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三章 理性的生命观 (2/2)
全本小说网 biquge34.net,超级程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信之、好之、乐之、求之,是对人生要旨、人生真谛、人生意境的简要概括。百闻不如一见。说明亲眼所见、眼见为实的重要,但真实未必是真理。从他人之处得之不如由自己解释得到的珍贵。“吃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从科学领域中追求和崇尚原创性研究的风气中可见一斑。知道的东西未必相信。不能相信也就很难指导行动。相信什么要比知道什么重要得多。相信的东西要达到爱好的程度,爱好不如达到感到欢乐的程度给人带来更佳的体验。在这里,“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令人感到欢乐的东西,必然驱使人们去追求它,使它具有了目的性;另一方面带来的问题是达到或者进入了乐境,是否还有求。如果象三国演义中的阿斗那样“乐不思蜀”,失去了进取心,或者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富裕阶层之中出现的小富即满、富而不进现象,则不足取。唐僧取经,修成正果。还有事情去干,那就是传经送宝,普渡众生。乐并不是极境。极乐世界只存在于宗教领域。在现实之中,乐境的保持是有条件的。富不过三代。官不传子孙,说的就是如果坐吃山空、不思进取,乐境也会消失。由“见之”到“乐之”,由外向内,再内显于外,包含了一个内心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表示心灵活动变化及向外在行动转化存在着强度递增的过程。认同“求之”所具有的双重性的意义,就在于理性地保持我们追求乐境的积极性。并要特别注意免于出现内向封闭的沉寂、死寂状态,不断启动新一轮的由“见之”到“求之”的循环,力求达到常乐状态。如果说生存意识研究提供的是一种生存智慧,这种智慧已有的智商、情商、财商、算商,属于乐商,是如何营造精神乐园的一种智慧,是如何实现欢乐、保持欢乐的智慧,是建立于现实基础上,通过改造现实,在现实中升华的乐境。
生命意义的存在具有如下特性:1过程与结果可分离性。人生所求的意义。有的存在于过程之中,随着过程的结束而消失;有的则存在于结果之中,过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2美与丑、好于坏、是与非、善与恶的存在。往往并不是采取外在的泾渭分明的二元对峙形式,意义存在形式的复杂性,造成了解析和判断的困难,有些事情很难用好与坏的黑白分明的标准进行判断,很难采取肯定或否定、支持与反对的态度对待。3意义解析的多视角性,内部人与外部人、行动者与评价者,对同一事可以得出相反的认识和态度,更加需要有关生存意识的解析。4生存感受,具有更加复杂的形成机理。感受的好与坏、深与浅、厚与薄、重与轻、强与弱、张与驰、善与恶、久与逝等。所赋予的态度,决定于感受者的内心持有何种标准、尺度。对事情所蕴涵意义、征候的识别能力,情感的体验能力。以往积累的感受。5意义的不固定性,时过境迁,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决定于心性调整能力。6由于文化和生活感受积淀存在着必要性与瞬间强化、转化的偶然性,使心与境和谐的实现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意义存在的复杂性,产生了意义确定的边界、界限问题。
为了深入揭示生存意识的实质、机制、功能,吴为采取如下研究方法:一是自我省察法。通过自我省察,可以自我体察和确认心灵的演化过程,这是最为可靠的研究方法。因为它可以不加掩饰地获取第一手原始性、原初性的心灵活动资料,并且以此为参照标准,用以检验其他人物传记资料的真伪。二是访谈法。通过与其他人的交谈,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有关心灵演化历程的资料。三是文献法,尤其是选择人物传记类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加工,用以大面积地考察人的心灵活动的变化规律。通过广泛收集并深入分析人物传记资料,以求实证性探索覆盖社会众界、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灵活动,在人生何时期、何情形之下,心灵最为活跃,心灵演化路向趋于良性或者恶性的可能性与现实条件。
在我国建立自我省察式的心性调适之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从孔子强调内省之法,到革命队伍中开展的自我批评,甚至是在“文革”时期推崇的“狠斗私字一闪念”,尽管在内容上是不合理的,但从形式上看是继承了内省的方法。什么是中庸?是立于对复杂事物兼容基础之上的心性调适之道。过去,我们重视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忽视了对心态、心灵之学的研究。科学技术研究微型化趋势的前沿地带出现了前景极其诱人的纳米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通过纳米量级的研究深刻揭示物质的奇异特性、精细的结构和潜能,采取合适的开发技术,可以推动深刻而又广泛的产业革命。生存意识的解析也属于微型化研究,通过对某一带有普遍性的意识、心理现象开展深入研究,可以揭示人的心理特性、反应机制和潜能,为促进心理进化、进一步释放人的潜能、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稳定、避免生存陷入盲目状态提供依据。(未完待续)
