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34.net,大漠孤燕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中国历代帝王中,唯有大清皇帝给自己建造的后院最有名。满族入关,坐在紫禁城中俯瞰中华大地,铁骑千里,长鞭横扫,山川,土地,财宝,美女,莫非王土;欣喜之余,却仍感心虚。关外的大本营,那可是根基呢,关外的少数民族,还要走动呢。一线长城的阻隔,也不能削弱王权呀?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既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又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觉得很满意,于是选定在这里修建行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兴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宫,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并建好山庄的围墙。雍正朝代暂停修建。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庄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一座约占地564公顷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雨历程。
每到春夏之交,皇帝带着亲信大臣,有仕途的皇子,精锐的八旗子弟,浩浩汤汤,碾土抛尘来到此地,说是避避暑气,实则换个地方办公,加兼训练八旗武功。联系外族感情,更是不言而喻,外八庙就是例证。清朝建国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笼络中国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此在营建避暑山庄的同时,在其周围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庙群,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皇帝也经常亲临寺庙恭聆法音。避暑山庄就在这看似轻松舒缓的韵律中,完成着皇家外交亲附的政治使命。
(二)
到过山庄的人都会有真切地感受,这里的空气太清幽,这里的气温太怡人,尤其在炎炎夏日中进入山庄,门里门外,恍若两个季节。
山庄的建筑风格与故宫迥然不同。它没有紫金城宫殿之华丽感,建筑基座与民宅相似,青砖素瓦,装修古朴淡雅,不施彩绘,木显本色,加上苍松成行,虬枝如盖,显得格外清爽、古朴、淡雅而恬静。收敛一下膨胀的王气,置换一种沉静的思维,滋养一下干涸的思想,山庄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另外,山庄的古朴风格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康熙建庄的目的,除了政治目的之外也为追求野趣的精神享受。须知封建帝王也有难言之隐“禁宫有若樊笼”因此迫切要求享受到自然的野趣。追求山间野外那种“想得山庄长夏里,石床眠看度墙云”的意境和似庶如仙的生活情趣。康熙在无暑清凉的诗中咏道:“谷神不守还崇政,暂养回心山水庄”正是康熙内心真情的流露。
心要散,政要临,书要读,乾隆皇帝亲自题匾的“四知书屋”就集这三种功能为一体。乾隆活化“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的含义于政治“知微”是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内心;“知彰”就是会宣扬自己的功德;“知刚”是要懂得发挥武力和权威的作用;“知柔”即怀柔安抚的手段。统治者只有学会灵活运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手腕,才能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一代明君的统治思想昭然于后世,他所成就的丰功伟业也就不难有了诠释。
许多游人在书屋前驻足,在门前那株高大的桑树下徘徊,是在检视自己的思想,喟叹个人狭隘的思维空间?还是在倾听历史的回音,找寻昔日帝王月夜下的沉思呢?我想:我们若也会灵活演绎周易-系辞中“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的本意的话,那么,每个凡夫俗子在人性上做到“四知”那必能聪慧练达,和谐相处了;每个文人在学问上做到“四知”那必能洞察文意,思及八方了;每个仕者在仕途上做到“四知”那必能体察民情,福泽一方了吧?
(三)
漫步在杨柳拂地,波光潋滟的曲径长廊之上,眼前是“碧莲红菏”耳畔闻“爽籁纤歌”清风迎面生,白云马头凝。江南园林的柔媚风味摄人心魄。
游走密林高地,看梅花鹿闲游,听山鸟啁啾,再也寻不到当年飒飒的剑气,嘶嘶的马鸣。满族的朔气与豪放已被人为的景观涂饰的柔弱无力。本是闲散的后花园,无论如何也抵不上真战场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吧?王家的文治武功在这里渐渐成了一种奢华的摆设,山间,林地,狩猎也就成了王家武枪弄棒的装点!满清王朝也就在这装点中一点点的萎缩了下去。康熙,雍正,乾隆的戎装中还有几分英气,到了咸丰乃至以后的几位皇帝,干脆就变成了孱弱的婴孩。一个国家的政权落在了这样的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的手上,整个山庄的光华也就随之黯淡了下来。在一个耳熟能详的日子,在一个铭记耻辱的日子,山庄的门前再一次车轮滚滚,尘土飞扬。只不过,这不再是那个君王的避暑,而是权者抛家舍业的避难!避难的主人神色仓皇,步履匆匆,还如丧家犬般得向侵略者摇尾乞怜!如此一避,整个山庄的名字与尊严绝缘,与耻辱相连。
(四)
