)处于变化和波动的时代,需要从战略上把握发展机会;(3)不需要经过一系列积累即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已经成为最有意义的事情。
什么知识是最有效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过程的内生性变量,其有效性具有了新的内涵。人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掌握和使用有效的知识,以便把生活和事业推到人生的极致。一般来说,能够有效提高生存竞争力和生存质量的知识就是最有效的知识,竞争力的高低又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上。我们可以把有效的知识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工具类的知识。它直接决定人们能否完成、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性、技术性任务。这类知识更新速度快、变化频率高。人们学习和掌握这类知识带有客观上的强制性,它转化为工作岗位上现实的具体需要和压力。能否被学习和掌握的功效性、时效性非常明显。
二是价值类知识。这类知识属于深层次、稳定性较强的知识,学习和掌握这类知识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支配人的行为。人类行为可能潜在地、内在地需要建立深层次的价值依托、情感依托。并且需要在不懈的追求中实在地建立起来。这种依托需要通过有形社会组织、有形个人及其他有形社会载体加以体现。人们如果缺乏这类依托就会时时刻刻有不安定感。价值类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寻求、选择、建立相应的价值依托、情感依托。建立起崭新的价值体验、价值意境、价值观念。法国早期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只有通过企业这样的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利益才会和谐地服从于普遍利益。一个集团不仅是一个支配其成员生活的道德权威,它也是一种自成一体的生活源泉。它提供温暖,使其成员富有活力,它消除他们的私心,使他们充满人情味。这些职业集团的密度使其能够发挥道德调节作用并填补空隙,没有这样一个组织系统,社会生活便会有不正常之感。
三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它是以知识创新为目标、为动力的知识,是如何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的智慧。它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源泉,这类知识对人类福利和智力兴趣的贡献更大。知识经济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检验一个人能力的尺度不再是简单地看一个人获得、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主要看一个人创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内容是十分广泛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语言创新、产品创新等等。创新动力是如何形成的?所谓改革的利益导向与危机导向一说,是从人们的预期心理和处境角度分析创新的动力。利益导向的作用更加依赖于理性的发展水平。而如何推动和实施创新过程,则属于一种高智能的活动,因此创新需要更加复杂的条件。好奇心和探险精神是更为深刻的创新动力源。创新动力不能单纯从利益角度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