、信之、好之、乐之、求之,是对人生要旨、人生真谛、人生意境的简要概括。百闻不如一见。说明亲眼所见、眼见为实的重要,但真实未必是真理。从他人之处得之不如由自己解释得到的珍贵。“吃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从科学领域中追求和崇尚原创性研究的风气中可见一斑。知道的东西未必相信。不能相信也就很难指导行动。相信什么要比知道什么重要得多。相信的东西要达到爱好的程度,爱好不如达到感到欢乐的程度给人带来更佳的体验。在这里,“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令人感到欢乐的东西,必然驱使人们去追求它,使它具有了目的性;另一方面带来的问题是达到或者进入了乐境,是否还有求。如果象三国演义中的阿斗那样“乐不思蜀”,失去了进取心,或者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富裕阶层之中出现的小富即满、富而不进现象,则不足取。唐僧取经,修成正果。还有事情去干,那就是传经送宝,普渡众生。乐并不是极境。极乐世界只存在于宗教领域。在现实之中,乐境的保持是有条件的。富不过三代。官不传子孙,说的就是如果坐吃山空、不思进取,乐境也会消失。由“见之”到“乐之”,由外向内,再内显于外,包含了一个内心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表示心灵活动变化及向外在行动转化存在着强度递增的过程。认同“求之”所具有的双重性的意义,就在于理性地保持我们追求乐境的积极性。并要特别注意免于出现内向封闭的沉寂、死寂状态,不断启动新一轮的由“见之”到“求之”的循环,力求达到常乐状态。如果说生存意识研究提供的是一种生存智慧,这种智慧已有的智商、情商、财商、算商,属于乐商,是如何营造精神乐园的一种智慧,是如何实现欢乐、保持欢乐的智慧,是建立于现实基础上,通过改造现实,在现实中升华的乐境。
生命意义的存在具有如下特性:1过程与结果可分离性。人生所求的意义。有的存在于过程之中,随着过程的结束而消失;有的则存在于结果之中,过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2美与丑、好于坏、是与非、善与恶的存在。往往并不是采取外在的泾渭分明的二元对峙形式,意义存在形式的复杂性,造成了解析和判断的困难,有些事情很难用好与坏的黑白分明的标准进行判断,很难采取肯定或否定、支持与反对的态度对待。3意义解析的多视角性,内部人与外部人、行动者与评价者,对同一事可以得出相反的认识和态度,更加需要有关生存意识的解析。4生存感受,具有更加复杂的形成机理。感受的好与坏、深与浅、厚与薄、重与轻、强与弱、张与驰、善与恶、久与逝等。所赋予的态度,决定于感受者的内心持有何种标准、尺度。对事情所蕴涵意义、征候的识别能力,情感的体验能力。以往积累的感受。5意义的不固定性,时过境迁,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决定于心性调整能力。6由于文化和生活感受积淀存在着必要性与瞬间强化、转化的偶然性,使心与境和谐的实现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意义存在的复杂性,产生了意义确定的边界、界限问题。
为了深入揭示生存意识的实质、机制、功能,吴为采取如下研究方法:一是自我省察法。通过自我省察,可以自我体察和确认心灵的演化过程,这是最为可靠的研究方法。因为它可以不加掩饰地获取第一手原始性、原初性的心灵活动资料,并且以此为参照标准,用以检验其他人物传记资料的真伪。二是访谈法。通过与其他人的交谈,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有关心灵演化历程的资料。三是文献法,尤其是选择人物传记类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加工,用以大面积地考察人的心灵活动的变化规律。通过广泛收集并深入分析人物传记资料,以求实证性探索覆盖社会众界、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灵活动,在人生何时期、何情形之下,心灵最为活跃,心灵演化路向趋于良性或者恶性的可能性与现实条件。
在我国建立自我省察式的心性调适之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从孔子强调内省之法,到革命队伍中开展的自我批评,甚至是在“文革”时期推崇的“狠斗私字一闪念”,尽管在内容上是不合理的,但从形式上看是继承了内省的方法。什么是中庸?是立于对复杂事物兼容基础之上的心性调适之道。过去,我们重视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忽视了对心态、心灵之学的研究。科学技术研究微型化趋势的前沿地带出现了前景极其诱人的纳米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通过纳米量级的研究深刻揭示物质的奇异特性、精细的结构和潜能,采取合适的开发技术,可以推动深刻而又广泛的产业革命。生存意识的解析也属于微型化研究,通过对某一带有普遍性的意识、心理现象开展深入研究,可以揭示人的心理特性、反应机制和潜能,为促进心理进化、进一步释放人的潜能、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稳定、避免生存陷入盲目状态提供依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