游历避暑山庄,就是回顾一部清王朝的历史;就是洞观一个民族兴衰的脚步;就是品尝一个时代的切肤之痛。山水无言,青天依旧,只是路上又多了许多心情沉重的行人。
(一)
中国历代帝王中,唯有大清皇帝给自己建造的后院最有名。满族入关,坐在紫禁城中俯瞰中华大地,铁骑千里,长鞭横扫,山川,土地,财宝,美女,莫非王土;欣喜之余,却仍感心虚。关外的大本营,那可是根基呢,关外的少数民族,还要走动呢。一线长城的阻隔,也不能削弱王权呀?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既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又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觉得很满意,于是选定在这里修建行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兴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宫,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并建好山庄的围墙。雍正朝代暂停修建。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庄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一座约占地564公顷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雨历程。
每到春夏之交,皇帝带着亲信大臣,有仕途的皇子,精锐的八旗子弟,浩浩汤汤,碾土抛尘来到此地,说是避避暑气,实则换个地方办公,加兼训练八旗武功。联系外族感情,更是不言而喻,外八庙就是例证。清朝建国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笼络中国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此在营建避暑山庄的同时,在其周围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庙群,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皇帝也经常亲临寺庙恭聆法音。避暑山庄就在这看似轻松舒缓的韵律中,完成着皇家外交亲附的政治使命。
(二)
到过山庄的人都会有真切地感受,这里的空气太清幽,这里的气温太怡人,尤其在炎炎夏日中进入山庄,门里门外,恍若两个季节。
山庄的建筑风格与故宫迥然不同。它没有紫金城宫殿之华丽感,建筑基座与民宅相似,青砖素瓦,装修古朴淡雅,不施彩绘,木显本色,加上苍松成行,虬枝如盖,显得格外清爽、古朴、淡雅而恬静。收敛一下膨胀的王气,置换一种沉静的思维,滋养一下干涸的思想,山庄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另外,山庄的古朴风格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康熙建庄的目的,除了政治目的之外也为追求野趣的精神享受。须知封建帝王也有难言之隐“禁宫有若樊笼”因此迫切要求享受到自然的野趣。追求山间野外那种“想得山庄长夏里,石床眠看度墙云”的意境和似庶如仙的生活情趣。康熙在无暑清凉的诗中咏道:“谷神不守还崇政,暂养回心山水庄”正是康熙内心真情的流露。
心要散,政要临,书要读,乾隆皇帝亲自题匾的“四知书屋”就集这三种功能为一体。乾隆活化“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的含义于政治“知微”是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内心;“知彰”就是会宣扬自己的功德;“知刚”是要懂得发挥武力和权威的作用;“知柔”即怀柔安抚的手段。统治者只有学会灵活运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手腕,才能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一代明君的统治思想昭然于后世,他所成就的丰功伟业也就不难有了诠释。
许多游人在书屋前驻足,在门前那株高大的桑树下徘徊,是在检视自己的思想,喟叹个人狭隘的思维空间?还是在倾听历史的回音,找寻昔日帝王月夜下的沉思呢?我想:我们若也会灵活演绎周易-系辞中“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的本意的话,那么,每个凡夫俗子在人性上做到“四知”那必能聪慧练达,和谐相处了;每个文人在学问上做到“四知”那必能洞察文意,思及八方了;每个仕者在仕途上做到“四知”那必能体察民情,福泽一方了吧?
(三)
漫步在杨柳拂地,波光潋滟的曲径长廊之上,眼前是“碧莲红菏”耳畔闻“爽籁纤歌”清风迎面生,白云马头凝。江南园林的柔媚风味摄人心魄。
游走密林高地,看梅花鹿闲游,听山鸟啁啾,再也寻不到当年飒飒的剑气,嘶嘶的马鸣。满族的朔气与豪放已被人为的景观涂饰的柔弱无力。本是闲散的后花园,无论如何也抵不上真战场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吧?王家的文治武功在这里渐渐成了一种奢华的摆设,山间,林地,狩猎也就成了王家武枪弄棒的装点!满清王朝也就在这装点中一点点的萎缩了下去。康熙,雍正,乾隆的戎装中还有几分英气,到了咸丰乃至以后的几位皇帝,干脆就变成了孱弱的婴孩。一个国家的政权落在了这样的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的手上,整个山庄的光华也就随之黯淡了下来。在一个耳熟能详的日子,在一个铭记耻辱的日子,山庄的门前再一次车轮滚滚,尘土飞扬。只不过,这不再是那个君王的避暑,而是权者抛家舍业的避难!避难的主人神色仓皇,步履匆匆,还如丧家犬般得向侵略者摇尾乞怜!如此一避,整个山庄的名字与尊严绝缘,与耻辱相连。
(四)
游历避暑山庄,就是回顾一部清王朝的历史;就是洞观一个民族兴衰的脚步;就是品尝一个时代的切肤之痛。山水无言,青天依旧,只是路上又多了许多心情沉重的行人。